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我国企业文化创新的挑战及对策——基于社会资本构建的视角

2011-12-10 09:46杨鹏程
关键词:因特网协作信任

杨鹏程

(中原工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文化因素是分析一个企业运行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企业文化涵养着企业创新所需的社会资本。网络环境下企业创新更加依赖于企业构建优质的现代社会资本,而构建跟网络环境下企业创新相适应的现代社会资本,离不开企业文化创新。优质的现代社会资本是我国企业创新的有效保障,是提高企业绩效提高的重要手段。然而,当下我国网络社会的不成熟性对企业文化创新构成严峻挑战,对优质的现代社会资本的大量产出造成制约。

一、企业创新对优质社会资本的高度依赖

企业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生产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四个互赖的子系统。处在复杂多变、高度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企业创新的诸要素发生了分化、重组,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观念的创新呈现出新特点,也面临着新挑战。企业创新的发生与持续是一个不断试错和充满风险的调试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优质的现代社会资本的支撑,在网络环境下更是如此。

1.网络环境下企业的生产创新

企业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生成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企业的生产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离不开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工业化时代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是单线的、链式的“路径依赖”模式,即企业依市场信号,产生创新动机,然后组织人员进行研发,继而批量化、商品化生产,再到新技术扩散。这种创新模式的各个环节前后继起、环环相扣,不但耗资大,而且周期长,一旦某一环节中断,整体创新就难以为继,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可见,在工业化时代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高,对市场的依赖性低,企业选择协作创新的伙伴少。故而,企业的技术创新对社会资本的依赖性小。网络时代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是蛛网状模式,即企业依据网络信息,诱发创新欲望,然后通过因特网直接获取先进技术,或是内引外联,全球引智,让各类知识资源、人才资源借助虚拟组织、柔性组织,动态协作,联合攻关。这种蛛网状的技术创新模式弱化了对创新环节的依赖,甚至可使创新过程发生断点或跨越,而整体创新不受影响,从而缩短创新周期。可见,在因特网时代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小,对市场的依赖性大,企业选择协作创新的伙伴多。故而,在网络时代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优质的社会资本的依赖性高。然而,网络黑客,网上败德行为,信息“负反馈”和信息“爆炸”等给企业技术创新构成严峻地挑战,这些劣质的社会资本扩大了创新风险。

因特网使企业脱离了“场域”限制,由“在场”走向“不在场”,实现跟市场、同行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零距离”、“零时间”的沟通,这就改变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工业化时代是生产引导销售和消费,而网络时代是销售和消费引导生产,提高了企业生产的自主性,避免了生产力的闲置和浪费,加快了资金周转和商品流通。工业化时代企业销售模式的特点是标准化、社会化和批量化,市场多为区域化,而网络时代企业销售模式创新的特点个性化、多元化和小型化,市场全球化。开放协作、快速反应的营售观念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先一步可能就是商机无限,慢半拍也许会是破产之灾。可见,因特网为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加深了企业对优质社会资本的依赖。

2.网络环境下企业的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企业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实现产出最大化,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因特网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企业管理方式表现出虚拟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特点,呈现出“科学管理”理念和“人本管理”理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随着企业地理性概念日渐淡化,因特网信息较易失真,突发性事件的出现以及因特网具有传递和扩大风险的作用,这些均易导致企业管理失控。如何建立和健全危机的预警、控制和消除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构建优质的现代社会资本就显得更为重要。

制度创新是指“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1]。企业管理创新离不开组织创新和规则创新。过去企业内部的金字塔式组织和僵硬的科层制机构已不适应因特网开放协作、快速反应的要求。随着信息网络化,企业应充分信任员工,授权其参与管理,压缩管理层次,使企业组织扁平化。网络时代企业中产生了以整合资源、沟通便利和反应快速为优势的虚拟组织,以反应敏捷、以变应变和运转灵活为特点的柔性组织,以及为促进知识积累、加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为目的的学习型组织,这三种组织形态的运转跟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大量的优质社会资本发生着密切关联。

企业创新以规则为依托,使企业的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规则包含一系列分配价值的决定和行动,分为有形的规则和无形的规则。因特网改变了企业的交易方式和运行模式,企业规则创新是促进协作,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经济绩效的保障。企业的制度创新为优质社会资本的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

3.网络环境下企业的观念创新

无论生产创新,还是管理创新,均以企业观念创新为先导。观念创新渗透于企业创新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上,并贯穿于企业创新的全过程。企业观念创新实质是企业的自我扬弃和超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驱动力。网络环境下企业应树立以下几种观念:①网络思维方式,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生存基础,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要有从网上获取各类信息、资源,捕捉创新机会的思维方式;②快速反应观念,网络时代企业被置身于一个高度开放、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企业要尽早、尽快发现问题,抓住商机,赢得市场;③预防风险意识,企业创新存在各种风险,网络环境下有扩大之势。企业应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才能防患未然。即便发生危机,也能很快控制并化解之;④互利协作意识,因网络信息高度集成化、敏捷化和并行化,企业组织出现虚拟化和柔性化,企业要善于协作,实现“共赢”,协同发展。可见,开放协作是企业观念创新的核心内容,而开放协作本身就是企业社会资本的来源。

