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着死神而来的维京长船

2011-11-07 01:59撰文马晓惠
海洋世界 2011年12期
关键词:战船船帆船身

撰文/马晓惠

载着死神而来的维京长船

撰文/马晓惠

维京船作为维京人的重要象征,经常被铸在银币和徽章之上。在那个充满了热血与传奇的维京时代,维京人乘着桨帆并用的船只横行于于北欧海域。

这些船的船身狭长,船首和船尾高高翘起,它们被后世统称为“维京长船”。

在当时的欧洲人眼里,它们就是载着死神而来的厄运之船。

维京长船常常被翻译成“龙头船”、“龙首船”或“龙头战舰”等,所谓的“龙头”或“龙首”很容易理解,因为这种船的船首和船尾通常会做成一种高高翘起、似龙似蛇的独特造型。不过要是把维京长船翻译成“战舰”就不够妥当了,因为——

“维京长船一直被认为是维京人的战船,活跃的时间为793年至1066年。但是1958年的一次打捞却揭示出一个惊人的秘密:维京长船也被用作商船,在斯堪的纳维亚从事海上贸易。”

维京战船的船身狭窄修长,整体重量较轻,具有灵活轻便和耐风浪的特性。船身的两侧布满划桨洞。当逆风行使或需要用力划桨时,桨手可以轻而易举地降下船帆。为了最大程度增加战船的灵活性,维京人甚至会把船头和船尾做得一模一样。遇到障碍时不需掉头,只要调换划桨方向,就能让船倒着航行了。这么做的好处在平时不见得能显露出来,但是当两军在海上遭遇时就显而易见了,这能让维京人赢得更多时间,也能让他们的行动更灵活机动。

欧洲有三多,即半岛多、岛屿多、海湾多。这不仅是海岸线最为曲折的一个洲,而且内部河流稠密交织成网,主要的河流有伏尔加河、多瑙河、乌拉尔河、顿河、莱茵河等等。维京战船吃水很浅,几乎没有搁浅之虞,不仅能直接冲上海岸浅滩,还能从海上直接进入内河,袭击沿河修建的聚居地。

由于这种突袭式的掠夺活动,几乎是防不胜防的。因此在整个维京时期,两头高高翘起的维京战船总是毫无征兆地出现在某个地方。在被袭之地组织起有效的抵御之前,这些天杀的维京人就已经席卷而去了,只留下满目疮痍。

与战船相比,货船的外形颠覆了“维京长船又长又窄”的认识。维京货船的船身又高又宽,船身重量也比战船重得多。这种设计虽然牺牲了一定的灵活性,却是与货船的用途相符的。宽大的船舱能装载更多的货物;高高的船舷能抵御海浪的侵蚀;更重的吨位则有利于在航行时保持船身稳定。

“由于维京长船给人的感觉很单薄,因此“维京长船是否真能用于航海”一度成为了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如果答案是“不能”,那么维京人又是靠什么来穿越茫茫大海的呢?

要解决“维京长船是否真能用于航海”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造一艘“维京长船”来试试看了。位于罗斯基勒的北欧海盗船博物馆就是这么干的。2000年,博物馆组织了来自丹麦、法罗群岛、挪威等地的造船者,耗时4年,等比例复制了一艘古老的维京长船。这艘严格遵循古法制造的“维京长船”,被丹麦女王命名为“来自格伦达洛的海上种马”。2004年7月1日,它从丹麦东部港口罗斯基勒起锚,用了40多天航行了1900千米,顺利渡过北海,抵达了都柏林——维京人在9世纪建立的一座城市。这次航行的意义在于用事实证明:看似单薄的维京长船其实比人们想象中的坚固多了,完全能胜任远途航行。

“来自格伦达洛的海上种马”的“原型”建造于1042年,建造地在爱尔兰的格伦达洛森林,属于同时代最先进的战船。自11世纪末沉没在罗斯基勒港后,它就一直沉眠在海底,直到1962年被人们唤醒。

这艘复制船长约30米,宽约4米,斥资165万美元,用了150立方米的橡木和7000枚手工打造的铆钉。复制中,无论造船工艺还是造船工具,都严格遵循维京人的方式。它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一张120平方米的巨大风帆,在试航时的最高时速可达18.5千米。

那么单薄而又坚固的维京长船,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呢?

