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道德社会的形成探究——基于哲学视野的思考

2011-08-15 00:50邵孔发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哲学道德

邵孔发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我国道德社会的形成探究
——基于哲学视野的思考

邵孔发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古代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宗族是其基本社会结构形态,民众拥有可贵的自我心性约束精神,所以古代中国没有形成欧洲城邦经济形态下的知识主导的理性思辨社会和宗教神学社会,而是形成了与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道德社会。这归因于小农经济的农业循环生产主要靠经验;先贤对“道”的理解,使得中国哲学在起始点上便超越了宗教神学观念,直接上升到把握客观自然规律。儒学以仁为核心概念,为社会治理设计了完整的道德体系,支撑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走了一条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古代中国;社会形态;哲学关注;道德社会

一、西方哲学的特点

(一)知识主导的理性思辨

中国社会通行道德标准的感性评判,西方社会运用以知识为中心的理性思辨。欧洲文明渊源于古希腊,希腊最初的哲学家都是自然哲学者,着力于宇宙根源的探讨,重视自然的客观理解。泰勒斯便认为“水是世界万物的最基本元素”,阿那克西米尼视一切事物由空气凝聚与发散而成,毕达哥拉斯归万象于抽象的数,德谟克利特则以为万物由不可分的原子构成,恩培多克勒主张万物不外地水风火四元素的聚合离散。

后来的希腊哲学家开始注重人事方面问题。如苏格拉底的正义、美、善等概念,柏拉图主张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所讲的至善、中道、公平、道德意志。但他们都以对待自然的方法对待人事,采取逻辑分析的态度,作纯粹理智的思辨;喜欢对各观念下定义,遂建立了知识与逻辑,以及证明逻辑的各门自然科学和最终对自然科学抽象的独立哲学。

中国诸子百家中,只有墨子较为接近美国的实验主义。《墨经》篇目主要属于逻辑学的范围,同时涉及数学、力学、光学等问题,及攻战兵法等方面。但其立论出发点是为阐释“兼相爱交相利”的根本道德观点,并非西方的逻辑学、物理学与数学。中国哲学的关注点在于生命与德性。墨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在当时虽并称“显学”,随着封建国家的统一及统治者的“独尊儒术”,秦汉之后墨学衰微,没有成为主流哲学。

(二)神学为中心的启示宗教

风行于西方社会的耶教建立于原罪恐怖意识。《圣经》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一位“造物主”(耶和华)创造的,称为上帝,他永远是宇宙的主宰。关于伊甸园的神话说,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本有神性地无忧无虑地遨游于伊甸园。可是他们背叛了上帝的意旨,听了魔鬼蛇的唆使相继吃了禁吃的智慧果,从此对善恶有了分别心,结果与神分离了,犯了“原罪”,必须终身劳苦,以求活在世上。由于上帝爱世人,便差遣耶稣去救赎人类。耶教认为,人的“原罪”可以减轻,却不能消尽;减轻罪孽的方式就是通过信仰耶稣去“赎罪”。但人无论怎样赎罪,都不能达到把罪完全消除的境界,因为消除“原罪”就等于与神同等了,人是不可能变成神的。故耶教中的人也就永远处在向上帝靠近的过程中,耶教的主体在神而不在人。

印度在中国之西,玄奘西天取经,故对于中国,印度也属西方。产生于印度的佛教,建立于苦业意识。佛教认为现实世界是“无常”的,迅速变化和虚幻的,而现实的人生则是苦的。苦的基本原因不是神的安排,也不在社会环境,是由于人自己造出的“惑”、“业”所致。惑指贪、嗔、痴等自寻的烦恼;业指身、语、意等活动及其造成的结果。根据个人善恶行为,今生之因在未来成果,如此轮回报应,生死循环变化不已。要摆脱苦,就要皈依佛法,按照佛教教义修持,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观、认识观,完全克制自己的世俗欲望,最终超出生死轮回,达到最高境界——涅槃。故佛教中的人永远处在向佛靠近的过程中,佛教的主体在人,但目的是从这世俗之人解脱出去。

二、中国哲学的道德关注

(一)道理——国人对世界的哲学理解

1、道是世界本原、万物之根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天生成一切物,天之根本即是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南华经·大宗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是说道之法是其自己如此。“道常无名。”(《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是宇宙的自然普遍规律、客观真理,故无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2、道派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庄子认为,如有帝鬼,帝鬼亦由道而神。

3、道与万物的关系。道生万物,为万物之宗,然非如有人格的上帝以意主宰一切,以力统治一切。“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南华经·知北游》)”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物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韩非子·解老篇》)”

