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消息中的言语转述:客观与主观*

2012-01-21 13:14沈继荣
当代修辞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消息来源语料言语

沈继荣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南京210097)

提 要 通过对四大报纸20篇事件消息中言语转述的分析,本文发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转述,报道者对其都有不同程度的介入。报道者一方面借其显示消息的客观,另一方面又借其传达自己对新闻事件或原话语的主观评价。另外,本文还发现,汉语报纸中的事件消息倾向于间接转述。

一、引 言

言语转述也称引用,西方早期对这种语言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探讨其转述手段的语义句法特征和修辞功能。但从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言语转述研究开始关注其在公共语篇和自然语言领域中的社会语用功能,其中,对其在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分析成果尤为丰硕。相比之下,国内对新闻语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约其生成机制的外部语境分析,而对其内部语言形式与功能的研究就很少,对其中言语转述的研究就更少。

张健(2007:16)把新闻语篇按体裁分为消息、特写、评论等六种。辛斌(2007:36-42)从言语转述的角度将其中的消息分成事件消息和转述性消息,前者旨在向读者展示发生于外部世界的事件或现象,后者旨在“投射”(project)重要人物、权力机构或社会组织的话语。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考察汉语报纸事件消息中言语转述的使用情况:(a)直接转述是否忠实于原话语,(b)转述类型及序列模式,(c)转述句在总句数中的比例及消息来源,(d)直接转述和间接转述的比例,并尝试结合当代话语分析理论对考察结果做出解释。

二、语料的选择与研究方法

1. 语料与背景

国内规模最大的熊胆产品生产企业归真堂要上市的消息传出后,立即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博弈的导火索是2012年2月2日众多动物保护志愿者发布的博文,称证监会2月1日公布创业板IPO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拟在创业板上市的220家企业包括归真堂。博弈最大的焦点在于归真堂“活熊取胆”的方式,支持者多为归真堂利益共同体及中国中药协会,在他们眼中,“无管引流”下的熊不但不疼,甚至还“很舒服”;反对者多是动物保护组织、NGO(非政府组织)人士,他们认为任何状态下的取胆,熊都不可避免地经受长年累月的疼痛,并举证熊胆汁可以被取代,故此希望取缔“活熊取胆”。针锋相对的观点引致无穷无尽的口水之争,甚至陷入“子非熊,焉知熊之痛”的无解思辨中。全国各家媒体对此均有跟踪报道。本文从《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扬子晚报》和《新京报》各随机抽取5篇,共20篇,句子总数为944。

2. 研究方法

本文对报纸事件消息中的言语转述进行量化描述和动态分析。由于转述标记的模糊如引号的有无、转述动词的多样性等,用Wordsmith、Rost等统计软件难免有疏漏之处,故本文的统计均采用人工标记的方法来报告结果,以期能够客观、准确地描述言语转述的复杂特征。动态分析则是借鉴当代话语分析理论,解读报道者在转述过程中对原话语的介入(involvement),为更好地理解新闻语篇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结果与讨论

经由对上述20篇新闻报道的统计,我们得到了四种结果:直接转述的建构、转述类型及序列模式的多样、转述句的高比例及消息来源的多声、间接转述倾向。对此,本文认为,这四种结果无不体现了报道者对原话语的介入。

1. 直接转述的建构性

Coulmas(1985:41-63)发现,人们通常把是否忠实于原话语作为区别直接转述和间接转述的主要标准,“根据普遍接受的观点,直接转述忠实于原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而间接转述只忠实于内容”。Mayes(1990:325-363)对英语日常会话录音(22小时)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却与这种普遍观点不吻合,她发现,其语料中的320例直接转述中,至少50%并未忠实于原话语的形式和内容,换句话说,是转述者自己建构(construct)的。

本文语料部分验证了Mayes的研究结果。如下面各例使用的都是直接转述方式,都加了引号,似乎是对原话语的逐字转述,但4家报纸提供的“原话语”却各不相同。例如:

(1)中药协会会长,原中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在媒体沟通会描述说,他曾亲眼见过活熊取胆,“取胆汁过程就像开自来水管一样简单,自然、无痛,完了之后,熊就痛痛快快地出去玩了我感觉没什么异样!甚至还很舒服。”(人民日报,20120216)

