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三维地质结构特征介绍

2011-09-29 11:33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王剑波斯小君华锡宏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胡根兴张国光
浙江国土资源 2011年3期
关键词:亚区持力钱塘江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 王剑波 斯小君 华锡宏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胡根兴 张国光

杭州城市三维地质结构特征介绍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 王剑波 斯小君 华锡宏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胡根兴 张国光

杭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城市总面积为3068km2,其中基岩510km2,第四系覆盖区面积2558km2。

地形地貌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具梯级变化特征,总体为西部、西南部丘陵-过渡地带-东部、东北部的平原夹残丘地貌,西部属浙西丘陵区、东部属浙北平原区,平原区又分为笤溪平原区、钱塘江平原区和浦阳江平原区。钱塘江河口地区,并存丘陵、河口冲积平原与滨海平原的地质环境特征。

第四纪沉积物介于河口与海洋交接地带特征,因受河流冲刷、地壳升降、海水进退而导致各时期陆相、海相沉积物相互切割、叠加,形成极为复杂的第四纪沉积环境与沉积类型。

地层结构自上而下划分为全新统、上更新统上组、下组、中更新统上组和下组,工程地质层分为九个工程地质层组、19个工程地质层。

按二级地貌单元、岩性类型和岩石硬度特征,工程地质结构低山丘陵区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亚区,山麓沟谷区划分为3亚区,平原区划分为3亚区。其中平原区的每个亚区可进一步划分单层、双层和三层结构7个小区。

基岩埋深主体自西向东基岩埋深由浅及深,最大达到140余米。古苕溪、古钱塘江和古浦阳江因切割深度不一而导致第四系厚度、基岩埋深变化较大。

图1 杭州市地层分区简图

一、杭州城市三维地质结构特征

1、层序特征

平原区的第四纪地层发育齐全,第四系沉积物厚度变化大,岩相变化剧烈,沉积类型多样,岩性组合复杂,各区在垂向上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建立的平原区第四纪地层、工程地质层的综合地层划分方案,自上而下划分为:

(1)全新统:分下、中、上三个组

上组主要为冲海积、冲湖积、湖沼积相沉积物,顶部0-2m为耕植土或人工填土。钱塘江地层区主要为河口相或冲湖相砂质粉土和粉砂,其它地层区发育河湖相或湖沼相粉质粘土、粘土。

中组为海积、冲海积砂质粉土与粉砂互层,其中苕溪和浦阳江地层区以滨海或滨岸相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夹薄层粉土或粉砂。

下组上部为河湖相沉积的粉质粘土、粘土(第一硬土层),下部为滨海、浅海相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局部夹粉砂薄层;层底埋深小于15m,厚度不等。

(2)上更新统

上组:主要为河流相或河口相粉细砂、粉土,局部出现少量砂砾石和发育滨海相粘土。

下组上部主要为河湖相沉积粉质粘土(第四硬土层);下部为河流相杂色砂砾石、中粗砂等,含少量粘性土,砂砾石层顶板埋深一般为32-61m,厚4-20m。另外,局部沉积了湖沼相粉质粘土、粘土。

(3)中更新统

上组:冲洪积、冲湖积相(含砾石)粉质粘土、砂砾石、砾石混粘性土等组成,由西向东层底埋深变化较大(埋深85-95m,厚5-25m)。其中,钱塘江地层区砂砾石层埋藏较深(64-81m),且在古河谷最深部位厚度最大;苕溪与浦阳江地层区呈零星分布,残留在基岩之上,在河床范围内厚度常有变薄或缺失现象。

下组:下部为厚层冲洪积砂砾石,上部为薄层冲湖积杂色粘性土,顶板埋深一般为76-90m,厚度20-30m。

2、三维地质结构特征

工程地质层分为九个工程地质层组、19个工程地质层,其主要地质结构表现为:

