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点灯,在光明中走向未来
——专访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中心副主任 李东风

2011-09-07 01:51本刊编辑部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1年8期
关键词:信息中心业务部门水电

◎ 本刊编辑部

“我对IT有种去不掉的情节。”

李东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水电)信息中心副主任,山东青岛人。有着山东人的粗犷和海边人的细腻的李东风自认为是信息化人。

事实上,李东风对于IT有种“去不掉的情节”。1994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自动化专业的李东风来到中国水电,被分配到水电站项目部实习,在大山里一待就是一年半,直到1998年,李东风都在工程管理部门任职。

三峡大坝全景

“毕业之后的第一个单位对人的一生影响都很大,真的会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这在观念上可能与现在的年轻人不同,那时候我们还很传统,到了企业之后,我们对企业有非常强烈的‘家’的感觉。”李东风如是说。而能够从事信息化的工作,得益于中国水电历届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视。1998年,中国水电正式成立信息中心,带着对信息技术的热爱,李东风来到信息中心一直工作到现在。

1995年8月23日,Windows 95发布,完全脱离了DOS,成为新一代的操作系统。这也使一批有识之士看到了未来信息技术发展前景是极其光明的。那时,计算机在企业中应用最多的是日常办公,在财务方面、人员管理、数据库有时也会用到计算机。但是,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远不止这些,水电系统关系到民生,是国之大计,历来行业主管部门对信息化都有较高要求。虽然中国水电的信息中心成立之初只有5人,但却与其他部门平级,具有真正的管理职能,这就是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视。

“不能指望信息化一蹴而就,信息化更依赖于业务部门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从98年开始,利用计算机发送邮件、浏览网页已经成为可能。李东风他们开始着手配备电脑、拨号上网、建立邮件系统。当时,员工对此非常认可,大力支持信息中心的工作。“我们领导比较开明,对员工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给予积极支持,所以我们信息化从一开始就赢得各部门的配合。2000年以后,我们的信息化开始大范围的建设,这与其他企业有所不同。”回忆当时李东风说道。

如今,李东风和他的团队编制已经达到9人,信息化建设和运维工作基本上由他和他的团队来做。整个团队的年龄结构比较好,就连黄如福教授也常常拍手称赞:都是一群做事情的年轻人,无论是从专业技术角度还是从管理角度,这都是一个有活力的队伍。

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通常很多企业会遇到“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信息系统没能对业务进行有效支持,没有真正给业务部门带来工作效率上的提高,所以业务部门对信息化的支持常常停留在口头上。为了避免这一误区,李东风和他的团队内部达成了一个共识:信息化必须要起到实际作用,真正给决策者、业务部门以及企业带来实际效益。出现一个问题就要解决一个问题,信息中心要脚踏实地的把信息系统做好一个、用好一个,这样才能赢得其他业务部门的尊重。

李东风常说,先把事做好,才会有人认可,才有信息中心的一席之地。中国水电有个传统,新毕业的大学生一定要去基层锻炼,从基层回来后再考虑信息化,很自然的就能与企业的业务管理相结合。

现在年终总结的时候,总经理的特别贡献奖颁给信息中心总是最多的,除了对信息中心工作的肯定,也表达了高层领导对信息化应用效果的满意,这令李东风和他的团队倍感欣慰。

“在推广中一点点的创新,信息化工作就能往前迈一大步。”

建造水电站,大多是在风景较好的地方,依山而建。那里大多有高山、有峡谷、有河流,但是人迹罕至,有的连手机信号都没有,更不用谈网络条件,这对于信息化发展来说,有着天然的劣势。80年代,水利水电行业开始逐步走向市场,那时候国家水电投资并不多,曾经有十年时间仅仅投资建设了一个水电站的记录,而中国水电则有10万人等着吃饭。

往事悠悠,岁月如昨,在信息中心的岁月里,李东风常常自问:信息化怎么才能应用在有先天劣势的施工环境中?如何帮助建筑企业赢利?除此之外,信息化如何真正落地也是令李东风及他的团队忧虑的问题。虽然目前的信息化工作已经在光明中前行,但是面对自己的职责,李东风他们不敢松懈。

在推广业务系统时,信息中心都是先从简单入手,以保证做一个成功一个。最初从简单的邮件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开始,并且做任何一个系统的时候都有创新,“有了创新点再推广就容易得多。”李东风说道。

中国水电总部在推广OA系统时没有采用通行的先推广、再联网的做法,而是直接给二级单位设置远程访问账号,配备电子印章和版式文件,利用远程访问进行文件的下载和上传。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创新,就屏蔽了二级单位信息化水平不平衡的状况,避免了由于任何一家没有OA就无法全面推广的情况,从而带动了整个公司OA的迅速实现。二级单位看到总部的效果后,复制总部的OA推广模式,并把信息化延伸到项目部中去。

