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孕育的红色民歌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炎陵革命民歌概说

2011-11-04 12:26尹学毅
关键词:炎陵三大纪律炎陵县

尹学毅

(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红土地上孕育的红色民歌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炎陵革命民歌概说

尹学毅

(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民歌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应运而生。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红军歌曲《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歌》,产生了最早的红色根据地革命民歌《插牌分田歌》。炎陵革命民歌与当地的客家山歌和民间小调的音乐风格相近,以五声徵调式和五声羽调式居多。歌词保留了民谣的语言特点,贴近百姓生活,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从侧面反映了炎陵人民对土豪劣绅与军阀反动派的仇恨和对红军的热爱、对革命的向往,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

炎陵;红色民歌;井冈山

Abstract:Yanling Coun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 area.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period,Mao Zedong,Zhu De and other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ies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came to Yanling County and took part in lots of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Thus a lot of folk revolutionary songs were produced,such as《The Three Main Rules of Discipline and Six -Notes》,the birth of the first song of the Red Army;《Fields Shared with Billboards》,the earliest Chinese folk revolutionary song.Because of the remoteness and backward transportation,its folk songs were rarely known to outsiders.The revolutionary folk songs had similar music style of local Hakka folk songs and civil minor tones,with five sound syndrome adjustable and five sound feather adjustable mostly,which retained folk lyrics language features,and they were popular,easy,concise and closed to people’s life.The revolutionary folk songs of Yanling county reflected the people’s hatred to the local tyrants and evil gentry as well as reactionary warlords.And meanwhile,they also reflected Yanling people’s love to the red army and their revolutionary aspirations.In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struggle,Yanling folk song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f publicity and instruction.

Key words:Yanling;red folk song;Jinggangshan

湖南炎陵县宋代置县,原名酃县,因中华农耕始祖炎帝神农氏安寝于此,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炎陵县。炎陵县地处湖南省东南边陲,位于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西麓的湘赣交界处,是井冈山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斗争》中指出“军事根据地: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介在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1]炎陵县是山区,山高路陡,道路崎岖,传递信息通常是“打喊”(即大声吆喝),就像唱山歌一样。千百年来,炎陵山歌久唱不衰,其民间小调与劳动号子以及风俗歌曲、民间乐曲各具特色,为炎陵革命民歌的产生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罗荣桓、任弼时、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十余次来到炎陵,走遍了炎陵的山山水水,在这里开展了大量的革命活动。如朱德与毛泽东1928年4月在炎陵十都的第一次会面、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连队建党、第一次插牌分田等都发生在炎陵。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炎陵县这片红土地上孕育了大量的革命民歌(相关资料可见炎陵县博物馆)。

一 炎陵红色民歌概况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挺进,9月底来到三湾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10月初,起义部队经江西的古城进入炎陵,并在炎陵的十都、沔渡、石洲、龙溪、策源、水口、下村等7个乡镇迂回20余天,10月底到达井冈山茨坪。红军在炎陵的水口圩驻扎6天,毛泽东同志在叶家祠亲自主持了连队建党工作,首次在士兵中发展了6名党员。至今,在水口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房东大娘见毛泽东同志工作到深夜,就送来一碗红薯给他吃。可是在第二天早晨,房东大娘起来一看,铺面门板全部上好,垫睡的稻草也已捆好,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毛泽东同志已率领部队往炎陵的下村方向上了井冈山,那碗红薯却丝毫未动地放在办公桌上。毛泽东同志模范执行红军纪律,给红军战士起到了榜样作用。也就在这时,反映红军纪律的歌曲《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歌》诞生了。

在炎陵石洲、十都、策源、水口传唱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歌》,又名《红军纪律歌》。

根据《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歌》歌曲采集人尹秉华同志回忆,1967年他从演唱者炎陵县策源乡的范品柱、廖德佑两位老人口中得知,他们都是在1927年炎陵开始闹革命的时候学会唱《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歌》这首歌的。