4、德的涵义。德者得也,一物所得于道以成其体者为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一切由道而生,由德而育,由已有之物而受形,由环境之情势而铸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苟不至德,则道不凝焉。”(《礼记·中庸》)道与德乃一物之发生与发展之基本根据。

(二)由天道而人道——“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

1、崇天道。中国上古已有“天道”、“天命”的观念。“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诗·周颂·维天之命》)朱熹释义说:“天命,即天道也。”(《诗集传》)周人提出“以德配天”的观念,统治者“敬德”是获得“天命”的必要条件。“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尚书·召诰》)“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尚书·召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尚书·康诰》)由“敬德”而有“明德”。

2、行人道。春秋时,人们把“天”与“民”联系起来。刘康公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左传·成公十三年》)“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年》)“中”即天地之道,“命”是天命之命。於穆不已的天道、天命转化为本体的实在—民。“天命之谓性。”(《礼记·中庸》)天降命而成为人的性,将天道、天命与性命贯通,把注意力从神灵的“天道”转到现实的“人道”。郑国的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由此路径发展出“天人合一”的儒学。神灵之“天”的影响力下降,是“自然之天”、“理性之天”观念成长的必要前提,亦是发展的必然。儒学认为,通过修德,”涂之人可以为禹”。西方思想中的天人关系,停滞于宗教形态;西方思想中的天命,对于人类是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

3、弃鬼神。“天”、“天命”观念变化引起了“鬼神”观念变化,从“重神”到“重民”。怪力乱神,孔子不语。“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桓公六年》)儒家从研究“人道”出发,赋予“天”的涵义就是“自然之天”和“哲理之天”。在儒家思想文化主导下,任何以有人格化的至上神为核心要义,宣传“天国”、“彼岸”的外来宗教思想体系,都不能在中国长久地居统治主导地位,如耶教;都不能战胜儒家思想,反被儒家思想所汲取消融,如佛教汉化。以人生为主体的文化必然导致与神学宗教疏离。

(三)仁——儒家的人本哲学

1、仁的哲学内涵。春秋时代,仁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国语》中出现二十四次,基本意义是爱人。《左传》出现三十三次,除爱人外,其他几种德行也被称作仁。《论语》中,仁字出现一百零九次之多,可见仁在孔子学说中地位的重要。孔子学说中仁的涵义,第一是爱人。从字形看,仁字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的爱人,发展了春秋以来的重民思想,使仁具有丰富的人道主义内容。“仁,亲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仁象现在说的亲爱团结。”(《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47页)第二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克己复礼即修身,“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身是基础,修身才能爱人。第三是“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言仁必及人。”(《国语·周语》)这是孔子人本哲学核心概念的仁的涵义。郭沫若说仁是 “人的发现”。(《十批判书》第88页)要求人们探索阐明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存物质基础、社会关系、思想道德、精神文化等本质、道理和规律,其重点在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道德的完善上。

2、儒学思想的总纲。仁既作为个人对于社会的做人处世的准则方法,也作为社会维系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的准则和规范。儒家以人为出发点,立足于人,遵从仁的伦理道德,提升人的修养境界,最终将仁升华到人本哲学的高度。仁被升华为具有人道主义博大精神的人本哲学,成为孔子博大思想体系的总纲,以它为指导,建立了包括伦理、政治、教育等各门学说在内的一整套关于人类社会的学问,作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维系支撑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道德——国人精神及生活的准则和规范

1、道德范畴中的仁学内容。战国后期,道德二字联用;汉代以后,道德成为一个流行名词。哲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涵义,从自然哲学转向伦理学说,与生活行为密切结合起来,表现出中国哲学的趋向性和着眼点。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同时提出一系列道德原则规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慧。”(《论语·阳货》)“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墨子·兼爱中》)“故人生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白虎通义》)

2、历史对于道德内涵的丰富扩充。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思想家,各自阐述道德内涵。“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南华经·马蹄》)“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管子·内业》)“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白虎通义》引《礼纬含文嘉》)明清标举“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民间宣扬“忠、孝、节、义”四德。不同时代道德有不同的内涵与社会实践,处于动态的变化中;但从整体看,中国道德社会的本质特征却是不变的,道德内涵处在不断地丰富发展中。

三、道德文明产生的原因

(一)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促成道德文明的产生

1、自足圆成的小农经济社会。中国早期农业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说,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制作八卦;神农氏教民农业生产,用药材治病。三者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情况。三皇的发明构成了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要素,表明中国原始社会进入渔猎畜牧农业社会时期。

