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庞薰琹

2011-10-14 01:37北京刘巨德
名作欣赏 2011年7期
关键词:小草艺术设计

/[北京]刘巨德

一代宗师庞薰琹

/[北京]刘巨德

庞薰琹生前照

回望庞薰琹小辑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

1995年,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学院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结为友好院校,双方签订了互派教师和学生进行艺术合作交流的协议。巴黎装饰艺术学院的院长做梦也不会想到,中国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建人,正是1925年被巴黎装饰艺术学院拒之门外的中国青年留学生庞薰琹。

可惜庞先生没有亲身经历这一幕惊人的历史巧遇。一个民族从被人欺辱,到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是由多少英雄儿女历经苦难和牺牲而铸就。如果先生在世的话,他一定会为祖国的强大而高兴,也一定会为中国有世界水平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和院校而流泪。他青年时代的夙愿和屈辱已成为中华民族近百年苦难历程的缩影……

1925年,庞先生留学巴黎的时候,看到十二年一次的“万国博览会”,博览会上现代设计繁花似锦,各色家具、服装、日用品、工业产品、建筑材料等,无奇不有,无一不美。他看了一遍又一遍,被西方现代设计艺术所吸引。他敏感地察觉到巴黎之所以成为世界艺术中心,主要由于巴黎装饰艺术影响了当时整个世界,而装饰艺术是现代绘画与现代设计艺术之母。对比祖国的贫穷,他毅然决定进巴黎装饰艺术学院学习。没想到,在旧中国贫穷落后的年月,因为他是“中国人”,巴黎装饰艺术学院拒绝接受他。处在异国他乡的十九岁的庞薰琹,蒙受巨大的羞辱,在心灵遭受如此残忍的伤害时,这个儒雅的中国青年则萌生了一个心愿:“将来祖国能有这样一所院校该多好。”这一心愿似天降大任于己,他一生曾为此兴奋,为此流泪,为此奔波,为此受辱和蒙冤……虽遭遇漫长的身心摧残,先生终生不悔!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庞先生就想在重庆创办第一个工艺美术学校,其计划非常细致深入。曾得到陶行知先生的称赞,并承诺为此回上海筹措资金。不幸陶行知先生早逝,这一被称为“乌托邦”的计划落空。在旧中国庞先生这一宏愿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盼望着新中国的到来。为迎接解放,他随刘开渠等艺术家日夜奔忙和操劳。这时美国大使司徒雷登找到先生,特别邀请庞先生去美国教学,并把全家移民美国。庞先生边作画边说:“谢谢您的好意,我的根在这里,我是这块土地的儿子。”他要迎接新中国,迎接中国自己的工艺美术学院的诞生。

一颗赤子之心,终于在1952年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爱,国务院采纳庞先生的建议,把中央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两院实用美术系教师合并,作为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基础。这时庞先生和吴劳先生、谢帮选先生组成三人小组,共同夜以继日地为创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行着周密的组织和筹划。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终于诞生了,庞先生的宏愿,也是中国人共同的宏愿终于实现。但是,就在此时,他的灾难也迅速降临。作为国务院任命的第一副院长,他主管教学的思想与上级领导手工业管理局局长兼院长的主张发生了错位:局长主张发展特种工艺生产,谋求换外汇。庞薰琹先生则主张开办现代设计教育,培育现代设计人才,让现代设计艺术走进中国千家万户。一个在抓钱,一个要培育艺术设计人才。矛盾之中,庞先生提出教学管理应由教授组成“院学术委员会”来指导;学院应该由文化部领导,学院应该成立设计艺术研究中心,研究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设计思想和西方现代设计艺术之现状……这些在今天看来极为正常合理的行为和思想,在1957年却是“右派”言论。庞先生很快被打成美术界头号大“右派”,赤子之心猛然被打入漆黑的深渊中。病重住院的妻子因此惊恐、忧伤而突然离世。悲痛的庞先生,生平第一次大哭,乌黑的头发一夜之间变白。从此先生被反目为敌,人人疏离,最熟悉的人也害怕牵连而远远躲去,撤销入党申请,撤销一切职务,取消教授资格,长期被改造……