炎陵县史志局资料记载:1927年的“三大纪律”是:“说话要和气,爱护老百姓,保护小商人”。“六项注意”是:“借物要归还,损坏要赔银,解手进厕所;洗澡避女人,买卖要公平,上门板,捆稻草,房子扫干净”。1928年元月初,红军去江西遂川打土豪时又提出了新的“三大纪律”,即:“行动听指挥,打土豪要归公,不拿工农一点东西”。1928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湖南桂东县的沙田宣布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与在遂川宣布的是一致的。因此,1927年在炎陵传唱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比1928年在江西遂川和湖南桂东宣布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要早一年。在炎陵采集的歌曲《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的最早的红军歌曲。[3]

根据炎陵县史志记载: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1928年3月,在炎陵县的中村乡开展了根据地的第一次土改试点工作。为了使土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中村圩头召开了千人军民诉苦大会,掀起了土改宣传的高潮。当时,打到土豪分田地的宣传标语和歌谣布满了墙头,《插牌分田歌》就是当时最流行的一首,这是根据法国儿歌《两只老虎》填词而成的(北伐军歌也是用同一首曲填词)。《插牌分田歌》唱出的“打倒土豪分田地”,反映了广大劳苦人民的心声。在革命根据地炎陵中村的第一次土改试点中传唱的《插牌分田歌》,是最早的红色根据地革命民歌。[4]

炎陵是一片红色的沃土,这里山青水秀,人民勤劳质朴,他们心向红军、心向共产党,他们用歌声表达自己的爱与恨。在根据地革命斗争中,炎陵县相继产生了许多革命民歌,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尹秉华采记收集于《炎陵飞歌》集中。[2]

在炎陵,有揭露地主、土豪、军阀反动派罪行的革命民歌,如《十恨心》《工农兵痛苦歌》《五条苦情》等。这些革命民歌的传唱,起到了唤醒劳苦人民起来支持、参加革命的作用。

为了瓦解军阀反动派,炎陵人民用革命民歌对敌军士兵开展了攻心术,从而削弱敌军的战斗力,如《十劝士兵》《白军士兵说你听》《劝白军当红军》《蒋介石最怕毛泽东》等。

为了表达对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喜悦,炎陵人民唱出了《拥护苏维埃》《暴动歌》《妇女革命歌》《红区建立苏维埃》《胜利属于工农兵》等革命民歌。

1928年4月后,炎陵县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涌现了许许多多父送子、妻送夫、妹送哥参加工农红军的动人事迹;一首首支援红军革命的民歌也在炎陵人民口中传唱,如《送郎当红军》《劝郎当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慰问红军歌》《红军百姓一家人》《送郎调》等。

二 炎陵红色民歌简析

炎陵红色民歌在音乐方面与当地的客家山歌和民间小调的音乐风格相近,有些红色民歌就是用炎陵的传统民歌填词而成的,因而保留了炎陵客家山歌与民间小调的音乐特点。例如:《红区建立苏维埃》具有炎陵高腔山歌的特点,《十恨心》具有炎陵低腔山歌的特点,《蒋介石就怕毛泽东》具有炎陵平腔山歌的特点。北伐战争时期何孟雄(炎陵籍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家乡的《自由歌》和《调兵歌》,则具有炎陵民间小调的风格特点。

炎陵民歌以徵调式和羽调式居多,既有五声调式,也有六声调式与七声调式。炎陵红色民歌在调式方面,绝大多数为五声民族调式,六声调式与七声调式较少。最常见的为五声徵调式,例如《青年歌》《不嫁红军不甘心》;其次为五声宫调式,例如《当兵就要当红军》《劝白军当红军》;也有少量的五声羽调式,例如《五条苦情》;商调式、角调式的红色民歌则比较少见。偶尔出现的清角与变宫,以及滑音、倚音、波音等装饰音的使用,使炎陵红色民歌的音调更加清新、婉转,例如:《送郎当红军》。

