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数字图书馆现状及发展研究

2011-11-17 01:25刘杨
现代情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移动学习电子书服务平台

刘杨

〔摘要〕从移动数字图书馆概念入手,分析数字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的现状和不足,并对移动图书馆未来发展进行展望,认为随着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实现,将会对图书馆未来发展、信息公平问题、图书馆专业人才及人才培养、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几个方面产生影响。

〔关键词〕移动数字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平台;移动学习;信息公平

收稿日期:2011-03-19

作者简介:刘 杨(1979-),女,200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6.045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6-0175-03

The Research of the Mobile Digital Library

Liu Y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e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lained the concept of mobile digital libraries,analysed present situation of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based on the mobile devices in public and academic libraries.It considered that the mobile digital library will influenc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ibraries,the information equity,how to cultivate the person with library skills and enhance the library service.

〔Key words〕mobile digital library;e-book;service platform;mobile learning;information equity

1 移动数字图书馆概念

移动数字图书馆是指以移动无线网络为依托,以手机、电子书等便携式移动设备为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用户终端,以短信或网页方式输送信息的图书馆服务平台。与传统图书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可移动性”,用户和读者对图书馆信息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物理图书馆馆舍内与有线局域网终端PC机,通过手中的便携数字阅读设备如手机、电子书、MP3、MP4、无线上网本等便可自由访问数字图书馆系统,可进行图书借阅、信息访问与获取。移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内容来源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杂志,报纸、音频和视频资料也成为管理内容[1],可以说,移动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在移动设备上地完美呈现。

移动数字图书馆通过无线网络将便携终端用户和数字图书馆连接起来,其目的在于延伸和拓展现有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与服务空间,图书馆就像云一样可以飘到任何地方,用户可随时随地走进图书馆查找所需信息,弥补固定PC终端不能随用户移动或移动不便的缺陷,可真正实现信息无障碍获取。在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下,用户可按需点播、定制信息,不仅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轻松愉悦的信息获取体验。

2 移动数字图书馆研究现状

将移动信息服务应用于图书馆,利用手机移动信息平台扩展图书馆服务已成为图书情报界的研究热点,研究者们深信这将为图书馆发展带来新景观。2002年朱海峰的《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无线图书馆》一文成为图书馆界研究这一领域的开端,该文中首次提出了无线图书馆这一概念;随后吴志攀教授在其著作《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未来——移动读者的图书馆》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图书馆将进入手机阅读时代。移动服务与泛在图书馆、手机与数字参考咨询、图书馆移动服务技术比较研究、手机图书馆联盟建设研究等成为业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2]。

王灿荣在介绍M-Learning(移动学习)的基础上,对移动服务应采取的措施及步骤进行了分析,认为移动数字图书馆应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加强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建设、为读者建立信息档案、开展学科导航服务[3]。丰江帆、朱冠宇架构了基于TD-SCDMA标准的移动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同时认为数据组织与存储、TD-SCDMA网络规划、Web Service、基于多通道交互的用户界面是此系统面临的关键问题[4]。SP服务、WAP服务、GPRS服务技术是移动设备应用于图书馆的技术保证[5],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基于WAP[6]的移动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亦有学者从移动计算环境角度考虑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7]。而王春燕认为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应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于WAP2.0的移动版信息服务系统,另一部分是SMS短信服务平台[8]。另外,一般的图书馆网站最初是为最普通的640*480到1280*1024而设计的,若使用较小的移动设备,原设计显示便显得拥挤庞杂,因此图书馆的技术人员需要对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以及将内容与格式分离提高浏览功能与灵活性[9]。

电子书作为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之一,学者们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有学者认为电子书将是一个技术“里程碑”或技术“断点”,它蕴涵着急剧改变业务工作和服务内容的潜在可能性,将对读者、现有服务及业务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必然引发新一轮未来书籍的畅想[10]。电子书的内容、技术标准、版权问题、发行模式、阅读设备与读者阅读习惯均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对图书馆的采购、编目、保存、借阅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挑战。电子书的使用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对借阅时间、空间的限制,并可利用电子书获取最新最全的知识信息,满足读者对信息“新”“全”的需求,电子书也能成为图书馆的特色[11]。同时,Gall J.E.提醒图书馆员应认清自己的服务,不要被高速成长的电子书所迷惑。图书馆在此快速变化的信息环境中仍然不能舍弃如下特质:①如何让读者快速利用馆藏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②辅助大学进行研究、教育和学习活动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③将馆藏与服务相互结合是图书馆的核心功能之一[12]。

