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四川农业主导品种

2011-08-15 00:51四川省农业厅
四川农业科技 2011年6期
关键词:菌核病全生育期赤霉病

□四川省农业厅

小麦新品种

一、川麦 44(川审麦 2004004)

1.选育单位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2.品种来源 用96夏440作母本,贵农21作父本杂交育成。

3.特性特征 春性,全生育期185天左右。千粒重45g左右。高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感赤霉病。容重761.25g/L,蛋白质含量14.287%,湿面筋29.5%,沉降值38.975ml,面团稳定时间6.3分钟。

4.产量表现 2003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349.43kg,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57%;2004年四川省区试续试,平均亩产328.47kg,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73%。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8kg,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1.3%。

5.栽培要点 播种期10月底至11月初,亩基本苗12~13万。抽穗后及时防治蚜虫和赤霉病。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区种植。

二、川麦42(川审麦2003006;国审麦2004002)

1.选育单位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2.品种来源 SYN-CD768/SW89-3243//川6415,经5年7代选育而成。

3.特性特征 春性,全生育期190天。穗粒数38~51.9粒,千粒重42.2~45g。免疫条锈病,中感白粉病、赤霉病。容重776.5g/L,蛋白质含量14.1%,湿面筋含量31.3%,沉降值28.1ml,面团稳定时间3.85分钟。

4.产量表现 2002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414.6kg,比对照川麦28增产70.22%;2003年四川省区试续试,平均亩产403.21kg,比对照川麦107增产22.77%。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4.5kg,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8.2%。

5.栽培要点 播期10月25日至11月上旬,亩基本苗14~18万。抽穗扬花期注意防治蚜虫。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山区种植。

三、绵杂麦168(国审麦 2007003;川审麦2007012)

1.选育单位 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品种来源 用MTS-1/MR168选育而成的杂交小麦。

3.特性特征 春性,全生育期182天左右,比对照早熟2~3天。幼苗半直立、绿色,分蘖力较强,叶宽中等,叶耳绿色。植株整齐,株高94cm左右,旗叶长度中等、角度中等。穗长方形,穗层整齐,长芒、白壳,籽粒红色、卵圆形,粉质-半角质,腹沟浅、饱满。小穗数22个左右,穗粒数47粒左右,千粒重45g左右。2007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测定,平均容重784g/L,粗蛋白含量14.39%,湿面筋含量30.5%,沉降值39.9ml,稳定时间3.6分钟,达到中筋小麦品种标准。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4.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四川省小麦区试,平均亩产405.7kg,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7.7%,增产极显著,10点中9点增产;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46.2kg,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4.2%,增产极显著,10点中8点增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376.0kg,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6.1%,20点次中17点次增产。2006~2007年度在双流、绵阳、内江、遂宁、达县5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6.4kg,其中4点比对照川麦107增产3.8%~26.3%,平均增产12.2%。

5.栽培要点 ①播种期:四川盆地于10月底至11月上旬为宜;②基本苗:每亩10~14万;③施肥:每亩施纯氮12kg左右,配合施磷、钾肥;④田间管理:注意排湿、除草,并加强对蚜虫和赤霉病的防治。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

四、西科麦4号(川审麦2007003,国审麦2008002)

1.选育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

2.品种来源 墨460/9601-3。

3.特性特征 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0天左右,与对照川麦107相当。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苗叶较披,生长势较旺。株高95cm左右,株型较紧凑,成株叶片中等长宽。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顶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4.7万穗,穗粒数40.2粒,千粒重44.3g。抗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高抗条锈病,感白粉病、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2006、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 782g/L、800g/L,蛋白质(干基)含量 13.87%、14.32%,湿面筋含量27.3%、31.3%,沉降值 28.9ml、31.1ml,吸水率52.7%、54.9%,稳定时间3.0分钟、2.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60E.U、270E.U,延伸性 18.0cm、17.0cm,拉伸面积64.4cm2、63.4cm2。

4.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85.5kg,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1%;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405.87kg,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8%;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7.66kg,比对照增产5.12%。

5.栽培要点 霜降至立冬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14万为宜,适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种植。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四川、贵州、陕西汉中和安康、湖北襄樊、重庆西部、云南中部田麦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五、川农 26(川审麦 2006003)

1.选育单位 成都正隆植物育种有限公司、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2.品种来源 川农19/R3301。

3.特性特征 春性,全生育期183天。穗粒数40~50粒,千粒重48g左右。容重805g/L,湿面筋25.4%,粗蛋白质12.7%,沉降值35.5ml,稳定时间5.4分钟。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感赤霉病。

4.产量表现 2005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355.9kg,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1%;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377.01kg,比对照川麦107增产9.4%。2006年生产试验,5个点中有4点比对照增产0.9%~8.7%,平均增产6.1%。