在歌词方面,炎陵红色民歌的歌词保留了民谣的语言特点,贴近百姓生活,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反映了炎陵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希望社会历史进步的心声。“根据地的音乐运动以编唱革命歌曲为中心,首先是作为工农红军宣传工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而被提出来的。”[4]炎陵红色民歌歌词涵盖了红军军纪、鼓动暴动、妇女解放、瓦解敌人、军民情谊、拥护苏维埃政权等内容,深刻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热爱,对红军的拥护,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

炎陵红色民歌歌词结构多数与七绝诗相同,一二四句押平声韵,少数歌词为三句半、五句等。歌词写作主要采用了“赋、比、兴”的传统手法,运用了双关、重叠、对偶、夸张、排比、问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蒋介石就怕毛泽东》:

烂衫就怕烂火笼,烂屋就怕起大风,

地主就怕共产党,蒋介石就怕毛泽东。[2]10再如《红军是鱼民是水》:

一蔸大树万条根,红军百姓一家人,

红军是鱼民是水,鱼水相亲不分离。[2]191

又如:《不嫁红军不甘心》

(男)山歌开口句句真哪,告诉老妹两事啊情,

讨亲要讨贫家女哪,当兵要当我红啊军。

(女)山歌开口句句真哪,贫家老妹说真啊情,

先生老财我不爱哪,不嫁红军不甘啊心。[2]16炎陵红色民歌的歌词生动贴切、旋律优美、情感朴实,演唱时一般都与当地的方言结合,易于老百姓传唱与记忆。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炎陵红色民歌的传唱,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支持革命,投身革命的觉悟与激情,推进了革命根据地一天天地扩大,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

目前,炎陵县的“苏区歌谣”、“炎陵客家山歌”,已经成功申报湖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省、株洲市的报刊、电视等媒体多次通过照片、专栏等形式进行宣传报道,如2010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株洲电视台“株洲人物”栏目播放了尹秉华同志的专题采访电视片《“民歌王”——尹秉华长歌万里行》;《株洲日报》分别于2010年3月7日和10月13日刊登了《炎陵客家山歌:遗落于五百里山水间的美丽乡愁》和《红色歌谣:永不消失的旋律》的专题报道。

“民歌是人民自己的创作,它记录了各时代人民的精神生活。民歌的乐观主义精神永远给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它的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诗句,对人民思想上的启迪也是极为丰富的”。[5]炎陵革命民歌是中国民歌海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由于炎陵并不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很少有大家、名家来此采风,其民歌也很少为外人所知。然而,炎陵革命民歌中却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红军歌曲和红色根据地最早的革命民歌。炎陵红色民歌从侧面反映了炎陵人民对土豪劣绅与军阀反动派的仇恨,反映了他们对红军的热爱和对革命的向往。炎陵,这片红土地上孕育的革命民歌应该让国人有所了解。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

[2]尹秉华.炎陵飞歌[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2006.

[3]株洲政府门户网站.炎陵七旬民歌王收歌1500首[EB/OL].[2008 -10 -27].http://www.zhuzhou.gov.cn.

[4]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03.

[5]吕 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36.

责任编辑:骆晓会

Red Folk Songs Bred on Red Land——Yanling Revolutionary Folk Songs Produced during the Period of Jinggangshan Revolution Struggles

YIN Xueyi

(School of Music,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412007 China)

J614.91

A

1674-117X(2011)02-0112-04

2011-03-09

尹学毅(1962-),男,湖南炎陵人,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钢琴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炎陵三大纪律炎陵县
株洲市炎陵县召开农村网络联校设备应用培训会议
我为家乡点赞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第23题的多种解法及推广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湖南炎陵红色歌谣音乐特点和价值探析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炎陵黄桃
炎陵县黄桃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研究
湖南炎陵客家民歌的产生、发展与创新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由来和内容是什么?
鲜为人知的另一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