手机图书馆是实现移动图书馆的一种途径。从2000年开始,基于手机通信网络的图书馆服务就已成为国内外图书馆界研究的新热点。国内有众多学者对手机图书馆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与研究,并对手机图书馆的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如《缩略语转换的手机图书馆发布信息预处理机制初探》、《我国高校图书馆手机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211工程”院校为例》等。移动无线网络手机图书馆的基本构架包括3个组成部分:手机终端、移动接入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系统。自适应性和稳定性、高压缩比和低运算量、高容错性是3G手机图书馆需要解决的问题[13]。

一些图书馆已经开始着手移动图书馆实践应用,目前能够提供或提供过移动服务的图书馆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等公立与高校图书馆。因图书馆自身技术开发实力不同,这一服务的开发方式便出现两种,一种是独立开发方式,如清华大学的TWIMS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项目。另一则是技术开发外包,如成都理工大学,将图书馆作为校园移动信息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给中国移动和重庆亚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目前移动图书馆服务主要通过短信与手机WAP网站浏览实现,大部分图书馆依靠手机与书目管理系统连接进行信息交互以实现信息检索和查询的功能[14]。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为代表,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有:①将传统业务加工成无线移动通讯模式。②通过短信发送系统向用户推送图书馆的各类信息。③短信咨询、馆藏目录查询、图书预约、续借等日常操作。④维护图书馆用户个人信息。⑤阅读使用部分图书馆电子资源。⑥移动定位、读者导航服务。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享用图书馆服务。服务特点主要有:①传播介质新颖,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空间。②开放性,用户群体大,自由选择性大。③互动性,信息沟通自由灵活。④便利性和时效性,信息交流及时。

3 现有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局限性及不足

3.1 有限资源的有限获取

短信服务发送的文本都要遵守事先的约定格式,操作复杂,文本消息字符长短受限,容量有限,对长消息需要拆成几个短消息发送;WAP服务网络访问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都较小;操作终端的计算能力与内存资源相比PC机都要小,且操作系统各异,配置参差不齐,各种多媒体文件格式不兼容。仅可以完成有限范围内的静态移动访问,如校园网内的WI-FI访问;有限资源的静态移动获取,如部分获取电子期刊的检索结果,而不是全文。

3.2 服务内容和渠道单一

服务的内容和渠道并没有体现出3G的特点。如3G高速传输效率所带来的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服务,宽带点播、可视电话等个性化服务,图书馆基于手机的移动多媒体信息服务,基于流媒体技术的VOD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移动付费系统等,这些在现有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中都不能找到。当然3G手机的普及还需要时间的问题,但服务理念应该紧随技术的更新脚步。

3.3 服务模式有待扩展

目前还没有实现完全的无接触服务,如移动图书馆用户的注册多数需要到馆办理,而手机的实名制其实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各个移动图书馆都是只针对本馆的移动应用,还没有实现移动跨馆跨校的访问。各馆因为各种客观原因,都会有侧重的馆藏资源,实现移动的跨馆访问,可以有效的解决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的问题。最后,目前针对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开发对象都是图书馆用户,实际上,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也应为图书馆员带来便利,如实现远程维护、移动实时咨询、通过读取条形码来清点馆藏文献、现场采购查重等。

4 移动数字图书馆影响

4.1 图书馆未来

移动数字图书馆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手段为读者服务,将传统图书馆读者分流,导致物理图书馆读者数量减少,随着电子阅读的普及,物理图书馆很可能会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尽管这种局面在短时期内不会出现,但数字图书馆对物理图书馆已造成影响是无可置疑的。新一代青年是与信息技术同成长的一代,是数字化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习惯于从网络中需找问题答案,有不解问题首先想到的是Google、百度而不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数字网络的依赖很深,也喜欢将自己的隐性知识通过网络表达转化为显性知识,继而成为他人学习时的资料。网络信息获取方便省时的特点是物理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而物理图书馆仍具有吸引力是因图书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是网络信息资源所不可及的,以及现在还未能将所有纸质图书资料转化为数字资源,某些资源必须到物理图书馆才能查阅到;但移动数字图书馆仍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了无数读者,可以说移动技术加速了物理图书馆退出历史舞台的步伐。