(2)在现场,报道者并未见到此前有专家所称“抽完胆汁后,黑熊蹦蹦跳跳就出去玩了”的情况。(南方周末,20120223)

(3)在昨日的沟通会上,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表示,他曾亲眼见过活熊取胆,“取胆汁过程就像开自来水管一样简单,自然、无痛,结束之后,熊就痛痛快快地出去玩了!感觉没什么异样!甚至还很舒服。”(扬子晚报,20120217)

(4)中药协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房书亭力挺归真堂说,“活熊取胆过程

就像开自来水管一样简单、舒服。”(新京报,20120216)

按照我国标点符号中引号的用法,直接引语应做到一字不易,连标点也不能变动,那么,四家报纸转述房书亭的原话语就应该相同,因为其只能有一个版本。然而读完四份报纸,我们却一头雾水:房书亭的原话到底是什么?又是怎么说的?

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至少三家报纸改变了房书亭的原话语或者根本未曾亲耳听到,只是将从其它途径得到的信息进行了综合。无论是改变还是综合,都意味着报道者对原话语有不同程度的介入。正如Fishman(1980:92)所说,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转述人们所说的话以及他们是如何说这些话的,新闻的这条基本原则可以理解为:某件事如此是因为某个人说它如此。可见,在事件消息中,即使是直接转述,也不能保证传递给读者的都是消息来源的原话语。报道者只是根据其当前语境需要对原话语进行再加工,即建构原话语,一方面用之来显示其报道的客观和公正,另一方面将自己对新闻事件和原话语的评价植入其中。

2. 转述类型/序列模式的多样性

本文语料中的转述类型主要有三种:直接转述、间接转述和预设转述,其中,预设转述主要指直接转述和间接转述的搭配使用。序列模式指言语转述框架中的消息来源、转述动词、标点符号、转述言语等各个部分的线性形态。表1是三种转述类型在语料中的序列模式及例示:其中,RA、RV、RS分别为reported agent(消息来源)、reporting verb(转述动词)、reported speech(转述言语)的缩写,“序列模式”则是根据其在语料中的出现频次以降序排列。

表1 :三种转述在语料中的序列模式及例示

表1显示,事件消息中言语转述类型及序列模式多样。对同一原话语,虽然体裁相同,各家报纸的报道方式却不尽相同。如表1中例E和例L都是转述“该工作人员”的话,例E采用的是直接转述模式⑤,例L采用的是预设转述模式④。语料中还有大量此类例子,而且每个例子读来似乎都那么顺理成章。对此,本文认为,这种多样性和顺理成章体现了报道者对“原话语”的巧妙介入,借此传达自己的主观评价。Labov(1972:354-396)将主观评价分为两类: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前者是转述者借助显性的(manifest)转述框架外手段,主要体现在评价性词汇等的使用上,如例A中,“力挺”给中性动词“说”添加了感情色彩,明显传达了报道者对房书亭话语的评价;后者是一种隐性的、构成性的(constitutive)、更有效的评价,主要体现于言语转述的本身如转述动词的褒贬、序列模式、转述句在语篇中的分布等方面。

我们先以标题位置的转述句为例来讨论报道者对原话语的内部评价。20篇语料的标题有15篇使用的是转述句,作为副标题出现的转述句共39次。其中的直接转述,有的采用无消息来源、无转述动词、只加引号的模式④,有的采用有消息来源、无转述动词也不加引号的模式③,但无一例外地均弃用结构最为完整的模式①,试再各举一例:

(5)归真堂回应活熊取胆争议:反对我们等于反对国家(南方周末一篇报道中的标题,模式③)

(6)“力挺归真堂养殖场可向媒体开放”(人民日报同一篇报道中的副标题,模式④)

上面几例中的转述类型及序列模式因其在标题显著位置出现而传达了转述者对原话语的内部评价:用精简模式作为标题出现,重点突出原话语的同时,“力图在他者理解视野中确定其转述方位,在他者的统觉背景上建立自己的表述”(巴赫金1998(3):62),即,转述者从读者的视角安排转述类型、序列模式及其在消息语篇中的分布,藉此,巧妙地传达其对原话语的否定或肯定评价。这种介入手段无疑使其主观评价更容易被读者关注并接受。

