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中藏经》精读(四)

2012-01-29 02:41李杨杨建宇韩世辉孙光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脉象五色病态

李杨 杨建宇 韩世辉 孙光荣

(1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100031;2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北京10029)

华佗《中藏经》精读(四)

李杨1杨建宇1韩世辉1孙光荣2△

(1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100031;2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北京10029)

《中藏经》;校注;语译;古籍文献

上下,乃阴阳之所从。本篇以脾病为例统论一脏受病则上(母脏)下(子脏)气血不和之大要,故题曰上下不宁论。

全文分两段:首段以阴阳气血论一脏受病则上下不宁;次以五行生克论一脏受病则上下不宁。

【校注】[1]脾:此下疑脱“病”字。医统本、周本均注云:“脾如当做如脾”;又宽保本、徐本均注云:“脾当作病”。可参。

[2]谓:此上疑有脱文。

【语译】脾脏受病,上下各脏都不安和。为什么这样说呢?脾脏之上有心这个母脏,下有肺这个子脏。心,系连血,属阴;肺,系连气,属阳。脾脏受病就使在上的这个母脏不安和,母脏不安和就导致阴血不足。阴血不足就发热。另外,脾脏受病就使在下的子脏不安和,子脏不安和就导致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就发寒。脾脏受病就使血气都不得安和,血气不安和就寒热往来,没有休止,所以脾脏受病就象得了疟疾一样。

按五行来说,脾属土,心属火,肺属金。火生土,土生金,所以说脾上有心母,下有肺之子。脾处在心母、肺子之中,脾脏受病就必然是这样的证候了。其他各脏都有在上的母脏和在下的子脏,都可按照这个脾脏受病的例子而推知一脏受病就上下不宁了。

【按】上下乃阴阳之所从,亦病机变化之位。本论以《内经》五行学说解释病机,以脾脏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为例,论证一脏受病则累及他脏,谓一脏不安,则上下()不宁,由是则初示五脏相关之总体观。

本篇以《内经》五行学说解释五脏相关,用以释明病机,故为全书各脏腑病机论述立纲,实乃《中藏经》论病机四大要则之三。

脈要論第十

【原文】脈者,乃血氣之先[1]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緩。由長人脈長,短人脈短;性急則脈急,性緩則脈緩。反此者逆,順此者從也。

又諸數為熱,諸遲為寒,諸緊為痛,諸浮為風,諸滑為虛,諸伏為聚,諸長為實,諸短為虛。又短、澀、沉、遲、伏,皆屬陰;數、滑、長、浮、緊,皆屬陽。陰得陰者從,陽得陽者順,違之者逆。

陰陽消息[2],以經而處之[3]。假令數在左手[4],得之浮者,熱入小腸;得之沉者,熱入於心。餘皆仿此。

【提要】本论在阐释天地、阴阳、寒热、虚实、上下之宏旨后,总论诊脉之大纲,故题曰脉要论。全文分三段:首以气血、身形、生性论脉之顺逆;次以诸脉所因及阴阳所属论脉之顺逆;然后以数脉为例论诊脉之大要。

【校注】[1]先:前导。《周礼·夏官·大司马》:“右秉钺以先。”注:“先犹道(导)也。”

[2]消息:犹言消长,即生死盛衰。《昭明文选·七发》:“从容漪靡,消息阴阳。”注:“善曰:消,灭也;息,生也。”

[3]以经而处之:谓凭脉而断定其盛衰生死。处,定也。《国语·晋语》:“蚤处之。”注:“处,定也。”

[4]手:宽保本、徐本均作“寸”,疑是。

【语译】脉是气血的前导。气血旺盛就脉盛,气血虚衰就脉衰;气血有热就脉数,气血有寒就脉迟;气血微弱就脉弱,气血平和就脉缓。另外,身长的人就脉长,身短的人就脉短;生性急躁的人就脉急,生性和缓的人就脉缓。违背这些规律的脉就是逆脉,符合这些规律的脉就是顺脉。

另一方面,凡是数脉由于热,凡是迟脉由于寒,凡是紧脉由于痛,凡是浮脉由于风,凡是能滑脉由于虚,凡是长脉由于实,凡是短脉由于虚。又有,短脉、涩脉、沉脉、迟脉、伏脉,都属阴类脉象;数脉、滑脉、长脉、浮脉、紧脉,都属阳类脉象。阴类病证得阴类脉象是顺脉,阳类病证得阳类脉象是顺脉,违背这一规律的就是逆脉。

