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

2011-08-15 00:50孙跃纲
大庆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主体人类科学

孙跃纲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

孙跃纲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发展哲学认为,发展的基础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只有创新才是发展的根本与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必然是创新发展。在技术层面,创新的方向、领域和目标应该是低碳发展、绿色发展,解决人口与环境、生存与发展、速度与质量、持续与协调的矛盾,只有绿色发展才是唯一的选择。“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把节能环保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践表明,只有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改革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并且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力地保证社会的科学发展。传统的粗放的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地坚持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本文认为,只有坚持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才能保证科学发展的实现和推进。

科学发展:遵循规律、造福于民的发展

“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主题是科学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所规定的发展。只有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破解中国社会发展面对的现实难题,把科学发展推进到新的层面。

那么,什么才是科学发展?如何从哲学的高度把握科学发展,这个问题并不是任何人都十分清楚的。我们从发展哲学的角度,可以把科学发展规定为遵循规律、造福于民的发展。

科学发展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社会进步必然趋势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是科学发展对各种非科学发展博弈取胜的过程。为了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人类曾经选择了许多非科学的发展方式,给人类自身造成异常严峻的困难。黑奴贸易、殖民掠夺、两次世界性资本主义战争,一方面是为资本的更大发展创造了条件,极大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扩张,另一方面又极大地损害了人类的整体性生存,造成千百万生命的死亡和多少年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毁灭。战争、掠夺、侵略虽然某些国家和某个集团取得了胜利,但是人类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创造发展的社会主体却在战争中丧失了生命,大部分创造发展的主体却只能享受一点点发展的成果,在这样的发展中,造成了更多的社会矛盾,这些难道就是科学发展吗?这绝不能简单地称为科学发展。

从实质上把握科学发展,应该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展,绝不是客观规律绝对统治的一统天下。但社会的进步,客观规律依然占据统治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同自然界的变化一样,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内在的客观必然性依然是起着决定作用的现实因素。正像马克思所说,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本质也是物质的,由客观的规律所支配的,这一点没有例外。但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却是要通过人的主观努力,通过人的主观意识作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不是像自然界的事物那样通过纯粹的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社会规律的实现是通过人的意识、意志、意念、意图,通过人的理想、信念、理性知识、习俗传统、情感觉悟、人际交往等等主观的形式,通过无数人的利益追求以及竞争合作、建构与解构社会秩序的复杂的社会实践,在其中展示出一条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从根本上揭示出这一规律的实质内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唯物的辩证关系,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基本的客观规律。

什么叫科学发展,就是正确反映社会存在的真实状况的社会意识指导下的发展,即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违背客观的社会生活规律的发展,背离社会存在的真实状况的意识指导下的发展,单纯凭借主观热情、主观意念,任凭一时的情感冲动,凭借虚幻的空想支配下的发展,绝不可能归属于科学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遵循规律的发展,才可能是科学的发展,才是可能进行下去、实现出来的发展。所有违背客观规律的发展都不可能最终坚持下去,都会最终被科学发展所取代。

在社会生活中,谎话好听,假话悦耳,但最终只能骗人或自欺于一时,终究要被戳穿。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取媚于君王才能得到升迁,这具有客观的必然性,但为了保持封建君主统治的长期稳定,有一些逆耳的忠言者,也能够在一定范围得以存在,这也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如何把握好这一背景下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就看对这两种必然性的具体掌握。每一个精英人才的成长,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在。在钱学森的成长中,除了个人的努力外,卡门教授对他“一对一”的引导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费米教授对李政道“一对一”的教导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教育方式,对相当部分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功创新都起到了极大作用,可以称为一种精英教育的客观规律。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破解“钱学森之问”,首先就是要探索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精英教育的客观规律。违背了规律,迟早要受到客观必然性的惩罚。

科学发展,绝非纯自然的发展进程,而是主体为了追求理想的价值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性实践过程。人的价值目标,主体对超越现实的追求,主体的现实利益,自然构成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主要内涵。科学发展绝对不是损害主体利益的发展,绝对不是背离主体理想价值的发展,绝不能损伤人类的整体性生存。发展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性概念,包含着人类福祉的增多,主体生存质量的提升。发展本身就排斥、否定了倒退和下降,排除了对主体的伤害性和损害性。发展是人为了实现和扩展自由幸福的手段和方法。

在具体社会生活中,发展作为内涵着主体自由与幸福的概念,成为各类主体和社会整体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实现这一发展的目标,有科学发展与非科学发展两种性质与效果截然不同的手段。实践证明,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够实现发展的目标,实现发展的价值。因而,科学发展作为主体的基本追求,自然地体现着主体的价值理想,符合主体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主体的自由幸福价值的实现和扩展。

