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

2011-08-15 00:52范雪扬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教育者利益素质教育

范雪扬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浅谈“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

范雪扬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90后”大学生具有个性张扬、追求时尚、自尊心强、交往广泛、崇尚实践等特征。对其进行素质教育应遵循平等交流、区别对待和自我教育的原则;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要利用和谐教育来提升教育者自身素质,同时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需要、谋求利益兼容与利用网络资源。

90后;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

随着时代发展,“90后”群体已进入学术研究视野。“90后”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穿名牌、吃麦当劳中长大;进入大学前,他们业已熟知互联网,习惯在论坛“灌水”,用QQ和MSN聊天,用博客表达自我;他们思想解放、个性独立,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不走寻常路”。如何对“90后”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帮助其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是现阶段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心理特征。研究“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特立独行的心理成因,是做好其素质教育的基础。

1.个性鲜明张扬,自主独立而又带有叛逆

“90后”大学生崇尚标新立异,追求多元变化;他们不喜欢安定,不循规蹈矩,不在意成年人的眼光和神情,我行我素。“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而独立。他们是一个更年轻、更自我、更自信、更张扬的青年群体,他们不喜欢呐喊,却让我们听到“我的个性我喜欢”、“谁的青春有我狂”、“我狂故我在”的声音。有学者认为,“90后”相对缺乏对团队组织的忠诚感,社会上的某些现象也让他们对忠诚不太感兴趣,而是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崇尚的目标。

2.消费追求非主流的时尚,生活方式去大众化

“90后”大学生酷爱颠覆传统,希望有新发现。在充满物质诱惑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大众媒体的商业炒做让其眼花缭乱,身不由己地陷入追“名牌”、追“明星”的潮流。他们喜欢另类的形象和装扮。不少“90后”在穿着上追求越花越好,越破越好,觉得“一个洞时尚,两个洞潮流,三个洞个性”。 “只要我喜欢我就要得到”已成为“90后”大学生的时尚语言。

3.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自我评价乐观,自尊心特别强

“90后”大学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乐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才能。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有学者形象地描述:“70后”是做得很好却说一般、还没有做好;“80后”是做的一般自己觉得很好;“90后”是还没有去做就觉得自己最好。部分“90后”总是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进入高校后,发现自己不再是别人关注的中心和焦点,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当面对和自己同等条件或是比自己条件好的同学时,他们会变得特别敏感、多疑。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面对城市的大学生时就会感觉到自卑。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反感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品头论足。

4.人际交往广泛,关注朋友而忽略父母,代沟矛盾冲突加剧

“90后”大学生情感奔放热烈,是特别善于表达自己感受的一代。他们有较强的民主自由观念和人格平等意识;他们追捧火星语言,极力保护个人隐私;他们希望和父母、老师建立真诚信任的关系,化解或结束“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的矛盾关系。[1]事实上,“90后”大学生自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不是年龄差距造成的,而是以思想隔阂为界限的,感到和父辈之间的“代沟”冲突频繁,是根本无法避免和消除的。

5.崇尚实践,具有务实精神,有着特立独行的价值观

据相关调查,“90后”大学生对教学实践环节表现更积极,对于理论教学兴趣不高。他们向往美好未来,努力适应高校校园生活,但关于学习和专业的矛盾困惑颇多。同时,他们的个人发展规划还不够明确,人生目标显得特别现实,过于实用,甚至有些急功近利。“90后”大学生对既定的规则不迷信盲从,对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勤劳节俭等价值观并不会简单认同或顺从;他们最不愿意吃苦。他们大多数只是在为自己着想,较少主动地为别人着想和换位思考。

二、“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原则

面对“90后”大学生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必须确立 “90后”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身能动作用。正确处理好教育主导性与“90后”大学生主体性、统一要求与个体差异、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与“90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等关系,在德育实践中遵循以下原则:

1.确立平等观念

在坚持素质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少一点责备,多几分理解,多几分宽容,最大限度地激发“90后”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其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素质教育实践。加强平等交流,改变过去一味说教做法和理论灌输,采用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方法,把素质教育要说的与大学生所想所见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受到教育。

2.区分个体差异

“90后”大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层次高低不同,对外部信息的分辨能力、认同能力、接受能力、内化和外化能力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大学生素质教育要增强教育效果,就要承认和尊重90后大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并在分析差异中把握他们的特征,因人施教。

3.引导自我教育

依据 “90后”大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自我教育,主动内化素质教育内容。引导“90后”大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学、要我做到我要学、我要做,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要鼓励其主动参加德育素质教育活动,实现自我教育。

三、“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

1.平等交流,促进教育和谐

“90后”大学生民主意识强,喜欢挑战权威,希望自己的想法、做法得到大家的尊重与认同。[2]这时如果教育者一味地进行高姿态说教和单方面的理论灌输,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教育者要与他们拉近距离,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和谐是指两者在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个性特征方面能互相接受、认同或肯定,相互尊重而不抵触。倘若教育者和“90后”大学生彼此理解,相互尊重,那么教育就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支持,有利于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素质教育有效性。

2.教育者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

“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他们对知识、信息的把握在量上及质上都可能超过教育者。因此教育者不仅要对党的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做到熟知于心,还要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素质。这样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才能和“90后”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减少由于年龄和地域所引起的隔阂,增强素质教育的效果。

3.注重90后大学生的主体需要

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需要满足的程度。要增强“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尊重、满足他们的主体需要,从而发挥主体需要对行为的驱动作用。“90后”大学生的需要丰富而又具体,对他们的素质教育要分时间、分层次、分重点地进行。

4.谋求利益兼容

人们的生产活动和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利益,利益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因,利益决定思想,利益是思想的基础。“90后”大学生的利益需求多样,素质教育要谋求利益兼容。利益兼容是指“90后”大学生之间以及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利益、个人和集体利益的有效结合和兼顾。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统筹集体和个人利益,努力维护集体利益,但又不损害大学生的个人利益;统筹大学生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协调发展;统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利益需求和整体发展的要求。

5.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90后”大学生在入学前与网络紧密相连。网络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应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开展素质教育。当前高校网络建设不完善,网络利用率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新一代大学生喜欢展现自我,且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技术。可以尝试让“90后”大学生自己建设管理素质教育网站,由教育者在大局上把关,利用思想先进份子、比较有号召力的大学生组织其他人制作和建设素质教育网络平台,并且根据现实情况更新内容,改革操作方式。

[1]桂世双.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黄长春.青年学生思想品性教化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6.

G455

A

1008—3340(2011)02—0043—02

2011-01-13

范雪扬(1984-),女,烟台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韩国语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者利益素质教育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