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美德•塑美型•养美性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

2011-08-15 00:43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礼仪道德传统

蔡 芹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系,江苏 连云港 222000)

知美德•塑美型•养美性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

蔡 芹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系,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厚的礼仪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礼仪教育经验。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精髓,有助于大学生知美德、塑美型、养美性。这不仅对改进和发展当下大学生礼仪教育,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而且对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教育;知美德;塑美型;养美性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世界美誉,“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当下一些大学生的礼仪失范现象却令人担忧。如何改进和发展当下大学生礼仪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界定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演变与融铸中,在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流、冲突与融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1]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外各种文化在几千年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精神文化,还包括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传统的精神文化。

许多人一说到传统文化就认为是儒家文化,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虽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不能等同。中国传统文化是融汇了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等诸子百家文化思想的精髓,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还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封建文化或所谓的“旧文化”混为一谈,认为传统文化过时了。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华,是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并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文化。这一点已为国外众多学者所关注。据统计,自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起,到2010年12月,全球已建立孔子学院和课堂691所,遍及96个国家和地区,它们将汉语和中华文化推向世界五大洲,可谓是21世纪的文化“新丝绸之路”。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保护和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

当下大学生的礼仪状况总体较好,但是仍存在一些不文明不和谐现象,其原因有很多,但是归结起来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理念在大学生中的缺失有关。因此,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可以避免大学生忽视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认知,切实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一)知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伦理”的特质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礼仪美德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对于一个人来说,礼仪表现为外在的行为举止,而它所依托的是人内在的道德文化的修养。当前,由于家庭教育的某些误导、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学校教育的乏力等,使得部分大学生道德素养仍较差,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言行举止礼仪失范等现象。如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着考试作弊、不尊敬师长、乱吐乱扔、脏话粗话脱口而出、谈恋爱不讲文明等现象。如何减少并杜绝这些现象呢?对于在校的大学生而言,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高尚的礼仪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伦理,崇尚道德,这是中国古代各家各派的共同倾向。儒家讲求道德、仁义。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墨家讲尚贤、尚同、兼爱、非攻;道家也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庄子笔下的那些形貌怪异的典型,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名家讲“泛爱万物,天地一体”;阴阳家讲五德转移,“治各有宜”;农家讲“君民并耕,饔飧而治”;就是贬抑仁义的法家,也承认“上古竞于道德”。[2]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特质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稳定和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

与西方宗教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3]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既强调社会整体,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效力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易经》中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句,说明君子应该是有道德的人,应具有像大地般宽阔和顺的美德,去容纳、包涵“万物”。“君子”、“圣人”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终极目标。而儒家的理想人格主要是一种他律的人格,其非常强调社会道德,强调个人的道德修为及对于社会的责任,重义轻利。同时,儒家学派强调通过“内自省”“外慎独”的方式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借以完善人的道德主体,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力争成为品德高尚的圣人、君子。可见,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的特点和“重义轻利、内省慎独、宽厚谦虚”等主张对培养当下大学生的礼仪美德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塑美型——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美型”的精华对塑造大学生美好的礼仪形象具有直接的指引作用

礼仪作为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在表现,它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知书达礼,待人以礼,本应是当下大学生的基本素养,遗憾的是有些大学生却在言行上常常存在礼仪失范现象,由此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文明形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越高,礼仪的运用和要求就会越高。当下大学生肩负着时代重任,理应率先加强礼仪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化,塑造自身美好的礼仪形象。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世界美誉,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美型即美的个人行为,而且对美型的期待是中国传统审美价值体系中的一个方面。美型不是可有可无、限制个性的清规戒律,而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例如,作为校园礼仪表现之一的学生守则,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管子》中的《弟子职》是我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历史上的学堂大多订有学规,孔子有弟子三千,他就曾制定了一系列学堂礼仪。宋代朱熹的学生董铣、程瑞蒙办学也订有详细的学则,要求:“凡于此学者,必严朔望之仪,谨辰昏之令。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修业于余功,游艺有适性。”[4]此外,我国博大精深的佛教也有“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的形象解说。这些对塑造和提升当下大学生美好的礼仪形象都具有直接的指引作用。

(三)养美性——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礼仪”的精髓对培养大学生美的礼仪性情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礼仪的最终目的是教会人们做文明人,使社会个体学会自尊和敬人,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在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自我中心主义现念,缺少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从而产生交往障碌,甚至有些同学之间因为琐碎小事而大打出手、酿成大祸。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尤为重要,而充分重视、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则可以在精神上提升大学生的内涵与境界,培养大学生美的礼仪性情。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礼仪”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历来重视“礼仪”,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礼”就被看作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左传》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也是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是相对应的两种性情,人最初的动物属性就是“质”,“文”的功能就在于改造、文饰人的质朴野蛮的本性,成为文明人。孔子的这一思想是教导人们惟有修养上注重礼节仪表与质朴品格有机结合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5]孔子认为一个人想自立,必先有礼的修养,“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孔子这是从培养礼仪“美”的性情上说的。礼仪约束着人们的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礼”的核心是“敬”。孔子曰:“礼者,敬人也。”这是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皆不可失去敬人之意。古人云:“一分诚敬一分收获”。“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就是说,在具体运用上要注意以和为贵,和者,和气也。礼仪促进人际和谐,“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可见,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立身处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先人们对于传统礼仪的精神内涵的揭示,对培养当下大学生美的礼仪性情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当下,我们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指导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和谐的教育方法,教育大学生提高礼仪认识,引导大学生陶冶礼仪情感,促进大学生养成礼仪习惯,使大学生最终成为知书达礼的“礼仪之民”。

[1]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图雅.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 14.

[3] 高飞.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学理分析[J].理论月刊,2010,(4),21.

[4] 刘瑛.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9),66.

[5] 陈滨滨.传统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J].船山学刊,2007,(3),193.

Virtue•Shape•Characte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tiquette Education in Colleges

CAI Qin
(Department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 Lianyungang Teacher’s College,Lianyungang 222000, China)

Confucianism as the main bo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have rich etiquette cultural heritage and etiquette education experience.Absorb and learn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to help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know the virtues and shape the Us-based and train the United States.This not only development etiquette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etiquette liter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and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tiquette education; virtue; shape; character

G417

A

1008-9128(2011)06-0107-03

2011-08-05

蔡芹(1972-),女,江苏连云港人,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理论。

[责任编辑 自正发]

猜你喜欢
礼仪道德传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