原来31个二级单位,总部发一个文件邮寄至少需要7天,二级单位把材料报上来又是一个星期,再返回去还需要一个星期,一次文件交互没有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不了。实施了OA系统之后,下班前发下去的文件,第二天就能上报回来,效率非常高。

从简单出发,用科学的态度做专业的事。信息化是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专业性不强,在推广中再怎么创新也难以得到认可。做好了,用好了,业务部门才会支持。

李东风说:“中国水电做信息化一直坚持四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信息化之路不能闭门造车,否则就会走弯路。”

如果说从1995年到2000年是信息技术发展期,那么从2000年到2005年则是信息系统支撑业务部门开展业务的全面应用期。随着新技术的层出不穷,这让1994年毕业的李东风切身感受到学思相长。这也是李东风总结的信息化发展的三个时期的前两个。

电力行业对管理质量要求较高,电力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也相应较高。“信息化之路不能闭门造车,闭门造车的结果就是固步自封,最终产生信息孤岛,从而走业务整合的老路和弯路。”李东风诚恳地说道。

中国水电非常重视与世界级厂商的交流,通过厂商了解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预测未来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国际上很多标准就是出自这些厂商,或由他们发起,或由他们制定。中国水电的信息化整体架构是SOA架构,依照标准而建,这样无论发生任何情况系统都将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从而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处于这个科技爆炸的和平年代,李东风和他的团队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赶上这样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中心有个规定,无论多忙每月要集中学习两次,要么是请相关专家,要么请厂商来讲课,有时,内部会提出课题分头进行研究,并在内部进行讨论,讲演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掌握新技术。笔者看到在洪宝恩的办公桌上摞着厚厚的各种专业技术书籍。

现在,信息中心的每个人都在某一领域有特长,都要求具备专家的素质。网络处王海涛处长是网络和存储的专业带头人;信息处洪宝恩处长是公司信息开发和数据中心主管,副处长杨军红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张春林、刘卿、赵晓琬和骞巍也分别在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机房和多媒体方面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

“如果要我推荐一本书,我推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从世界范围内看,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信息技术领域的多数高管都是从职能部门成长起来的,在李东风定义的信息化三个阶段中,如今的信息化是从企业战略需求出发,要给企业领导绝对的支持。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型,不仅信息化要转型,信息中心的负责人同样需要转型。

和许多在信息中心实干多年的同仁一样,李东风在建设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不断领悟,不断研究。业务系统的应用仅仅是完成了信息中心负责人应该完成的任务,而信息化绝不仅仅是技术活,同时也需要有好的管理思路。

在国际上,大约90年代中后期,面对IT人员缺乏管理思维这一现实,一个新的职位应运而生——这就是首席信息执行官(CIO)。这个职位上的高管不仅要懂领先的IT技术,更要懂得如何在经营管理中应用这些新技术。

正如李东风所说,虽然信息中心做了很多业绩,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业务系统层面,高层领导是看不见信息化所产生的效益的。要在领导决策工作上给予支持,让这些报表不仅仅是简单的汇总,要有智慧、有分析、有意义。

信息化的高管不应仅仅注重IT技术本身,而更应该深刻的思索如何利用IT技术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更加注重领导力和组织效率。

正如某国际消费品公司首席信息官曾如是说:“我把自己看成一个企业领导者,而不只是首席信息官。我告诉我手下团队如何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比如,与其滔滔不绝地介绍这款新上市的智能手机有多棒,不如谈谈它将如何增加销售人员打电话的次数,带动营收增长,提高市场份额。”

“我们给领导提供了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展现的数据,它能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高层领导更能直观的感受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李东风说道。

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副教授鲍里斯.格鲁斯伯格曾分析预测:在可预见的未来,企业对于身怀多种高端技能的首席信息官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企业将寻求“复合型”的CIO,他们不仅具备经营头脑,还要在分析、组织设计以及基础架构方面拥有一定的经验,并指导如何建立一个信息化整体系统,支持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未来,信息主管必然会朝着CIO的方向发展,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职能,企业领导人对信息中心将会越来越依赖,那时,中国企业的CIO将会有更明确的职能,更独立的责权。

猜你喜欢
信息中心业务部门水电
2019年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7大期刊电子版联合订阅:
2019年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7大期刊电子版联合订阅: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水电:全力消纳富余水电 更重生态环保
水电的“百万单机时代”
电力企业构建纪检监察与业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的研究
在当前形势下“业财融合”的发展
世界经济主要指标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与业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财务人员深入业务部门的重要性和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