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共与美国民间交往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2011-12-10 09:46
关键词:英美斯诺延安

赵 红

(延安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延安时期中共为了打破国民党的长期封锁和歪曲舆论宣传,把中共及其领导的红军真相告诉世界,在与美国政府不可能发生任何联系的前提下,中共与美国的关系只能从民间交往开始,通过与美国的新闻记者、作家、民间组织、外交官、官方代表团以及美国驻国民党统治区的合法机构等官方代表开展民间交往活动,开创了与美国关系的新局面,展现了中共独特的外交风范,积累了丰富历史经验。这在今天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发展国家外交关系和党际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延安时期中共与美国通过民间交往,打破了国民党长期封锁和歪曲宣传,使国内外人民了解中共的抗日真相和政策主张,扩大了中共在世界的影响,由此中共从延安开始走向世界

延安时期,中共把邀请中外记者和世界学联代表团到边区参观访问作为打破国民党封锁和围剿政策的有力途径,主动开展与英美等国的民间交往,使外界对中共的方针政策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面目有了初步的了解。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冲破封锁,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最早来到边区,揭开了中共与美国民间交往的序幕。斯诺从1936年7月到10月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了92天的访问,全面考察了陕北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中共十分重视斯诺的来访,毛泽东等领导人与他多次长谈,表明了中共对联合抗日和世界和平的诚意,批驳了国内外反对派对中共的各种污蔑,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同时也是要求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敌人。毛泽东进而倡导中美合作,建立国际反日统一战线,并对战后中美经济合作提出种种设想。斯诺在随后出版的《西行漫记》一书中真实地记录了他在苏区的所见所闻,把与国民党歪曲宣传不同的一个真实的、崭新的共产党人形象揭示给读者,此书一出版立即引起巨大轰动,被认为是“西方关于中国共产主义的权威著作”[1]斯诺的报道和著作第一次给美国人民提供了关于中共的翔实可靠的材料,在美国公众中唤起对中共事业的同情,是他“推动美国乃至世界舆论接受共产党作为盟友参加反对国际侵略斗争。”[2]斯诺的西北之行使国际社会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中共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在斯诺的影响和带动下,1944年夏,由国内外各大报刊著名记者组成的大型新闻团体、被誉为“全世界人民的眼睛”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访问。中共对接待记者团工作极为重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就国共谈判、中共对形势的看法及敌后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建设等问题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强调中国需要一个民主制度,认为这是进行抗战和建设新中国的基本条件。中共还特别注重与西方有影响的报社记者进行沟通,如毛泽东、朱德等分别与美联社记者斯坦因、合众社记者福尔曼及《纽约时报》的爱波斯坦等多次交谈,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共的抗日战略及有关政策。中外记者还参观访问了边区的工厂、学校、医院等,有部分记者还赴晋绥根据地采访,一些人还观看了八路军夜袭汾阳的战斗,这一切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们对国共两个战场的抗战实情有了深入了解。后来,这些记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大量有影响力的著作。如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所著《红色中国报道》,史沫特莱认为此书是《西行漫记》的续篇;爱泼斯坦发表《我所看到的陕甘宁边区》一文,介绍了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经济制度,认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另外还有贝特兰的《华北前线》、斯诺夫人海伦·斯诺所著《红色中国内幕》(《续西行漫记》)和《延安采访录》、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的《中国未完成的革命》、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等,这些著作都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对中国各个战场的考察情况。这些记者们一方面通过揭露日本法西斯的残暴罪行,为中国的抗日事业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另一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充满了赞赏之情,他们确信这支日益壮大的力量能够打败日本,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当他们离开延安时都坚信:“与中国其他政治团体相比,中共更全心全意地抗日。中共廉洁奉公,富有理想和具有为事业献身的精神。”[3]有些记者原来对中共抱有偏见甚至有反共思想,但经过实地采访后改变了看法,称赞边区“百姓生活进步,政治民主,抗战意志坚强。”[4]爱波斯坦后来回忆说:“一到延安就看到中国的未来,反动派不能统治中国,新中国会在中共的领导下诞生”。[5]255

