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适应区域产业调整的思考

2011-08-15 00:50施向阳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滁州设置院校

施向阳

(滁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关于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适应区域产业调整的思考

施向阳

(滁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和特色的具体体现,专业设置是构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把握产业结构变化脉搏,掌握人才需求新动向,积极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对接、服务和支撑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地方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地方;高职院校;支柱产业;专业设置;“六度”原则

近期滁州市委、市政府向社会公布了“611”行动计划,即六大支柱产业、六十项重点工程、竣工投产百个亿元以上项目,这是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开局年为加快追赶跨越步伐采取的战略行动,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调整的战略决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但是就滁州的高职教育的现状而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滁州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尤其是与地方产业结构之间尚未形成一种良性的适应关系,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学校自身的发展。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设置与区域社会密切联系。高职教育须承接服务和支撑区域专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合理确定办学规模,调整专业设置,加快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真正做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滁州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发展目标

滁州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产业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42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342.01亿元,增加24.4%,第三产业增加值205.22亿元,增长10.0%,三次产业比为21.3:49.2:29.5.这些数据表明,滁州已全面进入工业化时期,在此基础上,滁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振兴“六大支柱产业”行动计划:

家电信息产业,将以技术创新、嫁接重组、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现有企业扩能升级,做大存量,突出重大项目招商,打造现代化家电信息产业基地。2015年,家电信息产业产能达到年产6300万台的能力,产值达到18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达到300亿。2020年家电信息产业实现产值超千亿元目标。硅(玻璃)产业,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招大引强、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促进资源就地精深加工,实现资源向资产、资产向资本转化,推动产业链向研发、服务、价值链高端发展,实现硅(玻璃)产业转业转型升级和总量迅速提升。2015年产值达到500亿元,2020年产值达到千亿元目标。

千亿盐(化工)产业,依托岩盐、石灰石等资源和周边地区的能源优势,以煤化盐化一体化,100万吨纯碱、120万吨精制盐等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发展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盐(化工)产业集群,实现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总量迅速提升。到2015年盐(化工)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2020年盐(化工)产业产值超千亿目标。

农村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以打造“百亿粮仓”、五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为主战略,以招大引强,创技创新为突破口,以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为抓手,推动农业产业链拉拉长加粗,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和总量迅速提升。到2015年产值达到500亿元,2020年产值超500亿元。

装备制造产业,通过加快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品。装备模具制造业,巩固和发展纺织机械、塑料机械、泵阀、电线电缆等传统机械制造产品,加快装备制造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加速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总量迅速提升。到2015年产值达到800亿元,2020年产值超1000亿元目标。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绿色照明、纳米新植被、太阳能薄膜、硅材料技术和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国家基地品牌,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状大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到2015年产值达到500亿,2020年产值超千亿之目标。

二、滁州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现状与缺陷

专业结构现状。滁州的高等院校都是从原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现有2所高职院校升格时间都不长,其中一所还不到二年时间。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所设计的19大类高职专业,537个专业,对照滁州高职院校的专业整体布局来分析,发现滁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仅涵盖了12大类50个专业,主要集中在制造、电子信息、土建财经、医药卫生、文化教育、艺术设计等大类,初步形成了这几类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但是与滁州“六大支柱产业”相关的高职教育专业存在数量小、覆盖窄、吻合度低的结构性缺陷。如与硅玻璃产业相关的材料类专业,与盐(化工)产业相关的生化技术类,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食品类专业,与装备制造产业改造升级的工业自动化系统装备的制造类相关专业,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光优太阳能、风能、绿色照明技术、太阳能薄膜、硅材料技术相关的材料类、能源类专业尚未开办。

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滁州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尤其是承接产业转移势头迅猛,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滁州,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求贤若渴,虽说滁州高等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了不少结构性问题和矛盾。从现有两所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分析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全体专业数量不足,覆盖面窄,真正有特色专业少。现在二所高职院校,一所现有52个专业,能够招生的专业有50个,最多的一个专业每年招生500人左右,而另一所高职院校由于由师范、卫校升格合并而成,去年才开始招生,现批准9个专业,规模较小,专业设置还需要作重大战略调整。二校除了机电、土木、信息、护理、学前教育等精品专业外,其它专业规模较小,精品专业更少。

(二)专业布局不合理,和其它高职学校类同多,专业办学资源不足。二所学校开办了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商务英语、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护理、学前教育等相对热点专业。但与本地产业结构紧密相关的能源类、化工类、食品类专业相对薄弱,造成各类高职院校新增专业大多雷同,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发挥应有效益。