2、天文历法水利对于农业生产的促进。因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开始很早,“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尧典》)周初至春秋中期,采用星辰观察的“二十八宿法”;春秋中期又采用“周髀”日影观测法;春秋后期,十九年七闰法成立,历法时代正式开始。阴阳家的《月令》是一部小型历书。在天文历法指导下,优越的地理条件,发达的水利,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保证了民众生活的自给自足、人口增长和文化发展。

3、道德文明与小社会形态的契合。中国从原始社会的部落、部落联盟,到封建制度下的庄园、村落,大体上走一条小社会的发展路径,民众过一种小农经济生活,这一体制保证了民众生活相对稳定。民众希望这种生活稳定,维护这种 “日出而起,日入而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知老之将至”的“忘时”生活的最好方法是提倡道德与和谐。

(二)宗族社会结构使得道德意识得以自觉推行

1、宗族对于族群的精神维系。中国社会的基本社群是宗族。国人是以姓氏或说宗族形式来组成社群的,根据父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叫氏族,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称宗族。宗族是赋有政治、经济、宗法、宗教(主要是祖先崇拜)、伦理维护、道德审判功能的事业社群。宗族内的每个人必须在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这一规矩或规范便是道德),才能维持宗族的生存延续。

2、个体对于宗族关系的归属需要。因国人生活于宗族内,所以我们看国人的道德准则规范,多属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与维系。在以自己作中心的亲情关系网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与自身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克己;与夫妇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夫妇相敬、夫为妻纲、三从四德;与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与朋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和信;与宗族、宗法事务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公和廉。相对于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族人,自己必须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立足生存于宗族社群。随着天下统一,道德观念遂从宗族的实行而渐次推行到社会。

(三)道德文化的建构与道德传承调整

1、道德的文化建构。当人类其他大陆早期文明着重研究解决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时,中国哲学在关注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同时,更多着眼于研究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与西方科学著作专注于自然界的研究探讨(自然科学),宗教典籍专注于精神信仰寄托(神学)不同;在中国,五经皆备于我,《易》为占卦之学,《书》汇上古文件事迹,《诗》乃采诗施政,《礼》定礼仪制度,《春秋》记鲁国历史,无不为社会治理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这种人本文化最终创造出一种道德社会形态和成熟的道德体系。

2、内求诸己的道德自律。儒家推崇的圣贤的德操是一种道德示范,通过民众心理的内求精神、自我心性约束和践修得以传承。先贤关于社会道德的理性思考,既适应当时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结构,又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结构,表现为超前的自觉自我理性约束--或说文明的早熟。立足于人对自身加以要求和修养,对后来人类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心理困境,超前认识思考和应对。因其是内求而非外求式文化,故而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皆是一种最安宁、相融、高尚、和谐的文化。

3、道德失范与重塑。道德社会特质和文化传统,对社会有着质的规定性,决定社会发展的精神路径。此种社会,依靠道德精神力量稳定繁荣昌盛;一旦发生社会性地对于道德的忽略、缺失或违背,又缺乏神性敬畏支撑,社会危害性很大。道德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改朝换代?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是因官员道德操守失落,民众基本生活受到巨大损害;更重要的是现实生活将其道德信仰彻底击碎,即道德约束力彻底瓦解而发生的。农民革命、朝代更替的目的之一,是为重新净化纯洁社会道德,重建信仰。历史上的大部分封建王朝,如汉、唐、明、清,延续数百年之久,没有不是顺应道德社会文化传统,以德治天下的。汉以孝治,帝号前冠“孝”字。明、清则以朝代名称显其德,标明国家治理要达到的境界。

四、结语

古代中国何以实践伦理政治而非古希腊城邦的自由、平等政治制度?盖由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宗族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何以是道德社会,重人文教育,而非西方的知识主导的思辨社会,重自然科学教育?盖由中国较早形成中央集权制国家,古代君王追求的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和“王天下”,小农经济的农业循环生产主要靠天文历法水利和经验。古代中国何以是道德社会,而非宗教神学社会?盖由中国古代先贤和他们的哲学对“道”的理解,在起始点上便超越了宗教神学观念,超越了对于神性的恐怖敬畏,直接上升到把握客观自然规律,并为社会治理设计了完整的道德体系,走了一条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厚积了人类史上无可比拟的道德文化内容,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人类历史似乎隐约显现快文化攻击慢文化,大文化压缩小文化,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轨迹,可最终将回到道德文化这种高尚的文化轨道上来。

[1]李耳.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庄周.南华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3]墨翟.墨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4]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6]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匡亚明.孔子评传[M].济南:齐鲁书社,1985.

[8]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劳政武.佛学别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0]曹伯韩.国学常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B82-05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1)04-0036-05

2011-11-05

邵孔发(1954-),男,安徽全椒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和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哲学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菱的哲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读懂哲学书是件很酷的事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哲学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