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研究视域剖析与反思

2012-01-29 03:17庞学光
职教论坛 2012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职业院校人文

□王 浪 庞学光

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研究视域剖析与反思

□王 浪 庞学光

近年来有关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讨论日渐增多,讨论的问题涉及人文教育的定位、人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人文教育课程的实施等。对这些热点问题作梳理、概括与思考,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研究

“人文教育”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它体现了每一个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必然要求。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系统分析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而搭建出充分体现其研究视域的理论观点体系并梳理出研究路径,对于促进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理论的尽快成熟与完善,并推动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况

(一)数量上:增幅迅猛

期刊文章方面,笔者在维普数据库上以“人文教育”并“职”为题名进行模糊搜索,1989年至2010年共有432篇,其中,2004年以后的占了400篇,236篇是2008年以后发表的。排除新世纪以来期刊数量和版面增多的因素,通过文本分析不难发现,研究文章的增多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有很大关系。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发布,自此,高职院校开始关注人文教育。而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以及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有力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界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学位论文方面,以人文教育为题撰写的学位论文也逐年增多,可以查阅到的相关硕博学位论文为22篇,且都是2003年以后的。相关的人文教育读本、规划教材渐成体系,如王森勋主编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邵军编写的《走近人文:高职人文素质教程》以及李向明编写的《职业人文基础》等。

(二)质量上:缺乏深度

然而,近年来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研究的成果在数量上呈加速增长的喜人的局面,无法掩饰其在成果形式和质量等方面的隐患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如下:其一,成果形式方面以短平快的论文较多,22篇学位论文中仅有1篇博士论文,专著较少。其二,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方面,主要集中在人文教育的内涵、重要性、现状问题和对策的阐述,而这些方面的观点又基本完全沿用或借鉴来自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关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个案研究、大数量的样本调查、实证数据分析成果较少。一些期刊仍然在继续刊发一些缺乏新意的、如同工作总结的经验之谈。其三,在学术刊物的支持方面,刊发人文教育文章的高级别、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较少;刊物偶发较多,专栏文章较少。1989年以来刊发的432篇职业院校人文教育方面的文章,仅有56篇刊发在核心期刊,其中仅有11篇刊发在CSSCI期刊。由此可见关于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研究还很稚嫩以及缺乏学术研究界对其的认可度。诸多研究中只有中央教科所研究员高宝立的博士学位论文《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武怀军的论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确有创见,提出了一些真正值得重视的观点和看法。但遗憾的是,这两篇文章对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改革也只是提出了一种改革的方向和思维的方式,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实际可供操作的方案,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

二、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研究视域的剖析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职业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等。在这些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也存在不少的分歧。现就主要的研究视域一一剖析。

(一)人文教育的定位: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还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的概念在我国的使用一直比较模糊混乱未有定论,实践中人们更多地使用“人文素质教育”的称谓。1993年王小明等人发起了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之余,人们却日益沉浸于物质享受,并把它作为一种人生追求,而忽视了对完善人格的追求和自身潜能的全面发展,过于追求“技术理性”、“工具理性”而导致“价值理性”、“目的理性”的萎缩和丧失。反映到教育领域,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各个层面蔓延,人文教育正是基于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导致学生片面发展、“有智商无智慧、有知识无思想、有文化无德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有索取欲无奉献心、有青春无热血”[1],造就了“工具人”、“机器人”、“半个人”、“精神植物人”等现象而催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很显然,人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关注首先是人们将其作为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试图完善教育的功能。2005年《教育研究》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文论坛”,与会者一致认为,人文教育是与职业教育相对而言的,它们一起构成完整的教育。现代社会,任何一种教育都应该是旨在培养“现代人”的教育,“现代人”必将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各种需要、各种能力、潜能素质的全面发展。促成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在理念上定位于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半个人”或者“机器人”,对受教育者进行“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2]。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强调基础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的一体性而不是分离性,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3]的本质意义与现代的高度。

