语言模因偏离的原因及规律

2011-08-15 00:49李丹
关键词:模因变异规律

李丹

语言模因偏离的原因及规律

李丹

语言模因在自我复制和传播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使语言表达更为丰富,为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模因变异的实质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发现这些变异其实是一种语言偏离现象,模因发生变异的过程也就是语言偏离的过程,它是在客观和主观因素作用下,遵循一定规律而发生的。

语言模因;偏离现象;原因;规律

模因(meme)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1]。模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自我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作为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2]。模因成为语言学研究新领域,众多语料表明模因不是简单自我复制,它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即偏离[3],而这种偏离是由于一定的原因,遵循一定规律发生的。

一、模因偏离现象的存在

语言模因其实质就是语言的自我复制和传播,而语言偏离实际上就是对语言常规形式的偏离,是话语语境的改变。两者表面看起来并无直接联系,但对其使用过程进一步研究发现:语言模因传播中也会发生语域和语言其它方面变异。

在不同语境中复制和传播才是模因的价值所在[4]。此外,从语言偏离的角度来看,让人不得不想到语言逐步偏离原有轨迹也正是语言模因自我复制和传播的开始。所以语言偏离(language deviation)是在特定的场合或语言环境下,语言使用者可能故意偏离甚至打破常规,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造成语言的变化及其表达上的突兀感,实现最精妙而干练的语义表达。这种偏离语言常规的形式就被称之为语言变异(language deviation)[5]。因而,模因的传播过程也是语言逐渐偏离常规形式的过程。如下例对话中既能发现模因踪迹又能寻觅偏离的路径。语言模因实质就是语言的自我复制和传播,而语言偏离实际上就是对语言常规形式的偏离,两者表面看起来并无直接联系。如一日在一面馆中听到一顾客对老板说“老板,面吃完了,我没带那么多钱,可不可以先放两元钱首付?”“没关系,先记着,下次来时再一次性付款。”

“首付”最早是在大额商品交易时不便一次性付清的情况下使用的一个词汇,很少出现在面馆这种情景中。但此时此地出现,不仅让人会心一笑,更让人想到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语言实际上是脱离了原有语境使用的模因,是模因的偏离现象,如PK、冲浪、山寨版、酱油春晚等等。这种偏离的存在多数是由于语言交际的需要。如上文“首付”一例很明显是为了避免对话中的尴尬和误会,使得语境轻松些。其好处在于:第一,巧妙运用其语义相同之处,避免了带少了钱的窘境。第二,使用语境虽有所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同为买货付款,均为不便一次付清。此例并非个别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诸如此类的语料。这实际上也是语言模因的多种表现形式之一。根据何自然教授提出的模因传播规律,其实也就是语言本身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即常说的语言偏离常规的过程。所以,语言模因传播中存在偏离是必然的。

二、模因偏离存在的原因

虽然看到了模因存在偏离的必然性,但还得考虑模因在传播时为何会出现偏离。语言模因讲到底也只是语言现象的一种。既然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或传递信息,模因的存在价值也不外乎于此,而模因产生偏离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这个原动力。

尽管原动力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应用时由于语境的改变,其使用动机是不同的。如时下经常听到别人说“你少孔雀了”,“孔雀”本是指一动物,该词应该是一名词。而此处不仅用来修饰人,而且词性也变成了形容词,语义也发生了改变。这一模因主要来源于一俗语“孔雀开屏——自作多情”。原句“你少孔雀了”的含义就是“你别自作多情了”。而且随着语言的演变,这句话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如在学校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他刚拿了奖学金,肯定会请我们吃饭。”“你少孔雀了。”在此“孔雀”并不完全是“自作多情”,还有“异想天开”和“自以为是”的意思。所以,该词模因的传播不但出现了词汇偏离、语法偏离,还出现了语域偏离和语义偏离。此外,还有网络语言中常用的“美眉”(美女)、“蛋白质”(骂人的恶语)、“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青蛙”(丑陋的)等等都是背离原有语言形式使用的,而且借助语言模因传播还在不断扩大其使用范围。如在一街头平面广告中出现的“白骨精的小资生活”、报刊以“一个白骨精的自白”为题的文章,等等。分析这些语言模因产生偏离的具体原因有:

(1)语言交际效果的需要。如“首付”一例是为了避免尴尬,缓和对话中的紧张气氛。“孔雀”这一模因是在年轻人中传播较广,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年轻人在一起交谈时使用,容易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激起共鸣。

(2)语言使用的便利。方便使用是模因产生偏离的另一重要因素。如网络中“偶”=“我”,“竹叶”=“主页”,“斑竹”=“版主”,“水饺”=“睡觉”,无不是因为网络交流中为了提升打字速度,对于某些错误的表达采取默认的态度。对于语言本体来说,这些模因的产生已大大偏离了原本的字形义,它们之所以被使用或被认同是由于语言交流的便利这一前提的存在,大家不再计较语言所应有的形式,大而哗之地使用起来,并且逐渐走出网络,在其它语域中也得以复制。

(3)语言的不规范性。这是语言模因发生偏离的又一原因,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所传播的语言本身不规范;二是因为语言传播途径的不规范。如“偶像”=“令人作呕的对象”就是语言本身不规范的典型,它既是对“偶像”本身词义的颠覆,又是“令人作呕对象”的缩写。但由于该词相对“令人作呕对象”更为委婉和简洁,所以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而其它如“雷人”,“人肉搜索”,“纯爷们”等并非汉语中既有的词汇,但由于媒体和网络的大肆运用,也被人们渐渐认可并推广开来。这种模因是由于语言出现频率高,人们才被动接受,在日常交流中加以使用,使之脱离了原来的语域成为偏离后的模因。

