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冲突视角下突发公共事件概念辨析及启示*

2011-11-21 16:27叶俊宇
江淮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冲突定义心理

叶俊宇

(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心理冲突视角下突发公共事件概念辨析及启示*

叶俊宇

(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文章从现有的突发公共事件定义出发,分析了各种概念的局限,作者从I-P-O动态模型和心理冲突的角度提出了定义,并在此定义下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冲突的模型及其特点。最后,基于新定义,作者对于如何看待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冲突,以及如何解决冲突提出了思考。

突发公共事件;心理结构;心理冲突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突发公共事件爆发频繁,如瓮安事件、石首事件,以及网络上引起的云南裸女事件等等,对社会的危害呈加重趋势,更有甚者,某些公共事件还造成了人员伤亡,如吉林通钢高管被员工殴打致死事件。各类突发事件的出现,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时期。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00-3000美元区间,是该国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因此,我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严峻考验,突发公共事件也将成为探讨的热点[1]。然而,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复杂性,目前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标准。随着对突发公共事件研究的深入,有必要首先从定义的角度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梳理。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

借鉴国家应急预案的划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突发公共事件划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2]。

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和人的交互领域,其造成的心理冲突则是当前对自然事件的预测与事件发生的冲突,一方面事件发生当时卷入的人群量多,另外信息传播过程中卷入更多的利益群体。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如杭州飙车案,其事故的直接人可能很少,但之后牵涉的人群非常广,这类事件的心理冲突则是人们对安全的追求与事故方对规则的漠视,其产生的后果,一方面受众会降低对事故方的信任度,另一方面则是对规则重新设计的需求。

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医疗领域,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像SARS、甲流,这类事件与自然灾害相似,传播性表现在病毒的传播,由于卷入更多人群,其发生过程中会产生对制度、管理的预期与现实的矛盾,造成更大的社会动荡。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多以国家层面为主。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二、已有的定义及其特点

在现有的研究中,与突发公共事件(Public emergency)相关的概念还包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等,不同的概念描述都有一个共同点:对事件突发性的强调,涉及到的主体具备公共性,而且认为其事件使得社会组织处于危机状态,因此也被称为突发公共危机事件[3]。

从目前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来看,存在以下界定:

定义1: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的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和法律制度、社会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己经或可能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公共事件[4]。该定义从影响范围进行界定,但公共事件的本质并非在于它的影响范围,只要涉及公共事业并带有某些公共性质就能称之为公共事件。

定义2:重大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的事件[5]。定义2更加注重突然性,这是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出现所决定的,但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突然发生的事情,然而并没有上升到公共视野,像家庭中某个成员的车祸死亡,完全符合此定义。

定义3:突发事件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有可能或者已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6]。定义3相对比较完善,不仅强调突发性,而且注意到事件的危害后果和影响范围。

定义4: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和威胁本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定义4从突然性、危害后果、威胁性、影响范围界定。

定义5:突发公共事件就是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定义5在突然性、危害后果的基础上注重处置的紧急性。

定义6:突发公共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也无法预先掌握的能引起人们关注或兴趣的事物或现象。定义6从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出发界定,不可预测性与事件的突发性有着密切关系。

定义7: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突然发生的能引起社会连锁反应和严重后果,并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恶性危害,常规处置方法和手段失效,需要社会众多部门进行紧急协同的事件[7]。定义7则相对完善,一个完整的突发公共事件定义应由事件的主要特点、事件的危害程度、事件处置的特性、事件影响的范围等要素构成,然而公共事件为动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仅从静态的角度考虑,并不能揭示公共事件的全貌。

定义8:突发公共事件,即公众的紧急情况或危急的情势。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是短时间内发生,政府、社会、公众、大众媒体等无法事先预见,因而公众对这类事件一般无法进行事先的心理准备[8]。定义8从心理准备的角度界定公共事件,公共事件对无心理准备受众的冲击性是最重要的影响,但此定义忽略了如何发展到公共事件的动态过程。

定义9:国际上对突发公共事件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欧洲人权法院的解释,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9]。定义9仅从静态的角度指出突发公共事件的危险性,并不完整。另一方面,公共事件的影响范围不一定面向全体公民,某些事件可能只对部分公民有影响。