(1)饱和粉土粉砂层形成于全新世中晚期,主要集中分布在钱塘江流域,而苕溪和浦阳江流域则分布较局限、较薄和呈零星状。其中钱塘江流域的饱和粉土粉砂层直接揭露于地表或人工填土下,埋深浅,主要分布在延安南路 - 浣 纱路 - 中 河高架-石桥路 - 丁 桥 -~临平一线以南,袁浦 - 滨江区南部 - 新塘街道 - 瓜 沥 - 党山以北,以钱塘江河道为最厚(15-25m),两侧变薄,下沙附近最厚达30m。全新世早期下部、晚更新世晚期的饱和粉土粉砂层多呈零星分布,厚度不均,分布局限。

(2)软土分布于平原全区,主要分三层软土层。第一软土层主要分布在苕溪流域和浦阳江流域,厚5-18m,为分布最广的软土层;第二软土层(总体分布范围稍小于第一软土层,山前地区厚度较小(2-5m),其它较厚(15-25m);第三软土层分布较局限,埋深25-40m,厚5-15m。另外,第一、第二软土层在半山-康桥、萧山城厢镇一带,多不连续出露,中间一般有第一硬土层,其它地区多连续出露;第二、三软土层在钱塘江流域连续揭露,其厚度达到40m;三层软土连续揭露情况一般较少,仅局部地方出现。

(3)硬土层主要分布于苕溪流域,部分分布于钱塘江和浦阳江流域,可分四层。第一硬土层较集中分布于苕溪流域的崇贤、康桥、半山、上塘、三墩及萧山城区一带,埋深3-15m,厚2-16m;第二硬土层分布最广,钱塘江、苕溪及浦阳江古河道因受冲刷切割缺失外,其它均有分布,埋藏较浅(15-24m),厚度较大(2-24m)。第三、第四硬土层主要集中在崇贤、康桥、下沙、江东及萧山城厢镇一带,分布局限,埋深不一、厚度变化大。

(4)砾石层主要发育于钱塘江、浦阳江和苕溪流域,且以钱塘江流域厚度大、范围广为特征,埋深35-45m,厚15-40m。其中苕溪流域由西向东埋深变深,厚度较薄;浦阳江流域埋藏较浅,但厚度较大。

图2 三维工程地质剖面与结构图

二、三维工程地质结构分区特征

1、低山丘陵区

按二级地貌单元、岩性类型和岩石硬度特征划分为6个区。坚硬块状火山岩岩组、坚硬-较坚硬火山碎屑岩岩组、较坚硬碎屑岩岩组、软硬不均碎屑岩岩组、岩溶发育碳酸盐岩岩组和岩溶不发育碳酸岩岩组。虽然工程地质条件好,可作基础持力层,但坡度为5-30°、沟谷发育、森林覆盖或风景区,所以一般不宜作为工程建设场地。

2、山麓沟谷区

山麓沟谷区位于山前和山麓地带,与第四纪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形成切割深浅不一山沟、坡度陡缓差别山坡、不同的地貌形态类型和差异极大的堆积物。根据二级地貌单元和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三个不同工程地质亚区。

冲洪积沟谷亚区:地貌上常呈条带状河床河谷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坡度2-5°),承载力较高,工程性质较好。

冲洪积、坡洪积山谷堆积亚区:地势上由山前向河谷倾斜(坡度5-10°),地貌多呈洪积扇、河漫滩等,承载力较高,工程地质性质较好。

残积、残坡积堆积亚区:地貌上主要表现为坡积裙,由可塑 -硬塑的粘性土夹砾石组成,工程地质性质较好。

3、平原区

根据工程地质层结构和主要持力层组合特征和深度60m以上为控制原则划分单层、双层和三层结构7个亚区。按地形地貌和平原区第四纪地层分钱塘江流域、苕溪流域、浦阳江流域3个区。

(1)钱塘江流域

地貌上表现为冲海积平原,地势平坦(地面标高4.5-7.7m),7个亚区分别为:

硬土层单层结构区:基岩埋深均大于60m,可作为高层筑物的基础持力层;江东北部硬土层较薄,不宜作为建筑物持力层,可考虑采用埋深大于60m的卵石层作持力层,多层建筑物可采用上部砂土作为基础持力层。