马克思曾说过,即使是数学公理,违背了某些人的利益,也会受到否定和批判。在发展中,主体的利益、理想、价值甚至是情感、兴趣等是基本的因素。既影响着发展的进程,又影响到发展的结局以及对发展的评价。发展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决定了主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影响发展进程的主体利益的多样性、多元性。尤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影响发展的主体利益日益复杂化多样化,这些利益之间的矛盾斗争,可能会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也可能会表现为不同利益阶层的合法博弈。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阶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国家政府着力于调整各类社会主体的利益平衡,通过法律、经济、行政、政治和社会的各种途径,缓解利益矛盾,追求和谐发展。人们追求理想价值与现实利益的趋势是绝对的,但人与人之间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家族位置的局限,必然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合作与协调,以暂时的局部的退让或牺牲,来维系最基本的生存和共同的发展。这种主体间潜在的特性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下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果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就像一个人的整体,那么合规律性就是这一整体结构中的“血”,合目的性就是人自身中的“气”。二者密切的结合,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历史进程。其中“血”为“气”之本,“气”为“血”之帅。合规律性是科学发展的物质性基础与前提,合目的性是科学发展的精神性动力与灵魂。二者密切结合,构成为科学发展内在本质的两个基本的方面,两种最基本的因素。

科学发展必然要求创新发展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从最真实的发展辩证法角度来看,科学发展是重复实践与创新实践的有机统一。从直接的、直观的表面上来看,科学发展的实质和途径就是创新发展。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离开创新,科学发展就根本无从谈起。因而,我们党和政府依据科学发展的规律,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的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是要求实现发展主体的理想价值,满足主体的自由幸福的追求,提高主体的生活质量,使人能够体面地、自由地、快乐地生活。而主体的理想具有明显的超越性特征。理想来源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在主观性精神领域内克服和扬弃了生存现实中的不合理因素,排解了主体生活现实中的不公正、不合理、不自由、不理想的困惑以及对主体的压抑,使主体首先在观念层面上得到解放。

科学发展就是要把主体精神意识的主观层面对客体的观念性超越实现出来,使之转变成为现实的主体解放。这一现实化过程,必然地要冲破各种现实的束缚,打破各种对主体的压迫,创造出新的条件,新的环境,真正地使主体的生存提升到新的境界。实现主体的发展理想,只有创新发展这条唯一的道路。满足主体永不满足的发展欲望,必然要求不断地创新发展。在当代中国,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自然地要把创新发展提到了显著的地位。

科学发展的复杂性要求创新发展。主体发展的条件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过去的农耕文明背景下,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处于自然经济状况之中,几十年几百年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特别是人类的发展进入后工业化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各种信息层出不穷,“人造自然”、“人化自然”异常增长。“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被尊敬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马克思《共产党宣言》)我们一睁眼睛总是看到昨天还没有的东西。主体生存环境的这种显著的变化,复杂的条件性,使主体必须每天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条件,新的困难,新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原有的思想方法、实践方法,原有的实践模式所不能完全应对的,只有一条路可走,这就是创新发展。如果还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过去的东西,那就会被实践的历史发展所淘汰,就会被排除出科学发展的行列。

科学发展主体的社会性、历史性要求创新发展。发展主体是“现实的人”,是处于特定发展阶段,追求着特定的理想目标的人。这样的人由于个体之局限性而必然形成社会性结合。由于追求理想目标的奋斗、努力、实践而必然形成其历史性前进过程。“现实的人”必然而自然具有的社会性、历史性,一方面是在主体克服生存困难、追求理想价值的创新性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又必然地要求主体通过持续性创新,才能使主体持续地、更加真实地体现出其主体性。

不在创新性发展环境之中,主体的社会性组合就会受到损害、削弱。不在创新性发展进程之中,主体的历史性存在就成为虚幻,就不能被认证、确认。主体性内涵的社会性、历史性,既是创新性发展实践的属性、本质和结果,又是推动主体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的持续动力。在主体的日常生活之中,主体之间的比较,作为一种现实的主体发展因素,推动着主体必须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困境,开创新的实践,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的世界性竞争更要求创新发展。当今世界是竞争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之上,垄断也只是使竞争在更广大的范围上继续进行。竞争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内在机制。合作、协作也只是竞争的一个方面、一个因素、一种要求和一种结果。竞争的主体对于竞争者是对手,而对于本企业内部各方面则要求高度的协作、高效率的配合、密切的合作。内部的竞争自然地也会提高效率、推进发展。在世界事务中,虽然也存在着区域合作、行业协作和国际垄断,但竞争才是一种真正的动力。所有的协作都是竞争中的协作,都是以竞争为前提和基础的。这种各式各样的竞争,给主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迫使主体要采取新的方法,寻找新的途径,开创新的领域,取得新的发展。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也就是鼓励竞争、保护竞争、促进竞争,使各类主体在合法合理的竞争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新层面、新成就。

所有科学发展必然都是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的各种必然性之中,环境条件的复杂性与主体之间的竞争是外在的、物质的、硬性的因素;发展的目标价值与主体的社会性、历史性规律是内在的、隐性的、柔性的因素。发展主体只有在创新性发展进程之中才能实现生存的扩展,实现和推进科学发展。从某种程度看,创新发展才是主体的本质,是主体存在的基本方式。

