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贴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疗效观察

2011-12-31 13:28王贤娴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心血瘀阻胸痹心绞痛

王贤娴,张 磊

(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胸痹常见于年老体弱者,多由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造成阴阳气血虚弱,寒邪、痰浊、血瘀为患,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而致胸闷、心悸等症状。胸痹贴是外敷治疗胸痹证属心血瘀阻、阴寒凝滞的有效方法,主要由肉桂、附子、羌活、细辛、川椒、川芎、乳没、丹参、郁金、佛手组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0例病例均为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53~82岁,平均68.6岁;病程1月~23年,平均8.5年。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9~79岁,平均66.8岁;病程3月~25年,平均7.9年。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2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 治疗组:胸痛36例,胸闷12例,心悸21例,憋气25例,心电图ST-T改变40例。对照组:胸痛34例,胸闷17例,心悸23例,憋气26例,心电图ST-T改变40例。

1.3 2组用药前舌脉情况 治疗组:心血瘀阻型暗淡舌16例,舌紫暗苔白11例,脉沉弦12例,弦细10例,弦5例;阴寒凝滞型舌淡苔白13例,脉沉细11例,沉弦2例。对照组:心血瘀阻型暗淡舌14例,紫暗舌9例,稍暗舌5例,脉沉弦15例,弦细8例,弦5例;阴寒凝滞型舌淡苔白12例,脉沉细9例,沉3例。

1.4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符合中医辨证属心血瘀阻型与阴寒凝滞型的轻中度患者。西医诊断标准依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诊断标准》[3]。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胸痛。入选患者均有心电图ST段及T波异常,胸痹轻重分级标准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标准》[4]。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60mg,每日1次,普伐他汀20mg,每日1次,15d为1疗程。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胸痹贴(制作方法:肉桂6g,附子5g,羌活13g,细辛3g,花椒6g,川芎10g,乳香、没药各15g,丹参15g,郁金10g,佛手9g研为细末混匀,每次取3g加蜜调成膏状)贴敷膻中、2个内关及2个心俞穴,胶布固定,每贴6h,15d为1疗程。

2.3 观察项目 观察对比2组病人的胸痹症状、心电图变化及皮肤反应等。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3.1.1 胸痹症状疗效标准 轻度,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中度,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症状减轻到轻度标准;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3.1.2 心电图疗效标准 显效:心电图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治疗后S-T段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变浅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无效: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加深,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3.1.3 胸痹单项症状疗效标准 显效:原有症状消失或减少2级以上;有效:症状减少1级而未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善;加重:原有症状加重。

3.2 疗效结果

3.2.1 2组胸痹症状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1。

3.2.2 2组心电图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2。

3.2.3 两组胸痹单项症状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3。

表1 2组胸痹症状疗效结果比较 例

表2 2组心电图疗效结果比较 例

表3 两组胸痹单项症状疗效结果比较 例

3.3 两组用药后舌脉情况 治疗组较对照组舌脉改善较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小结

中医外用药物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说:“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皮肤吸收机理,已被现代科学实验证明[5]。胸痹贴方中肉桂散寒止痛,活血通经,温经通脉为君,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臣,配羌活、细辛、花椒散寒,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丹参活血祛瘀止痛,郁金行气化瘀,佛手理气疏肝。取膻中穴为八脉交会穴(气会膻中)、利上焦、宽胸膈、降气通络;心俞穴通心络、安心神、疏心气、养心血、壮心阳;内关穴宁心安神、理气止痛;通过经络传导作用,引药直达病所。药物通过皮肤的吸收,使药物起到治疗作用。此方法药物作用时间长、方便、经济。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79:18-19.

[3]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4]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J].医学研究通讯,1979(12):17.

[5]王选惠,王育东.胸痹膏穴位贴敷治疗心绞痛88例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6(3):91.

猜你喜欢
心血瘀阻胸痹心绞痛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丹参多酚酸盐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的效果研究
祛瘀止痛汤治疗心血瘀阻型胸痹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的观察
辨证施护胸痹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