网络环境下企业创新更加依赖于外界资源,这增加了企业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创新更需要优质的现代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充分发掘、发展企业各种现有资源的潜力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资本逐渐被认为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2]160企业及其员工原本就是被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下与外界和内部进行错综复杂的交流协作的,而因特网为企业及其员工开展交流协作开辟了新途径。网络环境下企业创新更加依赖于开放协作,“创新更多是通过一种借助动态的生产关系或合作创造价值的网络来实现的。”[2]209法律,特别是诸如信任、习惯、道德、伦理和意识形态等无形规则是企业及其员工跟外界和内部进行协作的保障机制。社会资本就是在企业及其员工跟外界和内部进行互动、博弈中产生的,是企业无形的资产。尽管“因特网与电子网络的兴起标志着社会资本的革命性增长”[3]227,但优质的、现代社会资本的增长离不开企业文化创新和网络社会的成熟,而当前我国网络社会的不成熟对企业创新造成了诸多制约,因而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目标就是培育和构建优质的现代社会资本,从而推动企业创新的启动、持续,以及预防、减轻和化解企业创新风险。

二、网络社会的不成熟性对构建优质社会资本的挑战

就本质而言,文化是一系列的传统习俗、社会规范和价值理念的综合,是制度的内核。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行为规范、认知模式和行为范式以及网络主体获取资源方式的综合。[4]可见,文化是社会资本成长的潜在的深层原因,社会资本是以相应的文化为其内在的行为规范。在相当程度上,文化就是一种的无形的规则,蕴含着社会资本,它经组织、交往、关系和博弈等中介环节转化为社会资本。如福山指出:“社会资本和其他形态的人力资本不一样,它通常是经由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建立起来的”。[5]35

社会资本具有资本属性,大致可分为两类:网络关系性的社会资本和制度规则性的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使企业具有获得更多资源、市场交易的机会和手段,能化解和减轻企业创新风险;作为一种制度规则,社会资本可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和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亦能预防和化解企业创新风险。信任、习惯、道德、伦理和意识形态等无形的规则潜藏于社会文化中,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成长。关系性的社会资本与一定的社会结构有关,而规则性的社会资本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依,二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关系性的社会资本也离不开既定的社会文化。它们相互依赖,但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前提,并决定后者,后者是前者发展的保障,并对前者具有反作用。

作为现代科技的产儿,“电子网络从根本上讲是关系和嵌入性资源——一种社会资本”[3]229,因特网为关系性的社会资本的增长提供了条件,但是,若无优良的网络交往规则,难保一定有大量优质社会资本的产生,而大量优质社会资本的产生跟网络社会的成熟程度发生内在关联。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网络社会的物质基础,在线生存是现代性的先锋形态。曼纽尔·卡斯特界定网络社会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构建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虽然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他时空中,新信息技术规范却为其渗透扩张遍及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基础……在网络中现身或缺席,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关系,都是我们社会中支配与变迁的关键根源,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个社会为网络社会。”[6]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分离,关联是指两个社会相互转移,相互影响,而分离是指两个社会可并行运转,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摆脱彼此的控制和干涉。

网络社会正在我国迅速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相对成熟的网络社会至少具备四个条件:它是一个相对均质的社会,因特网资源分配合理,互联网普及率高;民主、开放、多元和信任的网络文化,网民的道德自律程度高;网络法规健全,政府依法治网,电子政务发达;网络成为生活必备的助手。而当下我国网络社会尚不成熟,不平衡性尤其显著,巨大的“数字鸿沟”在总体上不利于社会资本的大量产生。政府管理因特网的方式粗糙,政府缺位、越位和错位的现象严重,网络法规短缺,立法滞后,既有法规的操作性低。没有优良的网络法规,就没有大量优质社会资本的产生。不仅如此,网民素质不高,网络败德行为随处可见,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这不利于网络关系性的社会资本的成长。网络病毒、恶意软件、网上钓鱼、虚假信息和垃圾邮件等严重地破坏了网络社会的生态环境,造成劣质的社会资本大量产生。“CNNIC调查发现,仅2010年上半年,就有59.2%的网名在使用互联过程中遇到病毒或木马攻击;30.9%的网民帐号或密码被盗过;电子商务网站访问者中89.2%的担心假冒网站,其中86.9%的人表示如果无法获得该网站进一步的确认信息,将会选择退出交易”[7],“网络安全问题有了明显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问题仍不容忽视”[8]。总之,我国网络社会的不成熟性对优质的现代社会资本的大量生产构成重大挑战,这不但无益于企业创新的启动、持续,以及预防、减少和化解企业创新风险,而且会扩大企业创新风险。优质的现代社会资本的成长与文化创新密切勾连,企业文化创新是这种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企业文化的作用和渗透力甚至能达到企业本身活动所不能达到的其他领域,但它不是企业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它往往是转化为社会资本的形式对企业创新产生着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文化具有社会意识的两面性,对建构社会资本、企业创新有着双重影响。一方面,企业文化具有滞后性,是企业发展的慢变因素、抑制因素和阻碍因素,不利于企业社会资本的成长;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具有超前性,是企业创新的潜在因素、诱导因素和驱动因素,推动着企业社会资本的构建。企业文化创新就是企业文化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以便于更多优质社会资本的生产。