与之相对的是,在转述“权威人士”话语时,报道者多使用直接转述的完整模式①。这种规范的模式表面上最大限度地与原话语保持距离(stancing):这是别人的原话,我只是对其作如实报道。但本文语料显示,直接转述的安排有时更像是报道者在跟读者打心理战:读者普遍认为直接转述是对原话语的逐字(verbatim)转述,更精确,更可靠,更接近事实真相;读者坚信和崇拜权威话语。报道者巧妙地利用这两点,表面上距离是拉开了,内在的介入程度却更高,传达自己对“原话语”的评价也更隐性。

我们再以预设转述及其序列模式来分析报道者如何隐性地将自已的评价植入“原话语”中。表1例K中,报道者先是间接转述,然后貌似自然地过渡到直接转述。这种安排让我们困惑:既然都是同一个消息来源解焱的话语,为什么不干脆都置入引号内?我们的理解是:间接转述是在为直接转述铺路。例L的情况恰恰相反,先是直接转述,后是间接转述;例M的消息来源则有两个:凤凰网、“某专家”。到这儿,报道者为了引导读者的理解方向而进行的预设就确定无疑了,而这种预设无疑也是转述者介入原话语的手段之一。Fairclough(1995:Ch.2)认为,新闻语篇有一种倾向,原话语和转述者话语之间的界限趋向模糊。Volosinov(1986:134)也指出,这种转述类型“实质上是半叙述半转述的,它预先调整了对‘原话语’的感知。即将出现的‘原话语’的主旨被语境所预示,并被转述者的语气所渲染。经过这样的处理,转述的界限就变得极不清楚了”。

3. 转述比例/消息来源+多声

本文语料20篇事件消息中共有句子944个(以句号为标记),其中,非转述句398个,直接转述句196个,间接转述句272个,既有直接转述又有间接转述的混合句78个。表2报告的是944个句子中转述句和非转述句的比例;表3报告的是其中7种消息来源:

表2 :944句中转述句和非转述句的比例

表3 :消息来源及频次

表2显示,转述句在语料中占了全部句子的57.9%,可见,事件消息同样广泛地转述他人话语。表3显示,语料中围绕“活熊取胆”事件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归真堂、中药协、动物保护组织、亚洲动物基金中国区对外事务总监张小海、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人工熊胆研制小组组长姜琦、NGO人士。表3还有未报告的网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体明星、X先生,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研究员、教授等等。可以说,整个语料交织着各方声音,它们之间形成同意或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等各种相互作用关系。

辛斌(2007:36-42)认为,在这一点上,事件消息与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颇有相似之处。巴赫金把小说视为一种交际舞台,是各种声音汇集到一起进行对话的话语框架,这些声音相互作用的方式构成了小说的“复调形式”。据此,由转述句标识的多种声音就部分构成了事件消息的对话性。

关于对话性在事件消息中的功能,我们首先来看巴赫金对声音的定义。在巴赫金的著作中,声音指的是“由语言体现的某人思想、观点、态度的综合体”(巴赫金1998(5):3),那在事件消息中,这种声音体现了谁的思想、观点或态度?事实上,众多研究者对此都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探讨,如 Volosinov(1986)、Thompson(1996,2000)、辛斌(1998,2000,2006,2007)、李曙光(2006,2007)。根据他们的观点,在新闻语篇中,言语转述可以切换叙事的视角,其间隐藏着报道者对原话语和新闻事件的介入和评价。如:

(7)当时药学院对胆酸类、动物药研究有基础,而且,大型设备的分析力量在全国都属于前列,王永金回忆说。(南方周末,20110304)

此例中,报道者安排的是间接转述序列模式③,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能重点突出前置的原话语,同时标示着画外音式的全知视角,但消息来源和转述动词的后置又将这种视角切换到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这种切换,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产生短暂的悬念(申丹2004:232)。而在事件消息中,伴随着视角切换的往往是转述者与原话语之间距离的远近。试比较,如报道者采用间接转述序列模式①,即:

