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改革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

2011-11-07 07:16宋永杰
华东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科技体制外部环境科研工作

□ 文 宋永杰

人事改革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

□ 文 宋永杰

动力是保持工作热情和追求工作完美的推动因素。缺乏了动力,就会感到工作乏味与内心疲惫,导致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工作状态只求应付完成,不求尽善尽美。

劳动者的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身内在的动力与外部环境的动力。自身内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劳动者的兴趣、责任心和事业心;而外部环境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单位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关于内在动力,比如我们常说的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进步等。举一例说,据《院士思维》一书中对113位院士的成材因素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8%的院士归因于责任感或使命感,7%的院士归因于兴趣;

而关于外部动力,比如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大家都知道,供职于企业或单位的劳动者必然受这一组织的管理制度约束,不遵守劳动纪律或不能胜任岗位工作就有丢失饭碗的危险;而为了激励劳动者超额完成任务和高质量完成任务,企业或单位往往也会有相应的奖励措施来激励劳动者,这就形成了外部的工作动力。

在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中,无疑,内在动力是主动性动力,具有长久激励作用;而外部动力则是被动性动力,往往需通过劳动者本人的响应才能发挥作用——外在动力的追求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工资、工作条件等工作环境方面的不满是经常而且是日益强烈的,工作环境改善获得的满足是短期的,从工作成就中获得的满足微乎其微;而内在动力的追求者,受工作内容的激励,对较差的环境具有较高的忍耐力,对工作环境方面的改善反应微弱,能够从工作成就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最终可能成为辉煌的成功者。

以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解释:为什么在当年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中国科技能够取得“两弹一星”的辉煌;而如今在资金、条件等外部环境远远要优越得多的情况下,我们的科技创新却很难取得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工作的实质是要取得成就,满足心理成长的需要,外部动力不能使人对工作产生积极的满意感,只有内部动力提供的心理激励,才能促使个人努力去达成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从事科研工作、创新工作来说,道理是同样的:如果科技工作者仅仅是把科研、创新当作是一种谋生手段、谋利工具,而科研单位又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有效的奖惩机制,那么在科研工作中就将缺乏内在动力,少有高水平成果是必然的。

再退一步讲,无论是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动力,都与人事管理制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解决科研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上,需要从人事制度着手。窃以为,人事制度改革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单位改革的关键所在。

>> 无论是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动力,都与人事管理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作者供职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科技体制外部环境科研工作
“海南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实验室” 辐射带动我校科研工作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自然资源部党组印发实施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提升科技创新效能
乡愁情怀还是美梦难现: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论民国时期检察权行使的外部环境——以青岛刁复墀贪污案为例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为兵团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力
战略人力资本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关系研究——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
中国企业外部环境新特点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