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对公共事件也给出了定义: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2]。该定义描述了公共事件的性质,以方便行政上的界定,但对揭示事件的本质还不完善。

三、本文定义

在已有的定义中,我们发现对于公共事件,突发性是必须具备的,另外其影响性以及群体性也必须考虑,但突发公共事件的动态演化,尤其是受影响者的心理冲击变异,还欠缺有效的界定。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如果能更多从受影响者的角度进行考虑,那么不仅对定义本身的深化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如何应对受影响者的心理和行为也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借鉴认知科学中的信息加工观点,从输入——加工——输出(I-PO)模型出发[10],分析突发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从动态的视角来重新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定义。

基于I-P-O模型和已有的定义,我们认为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由于个人、群体、组织和社会内部或者之间产生的矛盾,在短时间内导致更多利益体的卷入,进入到公共视野,形成的对当前缺乏心理准备人群产生严重心理冲突和危及公共安全,且需要众多部门快速集聚来应对的事件。

本定义主要强调事件所造成的人际心理冲突,包括了突发公共事件的所有特性。首先我们将矛盾是否进入公共视野作为评判公共事件的标准,说明了事件的公共性。其次,我们以事件发生后的时间长短来评判公共事件所具有的突发性特点。最后,我们将心理冲突作为概念的核心,心理冲突反映了当前事件与此前的心理准备不相容产生的矛盾,矛盾的积累则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冲突,而且心理冲突在解决过程中必然引起价值系统的重估。

本文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实际上也涵盖了突发公共事件发展过程:酝酿期(矛盾积累期)、爆发期(突然进入公共视野)、持续期以及衰退期(对社会及个人产生影响阶段)、解除消失期(各部门的协作解决事件)。重要的是在爆发期,此时期事件进入公共视野,更多人获得信息,造成心理冲突的人群扩大,通过一定的群体组织规则,进而引发大范围的社会冲突。因此,在此阶段的控制尤为重要,对于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在爆发期的前期解决冲突,以避免更大范围的扩散。如果冲突一旦爆发其控制就变得相当困难,最好的方法则是对可能造成更大范围冲突进行识别,以期在前期就进行解决,避免小范围的冲突引发大的社会冲突。

(一)突发公共事件下心理冲突模型

为了解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心理冲突,我们构建了突发公共事件下心理冲突模型(简称ACE模型,见图1)。A是指事件本身,C是指个体在面对当前事件下的心理结构,E表示对事件的评价以及行为上的执行。三者的关系表现在实体首先接受外部事件信息,然后在自身内部心理结构下进行解释,根据解释结果来评价并执行相应行为,ACE模型实际上也就是I-P-O模型的具体应用,强调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方面。心理结构体现了某个制度的作用或者文化的影响,因为在面对某类事件时,人们都以相似的惯性心理结构去思考,因此心理结构是形成群体性思维的基础。

在该模型中,心理结构至关重要。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因此个体在心理结构上没有任何事先的信息和心理准备,突发事件的输入与现有的心理结构发生冲突,产生负向的评价或者行为,类似倾向的人群结合在一起产生更大面积的社会心理冲突,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另外,当事件的心理信息与当前的心理结构不一致,实体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心理结构,以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解释,如果此时出现对信息解读的混乱和困惑,实体表现出从外部获取信息的强烈欲望,就会引发谣言和羊群效应等。

系统的演化过程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依赖性,一个小的变化会引起系统大的波动 (蝴蝶效应)。表述为心理结构的影响就是,此时混沌的心理状态,首先获取的信息对心理结构的重新构造有重要作用,其产生的行为又会为周围人跟从。对于危机事件而言,由于社会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使得危机的演化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并且一个小的技术失误可能导致大的灾难,一个小的谎言也能引起大的恐慌。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以下特点[11,12,13,14]:

(1)累进性。突发公共事件有一个前期的矛盾积累,这个矛盾可能是从一件小事开始的,如“石首事件”之前只是一件死亡事件,小群人之间出现了矛盾,最终更多利益群体的卷入,使之进入了公共视野,这个特点说明突发事件一开始并非具有群体性。如果在此阶段能进行有效预防,就可以避免进入公共事件的范畴。