企业文化为社会文化所包裹。当下我国正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这种转型期文化的不成熟性不利于优质的现代社会资本的构建,也反映出了当前我国网络社会的不成熟。传统文化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着资源。传统文化追求和谐和秩序的价值观,及其中庸、内倾的性格[9]使它对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容纳能力、抵制能力。这非常不利于我国企业全面创新的启动,跟网络环境下现代企业需要快速反应、开放合作的特点不相适应,也不利于优质社会资本的构建。传统中国社会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传统文化“重点实在放在关系上了”,[10]而社会资本就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我国传统文化更像是一种无形的规则,潜移默化地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它重视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而轻视“理性化”的正式制度的建立和实施,[11]这种伦理型文化有利于特殊主义的社会资本的成长,而不利于普遍主义的社会资本的建构。开放性的文化匮乏,难有网络关系性的社会资本的产生;优良的制度短缺,则难有制度规则性的社会资本的形成。网络社会不过是现实社会的折射和延伸,传统文化不利于网络环境下企业优质社会资本的构建,而企业文化创新就是要构建与网络环境下企业创新所需的现代社会资本,这须扬弃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资本。

三、促进优质社会资本构建的企业文化创新

当下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尚不成熟,不利于大量优质社会资本的生产,不能满足企业创新的要求。因特网为构建社会资本提供了新手段,我国企业不仅需要构建网络关系性的社会资本,而且需要构建制度规则性的社会资本,以此为导向来推动企业文化创新。

1.开放与学习的企业文化

开放是关系性的社会资本的来源,推动着企业创新的启动。中国传统文化自我发展、自成一家。因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传统文化很少与域外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取长补短。除佛教东来外,我们基本是文化输出者,长期就形成了一种坚韧的“用夏变夷”的、虚骄自大的民族文化心态,并呈“锁定”状态,其消极影响深远,自明朝以来的“闭关自守”国策即为明证。这种以区域为依托的保守的传统文化多会培育出以地域型和特殊主义为特征的社会资本,网络关系性的社会资本难以大量产出,这不利于企业的蛛网式的技术创新、快速反应的营销创新和扩散思维式的观念创新的启动。不仅如此,这种封闭性、排他性的传统文化跟因特网社会的外向性本能格格不入,无益于培养中国企业的开放意识、学习精神和全球资源观,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尽管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会加大企业创新的风险,但它扩大了企业创新发生的机会,即使是出现创新风险,也容易化解或减轻损失,企业可利用社会资本进行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在最短时间内挽回最大的损失,渡过危机。随着我国加入 WTO和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开放性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因特网为企业获取技术、市场、知识和新观念提供了更多的关系网络,提升了企业的生存、应变能力。在网络社会中企业求知于外势所必然,学习是企业不断扩张知识结构、增强再生能力的过程,是企业创新的内在要求。企业的学习能力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危机意识和创新要求,更决定于企业文化对外来知识的摄取和吸收能力,但不同的企业文化对外来知识的摄取和吸收能力大相径庭。企业文化对外来知识的摄取和吸收依托于一定的企业组织形式,其摄取和吸收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组织、技术和市场的创新程度。现代企业不仅是一个商务组织,更应是一个学习型组织。网络环境下企业学习型组织、虚拟组织有力地推动着开放的现代企业文化的培育和成长。正是企业及其员工在学习知识和捕获创新机会的过程中,开放性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创造力,社会资本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并自我强化。我国传统以地域型、封闭型与特殊主义为特点的传统社会资本就逐渐变成以全球型、开放型和普遍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资本,从而推动企业创新。