4.2 信息公平问题

信息公平问题一直是图书馆界关注的焦点,由于经济不平衡,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正在不断拉大,而信息技术发展受经济发展影响也出现了层级,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的城市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相对而言,知识覆盖较广与知识密集度较高的城市也多为这些城市。而一些偏远地区的信息技术落后,知识覆盖率也较低,信息获取难度较大。由于移动数字图书馆不需要用户亲自到馆查阅资料,只要通过手机、电子书以及计算机等其他网络终端设备便可,而手机与计算机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信息设备,手机上网已像计算机上网一样普遍,且不存在技术上难以操作的问题,任何人均可通过手机到达图书馆阅读资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公平问题。

4.3 专业人才及人才培养

由于移动数字图书馆主要依托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需要掌握高端技术的人才进行移动数字图书馆软硬件开发、用户教育与培训及系统管理与维护,掌握高端技术的同时还需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与图书馆服务的理念。而目前图书馆教育多注重图书馆服务及信息素养方面,未注重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图书馆已将系统开发工作外包,系统维护与管理工作将由专门的计算机人才来完成,图书馆将工作中心转移到了服务上。但移动图书馆并不需要大量的这类“服务”人员,未来图书馆教育将面临挑战。

4.4 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

目前移动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是移动终端的用户体验。无论是手机还是电子书阅读器,小巧可携带是可移动的前提,但又因为体积小造成屏幕小,存储空间小,耗电量大,无线上网速度慢,操作流程复杂,价格居高不下等诸多弊端,用户体验度低。当手机等其它便携式终端设备均实现良好的用户体验后,未来的竞争焦点将集中在平台、内容以及服务模式上。移动数字图书馆能否秉承图书馆WEB2.0的核心理念“以用户为中心,开放与互动”,关键在于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和什么形式的服务。2009年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3G能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相结合,能提供较高的数据下载能力,通信速度和质量均有所提高,可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服务,3G网络的建设无疑会提升手机的功能和利用率。图书馆在开展移动数字服务项目时应充分利用3G的优势,积极和网络运营商合作,设计专业的移动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构建专业网站,成立移动服务专职部门,开展人员培训,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在开展图书馆基本的借还查业务外,提供针对移动用户的特色服务,如依托3G的带宽优势,开展个性化图书馆定制、移动电子阅读、流媒体视频教学、在线参考咨询、移动微博和读者论坛等。实行推送服务,激发读者的积极性,吸引用户的关注,从而形成对图书馆的依赖和依赖。

2009年Social Networking in Libraries发布的《图书馆2010十大社会网络趋势》[15]认为图书馆服务会越来越多使用移动技术,如短信,移动域名的图书馆网页,或者图书馆开发的Iphone应用等。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似乎永不止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不断为信息服务行业空间拓展提供机遇,图书馆现有服务模式并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移动通信技术将为图书馆发展再辟新径,服务将更加现代化、数字化。

参考文献

[1]肖学斌.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展望[J].图书馆杂志,2009,(4):8-9.

[2]鄢小燕,李名洋.国内图书馆手机移动信息服务现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63-65.

[3]王灿荣.M-Learning开创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新时代[J].图书馆学刊,2009,(5):65-67.

[4]丰江帆,朱冠宇.基于TD-SCDMA的移动数字图书馆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12):28-30.

[5]卢福.移动设备在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0,(1):5-6.

[6]孙萍.基于WAP的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的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6):81-82.

[7]马晓亭.移动计算环境下的移动数字图书馆[J].电信快报,2010,(6):19-21.

[8]王春燕.基于3G技术的图书馆移动版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学刊,2009,(12):104-106.

[9]陈路明.国外移动图书馆实践进展[J].情报科学,2009,(11):1645-1647.

[10]聂华.电子书的发展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4.

[11]汪会玲.关于图书馆收藏电子图书的对策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3,23(1):77-78.

[12]顾立平.提升电子书使用效率的图书馆服务——让读者不用等待的服务[J].图书馆杂志,2010,(4):25-29.

[13]刘学平.3G技术在手机图书馆中的应用和发展[J].情报科学,2010,28(4):514.

[14]张成昱,方玮,等.关于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9,(9):109-110.

[15]Top 10 Social Networking in Libraries Trends for 2010[EB/OL].http://socialnetworkinglibrarian.com/2009/12/26/top-10-social-networking-in-libraries-trends-for-2010,2010-04-24.

猜你喜欢
移动学习电子书服务平台
密码服务平台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打造自己的电子书架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
电子书 等
PDF格式电子书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