(2)急剧性。短时间的迅速扩散说明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扩散的速度,要进入公共视野必须经历一个信息的扩散过程,使得更大范围的人知道矛盾事件。相比几十年前,现在的某些矛盾为何会到达公共层面,当前网络以及媒体的传播速度不可忽视。

(3)风险性。由于信息传播中的风险性,因此突发公共事件衍生出风险性的特点,其产生的影响会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如果当前的信息传播处理得当,其风险性可大大降低。

(4)扩散性。若一个小矛盾没有人关注,也即没有利益群体的倾注,其事件也不会成为公共事件。如街上对骂,也许路人能够观看几眼,但不会造成大量人群的关注,因为不存在任何密切的利益相关群体。

(5)传播性。由于危机事件的急剧扩散和发展变化的不确定,使得人们会出于寻求自身安全的目的而期望获取更多关于危机事件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对来自各种渠道有关危机事件的信息产生更多的关注。人们对危机事件信息的敏感性和趋利避害的心理,不同的传播会给社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合适的传播会有助于危机的应对,不合适的传播会加剧危机的蔓延。正是由于传播的重要性,使得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媒体对危机的关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助于危机事件的解决,也可以加速危机事件的蔓延。

(6)不确定性。由于当前的心理结构和获得的信息相差巨大,信息不充分导致对外界的认识产生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信息的不充分有几种来源:一是由于客观因素所导致的信息沟通中断而引起的信息不充分,比如由于地震导致通讯设施损坏,使灾区无法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二是由于主观因素所导致的信息沟通障碍而引起的信息不充分,这主要包括有意隐瞒信息而引起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和由于人们恐慌心理而对信息无意的夸大所导致的信息失真现象;三是由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等因素使人们对危机的形成机理缺乏深刻的认识而导致的信息不充分,从而使得人们无法迅速地对危机的性质作出准确的判断。四是社会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由于社会信息的复杂性,无法确认此时个体获得的是什么信息。

(7)严重性。公共危机事件产生的后果往往比较严重。这种后果不仅是社会层面的,而且包括个人心理造成的阴影,公共事件对社会准则的冲击,也即所有人内心所遵从的规范顷刻间被打破,进而影响了个体内心的心理平衡。

(8)合力性。公共危机事件往往会牵涉多个部门,多个利益方,而且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有个时效问题,因此需众多部门共同合作才能迅速有效地解决该事件。

四、本文定义的理论和现实启示

本文定义以心理结构和心理冲突为核心概念,强调了冲突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独特性,也为我们解决突发公共事件的不良后果提供了借鉴。

(一)已有冲突观与本定义

解决冲突,必须对冲突有正确的认识,因其认识关系到所采用的手段。社会作为一组织系统,借用组织管理学中对冲突的[15,16,17,18,19]理解,也可以理解社会中的冲突。对冲突的认识,存在三类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为传统的冲突观点,认为冲突是有害的,会给组织造成不利影响。冲突成为组织机能失调、非理性、暴力和破坏的同义词。因此,传统观点强调管理者应尽可能避免和清除冲突。这种观点仅看到了最终负面的评价和行为,忽略了其可能对心理结构的改变,因为固化的心理结构并不总是有利的,像“潜规则”,如果对冲突进行有效的解决,则可改变心理结构,最终形成新的社会规则。

第二种为冲突的人际关系观点,认为冲突是任何组织无法避免的现象,不一定给组织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且有可能成为有利于组织工作的积极动力。既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管理者就应该接纳冲突,承认冲突在组织中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心理结构的可能改变性,但不从主动的角度去考虑如何使得心理结构向着有利方向发展。

第三种是新近产生的冲突的互动作用观点。这种观点充分考虑到了信息与心理结构可能存在的冲突,而且鼓励有益的冲突,以对组织产生变革和革新,也即改变心理结构。适当的冲突有利于组织的变革,有研究发现组织内很少发生冲突时,此时的组织冷漠、迟钝、对变化反应慢、缺乏新观念,绩效较差[20]。