5.栽培要点 ①适宜播种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基本苗10~15万/亩左右;②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防治蚜虫1~2次;③在白粉病和赤霉病大发生年要注意防病。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四川省平坝地区和丘陵肥力水平中上地区种植。

六、川育20(川审麦2006001;国审麦2007001)

1.选育单位 中科院生物所。

2.品种来源 SW3243//35050/21530。

3.特性特征 春性,全生育期186天左右。千粒重45g左右。容重平均788.9g/L,蛋白质14.57%,湿面筋含量30.6%,沉降值35.05ml,面团稳定时间3.85分钟。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4.产量表现 2004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345.5kg,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3.5%;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371.6kg,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1.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9.4kg,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3.8%。

5.栽培要点 10月25日至立冬前播种。净作亩基本苗14~18万,套作亩基本苗12万。注意防除田间杂草,防治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注意防倒伏。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

七、内麦836(国审麦2008001)

1.选育单位 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2.品种来源 5680/92R133。

3.特性特征 春性,全生育期188天左右,比对照川麦107早熟3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株高79cm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平均亩穗数22.6万穗,穗粒数44.0粒,千粒重43.6g。抗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白粉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赤霉病。2006年、2007年测定混合样平均:容重770g/L,蛋白质(干基)含量12.73%,湿面筋24.8%,沉降值 26.9ml,吸水率 53.2%,稳定时间4.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12E.U,延伸性14.9cm,拉伸面积82.7cm2。

4.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量387.9kg,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1%;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 395.27kg,比对照川麦 107增产5.0%。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3.42kg,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0.94%。

5.栽培要点 10月28日至11月10日播种,每亩基本苗12~14万苗为宜,适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种植,注意预防赤霉病。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四川、贵州中部和西部、重庆东部、云南中部田麦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油菜新品种

一、德油6号(川审油2003003)

1.选育单位 四川省德阳市科乐油菜研究开发公司。

2.品种来源 以508A作母本,川18-1作父本育成的两系双低中熟杂交种。

3.特性特征 全生育期215天,株高200cm,单株角果数476.9个,角果粒数13.7粒,千粒重 3.21g,含油率 39.04%,芥酸含量0.15%,硫苷含量27.29μmol/g。抗(耐)病毒、菌核病能力和抗寒力及抗倒力均较强。

4.产量表现 2002~2003年参加四川省区试中熟A组试验,平均亩产152.2kg,比对照蜀杂6号增9.73%,2003年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7.8kg.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6.1%。

5.栽培要点 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直播9月下旬播种;移栽亩植密度6 500~7 000株,直播12 000~15 000株;重底早施,及时防治病虫害。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四川省大部分平、丘地区种植。

二、南油12(川审油2006002;国审油2008013)

1.选育单位 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品种来源 南A7×96R。

3.特性特征 在四川省油菜区试中生育期为226天。株高214.4cm,分枝部位高97.0cm,一次有效分枝7.0个,主序长72.0cm,单株有效角果554.5个,每果15.9粒,千粒重3.2g。病毒病发病率1.06%、病指0.55,菌核病发病率3.86%、病指1.56,表现为低感-低抗病毒病、中抗-高抗菌核病。全国(长江上游区)油菜区试中生育期为223天。株高192.5cm,分枝数8.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6.84个,每角粒数为20.39粒,千粒重为3.34g,病毒病发病率1.61%、病指0.39,菌核病发病率6.94%、病指3.03,菌核病鉴定结果为低感。抗倒性为中上。

4.产量表现 两年四川省区试共24个试验点,23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5.76kg,比对照油研10号(平均亩产158.73kg)增产10.73%。在2006年四川省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54.25kg,比对照种蜀杂 6号增产14.79%。在2008年全国(长江上游区)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55.37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9.54%(极显著),居第1位。

5.栽培要点 ①适时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在9月中旬播种,稀撒匀播,培育壮苗,苗龄约25~30天移栽;直播以10月上、中旬播种为宜。②重底早追,合理施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重施底肥,早施追肥,且所有追肥应在12月底前施完;全生育期一般亩施纯氮11~13kg、五氧化二磷 10kg、氧化钾 8kg、硼砂0.5~1.0kg。③合理密植,防治病虫。育苗移栽亩植6000~8000株,直播亩植10000~12 000株。苗期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和安康、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三、德油9号(川审油2004011)

1.选育单位 四川省什邡市阳光农业科学推广所、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

2.品种来源 以313A作母本、9Y3作父本配组育成的甘兰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

3.特性特征 全生育期220天。株高220cm,单株有效果504.6个,每果13粒,千粒重3.6g。种子芥酸含量0.28%,商品菜籽硫苷含量26.78nmol/g,商品菜籽含油率36.6%。自然条件下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以及耐寒力和抗倒力均较强。

4.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144.9kg,比双低对照蜀杂6号增产7.72%,其中15点次增产。2004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64.2kg,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1.9%。