(7′)王永金回忆说,当时药学院对胆酸类、动物药研究有基础,而且,大型设备的分析力量在全国都属于前列。

这种一开始就安排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表明报道者自己的声音与原话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可见,叙事视角的切换可以疏远或拉近报道者与原话语之间的距离,其介入的程度也就有所改变。

4. 间接转述的优选倾向性

本文将预设转述句中的直接转述和间接转述分开计数,结果显示,转述总数为546中,直接转述235,间接转述311。表4是各报纸中两类转述的使用数据,其中括号外数字为百分比,括号内数字为数量:

表4 :四大报纸中直接转述和间接转述的基本数据

Mayes(1990)的实证研究还有一个发现,非正式口语中,英语使用者更倾向于直接转述方式。她提出,不同类型的转述执行不同的话语功能。直接转述有助于突出叙述中的关键成分,并提供证据,而间接转述为不重要的信息提供背景,阐明信息,或纠正错误信息。

郭赛华(2001:181-202)对汉语政治语篇中言语转述的研究结果则与Mayes的相悖:直接转述和间接转述在政治辩论语体中的使用基本持平:48.5%(150)∶51.5%(159)。但是如果去掉其语料中的个例(某辩手偏好直接转述),那么,语料中的间接转述数几乎是直接转述数的3倍(115:35)。在此基础上,她提出,汉语使用者在政治语体中,倾向于间接转述方式。

表4显示,本文语料中直接转述数和间接转述数的总比相差并不悬殊(43%∶57%),这似乎与郭赛华对汉语的研究结果不太一样。但细看表4,我们会发现,(a)南方周末中直接转述与间接转述的比例为44.2%∶27%,前者远大于后者;而其它3报中两者的比例分别为17.9%∶25.4%、18.3%∶24.4%、19.6%∶23.2%,间接转述比例均大于直接转述。(b)南方周末中直接转述的比例远大于其它三报(44.2%∶17.9%、18.3%、19.6%)。(c)南方周末的两类转述总量与其它三报的比例为(32.8%∶22.2%、24.3%、20.7%),其它三报大体一致,而南方周末偏多。郭的研究说明,个例如不排除,会掩盖使用真相。那么,排除南方周末这个个例,其它三报中直接转述和间接转述的总数为358,比例为36.6%(131)∶63.4%(227)。这个结果似乎印证了郭氏对汉语政治语篇中言语转述的研究结果:报道者在事件消息中同样倾向于间接转述方式。

本文认为,这种间接转述倾向与间接转述自身的特征、新闻语篇的社会功能和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首先,间接转述便于报道者对原话语的介入,读者无法或基本上也不可能去寻找原话语。Brown和Levinson(1987:122)认为,间接转述是一种消极的礼貌策略,是转述者假设听者与其背景不同,故而从听者的角度对原话语做出调整。在事件消息中,这种调整无疑更利于报道者将其主观评价传达给读者。其次,在国家制度和私人领域(private sphere)之间存在一个联接地带——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在以民意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新闻语篇作为一种公共语篇在这个公共领域中担负着把“官方的观点转化为大众语言”的重任(Fairclough1995:61),以便这些观点能被公众广泛而自然地理解和接受。最后,汉语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倾向于含蓄地传播自己的思想理念,如《诗经》中的民歌用朴实的语言借他人之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来对大人君子作无情的嘲讽,对男女爱情作坦率的表白。

四、结 语

“如果一个人要为某件事提供不偏不倚的报道,他就必须对这件事没有先入之见,即,他必须对这件事近乎一无所知。然而,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一无所知,要想做出有效的报道是困难的。”(Geis1987:15)。这种矛盾决定了事件消息中言语转述的矛盾,一方面,它力求客观地复现(rendition)别人的话语,另一方面,新闻报道者又藉此传达其个人对别人话语的主观评价。本文的研究显示,无论哪种类型的转述,报道者对其都有介入,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当然,言语转述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也体现了这种介入,如转述动词的褒贬、消息来源的模糊等等,本文的探讨还只是冰山一角。

猜你喜欢
消息来源语料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Reliability assessment consideringdependent competing failure process and shifting-threshold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