阴阳消长,凭脉来断定它。假令数脉在左手寸口,得数脉兼见浮脉的,是热邪侵入小肠,得数脉兼见沉脉的,是热邪侵入心脏。其余各种脉象的诊法都依此类推。

【按】脉象乃气血盛衰之象,本论以气血之盛、衰、微、平、寒、热以论脉象,并以身形之长短,生性之缓急以论脉之因人而异,此则明示诊脉之大要矣。

根据脉象以诊察疾病、决断生死,乃《中藏经》特色之一,故本论为论病机四大要则之四。

五色脈論第十一

【原文】面青,無右關脈者,脾絕也;面赤,無右寸脈者,肺絕也;面白,無左關脈者,肝絕也;面黃,無左尺脈者,腎絕也;面黑,無左寸脈者,心絕也。五絕者死。

夫五絕當時[1]即死,非其時則半歲死。然五色雖見,而五脈[2]不見,即非病者矣。

【提要】本篇论述以五色五脉断定“五绝”而诊断生死之基本办法,故题曰五色脉论。全文分两段:首论五色、五脉互见以断五绝,次论五绝当其时与否及五色、五脉不互见之诊法。

【校注】[1]当时即死:谓适逢其“所不胜”之时令则难治。如病在肺,面赤,无右寸脉,则为脉绝。肺应秋,属金。若适逢肺绝在夏,则为其所不胜之时令,即死。参见《素问·藏气法时论》。

[2]五脉:指五藏绝脉。

【语译】面色发青,又无右关脉的,是脾绝;面色发赤,又无右寸脉的,是肺绝;面色发白,又无左关脉的,是肝绝;面色发黄,又无做迟脉的,是肾绝;面色发黑,又无左寸脉的,是心绝。有五绝证候的,主死。

五绝脉候适逢该脏所不胜的时令,即时死亡,不逢该脏所不胜的时令,半年以后死亡。然而,虽然五色已显露,而五绝脉候未出现,就不是病候了。

【按】临证当辨之病势者,平、病、绝也。前篇论脉之顺逆,即凭脉以断平、病;本篇继而凭脉以断其绝也。合而观之,此两篇则为《中藏经》论脉诊之总纲,乃凭脉以断平、病、绝也。

医者临证,固需望闻问切,彼此参伍,而凭脉辨证尤须脉证相符。不然,则当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此乃诊机之至要。然而,何以定相符,何以定舍从?本论以五色、五脉、时气三者为凭依以断之。色绝脉绝者死,即面青(当青如草兹)为脾绝之色;无右关脉为脾绝之脉,色脉双绝,则死(余皆仿此)。但若五色虽见,五脉不见,即色青而有右关脉者,则为色绝而脉不绝,即非病者矣。即使色脉,尚需视其适逢该脏气所不胜之时与否。此则以诊脉为主,参以望色、察时气而绝也。盖一脉非主一病,一病非示一脉,如何求其脉证相符或定脉证之从舍,实应据色、脉、时三者相应与否而明辨。

中医四诊,源于大量临床实践,为凭依客观感知,结合主观思辨之科学总结。然而,四诊之中,受后世非难者以脉诊为最。今返观仲景《伤寒》、《金匮》及本书,乃至《脉经》,怎可明见:汉魏之际,实为脉学发展之顶峰时期,自此而降,脉诊或淹6滞、或散漫、或流于形式矣。本论以色、脉、时括其脉诊之精要,虽言之甚简,然亦发人深省。

或曰:《难经》以切脉居四诊之末,而《中藏经》首重脉诊,何也?盖脉诊乃四诊中最难精究者,使其居四诊之末,固有深意存焉;然脉诊之理至精至妙,确为诊断之首要,故《中藏经》明古人之隐衷而揭诊法之真昧,首重脉诊也。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原文】病風人,脈緊[1]、數、浮、沉,有[2]汗出不止,呼吸有聲者死;不然則生。病氣人,一身悉腫,四肢不收,喘無時,厥逆不溫[3],脈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病老人,脫肛,骨肉相失[4],聲散,嘔血,陽事不禁,夢寐交侵[5],呼吸不相從[6],晝涼夜熱者死;吐膿血者亦死;其脈不數,有根蒂者,及頰不赤者生。病腸噼者,下膿血,病人脈急,皮熱,食不入,腹脹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脈沉細而不生[7]者亦死;食如故,脈沉浮有力而不絕者生。病熱人,四肢厥,脈弱,不欲見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入,四肢溫,脈大語狂,無睡者生。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脈數,喘息,目直[8]者死;脈有力而不喘者生。