5.栽培要点 适宜播期9月16~20日,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9月28日至10月3日播种。育苗移栽密度6000~6500株,直播密度为每亩8000~12000株。亩施纯氮13kg。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四川省大部分平丘区种植。

四、蓉油12(川审油 2004001;国审油2005019)

1.选育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

2.品种来源 以蓉A0464作母本、C2156作父本配组育成的甘兰型油菜中熟双低。

3.特性特征 全生育期222天。株高200cm,单株角果数509.6个,每角粒数15.6粒,千粒重2.94g。芥酸含量0.12%,硫苷含量15.69μmol/g,含油量39.24%。低抗病毒病,低感菌核病。自然条件下抗(耐)菌核病能力和抗倒力强于对照,抗病毒能力和耐寒力与对照相近。

4.产量表现 2003~2004两年四川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3.0kg,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3.07%。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2.44kg,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7.28%。

5.栽培要点 适宜9月10~15日播种,10月15日前后移栽。亩植6 000株左右。中等肥力土壤亩施纯氮12~14kg,重底早追,底追肥比例 1∶1,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苗期和青荚期注意防治蚜虫。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长江上游地区的贵州、云南(玉溪地区除外)、四川、重庆、陕西汉中、5省(市)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五、川油 58(川审油 2005001)

1.选育单位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2.品种来源 JA1×JR2。

3.特性特征 全生育期224天。株高195cm,单株角果数519.1个,每角粒数12.3粒,千粒重4.02g。芥酸含量0.27%,硫苷含量 28.47μmol/g,含油量39.97%。低感病毒病,低抗-低感菌核病。自然条件下抗(耐)病能力和抗倒力与对照相近,耐寒力强于对照。

4.产量表现 2004~2005年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9.2kg,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2.90%。2005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8kg,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2.10%。国家区试中:2006~2009年度长江上游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68.82kg,比对照油研 10号增产6.08%。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9.91kg,比对照油研 10号增产14.62%极显著,居第1位。

5.栽培要点 川西平原9月15~20日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川南地区应适当晚播。亩栽6 000~8 000株,肥水条件好可适当稀植。亩施纯氮10~15kg,过磷酸钙 30~40kg,氯化钾 8~10kg,硼砂 0.5kg,底追比 3∶2。及时中耕除草,防治虫害。其它栽培管理参照一般甘蓝型品种进行。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应四川省大部分平丘地区及长江上游与四川生态条件相近的两熟制地区种植。

六、蓉油16(川审油2007001;国审油2008022)

1.选育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品种来源 蓉A0068×蓉C1118。

3.特性特征 子叶肾型,裂叶,顶裂中等,叶色深绿,叶柄较长,心叶绿色,幼苗半直立,有蜡粉。花瓣黄色、平展、侧叠。匀生分枝,株形扇形。角果枇杷黄、近直生,角果细长,果皮较薄,籽粒节较明显,种子圆形,种皮黑色光滑。株高200cm左右,第一次有效分枝高度60cm左右,一次有效分枝数11个左右,单株角果数634.5个,每果15.9粒,千粒重3.16g。生长势强,整齐一致,抗倒、抗寒,自然条件下抗白锈、霜霉、病毒、菌核病。含油率46.85%,芥酸0.05%,硫苷18.37μmol/g。四川盆地全生育期224天,长江下游全生育期230天。

4.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四川省区试,两年18点次试验均增产,平均亩产171.28kg,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20.84%,比对照川油21增产18.42%;2007年度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5点均增产,平均亩产149.52kg,比对照川油 21增产 8.03%;2007~2008年度参加全国油菜区试长江下游区试验,油菜籽平均亩产185.92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4.99%。平均亩产油量87.10kg,比对照秦优7号增加9.22%;2008年度参加全国油菜区试长江下游区生产试验,7点平均亩产170.87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3.21%。

5.栽培要点 ①播种期:长江下游冬油菜区育苗移栽9月下旬播种,四川省育苗移栽适宜9月中旬播种。苗龄30天左右宽窄行壮苗移栽;②栽播密度:长江下游冬油菜区育苗移栽密度每亩8 000~10 000株,四川省育苗移栽密度每亩6 000株左右;③施肥管理:亩用0.5kg硼砂和30~50kg过磷酸钙作底肥穴施,施后与土相混合后栽苗。中等肥力土壤亩施纯氮12kg左右,重底早追,底追肥比例1∶1,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多施有机肥。苗、果期使用药剂防治虫害。

6.适宜种植区域 蓉油16适宜长江下游冬油菜区和四川省及类似生态地区种植。

(通联:成都610041)

猜你喜欢
菌核病全生育期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湖南省2016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下)
2016年靖远县春玉米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湖南省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4)
小麦赤霉病的控制处理方法探析
液态地膜+甲基硫菌灵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试验
黄骅市2013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