砂砾石层单层结构区:基岩埋深均大于60m,硬土层缺失,软土层较厚(20-35m),下部为埋深近55-60m的砂砾层。本区多层建筑一般可采用上部砂土、高层建筑物则需采用砂砾石层作为基础持力层。

基岩层单层结构区:埋深较浅,一般小于30m,上部主要为软土,以基岩作持力层。

硬土层+砂砾石层双层结构区:基岩埋深大于60m,硬土层一般较薄,软土层较厚,砂砾层埋深近55-60m。多层建筑可采用上部砂土作基础持力层,高层建筑采用砂砾石层作为基础持力层。

硬土层+基岩双层结构区:基岩埋深较浅,一般小于40m,上部主要为软土,软土下为硬土层。多层建筑可采用硬土层作基础持力层,高层建筑物采用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

砂砾石层+基岩双层结构区:基岩埋深50-60m,硬土层缺失,软土层较厚,砂砾层埋深近35-50m。多层建筑可采用上部砂土作为基础持力层,高层建筑物采用砂砾石层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

硬土层+砂砾层+基岩三层结构亚区:基岩埋深50-60m,硬土层较薄,软土层较厚,砂砾层埋深近35-50m。多层建筑可用上部砂土和硬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高层建筑物采用砂砾石层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

(2)苕溪流域

苕溪流域区地貌上属于冲湖积平原和淤泥平原区,划分的7个亚区为:

硬土层单层结构区:无单独出露。

砂砾石层单层结构区:基岩埋深大于60m,硬土层缺失,软土层较厚(15-30m),砂砾层埋深近45-60m。采用砂砾石层作为基础持力层。

基岩层单层结构区:基岩埋深较浅(20-30 m),上部主要为软土。以基岩作持力层。

硬土层+砂砾石层双层结构区:基岩埋深大于60m,硬土层变化较大,软土层厚薄不均,砂砾层埋深55-60m。多层建筑可采用上部砂土或硬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高层建筑物采用砂砾石层作为基础持力层。

硬土层+基岩双层结构区:基岩埋深较浅,一般小于40m,上软下硬。多层建筑可采用硬土层作基础持力层,高层建筑物采用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

砂砾石层+基岩双层结构区:基岩埋深20-40m,硬土层缺失,软土层较厚,砂砾层埋深15-35m。多层、高层建筑物可采用砂砾石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

硬土层+砂砾层+基岩三层结构亚区:基岩埋深30-50m,硬土层广泛出露,软土层较薄,砂砾层埋深35-50m。多层建筑一般可采用硬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高层建筑采用砂砾石层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

(3)浦阳江流域区

地貌上属于冲湖积平原和淤泥平原区的浦阳江流域区7个亚区为:

硬土层单层结构区:无单独出露。

砂砾石层单层结构区(Ⅲ2):基岩埋深大于60m,1硬土层缺失,软土层较厚(25-40m)。下部为砂砾层,埋深45-60m。建筑物可采用砂砾石层作为持力层。

基岩层单层结构区:基岩埋深较浅,小于20-30m,上部主要为软土,以基岩作持力层。

硬土层+砂砾石层双层结构区:基岩埋深大于60m,硬土层变化较大,软土层厚薄不均,砂砾层埋深40-50m。多层建筑可采用上部硬土作为持力层,高层建筑物采用砂砾石层作为基础持力层。

硬土层+基岩双层结构区:基岩埋深较浅,一般小于40m,上软下硬。多层建筑可采用硬土层持力层,高层建筑物采用基岩作为持力层。

砂砾石层+基岩双层结构区:基岩埋深20-60m,硬土层缺失,软土层较厚,砂砾层埋深15-30m。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物采用砂砾石层或基岩作为持力层。

硬土层+砂砾层+基岩三层结构亚区:基岩埋深30-50m,本区硬土层广泛出露,软土层较薄,砂砾层埋深35-50m。多层建筑一般可采用硬土层、高层建筑物采用砂砾石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

三、平原区基岩地质特征

平原区基岩仅以少量孤丘形式出露地表如半山、临平山、超山、赭山等,其它均深埋于第四纪地层之下,其工程地质层组划分与基岩出露区一致,因与工程建设密切,对其按主要揭露的岩性和风化程度进一步划分工程地质层和亚层。