(二)本文定义的现实启示

组织内有适度冲突时,此时组织内有思想交锋、不断创新、组织生命力强、组织内开展自我批评、组织不断革新,绩效较好。组织内冲突激烈时,组织受许多干扰,很难协调,混乱而没有秩序,组织内部不合作,这种状态是破坏性的,组织绩效较差。

从突发公共事件的本质出发,事件对心理结构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冲突,应采取积极的冲突解决方法,也即Morgan的五种选择中的合作性结果方法[16],完全理性行动,基于充分合作,双方共同决定,寻找最优策略并采取行动。因此在公共事件中,解决冲突,应充分考虑不同利益方的要求,通过各方的博弈来不断获取信息改变心理结构,以期最后获得比较一致的心理结构。

总的来说,公共事件解决之道,应先认识到冲突是作为原制度无法承受的创新而存在,起吸引注意力的作用,利益群体的卷入上升到公共层面,达到制度资源倾斜的目的,创造制度革新的可能性,这样也使本是私人事件演化为公共事件,对注意力资本的追逐是希望对此事件的处理之后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即对制度的需求和关注,在不断的博弈中,形成对处理制度的共识,此共识需要保留下来,这才是解决此事的根本。

因此,坚持解决一事要解决一类,也即要把事件背后的制度不适一起解决掉,而非闹一闹、哄一哄的一事一点之解决,这样只会导致更多的同类群体公共事件,其整个事件中多方对制度的共识应成为以后实施的制度保留下来。

对于事件上升到公共视野后,解决变得更加复杂。因此需要有对事件可能变为公共事件的预警系统。此系统的建立包括监测、评价、预警。监测系统的建立必须选取对冲突造成影响的因素,可通过调查或者访谈之类的方法获取影响因素,由于社会事件的复杂性,其因素过多,有必要选取关键性的一些因素,在处理冲突时,要从影响较大的因素入手,这样才能最大效率地进行冲突管理。

监测系统建立后,对相应的事件就可以进行评价,按照监测系统中的一些准则可以获取当前事件的可能影响程度或者破坏力,为判断此事件是否会发展为更严重的冲突,需要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则是对评价系统产生的结构按照事前设定的一些阈值进行报警。当然可以建立解决系统,根据预警系统的报警程度和评价系统的结果,解决系统提供某些参考的解决方法[21]。

[1]孙多勇.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下个体与群体行为决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5.

[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N].新华社,2005-08-07.

[3]吴国斌.突发公共事件扩散机理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6.

[4]王超,佘廉.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6-29.

[5]郝国庆.建立和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机制[J].党政干部论坛,2003,(6):20-22.

[6]江乃兵.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初探[J].行政与法,2003,(10):84-86.

[7]佘廉,吴国斌,吕浩,王超,李红九.关于我国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管理现状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7):16-20.

[8]张维平.论突发公共事件.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6,(1):29-33.

[9]何铮,朱良峰,庄智一.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内涵、类型与风险识别研究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6):35-40.

[10]Llgen,D.R.,Hollenbeck,J.R.,Johnson,M.et al.Teams in organizations:From input-process-output models to IMOI model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5,56,517-543.

[11]张友成.公众知情权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满足与限制[J].青年记者,2007,(3):82-83.

[12]覃敏.论新闻传媒在突发公共危机中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4):46-47.

[13]郭兴旺.突发公共事件——绕不开的话题[J].中国发展观察,2005,(5):4-8.

[14]陈志杰.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成因及法律构想[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0(5):52-55.

[15]宝贡敏,汪洁.冲突管理方式研究综述[J].人类工效学,2008,14(1):57-60.

[16]赵国杰,段贵恒,李文慧.冲突管理的博弈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8(5):68-71.

[17]Jehn,K.A.A multimethod examination ofthe benefitsand detrimentsofintragroup conflict.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5,40,256-282.

[18]Thomas,K.W.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Reflections and update.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2,13,265-274.

[19]马新建.冲突管理:一般理论命题的理性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2-67.

[20]余臻峥.论群体冲突形成的原因及对组织行为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4):43-44.

[21]黄敏.企业生产管理预警系统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00.

C913

:A

:1001-862X(2011)02-0134-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773051)

叶俊宇(1969-),男,浙江宁波人,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沟通及安全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冲突定义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心理感受
成功的定义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