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方法论》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华南农业大学哲学系为例

2011-08-15 00:43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原典哲学史方法论

★ 雷 静

《哲学史方法论》课程,是目前我国高校哲学系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于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有总体的把握,并达到准确理解和运用。《哲学史方法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华南农业大学新近为本科生开设了这门课。根据教学的实际,分析该课程的现状,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是对于培养学生对哲学专业的求知欲和总体把握能力,本课程有成效,值得重视。较之没有接受过该课程训练的学生,上过这门课的同学,显示出对哲学专业学习更大的求知欲、更好的总体理解把握能力。由于本课程强调对于哲学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和思维特点的理解与运用,09级同学接受了本课程的学习后,培养了对哲学专业的较大的求知欲,在平时作业与期末论文中,都体现了对哲学问题较好的总体理解把握能力,分析问题、运用理论的自觉能动性与思维水平,都比较好。

二是对于整体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水平,本课程已经促成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值得重视。由于这门课是方法论的课程,重在培养问题意识、对方法的自觉,重在启发哲学思维,因此,有助于每一位接受本课程教学的同学,从自己的特点出发,理解和把握哲学方法。最终,接受本课程教学的同学,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三是由于这门课的授课方式是围绕精细阅读原典来展开的,这为学生进行哲学专业的系统学习,打下了较为准确的理解基础。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懂得了哲学学习应当要围绕原典来展开,明白了哲学学习的正确程序,知道怎样去收集比较准确的信息,以理解和运用。哲学教学以原典为中心,这是我国哲学本科教学正在推进的大趋势,本课程正是这样做的,是符合哲学教学的规律和趋势的,值得根据华南农业大学哲学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实践和创新,总结出适合我系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指标。

落实到具体环节,我们认为,这门课程要达到以下两个要求:其一,《哲学史方法论》课程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即以哲学史原典的精细阅读为中心,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原典的精神,切实对学生进行哲学史方法论的思维训练。其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同学读、老师评,研讨和答疑等教与学的程序,总结适合我系学生特点的课程教学创新的模式以及评价指标。

《哲学史方法记》课程开设已初见成效,要进一步保证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则须注意把握好以下教学环节:

课堂讲授。在进入到原典解读之前,进行知识点的讲授,帮助同学掌握原典解读的知识背景。

课后阅读。发给原典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学生初步阅读。

课堂分组研讨。学生初步阅读原典后,以分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就思考题进行回答,并与听众同学辩论,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

课堂精细解读。教师根据同学阅读原典和研讨的情况,根据同学掌握和理解等思维能力的特点,对材料进行精细的解读。

课后巩固练习。同学针对思考题,撰写研讨报告。教师对每一位同学的报告,都仔细到字句进行批改和点评,并选出最佳作品。并且,教师要求同学们积极提问,收集同学的问题,准备答疑。

总结点评和答疑。教师将最佳作品作为示范论文,向同学进行详细点评,帮助同学们建立明确有效的努力方向。并且,就同学们的问题,详细答疑,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本课程的实践,我们认为,有以下关键性的问题需要重点解决好:

课堂研讨环节须有效组织学生就思考题展开分析,进行思辨和辩论。这个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求知欲和问题意识,一方面能展示学生思辨和辩论的水平以及特点;另一方面,学生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和特点,是教师课堂讲授、因材施教的根本依据。因此,有效组织学生进行研讨,是本项目拟解决的首要问题。

课堂精细解读环节须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分出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精细解读。一方面,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重点、难点和疑点讲透;另一方面,要体现阅读原典的正确思路和方法,把重点、难点和疑点讲深,使学生领悟哲学史原典中体现的哲学方法论精神。

通过课堂点评和答疑环节,可能通过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长处和缺点,树立阶段性努力的方向。

严格按照以上教学环节展开每一讲的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以下环节的工作:

选择原典。根据已经教过的学生理解的基础,原典材料的选择,还可以加大难度,除了原有的通论性的材料,还可以增加具体的哲学史方法论的论述材料、几种哲学史方法论之间争鸣辩论的材料、综述哲学史方法论、展望新的方法论的材料。

组织研讨。作为本项目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根据已经教过的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适当增加辩论环节:通过给出靶子与问题,分选辩论小组进行辩论;要求学生积极向授课教师质疑,作为平时成绩加分的依据;要求学生积极与主讲同学辩论,作为平时成绩加分的依据。

课堂精读。内容方面:在课堂讲授之前,纪录好学生在阅读和研讨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并且,把材料进行知识点的划分,分出重点,结合学生的难点和疑点,一起作为课堂讲授的内容。线索方面:始终贯彻哲学史方法论在具体材料中体现的思路、方法和精神,作为亮点,串联重点、难点和疑点,并在课堂讲授中突出亮点。

课堂点评和答疑。精心选择好范文,范文既要能够体现学生的最佳思维水平,又要能够反映学生普遍的长处、缺点,或者对于缺点的弥补,以树立学生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精细选择学生的疑问,问题要能够反映学生的共性,答疑时,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启发学生的哲学思维。

经过实践,我们总结这门课程有以下特色和亮点:

其一,以原典为依据,以精细阅读原典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程符合高校哲学学科教学规律与趋势的一大特点。

其二,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原典的教学活动中,开展学生研讨,并根据学生的难点和疑点来组织精细解读环节的课堂讲授。比较我国哲学课程一般由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点、或仅仅教师讲、学生讨论的传统模式,本课程则有机结合了学生研讨与教师讲授,将学生研讨表现出的难点和疑点,作为教师讲授的前提和重要内容,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本课程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其三,以学生为主体,精选范文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在一般的哲学类课程教学中,很少有教师选择学生的范文进行点评的,事实上,教师如果积极点评范文,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率地学习哲学论证思维以及论文的撰写。本项目要求学生每一周都提交研讨报告,并由教师进行范文点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其四,以学生为主体,每周开展学生自评和评教,作为教学动态控制的依据。目前,一般教学活动中,学生评教每学期只有一次,也没有开展正式的学生自评。由于本课程是训练哲学方法、思维、问题意识的课程,客观上要求对于学生的思维动态随时跟进,形成对教学活动的动态控制,以有效推进学生哲学思维的启发和进步。这也是本项目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猜你喜欢
原典哲学史方法论
《企鹅哲学史》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陈寅恪:读“老书”、读“原典”
从“教材”到“原典”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自由观”——庄子现代诠释的重要进路及其反思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