1、基岩岩性及分布

(1)以白垩系泥质粉砂岩、含砾砂岩及砂砾岩分布最广,约占平原区的65%以上,主要集中在仓前-蒋村 -三 墩 -康 桥、仁和 - 塘 栖、运河及博陆、袁浦 -周浦 - 浦 岩 -滨 江区 -主 城区 -九 堡 - 下 沙 - 萧 山 - 江东一线;

(2)侏罗系凝灰岩分布其次,主要为流纹质玻屑晶屑凝灰岩、英安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蚀变凝灰岩等,主要分布在西湖望北 - 上 塘 -崇贤西侧,长河街道附近、南阳-义蓬之间、第二农垦场以及萧山南部广大农村地区。安山岩、安山玢岩、蚀变安山玢岩等主要分布于火山岩地区,分布范围小。

(3)灰岩主要分布于留下 -闲林、西湖周边、紫阳山南侧、转塘~周浦、超山- 半山、以及赭山等地。

(4)其它岩性一般分布在出露区基岩的山前地带。

2、覆盖区基岩面埋深

基岩面主要指第四纪与基岩之间界面,一般全风化层也包括在基岩内。基岩埋深特征为:

(1)基岩面埋深与地表地形走势基本一致,基本由西南往东北由浅变深(图3),以东的东北角钱塘江转弯附近埋深为最深,不小于145m。

图3 覆盖区基岩面埋深等值线与第四纪古河道图

(2)苕溪流域基岩面走势由留下 - 仓 前 - 三 墩 -康桥 - 崇 贤 - 塘 栖 -博陆(由西南往东北)加深,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其中,由临安进入杭州留下一带,山体前缘埋深小于20m;沿祥符桥 - 三 墩镇 -仁和镇一线基岩埋深20-50m,走势十分平缓,反映为较宽阔的山间河谷平原或盆地平原的原始地形;沿三墩 - 康 桥 -崇贤 - 塘 栖 -五杭基岩埋深达80m,至博陆基岩面埋深接近100m。

(3)钱塘江流域基岩面由富阳入境后沿滨江区~主城区~江东变深,到东北角达最(>145m),基岩埋深明显较苕溪流域深。其中,0-20m埋深为山前部分分布狭窄;20- 5 0m范围相对较大,基本与0~20m的区域一致,主要位于珊瑚沙、钱江一桥、主城区西湖东侧区域;50-80m范围分布大,包括滨江区大部、主城区东侧大部分、下沙和萧山区北侧大部分;埋深大于80m部分为新街北 -红山农场南 -萧山国际机场- 南 阳-党山东至杭州湾边。

(4)浦阳江流域基岩面由南往北北东、北东向逐渐加深,在新街附近与钱塘江相接,埋深接近70m。该区各埋深线比较紧密,反映比较陡峭、山体之间比较狭窄峡谷地形,不同于苕溪、钱塘江流域的开阔平缓地形,且残坡积层多缺失、风化层薄,基岩面下可见揭露中风化基岩。

(5)西湖、良渚、党山、河庄、运河、五杭地区有半山、超山、临平山、长山、北干山与大馒头山等众多残划山发育,山前基岩面埋深等值线以NE、NW及EW向成网格状,且埋深以60-80m居多,40-60m次之,小于40m则仅在残山斜坡地带分布,总体上构成隆拗相间的格局,反映基岩面为略有起伏的宽阔平原地形。

猜你喜欢
亚区持力钱塘江
基于Surfer克里金插值法的批量化桩长预估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钱塘江观潮
蜂窝夹层结构脱粘缺陷电磁锤敲击检测模型及持力时间分析
浅析福建深部高温岩体地震异常响应
阿尔茨海默病前扣带回亚区体积与认知损伤相关性
CONTENTS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基于海马亚区的阿尔茨海默病磁共振结构和功能连接研究
持力层核心指标与基桩质量的关系
——基于钻芯检测法定量评估基桩质量的研究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