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历史的徘徊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2011-08-15 00:46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孙光圻
世界海运 2011年6期
关键词:航路朝鲜半岛航海

文/ 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孙光圻

从220年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历经两晋、南北朝,到581年建立隋朝,中国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这从总体上影响了秦汉以来古代航海活动的发展势头,但由于东南沿海相对稳定,经济重心与航海重心开始南移,江南与东南沿海各政权尽量利用濒江临海的优越自然条件加强了海内外各种性质的海上联系,推动了造船业的兴旺与航海工具的进步,因此,航海事业仍然在徘徊中曲折前进。

一、三国航海(公元220—280年)

(一)吴与魏对辽东的争夺及其海上航路

222年夷陵之战后,吴蜀重修旧好,共拒曹魏。此后不久,孙吴与辽东公孙氏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航海交往。《三国志》载,东吴嘉禾元年(公元232年)春3月,孙权“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船队“浮舟百艘”,循东海、黄海北上,至辽东半岛南端的沓津(今辽宁省大连市)登岸,“贸迁有无”。嘉禾二年(233年)3月,孙权又趁遣送辽东使臣返国之便,“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不料,公孙渊慑于曹魏压力,当孙吴船队在沓津登岸后,发动突然袭击,中使秦旦、张群、杜德、黄疆等幸免于难,“得达句骊”,意外地沟通了与句骊的航海交往关系,开辟了由长江口直抵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的航路。

(二)魏国航海及其与日本的海上交往

魏国的主要航海业绩体现在与日本列岛的海上交往上。魏景初二年(238年),魏军击破公孙渊,势力向东扩及朝鲜半岛带方、乐浪、玄菟诸郡,声威远播。这年6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与魏建立了航海交往关系。在其后的10年中,魏、倭共有6次使节来往,中日海上交通相当频繁。

《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对这一时期的中日航路记载为:“从郡(带方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余里;始度一海,千余里至对马国……又南渡一海千余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国(今日本壹岐岛)……又渡一海,千余里至末卢国(今日本佐贺县东松浦半岛)……”由此登岸陆行,再辗转至倭女王国。

(三)吴国在东南沿海与南洋水域的航行活动

1. 东南沿海的航海活动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即“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 洲”。夷州即今天的台湾岛,而 洲即秦代徐福东渡、“止王不来”的日本列岛。

孙权在争霸中原时,还积极开发南方。赤乌五年(242年)秋7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渡琼州海峡南下,动用了大小战舰近300艘,其航海声威不同凡响。

2. 朱应、康泰远航南洋

吴国不仅沿海航行活动频繁,与海外的交往也相当密切,在黄武五年(226年)至黄龙三年(231年)间,遣朱应、康泰出使东南亚,历时约一二十年。返国后,朱应和康泰曾将航行与访问的所见所闻分撰成《扶南异物志》与《吴时外国传》。

二、两晋航海(280—420年)

1.与东北地区慕容氏政权的海上交往

东晋咸和八年(333年)夏5月,前燕政权的慕容

去世,由第三子慕容皝继位。8月,晋成帝“诏遣御史王齐祭辽东公魔,又遣谒者徐孟拜慕容皝镇军大将军、平州刺史、大单于、辽东公,持节承制封拜,一如 故事”。由是,王齐、徐孟率船队,自建康出大江(今长江)入海,循江苏、山东海岸北上,转料角(今成山头)至登州大洋(今渤海莱州湾),再由蓬莱角北渡渤海海峡,至马石津(今旅顺老铁山)登岸。咸康元年(335年)冬10月,慕容仁复遣王齐等南还,“齐等自海道趣(取)棘城。齐遇风不至。十二月,徐孟等至棘城,慕容皝始受朝命”。

2. 对日本列岛海上交通之中断与恢复

据《晋书》称,晋武帝泰始(265—274年)后,由于高句丽与日本处于敌对状态,中国与日本的交往开始中断。然而,至5世纪20年代,中国与朝、日之间的交通关系又出现了新的转机。413年,高句丽开始入贡东晋王朝;416年,百济也开始通晋;与之同时,倭王赞也于晋安帝时对东晋遣使朝贡。东晋末年,中日恢复海上交往。

3. 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

法显,“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慨然以年近花甲之高龄,“至天竺寻求戒律”。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法显学成,“欲令戒律流通汉地”,毅然“独还”,踏上了航海归国的艰难征程。

义熙七年(411年)8月,法显搭乘商船自师子国起程,一开始,“得好信风”,商船顺利东下。然因北印度洋季风交替风向不稳定,故“东下二日,便值大风,船漏水入……如是大风昼夜十三日,到一岛边(似为今尼科巴群岛中一岛),潮退之后,见船漏处,即补塞之,于是复前”“如是九十日许,乃到一国,名耶婆提(今苏门答腊东部)”。接着,“东北行,趣(趋)广州”。不料,这段惯常至多50天的航程却颠簸了3个月左右才漂至中国长广郡的牢山(今青岛崂山)。法显历经3年的艰难航海生涯,终于在412年7月间回到了祖国。

法显归国后撰写了纪实性的万言名著《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远洋航行的纪实性文献,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以及亚洲古代航海活动具有重大价值。

三、南北朝航海(420—589年)

南北朝航海主要体现在南朝的宋、齐、梁、陈,其时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海南诸国的航海交往日益增多,取得了若干重要的进展。