(4)语言使用者的能力局限。很多语言模因出现偏离现象是由于使用者的表达能力局限,无法用其常规的形式在原有语域中表达,从而产生偏离。如“唠不出那么多你爱听的嗑”,来源于“唠嗑”,意思是“聊天”,很明显最初使用该语言的人想表达的是“讲不出那么多你喜欢听的事来”,但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没有用标准语言表达。这句话被很多北方人拿来使用,语义也渐渐演变为“我不会讲那些奉承/恭维你的话”,所以,在复制过程中也出现了偏离。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存在,语言模因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地进行复制传播,对于原有语言要素的偏离也成为了模因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作为模因发展的前提,再来考察模因偏离的规律就有了理论支撑。

三、语言模因偏离的规律

既然语言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不断的语言偏离中发展的,那么,语言模因在偏离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一定规律呢?

何自然教授曾在其“语言模因论”中介绍了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提出模因传播的类型主要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模因基因型传播,形式相同内容各异—模因表现型传播。对于模因传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这为接下来探讨语言模因偏离的内在规律和机理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撑和现实可行性。

(1)从词汇角度来看,模因首先是在不同语境中进行自我复制,随着使用的普及,逐渐发生变义变形。比如老长沙人经常会说:“你策得清不咯?”“有些事情要策清楚”等。“策清楚”的意思就是:搞清楚、弄明白。这个“策”字在长沙方言里最初的意思是“使……条理化”。一档电视节目《越策越开心》的播出,给“策”赋予了新的内涵:指“特能讲、能说”,所以也把那些嘴上功夫很厉害的人叫做“策神”。从“策”偏离的轨迹来看,首先是其语汇应用范围的扩大,本来是指思维方面的活动拓宽到语言交流的行为。接着是语义方面的改变,“策”字成了“讲、说”的意思。而后是词性的改变,“策”原本是动词,但当我们说“策神”时,“策”就成了形容词了。这一模因演变表明,词汇偏离是一个渐变过程,从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开始,进而发生词义到词性及词形变化。

(2)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模因首先是自我结构的复制,而后逐渐增减某些语法要素发生变形,但其中的有些基本元素不会发生改变。因为模因是不可能变得与原有语素完全不同的,它总能找到一些其原有的痕迹,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模因。如近来被炒得火热的“贾君鹏,你妈叫你回家吃饭”,相继人们在2009年中秋节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看到题为“台湾,你妈妈喊你回家吃月饼”的标示语,虽然句中人称、名词动词均有所改变,句式表达上却仍是主语+谓语+双宾语结构,其表达的情感也同出一辙。从其它语料中也可以看到相同痕迹,所以句法偏离,是由于不同语境需要,从语场、语旨改变开始的,继而是词汇改变。句法是相对稳定的要素。

(3)从方言角度分析,模因偏离是双向的。一方面方言中的词汇、语法、语音、字形等会受到其它语言的影响,如以往重庆人常说“不晓得”表示不知道,而内江人则用“晓不得”来表示相同的含义。随着地域交流的发展现在也有很多重庆人用“晓不得”了。另一方面也可能进入其它语言为人们所接受。比如当下很多北方人常说“唠不出那么多你爱听的嗑”,来源于“唠嗑”,意思是“聊天”,很明显最初使用该语言的人想表达的是“讲不出那么多你喜欢听的事来”,但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没有用标准语言表达。这句话后被很多非北方人拿来使用,语义也渐渐演变为“我不会讲那些奉承/恭维你的话”,所以出现了偏离。方言模因偏离也是从语场、语旨改变开始,进而才是变形变义。

(4)从语音角度分析,模因的传播使得原有的语音规则发生变异,如“叶公好龙”的“叶”依古音应读“shè”,随着成语不断运用现该字都会读成“yè”。汉语语音的浊音清化也是一条语音规律。语音发生偏离主要是在其演变过程中很多规则会不断完善,但它并不局限于从语调还是发音规则开始。语音之所以发生偏离是受到使用者的影响。如:“查”,一般读作chá,而用作姓氏时应读zha,但很多人称呼熟悉的“查zha”姓人时为了方便不愿区分,把“zha”唤做chá,久而久之“查zha”姓人也习惯认同了这一改变。所以,语音偏离是使用者主观选择,实际也是使用者在话语语境中一种态度的选择,也可以认为是受到语旨影响而产生的。

从以上四个角度分析模因偏离现象,发现模因是在具体语境的前提下,根据语言自身特点遵循一定规律产生的偏离。其偏离轨迹有据可循:语言使用的语域是其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实际也是模因顺应语境的一种表现。模因中其它语言要素的偏离则是依据语境语用需要,遵照语言规律发生音、词、句的改变。了解模因偏离的规律,是其理性传播的关键。理智对待模因偏离出现的各种变体,既可避免盲目从众,又可防止对新生事物的情感排斥,是树立科学语言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163.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3]蔡建衡.模因与语言变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刘桂兰,李红梅.从模因论角度看“xx门”现象[J].外语学刊,2009(2).

[5]刘金,曾绪.模因论视觉下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H059

A

1673-1999(2011)01-0133-03

李丹(1978-),女,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外国语学院讲师,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2010-10-17

湖南省教育厅2010教改项目(2010147);湖南农业大学人才引进项目(62030105017);东方科技学院重点项目(DF2009011)。

猜你喜欢
模因变异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变异危机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变异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巧解规律
变异的蚊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