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农村建设的科学规划的思考

2011-08-15 00:48河南省农业经济学校刘虎星
河南科技 2011年3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河南省农业经济学校 刘虎星

对新农村建设的科学规划的思考

河南省农业经济学校 刘虎星

新农村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科学指导、科学实施,以让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让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为目标。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如何进一步以经济建设带动新农村各项建设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理性正视新农村建设中的困难

1.增收压力仍然很大。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许多新问题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农产品价格扑朔迷离。以2008—2010年来说,这3年,畜禽产品的价格涨跌不稳,忽高忽低,政策转移增收有限,而农资价格上扬30%以上,农业增收空间开始变窄。二是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近年来,农业不断遭受雨涝、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病、虫灾、动物疫情等生物灾害呈多发、散发、频发态势。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大部分农村虽然有几家农业产业化企业,但规模较小,对农业的直接带动作用有限。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大部分农村外输的劳动力以初中以上文化科技的青壮年为主,在家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又没有专业技能,向二、三产业转移较难。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内在阻力。一是农村普遍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业生产受到土地、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二是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不足。目前,农村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还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扶持和帮助。三是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低廉,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关键。四是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较差,传统的农村居住观念和居住环境对农村村镇建设有较大影响。

3.中心村庄建设举步维艰。大部分农村中除了集镇周围和少数村落的村容村貌稍整洁外,绝大部分村庄建设和建房模式以及各类设施没有完整规划,“空心村”、破旧房随处可见。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问题是: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资金无来源,乡村财力捉襟见肘,向住户筹措无依据,且群众也无力负担。此外,农民故宅难离和传统种养项目难带进中心村等情况也延缓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4.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相对来说,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法律、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不足,农村中封建迷信、赌博、毁坏资源、早育超生、宗族势力、社会矛盾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常常出现。

二、认真分析新农村建设大发展的有利条件

1.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是政治保证。党中央始终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思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举措,农民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这为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民全面小康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和政治保证。

2.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为保证粮食安全,国家将继续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并加快实行“四大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我国对农业提供支持和保护的条件已初步具备。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曾多次作出“两个趋势”的重要判断,即在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趋势;在工业发展的中后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趋势。这“两个趋势”充分说明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中,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以及工业、农业、城市农村与全国之间的辩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趋势”重要论断在发展战略上的体现。没有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和大多数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的现代化和全国的全面小康。这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三、强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切实贯彻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国家通过各类项目扶持新农村建设,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保量地在农村落实。对水利、交通、供电、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等项目应组织人力配合实施;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农民或相关受益人;对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包括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经济、农业服务业等)的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应坚决执行。

2.全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从实际看,农民增收有以下几条途径:一是促进农业增效增收。以优质小麦和玉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化农业;以绿色蔬菜、优质畜禽、优质水产品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化农业;以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外向化。二是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上的就业空间。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发挥自身优势,搞规模种植和养殖,创办经营实体,创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五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搞好劳务中介服务,形成一半农民外出挣钱,一半农民在家种田的农村就业格局。

3.用生态的观点推动新农村生产发展。

首先,按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树立循环发展理念,着力建设生态环保型新农村,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如大力实施沼气池、改灶、改圈的“一池三改”工程,广泛推广沼气生态工程先进实用技术,使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积极引导农户综合利用玉米秆、麦秸、饲草、棉花等农产品加工中的副产品和废料,广泛采用秸秆青贮氨化饲料、秸秆微生物高温快速沤肥和秸秆种菇等技术;引导广大农户主动使用安全化肥、无毒农药,积极回收农用地膜,减少农业污染,从源头及生产过程中减少农村环境污染物,逐步构建起“农户—基地—加工业—养殖—过腹还田”的生态农业循环链,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推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发展生态农业工程。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织、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生态农业符合当今世界的消费需求,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要坚持以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各类标准化认证工作,不断提高有机绿色农产品的比重;要大力推广新型生产模式,如高效农业示范园,在每个棚内都建设沼气池,不但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需要,而且通过沼气灯的燃烧,提高了冬季温棚温度,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使用,能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和效益。

第三,建设优美村庄工程。优美村庄是农村生态最直观、最鲜明的体现,必须将优美村庄建设列入农村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生态、和谐的理念指导村庄建设。近几年来,各乡镇十分重视优美村庄的建设,将其作为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涌现出一批示范村庄。如河南孟津平乐村对原有的农村村庄格局进行重新规划,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突出生态化、功能化、现代化的特色,通过不断努力使全镇范围内涌现更多的现代化居住区。

第四,建设生态文明工程。农村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的广大群众。是否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农村生态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农作物栽培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消费观念的革新,都必须从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着手,加强对农村群众的宣传教育。这就需要通过典型引导的方式逐步转变农村群众封闭守旧的思想观念和不良习惯,需要加强农民自身素质。国家实施阳光工程,培育了更多的新型农民,能使当前农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习和掌握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努力成为“知识型、技术型”农民。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转变了落后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由原来的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一部分农民开始涌向外地大城市,既增加了收入又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外出务工者中部分人员由于多年的经验积累,思想的开阔,财富的累加,利用在外地学到的经验、技术,回乡开办公司、企业,大搞养殖、种植,迈向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4.搞好社会公共福利,促进农民工就业。据了解,在外打工农民工中只有1/4左右的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而这些单位只有极少数为农民工办理了职工养老保险,而且这部分农民工离开该企业时又无法转接,实质上还是未投保。所以,农民应在县境内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样农民工不管到哪里,都有养老保障。有了养老保障,就业的渠道拓宽了,农民工就业转移的积极性就提高了,收入也就增加了。

总之,新农村建设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3大目标。同时,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推进土地适度规范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新能源普及。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