(一)与朝鲜半岛诸国与日本列岛的海上交往

1. 与朝鲜半岛诸国的海上交往

南朝时,南北对峙,与高句丽、百济的交往是以航海为中介的。

(1)与高句丽的海上航路,是从建康(今南京)出长江口,循东海、黄海北上,绕越山东半岛,渡过渤海海峡,到达辽东半岛南端,然后沿辽东半岛南岸西驶,沿朝鲜半岛西岸南下,抵达高句丽的政治中心区域——今朝鲜平壤地区。

(2)与百济的海上航路,是从建康出长江口,再循东海、黄海北上,然后在山东半岛成山角附近转向东驶,横越黄海,直趋朝鲜半岛西海岸江华湾沿岸,抵达百济。这条新航路的开辟,对于加强中国与朝鲜半岛以及以此为中介的与日本列岛之间的航海交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 与日本列岛的海上交往

公元5世纪,南朝中日之间的海上航路较之两汉与三国时期的北路北线(黄海北线)有了新的发展。由于高句丽与倭王国处于敌对状态,使得日本前往中国的传统的辽东航路为之“壅塞”,而日本使船也“每致稽滞,以失良风”,因此,不得已另取“道迳百济,装治船舫”的新航线,这就导致了中日北路南线的开辟。

这条新航线(往返亦然)大致是:海船由南朝政权的首都建康起航,顺长江而下,入东海循岸北上,进黄海南部水域;然后至山东半岛成山角附近向东横渡黄海,直趋朝鲜半岛西岸中部的瓮津半岛沿海;再由江华湾顺百济所辖的朝鲜半岛西岸南下,到达半岛东南部任那的金海府;继而举帆南渡,经对马岛、壹岐岛纵越朝鲜海峡,航至日本九州北岸的筑紫沿岸;最后由肥前的松浦东驶,经穴门(今关门海峡)入濑户内海,到达当时日本通往海外的最主要港口——摄津的难波津。如图1所示。

(二)与海南诸国的海上交往

关于南朝与海南诸国的海上交往,《梁书·诸夷传》中有一个总的概述:“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相去近者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其西与西域诸国接。汉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后汉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晋代通中国者盖甚少,故不载史官。及宋、齐,至者有十余国,始为之传。自梁革运,其奉正朔,修贡职,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

具体而言,南朝与海南诸国海上交往主要进展是:刘宋开辟了直达阿拉伯海与波斯湾远洋航路;南齐使广州取汉代的徐闻、合浦而代之,成为南海远航港口;萧梁因崇仰佛法,增加了不少中外僧人之间的海上交往,其中,天竺禅宗第28祖菩提达摩从海道来华,后被尊为中国禅宗之开山鼻祖。

(三)慧深渡航扶桑国

据《梁书·诸夷传·扶桑国》载:“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499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四、航海知识与技术的进一步充实与提高

从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国人的航海知识与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与提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风帆驶风技术

东吴丹阳太守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述及了当时航行于南海水域的海船上的风帆驶风技术:“外徼人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后沓载之。有卢头木,叶如牖形,长丈余,织以为帆。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风吹。风后者激而相射,亦并得风力。若急,则随宜增减之。邪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虑,故行不避迅风激波,所以能疾。”

(二)地文航海知识与技术

1. 简陋的航路指南开始有所充实

如《梁书》卷54《中天竺传》,“从扶南发投拘利口(古港名,似今马六甲海峡东口,为马来语selat之音译),循海大湾中,正西北入,历湾(今孟加拉湾)边数国,可一年余,到天竺江口(指恒河口)。”又如,沈莹《临海水土志》中说,“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这些航路记载标明了航海地名、海上方位、航行距离以及判认陆标地形等要素。

2. 中国传统地图与海图的绘图原则与风格的建立

两晋时代,裴秀提出了“制图六体”原则,加上其时山水画逐渐发达,对我国传统海图的绘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天文航海知识与技术

法显《佛国记》中记载:“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古籍《谈薮》曰:“梁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周舍,少好学,有才辩。顾谐被使高丽,以海路艰难,问于舍,舍曰,昼则揆日而行,夜则考星而泊。”上述资料表明当时船员们已懂得利用北辰星、北极星来引导船舶安全导航了。

(四)航海水文与气象知识

1. 对潮汐认识的加深

晋人杨泉与葛洪继承与发扬了王充的潮汐随月盛衰的理论,并提出了潮汐的“力”与“势”理论,认为潮汐起自遥远的大洋,故力盛势大,进入海口水域后,其力不衰,其势不减,于是潮汐高隆,掀起怒潮。

2. 对信风的认识

信风到晋代被称为“黄雀长风”。晋人周处在《仲夏长风扇暑》的注解中说:“此节(指小暑)东南常有风至,俗名‘黄雀长风’,盖即‘舶 风’也。”民间有谚语说:“小暑吹了东南风,四十五天拔草(舶 )风”,即为此意。

三国、两晋、南北朝航海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继秦汉大发展之后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在世界航运业不仅依然居于领先地位,而且为接踵而至的隋唐航海进入全面繁荣的新阶段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猜你喜欢
航路朝鲜半岛航海
朝鲜半岛打令艺术的俗文化特征
“双重冲击”下的朝鲜半岛新博弈
朝鲜半岛汉文学中的“羲之换鹅”探究
大航海争霸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馆
基于交叉航路影响的航路容量模型研究
应召反潜时无人机监听航路的规划
托勒密世界地图与新航路的开辟
基于Event改进模型的交叉航路碰撞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