将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定位为“培养完整的人”,要消除两种误解。第一,强调人文教育在培养完整人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并不是要降低职业院校中的专业教育技能训练的地位,甚至可以说,专业知识的获得与专业技能的增进是现代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但更要强调日常生活中核心知识的获得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色应在于其职业性,它既具有一般人文教育的规定性,是通过习得人文知识形成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的活动;同时它又具有特殊性,它不同于那种“通识形态”或“一般形态”的人文教育,而是一种“职业形态”或“特殊形态”的人文教育,可称之为“职业人文教育”,其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4]。第二,培养完整的人需要各种教育,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被纳入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范畴。如果是这样的话,“人文教育”的提法也就没有必要了。因此,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学生发展的现实状况之间的差异来定位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标。按照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对人文精神内涵(人性、理性、超越性)[5]的阐释,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也有三大目标:其一,促进学生完满人性的提升,具体而言是对自己目前以及未来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与提升;其二,促进学生理性的形成,具体而言是以认真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学习与人生;其三,超越性,具体而言是对未来职业生活意义的追求。

(二)人文教育内容的组织:采用独立设置,还是专业渗透?

承认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一般性,意味着在职业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人文知识传承。也就是说,人文知识是学生人文素养的知识基础,缺少了这个基础,人文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基本的人文知识主要涉及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人生真谛有更充分的揭示,一般具有系统性、理论性、深刻性。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内在的世界)和文化世界(外在的世界),它要回答的是“应当是什么”,在职业教育从“人力”教育到“人”的教育的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一门人文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哲学以其爱智慧的品格揭示客观存在的深刻性让人学会思维和判断,文学以其独特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语言艺术形式呼唤与塑造人心的善良,历史以其事实的真实性让人学会反思和借鉴,艺术以其独特的形象展示人文神韵。选择任何一门人文学科,意味着按照它自身的视角选取和组织人文教育的内容。这些学科的内容可能与学生从小学开始接受的教育中的某些内容有某种重复,但看待问题的视角却不相同。在一个被功利至上、浮躁笼罩的时代,在“实用即真理”的背景下,偏重专业知识技能教育而疏于讨论人生真正意义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单独设置人文教育课程,以系统的、完整的方式探讨这些“人生为何?如何生存?”的问题,是非常值得和必要的。

单独的人文教育课程提供的人文知识具有价值性、语言性、默会性等特征[6],这些特性为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试图仅仅用系统的、深刻的人文学科知识教育来促成学生完整人性的提升不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也不能适合学生的现实需要。有研究者指出,“学生的悲哀不在于他们没有读过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而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缺失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困惑与迷茫”[7]。因此,职业院校重视传统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的同时,也应看到人文知识的另一种形式,它涉及与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技术伦理、专业文化和现代科技前沿的哲学反思等。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要求,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必须互补共济,专业渗透必然成为职业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一种必要和重要的途径。这一点在已有的研究中已达成共识。有论者指出,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方式有: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8]。具体而言,人文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融通渗透,需要大胆突破将人文教育仅作为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习惯思维,明确体现人文教育的应用性。其一,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9],教育性是教育的唯一属性,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也不例外。由此可以断言,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首先体现为教学中教师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这本身也是一种人文教育的熏陶。其二,在现有的人文学科课程教学中强化应用性人文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如对专业理论中出现的一些人文知识进行讲解,对专业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鉴赏,用人文精神对专业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其三,有针对性地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灵活多样的人文应用性课程,或者将人文应用性知识与技能融入专业教学的相关环节,在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训练中,探索技术与人文的结合,逐步确立技术与人文并重的现代职教理念。

(三)人文教育课程:以人文知识为主线,还是以人文活动为依托?

如果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有必要单独设置课程,那么这一课程是以人文知识为主线来展开,还是以人文活动为依托来组织呢?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仍然取决于人们对人文教育定位的认识。倘若将人文教育定位于补充单独的专业教育带来的不足,从构筑个体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着手,人文教育课程必然要以人文知识为主线来组织,成为一门涵盖多个学科的综合课程。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开发和用于教学实践的《职业人文基础》课程,2008年成为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可谓这一主张的典型代表。应课程教学需要相继出版的教材和专著也成为这一主张的忠实拥护者,如《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读本》(张俊相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读本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示范教材)》(丰坤武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等等。倘若将人文教育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其终极意义是提升个体和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显然,以人文知识为主线组织的专门课程负载的价值过重。不少调查已经表明,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受挫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没有掌握能够直接应用操作的技术技能,而在于“缺乏健全的人格修养和敬业精神,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不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10],归根结底可认为是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或错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成为必然。

