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医药发展态势和格局变化

2011-10-28 06:04沈松泉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南京210037
中国医疗保险 2011年4期
关键词:医药行业十二五医药

沈松泉(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 南京 210037)

“十二五”医药发展态势和格局变化

沈松泉
(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 南京 210037)

全球医药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新一轮医药经济纷纷东移并首选中国;“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将在结构调整中进入快速发展期,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

医药经济;增长;格局

医药行业是个朝阳行业,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行业,也是我国“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其走势是逐步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一、全球医药将持续增长并向新兴国家转移

全球医药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医药行业一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生命和自身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不断吸取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研制开发各种防治人类疾病的新药品,对保障人类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伴随着人类不断增长的医药需求,医药行业作为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从1970年到2000年的30年间,全球医药工业产值增加了15倍。2000年以来,医药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0~2004年全球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高达15%,是同期GDP增速的3~4倍。2007年已达到7120亿美元,2011年预期将达到8800亿美元,增长23.6%。

世界医药格局在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从全球视野分析,医药生产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如美、欧、英、法、德、日本;第二层次是具有很强仿制能力的国家,包括中国、巴西、印度、韩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第三层次是化学制药能力不强,以制剂为主,即购进化学原料做成片剂或注射剂的国家,如东南亚的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第四层次是几乎没有自主生产能力,主要依赖进口的国家,如部分非洲国家。全球医药行业的产能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三个国家和地区,其医药产值占全球的86%左右,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医药生产基地。纵观全球药品市场,长期以来主要是美国、欧洲、日本三大市场,占据全球3/4以上的市场份额。其次是“新兴医药市场”,主要包括中国、巴西、墨西哥、印度、俄罗斯、土耳其和目前新增加的委内瑞拉、波兰、阿根廷、越南、南非、泰国、印度尼西亚、罗马尼亚、埃及、巴基斯坦、乌克兰。其中,“新兴医药市场”又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中国,预计2011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23%。第二板块是巴西、俄罗斯和印度,这些国家预计近三年药品市场年销售收入将分别增长50~150亿美元。第三板块是“新兴医药市场”的其他国家,今后三年药品年销售收入将分别增长10~50亿美元。

二、世界医药经济正在东移并首选中国

近几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背景下,全球新一轮医药经济纷纷向东转移,跨国药企在新兴市场的投资行动愈加频繁,并不断拓展其深度和广度。许多全球医药巨头奉行“以逆势投资获取经济扭转期强力反弹”的思维,看好将中国成为医药跨国公司投资转移的首选之地,并且期望把中国开发成为它们未来5年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作为战略目标。有资料显示,2009年初,拜耳先灵在北京投入1亿欧元建立全球研发中心;3月,美国礼来对现有在苏州的工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4月,强生制药研发中心宣布在上海建立新研发中心并成为其亚洲研发总部;8月,诺华医药公司降压创新药依思汀在中国上市;9月,阿斯利康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设立创新中心,将无锡作为其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10月,勃林格殷格翰宣布新增1亿欧元在华投资,扩大产能和新建研发中心;而赛诺菲-安万特已在华投资13亿元,刷新了跨国药企在华投资速度的新纪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及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有专家预计未来中国医药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是美国和欧洲的4倍之多。因此,全球跨国医药企业未来的战略重点,是向新兴市场扩展,大量向中国转移。而且,随着我国进一步加强社区、乡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使得低端医药市场在未来10年里进入高速发展期,三级医药市场无疑将被国内外医药生产企业视为抢夺的重要阵地。

江苏是国际医药产业和资本转移最集中的地区。全球企业500强中有13家医药企业,其中有10家包括惠氏、礼来、普强、葛兰素史克、百特、阿斯利康、诺华、拜耳、强生、辉瑞等医药企业已落户江苏,全省纯外资企业达42家。外资企业在江苏投资额达40077.01万美元,居全国首位。其次,分别是辽宁27061.17万美元、浙江19320.19万美元、河南11998.73万美元、湖北11952.48万美元、江西8120.29万美元等。特别是江苏苏州,是外资医药企业最集中的一个地区,有辉瑞、葛兰素史克、诺华、礼来等全球九大医药巨头落户,其中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是医药业的重要板块,外资医药工业年销售收入占全市医药工业的50%以上。