世界学联代表团又称“世界学生保障和平自由文化联合会”,1938年6月以法国人柯乐满为团长,英国学生付路德和美国人雅德等4人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了延安。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多次会见代表团全体成员,就他们提出的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意义和作用、中共的抗战路线方针和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指出世界和平不能分割,中国抗战同时也是帮助世界人民反对共同的敌人,因此中国抗战既要自力更生,也需要国际援助。希望代表团把中国人民的愿望带给世界人民和青年。来自美国的雅德女士介绍了美国学生的援华运动,并指出美国各党派已建立了援助中国的统一战线,因为全世界的青年学生都意识到“中国人民的抗战不仅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也是为了世界和平而战。”[5]198在延安参观后,他们表示回去要把延安看到的一切,一点也不隐藏地向全世界人民和青年宣传,用中国人民和青年的大联合鼓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联合。1942年1月,为配合世界青年反法西斯运动,西北青年救助会等11个团体在延安发起召开中国青年反法西斯大会,全国各地青年代表和华侨及香港、日本、朝鲜等地青年代表228人共商反法西斯大计。这次大会扩大了延安青年运动在国际上的影响,掀起国际援华的高潮,有力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战。

所有这些宣传报道及著作给罗斯福总统本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曾经三次邀请斯诺到白宫专门讨论中国问题。罗斯福告诉斯诺说:“我们将派一名代表政府的人和记者们一同前往延安,而且他大概会留在那里。”[6]171他认为赫尔利主导的国共谈判,延安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并强调说:“我一直在那里同两个政府打交道,我打算继续这样做,直到把他们两方拉到一起为止。”[6]173一些重要的报告还转给美国政府有关部门,有的被分送到美国驻外使馆,并对国务院中国科的一些人员的决策起了一定作用。1945年,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共代表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正式成员出席了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成立大会。这些都是中共与美国积极开展民间交往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扩大了中共在美国及世界上的影响,使中共从延安开始走向世界。

二、延安时期中共与美国通过民间交往,加强了两国人民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遏制了国民党的反共阴谋,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片面抗战走向全面抗战,为赢得抗战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延安时期的中共在处理与国民党的关系时,采取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利用英美等国际因素阻止国民党的反共、分裂行为。面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国民党在“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指导下,不断制造国共磨擦,企图乘机消灭中共,致使国共统一战线多次面临破裂的危险。英美等国为维护远东权益,出于彻底击败日本的考虑,更不希望在抗战没有胜利之前国共关系破裂,中国爆发内战。中共充分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积极开展与英美国家的民间交往来争取舆论支持,粉碎国民党的反共阴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党允许中共在国统区派驻机构和代表,但不允许共产党组织公开活动,更不允许中共开展独立的外交活动。中共只能通过其代表团、八路军及新四军办事处、新华日报社等合法机构开展与美英的交往活动。当时的长江局和南方局分别设有国际宣传组及对外宣传组,国际宣传组被外国人誉为“中共最早的外交机构”[7]22。在国统区中心武汉及重庆等地,中共交往的对象不仅包括英美的常驻使节、进步作家、记者,也有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及军人,如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总统特使居里、史迪威将军,另外还有一些国际组织、援华团体等。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斯特朗等美国记者首先撰写报道和评论,周恩来在重庆的英国驻华使馆会见了美国总统特使居里。居里表示,美国政府赞助中国统一,不主张扩大内战,并希望国民政府实行改革。周恩来向居里说明了中共的各项内外政策,提供了国民党制造摩擦的若干材料,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美国政府最后通过居里向国民党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之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罗斯福在给蒋介石的信中也说:“中共与国民政府相类者多,相异者少。深盼能排除异见,为抗战的共同目标而加紧团结。”[8]这些都说明了美国不赞成皖南事变,而是希望国共团结、合作抗日。这是中共领导人与美国高级官员的第一次面对面的交谈,达到了向国民党施加压力、制止其反共分裂活动的目的。

1943年,当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时,中共一方面进行军事准备,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民间外交的作用。通过在华的史迪威将军上报国民政府的军事意图和在美的马歇尔等人的不懈努力,他们联合一致向蒋介石施加压力,最终制止了这次反共高潮。正是在英美等国共同强大的压力下,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中共的敌后战场实现了团结合作,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使国共抗日统一战线得以保持到抗战结束,这为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中共还通过营救英美人员以增进与美国的友好关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上海和北平等地的租界被日本占领,英美等国官员和侨民陷入困境。中共中央就此发出指示:“英美日战争爆发,我党与英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及对英美外交开始之可能与必要日益增加,因此对敌战区英美及其系统下的人士,不问其是否顽固,应多方设法欢迎并保护其到我区,或经过我区退走”[9]平西游击队从北平救出了林迈克等十多名英美人士,敌后抗日军民也不畏艰险,全力营救了100多名在空战中被日军击落或因为飞机故障而跳伞的美军飞行员。这既表现了中共与英美真诚合作的愿望,也是双方民间外交的开展,即由被营救的英美人员在解放区的实地观察而将中共的真实情况带给英美诸国。