陽病人,精神顛倒,寐而不醒,言語失次,脈候浮沉有力者生;無力及食不入胃,下利不定[9]者死;久[10]病人,脈大身瘦,食不充腸,言如不病,坐臥困頓者死;若飲食進退,脈小而有力,言語輕嘶,額無黑氣,大便結澀者生。

大凡陽病陰證,陰病陽證,身瘦脈大,肥人脈衰,上下交變,陰陽顛倒,冷熱相乘[11],皆屬不吉。從者生,逆者死。治療之法,宜深消息。

【提要】本论由脉及证,以脉证决内外诸侯之生死,故题曰脉病外内证决论。

全文分三段:首论病风、气劳、肠噼、热、寒者之脉证以决生死;次论阳病、久(阴)病脉证以决生死;末论阳病阴证、阴病阳证之顺逆生死。

【校注】[1]紧:孙本作“肾”,形近之误。据瓒本、宽保本改。

[2]有:疑为“又”字,因音近而误。

[3]温:孙本作“湿”,形近之误。据瓒本改。

[4]骨肉相失:瘦削貌。《素问·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5]阳事不禁,梦寐交侵:谓遗精、滑精不止,有梦无梦,交相滑泄。

[6]呼吸不相从:气短貌,谓呼吸不想随行。

[7]不生:犹言不能显出。《易·观卦》:上九,观其生。”注:“生,犹动出也”。

[8]目直:呆视貌。

[9]定:止。《诗·小雅·节南山》:“乱靡有定。”

[10]久:疑为“阴”字之误。

[11]冷热相乘:犹言寒热交加。《淮南子·汜论训》:“强弱相乘。”注:“乘,加也。”

【语译】患风病的人,脉来紧、数、浮、沉,又汗出不止,呼吸时伴有粗重声息的,主死;如果不是这样,就主生。患气病的人,全身都肿,四肢松弛,不时喘息,手足厥冷,肌肤不温,脉候沉小的,主死;脉内来浮大的,主生。患劳病的人,脱肛,骨肉好象相互脱落,声音低微嘶哑,呕血,房事不能自禁,或梦或卧,交相出现精液自遗的侵害,呼吸气短不能相随,白昼身凉夜晚发热的,主死;吐脓血的,也主死。患劳病的人,如果脉来不数,脉有胃气的,以及面颊不潮红的,主生。患痢疾病的人,泄下脓血,病人脉急,皮肤发热,不能进食,腹部胀满,双目呆视的,主死;或者全身厥冷,脉沉细而不能应指的,也主死;能进食,四肢温暖,脉大,狂言乱语,不得入睡的,主生。患寒病的人,言语狂乱,身冷,脉数,喘息,双目直视的,主死;脉数有力而又不喘的,主生。

患阳病的人,精神错乱,睡而不醒,语无伦次,脉候浮沉有力的,主生;脉来无力以及进食就吐,下利不止的,主死。患阴病的人,脉大,身体消瘦,能食而善饥,言语象没有疾病,坐着卧着都感到困倦疲乏的,主死;假若饮食有增减,脉小而有力,言语稍稍嘶哑,额部没有黑气,大便硬结干涩的,主生。

大凡阳病出现阴证,阴病出现阳证,身体瘦弱的人脉大,身形肥胖的人却脉衰,上部下部的证候交替变化,昼夜颠倒,冷热交加,这都属不吉祥的征兆。脉证相合的,主生,脉证相反的,主死。治疗的方法,应该仔细推敲。

