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模式下的机械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

2012-01-13 16:07,,,,
船海工程 2012年6期
关键词:机械类卓越工程师

,, ,,

(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5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3个特点:①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②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③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

企业需要的是集知识、能力、经验于一身的工程师,需要的是具备相当工程素养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可造之才[3]。因此,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只有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1 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

在机械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上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应用性、实效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和以加强学生基础培养、注重应用、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为原则,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旨,实现机、电、液、计算机等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建设在机械工程学科具有行业科技先进水平,既要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又要满足社会技术服务需要的实验室。建立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能够模拟真实机械行业工作环境的实习、实训平台,形成在制造技术领域和机电控制领域应用化人才培养特色。同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双师型”素质的理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4]。

2 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运行中,机械类专业实验室一般存在以下问题,从而影响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进行。

1)大型精密机械加工设备和科研仪器不足,实践环境、科研基地的条件和水平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模式培养标准相比还有差距。

2)实验设备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缺少构建模拟企业真实生产、运行环境的平台的软硬件条件。

4)高素质的实验教师数量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 建设规划

3.1 基本原则

按照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加强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持续发展的原则,规范和加强实验室的管理。考虑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学科研究方向,突出培养紧缺人才的特色,要有一定前瞻性和先进性。要摒弃追求大而全的建设理念,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依据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变的建设思路,打造特色实验室。

3.2 总体目标

以培养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扩大实验室规模,增强实验室功能,对现有的实验室进行合理布局。把实验室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实验室。

所有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要兼顾教学、科研和对外开展科技服务的功能,要结合学科方向。在满足教学的同时,建设学科科研型实验室。

3.3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现代化的高科技产品越来越多,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多,新技术不断涌现,需要补充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应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高水平人才到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及时补充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努力为他们创造业务发展的环境与条件,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到知名院校参加培训和参与科技开发。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促进教师与外界交流,拓宽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建设一支结构优化、数量合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技术精湛、具有创新精神的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教师队伍。

3.4 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进一步调整实验室结构,扩大实验室规模,增强实验室功能,以满足各方面、各层次发展的需要。把实验教学改革纳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之中,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使实验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保证实验开出率。加大实验室开放率,为学生的创新科技活动提供平台。

3.5 密切校企合作

与企业加强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围绕建设特色实验室,采取自行建设与联合建设等不同方式。使实验室更好地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采取与企业联合,与高校、社会科研机构合作,组织科技攻关,开展理论与应用研究,引进人才、引进项目,推动科研能力的提升。依托实验室,组织创新团队,开展科研攻关。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按照企业生产环境标准建设实验室。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模拟企业生产加工过程的实训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链接。

3.6 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

多利用与国际大公司合作的机会,促进师资队伍的国际交流。通过合作,积极把国外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国外实验室先进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引进来。扩大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范围,拓展多层次、多元化、国际化的办学格局,使其硬件和软件资源在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充分利用。

3.7 以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科建设

依托机械类专业各实验室,加大学科基地建设力度,建设学科实验平台。加快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使实验装备水平、实验室规模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建设以工程应用为主,特色鲜明的机械类学科基地。

[1] 林 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 阮 森,张宏波.工程技术人员基本素质及工作能力的要求与培养[J].船海工程,2011(4):20-22.

[3] 余 嘉,李 楠,柴 毅,等.对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9):10-12.

[4] 钱作勤,贺玉海,李煜辉.工科能源动力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想[J].船海工程,2011(4):39-42.

猜你喜欢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机械类产品结构要素设计要点探究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青年工程师
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发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技校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