维京长船的船身和船桨都是用橡木制造,只有桅杆才单独用松木制造。这是因为坚硬的橡木能够抵御风浪的侵蚀,而松木则能够适度弯折,从而避免在大风中折断。船的龙骨则是用整条原木加工而成,这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它的强度。龙骨中部做成弧形以增大承重量,而龙骨两端则逐渐变窄,形成流线型通道。船肋由结实的橡木制成,材料全部取自天然弯曲的木材,经过细心打造后,安放在龙骨的各个部分。船肋外面包裹着1寸厚的箍板(或称船壳板),由相互交叠的橡木块制成,先用铆钉固定在船肋上,再用杉木根制成的缆索捆缚起来。

由于原料所限,20米左右的维京长船最为常见,桅杆的长度则一般在1820米。船帆用双层的亚麻或粗羊毛织品制成,大多染成红白相间的直条纹或干脆染成红色。对于实际的维京人来说,红色的船帆不是为了炫耀什么,而是作为指引船队航行的方向标。大名鼎鼎的“龙首”,也有叫做“龙头”的,则是用一整块橡木精雕细刻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维京人制造木板的独特工艺。一般来说,要将粗壮的树干变成一块块木板都会直接用锯的,只是这么一来木纤维势必会被截断,从而影响到强度。维京人的方式是沿着树木的纹理将树干纵向劈开,这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木纤维不被截断,从而保持住木材的天然强度。因此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木板远比同等厚度的锯木板更柔韧更结实。

大名鼎鼎的维京长船都是单层的,少数船上会搭建一个简陋的篷顶,用以遮风挡雨。不过能享受这种特殊待遇的只有少数人而已,比如船主或贵族。对于水手来说,还是身上的毛皮大衣与桅杆上的船帆更为靠谱些。

“拜现代海盗电影所赐,一想起维京人,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啊,海盗!随后再是:两条维京战船在茫茫的大海中相遇,敌对的双方纷纷举起手里武器,向对方的船杀去……”

其实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因为维京战船的主要功能是运兵,而非直接参与战斗。如果不得不在海上战斗的话,聪明的维京人会把战船扎在一起作为肉搏战的平台。你是不是觉得这一幕还挺熟悉呢?没错,三国时的曹操也曾这么干过,可见维京人的聪明比得上一代枭雄了。

就像现代人出门时会带只行礼箱一样,每个维京水手出发时也会带一个随身的小箱子,里面放着自己的衣物和武器。小箱子同时也扮演凳子的角色,划桨时人就直接坐在箱子上。不过维京长船很少单纯只用桨作为动力的,大多数是采用了帆桨混合的形式,除非必要,否则维京水手很少会划桨,毕竟帆才是船的主动力。

维京战船的甲板是露天的,只在首尾各有一个储存食物的舱室。当逆风行驶时,“碍事”的船帆降下桅杆后就成了最好的“被子”。不过大多时候,维京水手都只能在裸露的甲板上和衣而睡,唯一能用来保暖的就是身上的毛皮大衣了。在风浪的侵蚀下,湿冷是不用说的了,要是不幸遇上坏天气,被冻死或者被巨浪卷下海都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不过这一切都无法阻挡维京人征服欧洲的脚步。

在征服欧洲的旅途中,维京长船就是维京人移动的家。需要的时候,他们甚至会毫不犹豫地扛着船前进,从一条河来到另一条河,什么也别想阻挡维京长船的前进。别以为扛着船前进是一件又傻又蠢的事儿,其实那些维京人的算盘打得才够精呢——相比陆运来说,水运不仅能够更省力,还能运载更多的人和装备。

“对于维京人来说,最体面的葬礼莫过于“海盗的葬礼”,即死者与生前所使用的战船一起被焚烧。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享有这种高规格的葬礼,因为只有国王与大英雄才配享有这种葬礼仪式。”

维京长船对于维京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条件允许,每一个维京人都会希望自己能以船为葬。只是维京长船不仅是维京人最重要的财产,也是他们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果把它作为殉葬品的话,实在是太大手笔,也太浪费了,因此只有首领或大英雄才能拥有这种殊荣。

在日德兰半岛及挪威等地,都曾挖掘出用以殉葬的维京长船。1880年挪威南部的奥斯陆海湾,曾发现了被称为“戈克斯塔德”的船葬墓。这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处完整的船葬墓。之后1903年,人们又在奥斯伯格发现了另一座船葬墓,陪葬的维京长船中有2位妇女的遗体。据推测,那位年轻妇女很可能是死于公元9世纪中叶的女王阿萨。

从考古发掘现场的情况推测,维京人的船葬法可能是这样进行的:当一位骁勇善战的维京酋长死后,最重要的陪葬品会是一条船,以及生前的战利品。送葬者会先挖出一个战壕式的大坑,把用来陪葬的维京长船放入大坑中,死者本人也被安置在船内,旁边放着所有陪葬的东西。当一切都布置好之后,再用泥土和石头将大坑填满。

猜你喜欢
战船船帆船身
那些“雷人”的战船
“白”字歌
为什么帆船逆风也能航行?
船帆
赛艇
古代战舰大揭秘
陈友谅究竟是“蛋”还是“鸡”
胶东渔家禁忌多
全力以赴,让人生更精彩
智力游戏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