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初探

2011-08-15 00:49黄志梅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黄志梅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初探

黄志梅

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正逐步走向市场,与之相适应,高校应加快职能转变,强化就业指导,采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心理指导、培养大学生多元化、多形式化的就业观念等措施,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就业指导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将更加突出。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创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应对能力和就业能力,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极易产生心理波动。毕业很可能马上就要面临失业,许多学生在心理上根本无法接受,如果处理不好会引发过激行为。因而,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帮助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要求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使他们树立心理防御意识,树立坚强的自信心。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二、加强心理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毕业生的种种心态很多是由具体问题引起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就业指导不能局限在宣传教育层面上,要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应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解决具体的问题。从就业满意度调查看,学生择业心态的变化更引人关注,已从以前一味地追求高薪到如今更看重发展空间。就业满意率表现在工作薪酬、发展空间和稳定性三个指表上,大部分毕业生认为个人发展空间比薪酬重要。而作为大部分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来说,一半以上的同学倾向于“薪水普通,但稳定性高的单位”,1/3的同学选择“薪水普通,但能充分发挥能力的单位”。即使是在酒店当服务生的大学生,如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逐步积累经验,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自身素质,升迁的机会也远远大于中专毕业生。因此,要引导学生主动审视自己的内在素质,科学分析个人特点及自身基础知识的储备情况,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掌握自己的长短利弊,增强自己对周围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及时疏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求职中的挫折和失败,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择业竞争,培养个人良好的情操和健康人格。毕业生的就业思想五花八门,指导老师应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如针对自身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多门不及格、普通话未过级、不善交流等),鼓励他们大胆去单位应聘,消除自卑心理,并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针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学生,要引导他们看清自己的能力,使能力与就业期望值相匹配;针对那些既不找工作也不考研的学生,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采取开班会、个别谈话、寝室走访、甚至给家长打电话等,从各个角度指导毕业生以积极的心态、合理的择业标准去应聘,早日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

三、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首先,现代的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缺乏诚信的经济主体在竞争中是没有市场的,为了培养毕业生的诚信意识,在校期间要培养学生的内心素质,提高学生的诚信度。如毕业生的自荐材料造假、签订就业协议不够诚信、动机不端正等现象,不仅挫伤了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而且给学校和毕业生本人带来很多后遗症。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必须履行诚实守信原则。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大学生活始终。其次,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大学生也要增强法律意识。一是从自身做起,依法行事;二是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学生一旦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它就有了法律效力,要避免学生失信于用人单位而影响自身的发展。总之,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条件下,就业政策和法规不仅仅是对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更重要的是保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培养大学生多元化、多形式化的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高校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观念教育的重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从更深层次上提醒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的服务与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多元、多形式的就业观。就业观的多元化和多形式化是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结构紧密相连的,只要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论是在何种所有制经济体中工作,只要自己努力,都会大有作为。大学毕业生应摒弃传统的择业观,确立多元化、多形式化的就业观念,开辟更多的就业领域,寻找到更多更为理想的就业机会。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要放平心态,不要再期望享受到以前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的就业待遇。大学毕业生要眼睛向“下”,多考虑去基层锻炼,以退促进,目光放得更长远。当前,基层特别需要有知识、有素质的现代化管理人才,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工作就特别有意义。因此,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在基层锻炼成长成才的良好风尚。

五、以人为本,强化就业指导,提升就业率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就能够完成的。高校要加强调研工作,发挥专业系部、教师的潜力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首先,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将大学生四年的就业教育紧密衔接,形成系统的、全程性的教育指导。对大一学生,侧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帮助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树立健康、向上的职业观。对大二学生,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开展职场模拟训练活动,让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职场模拟中得到提高。对大三学生,侧重如何根据学生特点,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的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培养,引导其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同时,加强对专业课的学习,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大四学生,主要帮助他们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就业法规、就业流程、就业信息及就业形势,提高其就业竞争意识与依法维权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传授求职面试的技巧,通过配套的心理咨询和择业指导,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正确面对挫折,为最后的成功就业奠定基础。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就业去向。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早准备、早起步,努力做好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方法、就业期望值等方面的引导,适当降低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大学毕业生既要充分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市场用人需求信息的发展动态和知识更新的方向,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又要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从实际出发,降低要求,摆正个人位置,先就业后择业。一是组织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活动,通过就业指导让学生掌握政策,了解形势,并把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毕业生。二是注重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等环节对学生的影响,鼓励学生多承担任务,使自身的基本功得到扎实锻炼。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尽可能缩小自身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弥补毕业生就业时的工作经验不足。

再次,要引导毕业生及时地反馈信息。就业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如果选择不及时,就会成为过时信息。因此,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和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是提升学生就业率的关键。(1)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种供需见面会和招聘会,促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相互了解,努力为毕业生提供就业面试的锻炼机会,同时也拓展学生就业的范围,开拓省内外就业市场。(2)及时收集整理就业信息并及时发布。每天要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人员负责做就业信息的传达与发布工作,确保每一名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同时,将一些重要的信息发到各班QQ群、班长邮箱和就业指导网站,让每一个毕业生及时查阅。

最后,及时做好就业反馈和统计工作。高校要高度重视制定有关管理办法,并将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作为班主任和辅导员年终考核、评优的依据之一。要求各班主任和毕业生必须建立畅通的联系通道,与毕业生建立了多种联系方式。如利用网络科技建立大学生就业一点通系统,将就业政策、求职就业程序、面试求职技巧、用人单位信息等放到网上,便于毕业生随时上网查询,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得到正确的信息和及时的帮助;同时,也可以通过QQ、电话、通信和EMAIL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教育和交流,使就业教育和指导的作用进一步细化。

就业指导是大学生顺利就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为实现大学生资源合理配置而采取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地发展,要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促使大学生尽快走上合适的作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服务社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同时,也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

[1]杨学斌.毕业生就业指导使用手册[M].北京: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社,2003.

[2]杜言敏,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求职方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钟锦,等.高校职业指导模式创新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

G641

A

1673-1999(2011)01-0183-03

黄志梅,福建省泉州师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

2010-10-15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