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视角下的创业教育问题探析1

2011-08-15 00:50王多慈孙桂琼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王多慈,孙桂琼

(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基于就业视角下的创业教育问题探析1

王多慈,孙桂琼

(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与高校的就业教育是否做到位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高等学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将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前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99年高校大扩招后,迅速迈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已成为了事实。但是大学生毕业后,能否在社会上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每年各大媒体都会在特定时间讨论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也成为政府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传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毕业生就业问题。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转变传统教育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个体与群体,倡导和发挥新时期创业精神,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探索合适的创业教育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业教育内涵及现实意义

创业教育是由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英文名字为“enterprise education”。最早提出创业教育问题的是美国学者柯林·博尔。他认为未来的人都应握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enterprise)的。[1]创业教育理念传入我国是在1989年,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阐述了“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问题。1995年,该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又全面阐述了创业教育概念。至此通过梳理相关研究理论,本文得出,所谓创业教育,是指通过相关活动开发、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而是专业技能教育的延伸,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不同,它是一种满足科技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教育形式,以着眼于造就最具创新精神的创业一代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因此创业教育的实施,对于破解当下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一方面创业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可以“创造新的事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里,将创业精神和能力迁移到各项工作活动中去,使其在发展的道路上更有远见、魄力和创新力,以增强对未来世界的适应性。可见,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是有重要意义的。

其次,创业教育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在增长,每年踏上社会寻求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人数也在迅猛增长。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预计2011年毕业生规模将达660余万人,就业压力和上年相比更加严重。因而创新创业教育尤其重要,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改变以往就业教育思想模式,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岗位的创造者,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一定的保障。因此,高校创业教育不仅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竞赛”开始,至今已有11年。其间,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了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从此,高校创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从1999年开始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到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高校试点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几乎在全国各大高校都已展开,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尽管高校创业教育搞得有声有色,创业教育理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当前的创业教育理论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创业教育理念陈旧,创业观念没有实时更新,实际操作差。尽管创业教育传入中国近30年,创业教育在各个高校也在开展,但是仍然有许多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举办零星的创业讲座阶段,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讲座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的高校仍在少数。这种点缀式的创业教育对促进就业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二)教材版本较多,但是内容空洞并重合,不实用,以为“了解企业”就是创业,以为“创业无规律”,而存在许多根本性错误和致命性误导。国外的创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创业教育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形式是要有系统完善的教材体系,同时要与学校既有的教育体系形成有机的结合,把创业教学、创业实践等环节包含在内,具体来说要在指导机构、教育模式、师资队伍、理论研究、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体系、辅助性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实战性的实践活动等方面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至于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性则是指它的就业效应。但由于创业教育涉及到教学的系统改革,创业教育也不是开设几门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这就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改革问题,涉及到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甚至涉及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层次问题,鉴于此,我国高校尚未有形成完整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的成功案例。

(三)高校忽视对就业创业教师的培养,师资力量,科研、教学、实践、能力严重脱节,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创业就业课程主要由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承担,他们在具体指导时也多是宣传一些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应聘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很少有专业或专职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因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失去良好的创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会进一步加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学校缺乏培育学生创业的相应实力和具体措施,创业活动、“实训”流于形式。创业活动在高校中仅限于少数学生积极参与,而社会上能够真正接受专业的、系统的创业教育的人微乎其微。由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大赛,因而精英化痕迹比较强,不论高校目前开展的什么样的创业项目,参加人廖廖无几,大部分学生因各种条件限制而被拒之门外。同时学校也缺乏给学生创业所必须的软件和硬件,有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下达的任务,根本没有具体措施和办法,使得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三、构建我国创业教育新体系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高校创业教育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必须有所创新,从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入手,找到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

(一)创业教育观念要时时更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为核心,开展创业教育并不等于鼓励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甚至休学创业,而是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素质,为此,高校应及时摒弃旧的教育模式,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将符合现代教育的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培养体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学生和社会的无缝链接,一方面通过培训可以使部分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他们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就业指导实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创业过程中的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把创业作为成才的一个途径坚持下去。

(二)健全创业组织机构。高校创业教育指导机构的建立至少应包括高教管理人员,专业教学、科研人员,就业指导人员三类人员。校外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必要的补充。如果条件成熟,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指导机构归于一个部门,这种机构设置充分体现了创业教学与实践、理论与实务、创业与就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尤其有助于打破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两张皮”状况,从而为创业带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创业服务支持体系。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内生性的,排斥外在的帮助,不能 胜任新的创业教育模式。一个比较完善的创业教育外部支持体系首先要有高校本身的支持。高校本身在日常专业教育的同时,渗透创业教育,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树立创业思想。其次在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等手段在政策层面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组织各高校任课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召开学术经验交流会;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学水平评估考核范围。再次社会应积极营造创业教育氛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将就业再就业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或执行严格的考核制度。

(四)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实践证明,一个有利于创业的文化氛围对创业人才的成长影响极大。美国国家独立企业联盟的研究表明,美国三分之二的企业家来自拥有企业的家庭,因为这种家庭背景和氛围使学生能够获得有关企业的感性认识和创办企业的意识,[3]越是在浓厚的氛围中,自主创业的精神和行为就越能受到鼓励和支持,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就会大量涌现。所以,高校要努力营造崇尚创业、鼓励创业的氛围和舆论导向,应积极宣传一些成功创业者的事迹,尤其是要以校友创业成功的事迹唤醒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欲望,使大学校园里充满着浓郁的创业文化气息。[4]

(五)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以商业化运作方式,教育学生如何通过整合资源来创办和运作企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以及咨询服务。成立专门的创业服务中心,为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和政策服务。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地域优势等,通过创办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园等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场所。同时设立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评估合格后进行资助,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采取了这种模式,在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时的同时,坚持两个结合,即坚持创业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坚持创业与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通过构筑新的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大学生创业技能训练,增加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体验,不断提高其创业能力。

总之,创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为核心,通过构建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辅以优良师资指导,搭建创业平台等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从而引领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展自主创业,并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解决其他类型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力度,革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业型人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新的通道。

[1]刘敏.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4).

[2]唐德海,常小勇.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历程[J].高等教育,2001,(4).

[3]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动因及特点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3).

[4]钟发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J].教育评论,2004,(5).

G71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1)02-0021-02

2011-05-20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研究AHSKF09-10D90。

王多慈(1977-),男,安徽寿县人,法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学生管理。

孙桂琼(1974-),女,安徽庐江人,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