另外,来到延安的美国各界友好人士,还通过各种方式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各项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如埃得加·斯诺曾被邀请到红军大学做关于英美对华政策的演讲;史沫特莱经常把自己收到的外国报刊上的新闻介绍给朱德等八路军将领,把外国驻华机构寄给她的反法西斯宣传品分送给红军战士,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外部信息;拉铁摩尔也以美国远东专家的身份给边区干部做关于国际问题的讲座。美军观察组成员也常被边区部队邀请去讲解有关的军事知识。包瑞德上校曾就美国陆军的训练方法、美国海军的发展、如何识别日本军舰和商船等问题向八路军指战员做了多次报告。这些交流与合作,不仅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而且增进了中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加快了抗战胜利的步伐。

三、延安时期中共与美国通过民间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双方关系逐步由民间交往上升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官方外交,中共的外交视野得以扩展,对外交往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中共“从局部执政走向全面执政”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中共把所有来访的美国政府代表、记者、作家、学者等都当作“情报人员”,同时又把他们当作“外交人员”,待以上宾之礼,力求通过他们与英美国家建立一定程度的外交关系。所以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总是不放过任何一次与他们沟通、交谈的机会,通过面对面地交流向他们阐明中共的内外政策及主张,同时也了解美国的内外政策及现状。有些记者对毛泽东所拥有的美国知识和世界眼光十分惊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共对美国的重视及与美建立一种官方关系的殷切期望。中共通过与美国的民间交往,使双方关系逐步由民间交往上升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官方外交,即掌握中国局部政权的中共官方与美国官方的关系。这一时期不仅有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还有美国官方代表赫尔利、马歇尔等人为调处国共关系而到过延安。

1944年7-8月美军观察组到达延安,他们的到来标志着中共与美国政府的“特殊形态”官方关系的建立。这是美国政府面对国民党的豫湘桂军事危机,为了防止国民党政权崩溃,同时争取中共的支持和合作,利用中共在东南沿海的战略位置实施反攻计划,进而探索国共和解可能性以及中共与苏联关系情况等,在与蒋介石协商后主动派遣的官方代表团。中共高度重视这次行动,把它看作是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中共外交实践的开始,并且向各中央局和各区党委发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毛泽东认为它是关系到中国人民反抗日寇解放中国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同盟各国战胜共同敌人建立永久和平的问题。美军观察组在延期间,中央和边区党政军负责人先后多次会见和宴请观察组成员,积极向他们介绍中共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敌后战场在作战情况,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观察组成员通过在延安及根据地的考察与感受,认为共产党得到广大民众的真正支持,领导着一支年轻的战斗力强、素质良好的人民武装,确信中国共产党将掌握未来中国的命运。因而建议中缅印战区司令部应该向中国共产党军队提供援助,美国政府全面支持国共两党,推动中国政治潮流向联合政府的方向发展。观察组成员从延安向美军司令部和国务院发回大量军事、政治报告,仅谢伟斯一人从1944年7月到10月的四个月中就写了51份政治报告。这些报告中阐述的观点,代表了当时观察组成员的共同看法。他们相信共产党是真心抗日、有战斗力、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卢登认为“一个政权得到人民如此广泛、积极的支持,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没有先例的。”[10]其次,他们把国共两党的状况进行全面对比,一致确信中国的命运不属于蒋介石,而是共产党人的。最后,他们都反对美国政府片面支持国民党的政策,认为这会加速中国内战爆发,会对美国在华利益及远东和平造成灾难性后果。应该说这些看法反映的是当时真实的中国,观察组成员们看到了问题本质。