【按】本篇为《中藏经》自脉及证之过度篇,自此篇以下,即论诸证矣。

脉证合参,生死可判;脉证分视,吉凶难明。故本篇概述外感内伤诸证合参决其生死。然一病有多证多脉,一证亦有多症多脉,如何方可撮其要领?论中归结为阴阳病证与形脉之顺逆,凡阳病阴证,阴病阳证,上下交变,阴阳颠倒,冷热相乘,皆可谓阴阳病证不相符,是谓逆;凡身瘦脉大,肥人脉衰,可谓形脉不相符,亦为逆。反此者,则为顺。

本篇所列病风人,病气人,病劳人,病肠噼者,病热人,病寒人之风、气、劳、肠噼、热、寒均为古病名,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但所述脉证似有不全,且其次第欠明,故可仅视为举例,或疑有脱漏及错简,姑记以备考。

生死要論第十三

【原文】凡不病而五行[1]絕者死,不病而性變[2]者死,不病而暴語妄者死,不病而暴不語者死,不病而暴喘促者死,不病而暴強厥者死,不病而暴自盲者死,不病而暴耳聾者死,不病而暴痿緩者死,不病而暴腫滿者死,不病而暴大小便結者死,不病而暴無脈者死,不病而暴昏冒[3]如醉者死。

此皆內氣先盡故也。逆者即死,順者二年,無有生者也。

【提要】本篇论突变脉候以预断生死之要诀,故题曰生死要论。

全文分两段:首列无病者之突变脉证十二以断其死侯,即从色、性、声、气、体、目、耳、形、肤、大小便、脉、神十二变以决之。次则究明上述诸变之因,结论为内气先尽,所谓十二变乃脏腑之气已先绝而形诸外者也,故可据之以决生死矣。

【校注】[1]五行:谓五种见知当死之色。即肝木色青、心火色赤、脾土色黄、肺金色白、肾水色黑。《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2]性变:谓性格改变。《论衡·初凛》:“性,生而然者也。”

[3]昏冒:犹言昏闷。《素问·玉机真脏论》:“忽忽眩冒而颠疾。”注:“冒,谓冒闷也。”

【语译】大凡平时没有病态但五脏死色显极的,主死;平时没有病态但性情脾气大变的,主死;平时没有病态但突然沉默不语的,主死;平时没有病态但突然喘促的,主死;平时没有病态但突然耳聋的,主死;平时没有病态但突然四肢痿弱弛缓的,主死;平时没有病态但突然周身肿胀的,主死;平时没有病态但突然大小便闭结的,主死;平时没有病态但突然无脉应指的,主死;平时没有病态但突然昏昏沉沉象酒醉那样的,主死。

这些都是由于脏腑之气已先竭尽而病态突然显露在外的缘故。脉证相反的,当时死亡,脉证相合的也只能延续两年,没有能生存的了。

【按】通观全书,《中藏经》实以决生死顺逆为第一要旨,由此权衡当治不当治,可治不可治,因而平与病、常与变、生与死当明辨之,故以本篇所论平人暴病列为论证之先。

有诸内必形诸外,内气先尽则平人必暴病。暴病当绝与否,则决定于内气先尽与否,本论所列十二变,除五行绝、性变为纲领外,其余十变为五藏气绝之见证。

性变之说罕见;列为不病暴绝之首证则更属罕见。究其源,则始于《灵枢·本神》:“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不止,因悲哀动中,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故性变者,乃神已伤也。由是,凡素喜者不喜,素嗜者不嗜,素恶者不恶,素惧者不惧,素忧者不忧,素乐者不乐行等等,皆性变之谓也。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5.001

1672-2779(2012)-05-0001-03

上下不寧論第九

:韩世辉

2012-01-05)

△指导老师

【原文】脾病者,上下不寧。何謂也?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屬陰;肺者,氣也,屬陽。脾病則上母不寧,母不寧則為陰不足也。陰不足,則發熱。又脾病則下子不寧,子不寧則為陽不足也。陽不足則發寒。脾病則血氣俱不寧,血氣不寧,則寒熱往來,無有休息,故脾[1]如虐也。

謂[2]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則如斯耳。他臓上下,皆法於此也。

猜你喜欢
脉象五色病态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病态肥胖对门诊全关节置换术一夜留院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病态肥胖对门诊关节置换术留夜观察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五色呈祥——谈一谈作品“时来运转”带来的创作思考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君子之道:能移而相天——王夫之《庄子解》对“社会病态”的气论诊疗
五色人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