“躬行与实践是人文知识与人文能力内化为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11],职业生活包含着丰富的默会性人文知识,其所拥有的体验性、互动性情景,以及对它的理解和应用,为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生动的场景,开拓了以自然渗透和情感介入等方式实现文化传承的途径,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水平。面向职业生活的职业人文教育的展开必然是以活动为依托,具体而言,在形态上体现为显性与隐性课程的完美结合,既包括职业实践实习中一系列本身就承载着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职业活动,也包括精心设计的富有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坚决摒弃简单的“灌输”、“说教”、“训导”和“训练”,极力实施“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活动过程中,学生经历着从接触“无活力的知识”到感受“有活力的知识”,从掌握“专业的知识”到体验“一般的知识”,学生收获的并不只是对人文知识的简单掌握和应用,而更有人文思维的拓展、人文方法的运用和人文精神的提升。

三、对已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研究的反思

剖析已有的职业院校主要研究视域,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而不同”,但人文教育是职业教育应有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人文教育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12]。这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这种教育必然以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逻辑起点,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层面上,应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文学科教育,基本内容是传授人文知识;第二个层次是人文思维教育,基本内容是讲解人文方法,培养人文态度;第三个层次是人文精神教育,基本内容是陶冶人文情怀,提高人文素质。在实践层面上,职业院校人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明确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其二,建构培养完整的人的课程体系,重视人文学科课程;其三,强化人文教学方法的运用,注重人文氛围的培育。以上问题之所以能成为研究的热点,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是研究教育的一些根本问题,带有起点性,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依据这样的标准,这些问题仍然会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研究者继续关注的焦点,为职业院校人文教育改革提供具体的实证和理论参考,使我们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教育活动的本质与特征。然而,已有研究的模式和一些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实现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相关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必须寻求思维的转换和视角的创新。

在研究思路上,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研究固然需要借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因为相比之下,其研究历程更长,研究的专家学者更多,研究的影响更深。但职业院校的教育既要遵循学校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兼顾职前培训的要求,对其进行研究需要有视野上的突破和观点上的更新。首先,认识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可以有空间维度上的横向对比,还应该有时间维度上的纵向考察,既要有对本国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描述和总结,还应有对他国情况的审视与批判,从而形成与历史及世界对话的习惯,以发展的眼光和动态的视阈来探究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应当成为我国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理论研究未来的走向。

在研究方法上,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研究固然需要文献解读与理论思辨,因为几乎任何研究都必须有一定的前期文献研究作奠基,已有的文献能为新的研究提供背景材料。但人文教育特定的研究对象——人、人的价值、人的精神、人的心灵世界具有某种特殊性或个别性,它难以像其他研究那样可以重复、可以推演,既需要又难以采取完全量化的分析方法,因为它面对的是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具有个别性、不确切性,不可能被纯粹客观地加以描述和分析。因此,有必要加强个案研究、大数量的样本调查和实证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的理解、阐释、反思、体验、感悟等应当成为探究人文教育的根本研究方法。

[1]李江源.知识与智慧:现代教育中的二律背反[J].现代教育论丛,2001(01):10-16.

[2]文辅相.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国大学教学,2004(9):21-23.

[3]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10.

[4][12]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54-60.

[5]周国平.人文精神与教育[OL].http://culture.people.com.cn/GB/70968/70970/9071041.html.

[6]张祥云.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2004(6):8-12.

[7]张翠莲.加强人文教育,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J].教育与职业,2005(1):43-44.

[8]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精神[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9]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10]陈国庆,王晶.从大学生职业生活的现实需要看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J].河南教育(下),2009(11):9-10.

[11]赵惠莲,李吉敏.论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24):55-56.

G710

A

1001-7518(2012)10-0010-04

王浪(1977-),女,湖南长沙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湖南农业大学职教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庞学光(1963-),男,山东平度人,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和平区副区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当前中国职业教育若干难点问题研究(课题编号:DJAO8O18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主持人:庞学光。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职业院校人文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