为祖国母亲,从此他隐忍悲苦地煎熬。但艺术的理想和中国传统老庄美学,抚慰着他。他在孤灯下,在凄风苦雨的漫漫长夜中,在简陋的斗室内,默默地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的写作。一字一滴血,一句一行泪,点点滴滴,在庞先生内心深处,和自己的毁灭搏斗,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这部在苦难中诞生的《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至今仍是一部填补中国美术史研究空白的著述。他把无名工匠的艺术,第一次从美学和社会学角度,归入中国传统艺术的正宗部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论述;他把艺术从神权和王权的手中夺回来,还给了大众;他找到了中国现代绘画,现代设计艺术统一的根基和趋向。他指出传统是变动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一切外来文化都可以被传统文化吸收和包容;设计艺术与纯艺术、科学和艺术互为统一;在艺术中,抽象、具象、幻象也是统一的,没有不变形的写实,没有不写实的变形。《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触及到文化史、艺术史、设计史、哲学史、社会史多种角度,为艺术家、设计家提供了极好的研究继承传统艺术的思想和方法。他在序言中写道:“这本书写于1958年到1962年期间,这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当时什么写作条件都没有……关于汉代部分,我最少重写了十次,南北朝部分,我彻底推翻了三次。1963年后,生活稍有改善,我重写了明代和清代……”但是在那颠倒黑白的“文革”中,该教材被批为“大毒草”。庞先生成为“罪人”,“罪上加罪”。因为怕牵连儿女,在抄家的高潮中,他不得不自毁了许多作品,“这无异是自己杀死自己的儿女”,内心的痛苦不断地折磨着他,他因此终日默默无言……

有两次红卫兵曾叫他去批斗当年迫害他的领导——手工业管理局局长兼院长时,他断然拒绝。他慈善的心灵,崇高的理想,从来都是向前看,他的心始终向往着未来的美好,他甘愿为真理而忍辱负重,把屈辱、痛苦埋在心灵最深处。

我们的祖国,所以能向前迈进,就是因为祖国的文化,祖国的土地,养育了一批像庞薰琹先生这样有尊严、有智慧、有远见、善良而勇于献身的优秀儿女。他们敢于坚持真理,庞先生是大家永远爱戴和怀念的高尚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

1906年6月20日,庞薰琹先生诞生于中国古琴之乡——江苏虞山常熟。当时常熟有七条美丽的河,自古称七弦。庞先生家位于第一弦,故庞先生有“家在琴川第一弦”之画印,先生也因此取名庞薰琹。薰,为香草、芳草。似有琴鸣天地乐,草生人间春的生命隐喻。

庞先生有两幅油画题名《6·20瓶花》,是先生给自己过生日的绘画作品,亦非寻常的静物画,它记录了先生在凄风苦雨中平静的内心风景和高尚的文化人格。

那是1972年,“文革”后期,庞先生作为“右派”,被强迫退休。他一生梦想、爱恋并亲手创建的学校,竟然把他作为罪人抛弃于课堂外,这对他是何等残酷!“我,中国人,活在20世纪,突遭暴风雨侵袭,只能打开尘封已久的画箱,拿起画笔。哪想到,又出现一片乌云遮住阳光,我被迫离开讲坛。我想安静,想寻美,想有些乐趣——作画。”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两幅《6·20瓶花》于1973年和1974年先后诞生。

这些瓶花,是先生在家中曾养过的花,“文革”初被批为“资产阶级”,被人从阳台扔出窗外,花的命运就像先生被抛于课堂外的命运。先生用记忆画下了它——橙红色的倒挂金钟和小菊花。艺术给了他人间没有的立脚的家园,艺术抚慰了他善良高洁的天真心灵。这里没有顾影自怜,也没有孤闷荒寒,更没有牢骚愤怨,只有让世界充满爱与美的心愿。这是先生在宁静高雅中蕴含的坚韧和自信,也是苦难人用苦难酿造的美的祥和和高尚。先生的艺术已超越物我、是非、好恶的界限,完全站在美神的立场,走向了超越世尘的审美境界。这就是为什么在苦难蒙冤中生活的庞先生,仍然还能创造祥和、清雅、飘逸艺术的原因。他的理想和学问源于仁爱,又归于仁爱,这是真正大艺术家和大艺术教育家的境界和胸怀。

