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剂加减规律探析

2012-01-29 02:41王锦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主症通脉小柴胡

王锦平

(北京知医堂中医诊所,北京100031)

《伤寒论》方剂加减规律探析

王锦平

(北京知医堂中医诊所,北京100031)

《伤寒论》;经方;方剂化裁

《伤寒论》共创103方,也即世人所指“经方”,因其组方法度严谨,被称为众方之祖。其加减应用也为后人处方化裁提供了借鉴。突出了中医特色,流传中外,广泛指导着现代临床和中药方剂的研究。现就《伤寒论》方剂加减应用规律总结如下。

1 随症加减

这里所说的“症”既包括与主症病机一致的时有时无的一些症状,也包括与主症病机不一致的或然症。

疾病是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失衡的整体表现,不可能单独出现某一脏腑的病理表现。因此某些症状会或有或无,或多或少。相应的,我们在治疗时,根据主症辨证立方的同时还要随症加减。在疾病的发展变化中,会出现一些与主症病机不一致的症状,即或然症,如果在治疗时仅仅针对主症病机处方用药则无法消除或然症,这就要求我们在处方中加入治疗或然症的药物。《伤寒论》的或然症主要出现在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四逆汤、理中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等方证之中。常见的有腹痛、呕吐、小便不利、泄泻、心悸、口渴、腹痛等[1]。例如:小便不利的病机多为气化失常,水湿停滞,故凡见小便不利者,多加桂枝、茯苓以能通阳利水、化气行湿。四逆散证和小柴胡汤证见小便不利亦加茯苓;174条方后也有“小便不利当加桂”之说。相反,小便不当利而利时,则应去桂枝或茯苓。174条方后同样有“小便自利去桂也”的论述,316条方后亦有“若小便利者去茯苓”。小柴胡汤的加减化裁也比较有代表性,“胸中烦而不呕者”,加瓜蒌荡涤胸中痰热,减去人参和清半夏之温燥;“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之恋邪,加桂枝解表达邪;“若胁下痞硬”,去大枣之壅滞,加牡蛎之清热散结[2]。

同时,随症加减也应该辨证。以下利来说,真武汤证的下利去芍药,加干姜。因其病机为阳虚水泛、水侵大肠,故去芍药以防阴柔之品有恋邪之嫌,加大辛大热之姜以温中止利。理中丸证见下利,则加大白术的用量,以健脾燥湿止利。四逆散证见下利多表现为泄利下重,泻下后肛门有重坠感,憋胀感,病机为阳气郁滞,木郁乘土,治疗上要在四逆散疏畅气机的基础上,加入通阳行滞的薤白,使阳气达于四末,温煦全身,肠道功能得复,下利得止。

2 据病情或病势的不同加减

疾病的发生有缓急之分,病情有轻重之别,根据病情的不同,处方用药的侧重也就不同。如阳虚症的治疗中,少阴阳衰用四逆汤温扶阳气,阳虚更甚的戴阳证则用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的白通汤,去甘草之甘缓,加葱白之辛通,使药效发挥更快,扶阳之力更捷。阳虚至极的格阳证则加重姜附之量,以增其逐阴回阳之力。四逆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虽然都以姜附为主药,但通过药味及药量的化裁变化,用于治疗轻重缓急不同的病证[3]。

人体的气机有升降出入的不同,当人体发病,则气机紊乱,升降出入失常。这就需要借助药物的升降浮沉来以偏纠编,调节气机。如肾气在下,而反上逆,应平冲降逆,如桂枝加桂汤证及理中丸证脐上筑,去白术以防其壅补,加桂枝以平冲逆。肺气以降为顺,肺气上逆则为喘,应降肺以平喘,如小青龙汤证喘去麻黄以防其升散,加杏仁以苦降肺气,桂枝汤证兼喘加厚朴、杏仁也是同样的道理。如太阳病误下,致脉促胸满,为下药阻遏气机,故于桂枝汤方中去芍药以防其收敛,存辛散之性以发散邪气,使之外出。小柴胡汤证见不渴而外有微热,去人参以防其壅补,加桂枝以散邪。相反,如果气机运动为下降、内入者,则去升散之品。

3 据患者体质的不同加减

人的体质不同,气血阴阳的偏胜就有所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也不同。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学提倡“因人治宜”的原因。这在《伤寒论》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尤其是峻补峻攻之品,方剂用量的化裁尤其需要注意。如《伤寒论》280条提出“太阳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4]三物白散、通脉四逆汤及十枣汤等8首方剂后均注有“强人”加,“羸者”减的说明。如白散方后“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通脉四逆汤,方中干姜三两,“强人可用四两”。正文中也有的明确提出药物用量因体质不同酌情加减。如桂枝汤的应用有“坏病”、“无汗脉浮紧者”及“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更有阴虚、“咽喉干燥者”、“淋家”、“汗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等都为禁汗之证。如白虎汤、瓜蒂散二方提出“亡血虚家不可与”。四逆汤的运用,也曾提到“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增至三两”。可见,体质情况也是《伤寒论》立法处方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伤寒论》方剂的加减因症状、病情、病势、患者体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究其根本,仍不外乎辨证论治。而且这三方面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在临证处方时需要同时兼顾,不可顾此失彼。正是因为灵活的加减,仍不断的指导着临床,古方今用,疗效显著。

[1]衣伟,胡凤艳,吴秀红.《伤寒论》本证、兼证、变证之关系[J].吉林中医药, 2005,25(1):9.

[2]梁华,龙郭芳.《伤寒论》方加减用药六法浅析[J].江苏中医,1990(4): 179-180.

[3]魏维,衣伟,王玉芹.浅谈《伤寒论》药物配伍规律特点[J].吉林中医药, 2006,26(6):1.

[4]杜天植.谈谈古方的加减运用[J].湖北中医杂志,1994,16(3):41-42.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5.002

1672-2779(2012)-05-0004-02

:张文娟

2012-01-05)

猜你喜欢
主症通脉小柴胡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立普妥联合降脂通脉汤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评估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的效果研究
药品包装用复合膜与通脉颗粒的相容性
通脉汤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PLT、PAgR、D-D和TEG的影响
适合小柴胡汤治疗的感冒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