(三)专业结构与滁州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度较差。一方面本地传统产业家电、机械模具、汽车及零部件、电线电缆、化工等尚缺乏足够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持。振兴“六大支柱产业”升级的太阳能光优、风能、绿色照明、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高新技术机电产品、精细化工、纳米新材料、太阳能薄膜等所需专业还是空白。现有的专业结构现状与新的产业集群形成与不断壮大,产业链逐渐延伸等特点不相适应。

(四)新设置专业受到政策、经费、师资、设备制约,显现滞后性,新增专业的数量、培养的质量远不能适应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应遵行“六度”原则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设置专业要取决于社会需要,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办学职能,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天职。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应对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为依据综合考虑专业设置。专业设置中应遵循“六度”原则。

(一)适应度原则。对于地方高职院校来说,要立足地方,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设置专业,地方高职院校生源基地和就业市场以本地为主,以滁州为例,据2010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末全市就业人员265.5万人,比上年增加12.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23.3万人,减少0.5万人,第二产业73.5万人,增加7万人,第三产业68.8万人,增加6.2万人,随着承接产业加快,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工业化进程加速,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六大支柱产业战略实施,需要大量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根据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设置主体专业,根据地方特色经济开设特色专业,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可行度原则。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平衡考虑地方产业规划、行业企业需求,学校发展定位、自身办学条件,经过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之后,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从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的角度,循序渐进地设置一些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需求量大的“热门”专业非常有必要

(三)差异度原则。专业设置不仅要分析国家的产业政策及地方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加速变化,还要分析区域内其它高职院校专业开设情况,进行竞争分析。同区域高职院校存在生源竞争、毕业生变业市场竞争和培养质量竞争,竞争分析可以帮同专业的“同质化”竞争,这种竞争中的后来者即使具有更好的培养水平也往往是失败者。因为这种同质化竞争具有“先行者”“优势”主要体现在生源供应地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社会既定认同上。因此,专业设置应当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不能不顾师资和教学设备以及实习实训条件,随意设置专业,盲目辅设摊子。计算机热门的时候,大家一哄而上,以致毕业生过剩就业无门,举办文科类专业,成本较低,一些院校不论有无身条件和社会影响,一概上之,结果生源不足,当下工科专业看好,土木工程专业成为许多学校追逐的目标。专业设置的盲目性、雷同性、杂乱性既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也影响了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平衡建设传统专业、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

(四)应变度原则。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专业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易受区域和市场变化的影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行业、产业、技术职业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以滁州为例,随着承接产业的加速,新能源、新材料、盐化工、食品工业等一大批新产业集聚,新行业、新职业需要新专业支撑,因此,高职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要的变化趋势和高校的办学条件为依据,通过专业招展、复合、重构、新建等多途径,用人才的广泛适应性应对社会需求的多样变化性,较快地适应区域职业岗位需求热点的转换,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快速反应能力。

(五)效益度原则。高职院校办学不仅要服务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生,还要按照市场原则操作,追求自身办学的高效益。力求以最小的投入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获取最大的产出,培养最多最好的人才。因此,办学成本的高低与专业密切相关,按照效益度原则,在专业设置时,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和生源供给量,确保专业有一定的规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成本高低的合理配比。做到以改补欠,必须重视有共同的专业基础,以此关联度高的专业群建设。在资源上共享共用,或部分资源共享共用,必须重视拓展服务功能,专业不仅成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使专业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与提高办学效益相协调。

(六)前瞻度原则。专业设置和调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培养的周期性,应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地方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要求,新的职业和岗位层出不穷,同时,也有一些职业和岗位退出历史舞台。根据《滁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则纲要(2010-2020年》,三大类:新型工业化急需紧缺人才、新型城镇化紧缺人才、社会建设及文化事业急需要紧缺人才,到2020年新增17900人。不仅涉及到六大支柱产业,还包括纺织服装、园区开发、城市建设管理、商贸物流、旅游开发、金融财会、社会服务、应急救灾等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要立足学校服务面向的重点覆盖区,参考发达地区发展历程,把握结合地方特点,科学地预测人才需求,力争做到专业的成熟期与人才需求的高峰期相一致,科学预测人才需求远景,开设具有适当适前性专业。

G717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1)02-0012-03

2011-05-20

安徽省教育厅2011年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建高职院校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1SK560)阶段性成果之一。

施向阳(1964-),男,安徽定远人,管理学硕士,滁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滁州设置院校
《滁州西涧》(草书)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