正因为如此,当他追求的真理,真正见到太阳的时候,在1979年平反大会上,他仍然那么平静,无一丝哀怨,无一声悲叹,也无一点冲动。“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现在还是向前看吧,和你们一起向前走吧。年轻的走得快的就在前面走吧,往前走吧!往前冲吧!往前闯吧!你们用不着回头来看我,我会跟着你们前进,往前走,往前冲,往前闯!”饱经风霜的艺术教育家庞先生,又向社会献上了一份忘我的爱,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而流泪。不堪回首的煎熬,1957年至1979年二十二年的蒙冤,他像屈原“虽九死其犹末悔”。

“前面还有很多沟渠,/阻碍着人们前去。/必要的时候,让我倒下。/以我的身躯,去填塞沟渠。/让后来的人,能迅速前去。/让后来人能迅速前去。”这是庞先生早在1933年11月写下的。当时他为“决澜社”画展没有经费的困苦而几乎行乞,到处去借钱,结果都空手而归。最后连买火车票都困难,自己当了自己的衣服。最后在车厢一个角落,饥寒交迫地写下了这首回肠荡气的小诗。这首诗已成为他为“艺术而亡”的誓言,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亡,这是所有伟大艺术家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庞先生和决澜社的画家们当时“肩负了新兴艺术的使命,在风雨凄凉的墓道上,在深夜崎岖的山路中,奔走着,狂呼着,不顾艰辛,不问吉凶,更不计成败,向前进,向前勇猛的进……”如夸父逐日般悲壮和孤寂。这和先生1979年在平反大会上呼唤的“向前进”,“向前闯”多么相似。先生走向未来、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脚步永不停息。

悲苦和磨难没能击垮庞先生,他内心的中国现代绘画和现代设计的火种,不管遭遇任何狂风暴雨和积雪严冬,都没有熄灭。他的现代绘画和现代设计教育的理想和时代崇高的使命相连,和祖国的命运相连。他是春天的使者,在冰雪严寒的冬天里,带给了后人春的明丽。

1984年,庞先生耋耄之年,写下了《小草》诗一首:“小草,/一棵平平常常的小草,/在这草地上,/遍地都是像它一样的小草,/一片碧绿。//小草,/在那干旱的日子里,/火辣辣的太阳,/晒在它们的身上,/它们在干旱中死去。//小草,/几次小雨,/它们竟活过来了,/从地上,/从根上,/长出了新叶,/在这草地上,/又是一片绿色。//小草!/在那暴雨中,/奔腾的河水,/淹没了土地,/小草被淹死了。//小草!/雨过天晴,/大水从河床中流去,/但是所有的小草,/都被淹死了。//小草,/它们虽很弱小,/却有很强的生命力,/从地下,/从根上,/又一次长出了新叶。/在这草地上,/仍是一片绿色。//小草,/在秋风中,/摇来摆去,/冬天来了,/白雪覆盖着大地,/小草被压在冰雪下,/小草被冻死了。//小草,/冬去春来,/在这草地上,/又是一片绿色。//小草,/哪有永远不死之理?/不知是哪年哪月,/地下的老根也死了,/可是在死去的老根旁,/长出了新根,/长出了新芽,/草地仍是一片绿色……”

《小草》,先生的人生感怀,催人泪下。他苦难的一生告诉了我们,艺术是苦难灵魂的精神家园,是人性的美善和高洁的归宿,仁爱是攀登艺术高峰的起点和终点。

中国美术界一代宗师庞薰琹先生的艺术精神永生。

作 者:刘巨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 辑: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

猜你喜欢
小草艺术设计
小草的烦恼
小草受伤了
牛小草的牛
小草也会疼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纸的艺术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