创新的方向:绿色、低碳发展

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创新发展。那么怎么创新,在当今,人类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选择又是什么呢?“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在技术的层面,科学发展所要求的创新应如何推进,朝着什么方向推进呢?从总的方向来看,第一,向自己的智力方向推进,提升主体的智力水平,发展科学技术,推进创新产业,把人的内在创新能力提高到新的高度。第二,向宇宙空间方向推进。探寻太空的秘密,寻找人类生存发展的新领域、新能源、新途径。从环境科学、宇宙空间科学角度不断扩展人类发展的视野,走向更加广阔的宇宙,取得科学发展的新支撑。第三,向海洋深处推进。无限神秘的海洋世界,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奥秘,包涵着无穷的生命发展的宝藏。海洋科学可以大大开阔人类的眼界,极大推进人类生存发展的途径。生命科学的研究也可以从遗传变异的技术环节,对生命机理提出更加科学的理解。在工程层面大大改观人的生命运动状态,大大提升人类生命活动的界限与质量。

在今天人类生命发展进程中,直接的最大的危机来源于环境的变化。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是大自然进化的宝贵成果。可是工业文明在大大推动人类文明的成就的同时,又极大地破坏了原有的人类生存环境,打破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平衡。石油、煤炭、天然气包括木材等能源的大量使用,向太空过多地排放CO、CO2、SO2等物质,使太空碳的含量迅速增多,导致形成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低空温度逐步升高,极地冰山正在融化,海平面正逐步上升,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也直接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命进程,导致人体的怪异疾病多发,自然界怪异气象频发,人类随时处于危机的包围之中。这一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全人类形成共识,密切协作,积极应对。各个国家在发展中一定要携起手来,共同减少废气废物排放,共同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

低碳发展,一方面要求减少三废排放,开发替代能源,扩展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的应用普及;另一方面要大大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是生物有机质运用太阳能光合作用的结果。绿色植物可以大大地吸收空气中的碳元素,释放人类所需要的氧气,形成巨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在农业、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改造中,需要大力植树造林,兴建草场、牧场,营造绿色环境。在工业、商业、交通业、城乡建设各个方面,需要科学筹划,统一协调,迅速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推进集约式高效能科学发展。在城市化发展中,对土地、山林、植被的开发,要科学规划,尽量保持并扩展绿色植被,维护自然平衡,大力减少对绿色环境的破坏,不断创新绿色发展,推进营造绿色环境,提升绿色生产效益。生活方式的文明推进也应该强化绿色意识,积极推进绿色革命,用有机绿色产品替代碳能产品,逐步消除塑料、无机碳化原料的消费,推进绿色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合作,把绿色发展提升到新的水平。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要求人们发展循环经济。绿色有机资源本身就是循环的,构成自然界有机循环的生态系统。相反,高碳消耗阻碍了自然界的生态循环,给绿色循环系统嵌入了隔离性因素,造成了破坏性成分越来越多的积累,导致温室效应,以及对人的生命系统与生命进程的极大破坏。

低碳发展逻辑地包含绿色发展,二者在技术层面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紧密结合。低碳发展的外延要广一些,方式途径要多一些,范围要大一些,而其中绿色发展是达到低碳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十二五”《建议》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迅速推进绿色发展,在技术操作层面达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今后我们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将创新的重心集中于低碳发展、绿色发展领域,“十二五”《建议》强调把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处于创新发展的最前沿,是推进创新的巨大力量。科学技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客观规律的内容和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集中地直接地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科学技术的实质是创新。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发展要合理调整,统筹兼顾,调动优质力量,集中于低碳发展、绿色发展领域,不断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大力推广绿色工程,为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创造良好的技术保障和生态环境。

推进低碳发展、绿色发展,重点是农业领域,焦点是生命科学。我国在这两大领域的研究正在积极推进之中,人才比较紧缺,资源不够集中,还远没有形成宏大的攻关群体团队。在城市化的急速进程中,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发展没有被高度重视起来,农业对低碳发展的巨大潜在优势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在生命科学领域,面对高碳挑战和环境危机,显得很被动。生命进程的许多变异,只是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才引起医学、生物学、生命科学的关注。低碳发展对社会各个产业、各个部门的严峻挑战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把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作为实现和推进科学发展的唯一选择,集中全力,集中攻关,形成系统,不断推进。

总结本文的观点,科学发展的实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实现科学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创新。只有主体的创新实践才能不断推进和提升主客体间的双向对象性作用,使主体逐步趋近于自由幸福的理想价值。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点领域应该是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大力推进低碳与绿色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才能逐步化解人类目前面对的发展危机、发展困境,才能给整个人类的科学发展提供尽可能有力的坚强的保障和有效支撑。

〔责任编辑:陈 海〕

F061.3

A

1002-2341(2011)02-0035-05

2011-02-12

孙跃纲(1958-),男,陕西华县人,社科部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主体人类科学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人类第一杀手
点击科学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科学大爆炸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科学拔牙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