1944年9月—1945年10月,赫尔利为主导国共和谈而两次到过延安。他第一次来到延安,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向中共表示友好迫使中共交出军队和政权,接受国民党的领导,最后国共一起联合对日作战,这样既可以节省美国对日作战力量,又可以控制国共两党。中共依据联美促蒋的战略方针同赫尔利进行了认真谈判与交涉,最后双方签订了《延安协定草案》。这一草案形式上是国共两党关系的协定,实质上是中共与美国的协定草案。抗战胜利后,为了制止内战,蒋介石在赫尔利的策划下,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在重庆期间,毛泽东不仅多次与蒋介石会谈,并且广泛接触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尽显中共真心热爱和平的坦荡胸怀,更纠正了国民党妖魔化毛泽东、中共的政治偏见,毛泽东政治家诗人的形象,深受国统区民众的认知和喜爱。赫尔利在华期间,虽然提出了各种促成国共谈判的方案,但他所奉行的对华政策不仅彻底破坏了中共与驻华美军曾经建立起来的抗日合作联系,而且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内战的爆发。为了维护美国的远东利益,避免因中国内战爆发而加剧美苏矛盾,赫尔利来华使命失败后,美国政府又派遣刚退休的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来华调解国共冲突。由于马歇尔始终不能放弃支持国民党的做法,所以历时一年多的调处活动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正是在与美国政府代表团和官方代表的交往过程中,中共逐渐认清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质,进而扩展了外交视野,提高了对外交往能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美苏冷战的交织中最终掌握了全国政权。

四、延安时期中共与美国的交往活动,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树立了独立自主、敢于斗争和策略灵活的外交风范,是中共对外交往实践的一种创新,给我们今后的外交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及启示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务实外交、人民外交。来延安访问参观的英美记者不仅向世界宣传报道国共抗日的实际情况,而且一些人被延安那种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新生活所吸引、所感染,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正是通过记者们的宣传报道、实地考察,国际社会了解了红色中国的真相,使英美苏等国开始关注和寄希望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进而促使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在现实主义轨道上运行,这正是中共的务实外交和人民外交的巨大成功。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第二个特点是不屈从任何压力的外交、敢于斗争的外交。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在与国民党既合作又斗争的同时,中共积极发展与美国的友好关系。中共一方面通过邀请英美记者访问苏区,宣传报道与国统区迥然不同的红色中国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深刻揭露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本质,希望通过英美向国民党施加压力而保证一切抗日力量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从而加速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随着赫尔利、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的活动失败,美国对华政策日益趋向“扶蒋反共”时,中共终止了与美军观察组的活动,在进一步认清了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后,就从防范、中立美国到后来把美国作为“变中国为殖民地”的敌人。虽然有美苏国共三国四方矛盾的交织,中共并没有屈从任何大国的压力,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灵活策略,赢得抗战胜利。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第三个特点是以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的外交。延安时期的中共曾多次面临外来干涉。抗战初期发生过以党内斗争形式表现出来的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统一战线政策的干预;抗战胜利前后又有以美苏协调对华政策为背景的美国和苏联对中共战后政策的干预;解放战争后期苏联曾经试图干涉中国革命的进程。由于中共始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和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为重,所以在与英美苏等国和国民党的斗争中,得到最广大的人民的支持。在民族利益、革命利益和党派利益的交汇中,中共始终贯彻独立自主原则,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中共在延安时期与美国的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外交特点,积累的丰富外交经验,对我们今天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正确处理和发展与各国友好关系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以民间交往推动官方外交;在分析、区别的基础上制定外交政策;在坚决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开展外交活动;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这些都是中共对外交往实践的一种创新。中共与美国交往过程中始终是利益性和斗争性相交织,即为各自的根本利益而斗争。由于中共独具的独立自主外交品格,使她在与美国的交往中既有目标的坚定性又有策略的灵活性,这是任何依靠外援的政党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这一时期中共与美国的民间交往发展尽管一波三折,但中共领导人却以其灵活的策略和独特的风格为中共开辟了广阔的外交阵地,正是在抗战、内战及冷战相互交织的复杂环境中,在与英美等国家的交往斗争中,在与国民党政权的对抗中,中共始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逐渐从延安走向世界,从局部执政走向全面执政。今天在我国的对外交往中,依然不断地以民间交往推动和提升官方外交,正是对延安时期外交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1][美]斯诺.斯诺文集:第1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30.

[2][美]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9.

[3][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在华经验[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255.

[4]武道.我从陕北归来[N].新华日报,1944-11-01.

[5]郑生寿.国际友人在延安[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

[6][美]裘克安.斯诺在中国[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2.

[7]罗纳德·基恩.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2.

[8]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上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97.

[9]中共中央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册[Z].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86:590.

[10][美]约翰·谢伟斯.美国对华政策1944-194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1:245.

猜你喜欢
英美斯诺延安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走进延安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