三、我国医药将在行业结构调整中快速发展

我国医药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医药工业年平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4.4个百分点。在“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医药行业以攀登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和863计划,以及国家医药创新专项等,重点支持了一批创新药物研究,突破了医药发展的多项技术瓶颈,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已成为当今世界医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6年以后的“十一五”期间,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5536.9亿元、6927.77亿元、8666.8亿元、10019亿元和2010年预计达13059亿元。进入“十二五”,医药行业将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预计2011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5450亿元,增长23%;同时,鉴于人口结构老龄化、疾病谱变化、慢性病多发、治疗费用上升以及全民医保总体医疗支付能力的不断提高,医药需求将持续呈刚性增长,且为长期因素,预期药品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9388亿元(约1300亿美元),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

医药行业将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为了适应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医药行业将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随着近十年疾病谱的变化,有些药品的市场需求不断上升,如抗肿瘤药,2009年全球抗肿瘤处方药市场为523.72亿美元,同比增长8.68%,而我国同期抗肿瘤药市场达405亿元,增长28.75%;降压药物,2009年全球500强抗高血压专利药物销售额为345亿美元,同比增长3.14%,而我国同期销售额为113.57亿元,增长17.81%,且据国外研究报道,全球高血压患者已达6亿多人,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用药需求巨大;糖尿病药物,2009年全球销售304.06亿美元,在全球药品市场中排第4位,预计未来增速达10%~15%,而我国2009年糖尿病用药销售额达98.06亿元,增长15.09%;还有调血脂药物,2009年全球市场规模为352.81亿美元,同比增长4.23%,而我国同期销售额达92.28亿元,增长17.17%,等等。“十二五”期间,为了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增加生产,保障供应,我国医药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将是:一是研发满足疾病谱的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创新药物,争取有10个以上自主知识产权药物实现产业化,培育20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专利到期药新品种;二是研发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的基因工程药物和抗体药物,加大传染病新型疫苗研发力度,争取有15个以上新的生物技术药物投放市场;三是借鉴国际天然药物发展经验,加快中成药的二次研发与开发,培育50个以上的现代中药。为了加快医药的研发创新,国家还专门设立了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每年投入60亿元,“十二五”期间还将增加为100亿元,平均每个新药将获得500~1000万元的项目资金资助。江苏作为全国的医药大省,把生物医药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点新兴产业之一,将从财政、税收、金融服务、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特别是江苏省2005年决定在泰州市建设的“泰州中国医药城”,2009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已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2月,国家科技部、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苏省政府签约共建中国医药城,成为举世瞩目的医药产业催生的热土。目前,“泰州中国医药城”已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研究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复旦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40多所国内外科研机构全面合作,已转移至园区新药科研成果200多项。江苏,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四、全国医药发展将形成新的区域格局

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区域集聚优势十分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医药经济区占全国医药工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64.9%和66.2%。2010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长三角”的江苏、浙江分别达到1447.7亿元、741.1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2.88%和6.59%;“珠三角”的广东达860.1亿元,占全国的7.65%;“环渤海”的山东、河北分别达1592.8亿元、400.1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4.17%和3.56%。“十二五”期间,三大医药经济区将充分利用技术、资金、人才、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先进技术,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高科技医药产品,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综合性医药生产基地。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发挥中西部地区医药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性生产基地,从而形成东、中、西部医药优势互补的布局,促进区域医药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将进一步加快。“十二五”时期是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其重点是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充分市场竞争,培育一批大型医药骨干生产企业和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区域性大型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形成几家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全国性大型药品商业集团,打造医药流通行业的“航空母舰”。逐步形成以全国性医药企业集团为龙头、区域性骨干医药企业为主体、地市级医药企业为基础的遍及城乡的药品流通网络,以更好地为医改服务。同时,大力提升医药生产流通的质量安全及保障水平,提高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和信用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的现代药品市场流通体系。

[1]林建宁.医药工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P].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会刊,2010(6):8-9.

[2]陶剑虹.从全球大环境审视中国医药产业脉络[P].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会刊,2010,(6):10-11.

[3]张晓,褚淑贞,沈松泉.江苏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R].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2009(7)

The Trend and Change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12th Five-yearplan Scheme”


Songquan Shen (Jiangsu Provincial Pharmacy Association, Nanjing, 210037)

The global pharmaceutical economic will remain continued growth and there will be a new round of pharmaceutical economic moving east while China will be the first choice of the moving. In the“12th Five-year-plan Scheme”,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will enter a quick development period with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the pharmaceutical market of China is expected to be the third largest in the world.

pharmaceutical economic, growth, structure

F840.684 C913.7

A

1674-3830(2011)04-54-3

10.369/j.issn.1674-3830.2011.04.18

2011-3-9

沈松泉,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高级经济师。

猜你喜欢
医药行业十二五医药
浅谈医药行业管道布置和设计
传统医药类非遗
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2016'中国医药行业最具影响力榜单
2016'中国医药行业最具影响力榜单揭晓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医药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