2.协作与共赢的企业文化

协作与互利是社会资本的又一来源,保障企业创新的持续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是判断一切价值的终极标准。这种以社会为本位的文化整体观能够凝聚全民族的资源、力量和智慧,去战胜各种风险,也有利于培养中国人的协作精神和情商。这种集体主义的文化有助于普遍信任型的社会资本的构建,但这种普遍信任型的社会资本亦有亲疏之分、内外之别,分布不均。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肥水不流外人田”等古训中看出,这种普遍信任型的社会资本也是一种特殊主义的社会资本,是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具有封闭性、排他性的特点,跟网络社会的平等性、开放性不相适应。这种社会资本不利于我国企业及其员工跟外界和内部开展协作,不利于企业创新的持续展开,也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传统中国重农抑商,人际交往重义轻利,这种抑商轻利思想缺乏一种激励效应,无助于激发人们的谋利热情,不利于以互利性、特殊主义为特点的社会资本的成长。人际交往的互利性越高,人际关系才能长久维持,社会资本才能形成路径依赖。现代企业首先是一个商事组织,追求利润是其本能,但在求利过程中应考虑到协作伙伴的合理诉求,唯其如此,企业间的协作才能长久。所以,企业需要培育互利性、特殊主义的社会资本,从而加强企业间的依赖关系,维系企业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减少企业创新风险。

因特网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企业比以往更加依赖于全球经济大系统,更加依靠协作制胜。网络时代企业的竞争对手与协作伙伴的区分日益淡化,企业需要竞争,更需要协作,在协作中寻求竞争优势,加强相互依赖,培养核心的竞争力。企业通过组织创新,如虚拟组织、柔性组织和学习型组织与协作伙伴动态结盟,组成工作团队,取长补短,协同创新,实现“共赢”,从而维系企业间的长期协作。在企业同外界协作及其企业员工之间的协作中,以利益共享为主轴的互利性的特殊主义的社会资本就得以构建。

3.诚信与法制的企业文化

诚信与法制本质是制度规则性的社会资本,是构建优质社会资本的重要手段,能预防、减少企业创新风险,保障创新的可持续性。“所谓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5]35“信任履行着三个功能:它促进了社会稳定(作为习惯)、社会凝聚(友谊)与合作。”[3]149信任包含着预测性,而预测性又需要有规范化、制度化的行为方式。信任需要有形的规则,尤其是无形的规则作保障的。法制型的信任可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从而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和规模经济。信任还可以减少协作的监督成本、执行成本,是一种润滑剂、黏合剂。福山认为信任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确会影响一国所置身其中的全球化经济体系,长期而言也可能会影响到该国的总体竞争力”,[5]41这种认识有夸大信任作用之嫌。殊不知,信任只是扩大企业规模的必要条件之一,而非充分条件。不可否认,信任是把我国企业做大、做强,培育跨国性的现代企业集团的重要因素。

真实是网络的生命,诚信是网络社会的基本要求。因因特网的自主性、虚拟性,网络信息容易失真。一旦失真,极易导致企业创新风险。德教不力,法制难为,道德是法制的基础。网上违法,证据难以提取、保存,诉讼尤难。因此,网络环境下法制型的信任文化必不可少,企业创新离不开信任文化的支撑。信任与法制可预防、减少企业创新风险,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要求与体现。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视诚信为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义务,认为“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我国企业应弘扬这种伦理文化,将其注入法制成分。信任就是社会资本,构建法制型的信任的企业文化就是构建高信任度的普遍主义的社会资本,信任还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通行证。福山认为,传统中国的家族主义文化看重血缘、亲缘和地缘等关系,将信任家族以外的人看作一种不可允许的错误。中国人所相信的人就只是他自己家族的成员,对外人则是极度不信任。[5]107这种狭隘的家族文化对企业创新产生着严重影响,我国家族企业缺乏现代社会资本与此种类型的信任文化有关。

在网络社会下,开放性、协作性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关系性的社会资本的成长,而信任型的企业文化会促进规则性的社会资本的积累,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开放是前提,协作是目的,信任是保障,三位一体,共同推动我国企业的现代社会资本的构建。创新企业文化,构建优质的现代社会资本,是扩大企业创新机会、促进企业持续创新、减小企业创新风险和发掘、发展企业创新潜能的保障条件。但不能片面夸大社会资本的作用,它毕竟不是企业发展、企业创新的唯一动力,而且社会资本也具有排外性、分配不平均性等缺陷。

[1][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29.

[2]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美]林南.社会资本[M].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李晓红,黄春梅.社会资本的经济学界定、构成与属性[J]. 当代财经,2007(3).

[5][美]福山.信任[M].李宛蓉,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6][美]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34.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10年7月)[EB/OL].http://www.cnnic.net.cn.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11年1月)[EB/OL].http://www.cnnic.net.cn.

[9]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6.

[1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93.

[11]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0.

猜你喜欢
因特网协作信任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协作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上网
揭开“接入因特网”的神秘面纱
信任
NASA成功测试首套太空因特网
我国因特网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