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45例临床观察

2012-01-29 16:06孙远新张会燕高淑兰陈波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34期
关键词:根钉椎弓脊髓

孙远新 张会燕 高淑兰 陈波

AF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45例临床观察

孙远新①张会燕①高淑兰①陈波①

目的:探讨AF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AF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的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4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且获得6~24个月的随访。无感染,无椎弓根钉松动、滑脱等情况发生。经X线检查测定显示,椎体前缘压缩程度、Cobb’s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的改善,且神经功能水平均有同程度的提高。结论:AF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具有复位操作简单、准确,固定可靠,骨折愈合满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F脊柱内固定系统;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内固定

脊柱骨折十分常见,而胸腰椎骨折则是脊柱骨折中最为常见者。因其常伴随脊髓损伤,处理不当后果极为严重,不仅可能致残,还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故该疾病在临床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AF(atlas fixator)脊柱内固定系统是在RF内固定系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发展而衍变来的,是一种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1]。近年来,因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复位确切以及内固定牢固等优点被广大骨科医生所认可,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2007年8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先后对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AF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7年8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采用AF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的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29例,女16例;年龄21~64岁,平均44岁。交通事故伤12例,高处坠落伤28例,重物压砸伤5例。单一椎体骨折40例,其中T10骨折5例,T11骨折11例,T12骨折12例,L1骨折7例,L2骨折5例;双椎体骨折5例,T10~11骨折2例,T11~12骨折1例,T12~L1骨折2例。骨折至入院救治时间6 h~7 d,平均3 d。爆裂型骨折21例,单纯性楔形压缩型骨折19例,骨折脱位型5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依据Frankel分级法进行分级:A级5例,B级9例,C级16例,D级15例。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麻醉方式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以伤椎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切口长度12~15 cm,暴露伤椎以及其上、下各1节段脊椎棘突、椎板、关节突及横突。根据X线检查结合切开后观察情况确定椎弓根钉进钉点,患者如为腰椎损伤则进钉点为上关节突外缘垂直线与横突中轴水平线的交点;而胸椎骨折患者则以小关节下缘与小关节中线交点的外侧3 mm处作为进钉点[2]。用咬骨钳咬进钉点骨皮质后手锥钻孔深度达1 cm,插入克氏针。保持矢状面SSA角(矢状面上椎弓根与水平面的角度)为0°及TSA角(椎体横切面上椎弓根长轴与正中线的夹角)5°~15°[2],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导针位置正确后,选择长度合适的椎弓根螺钉,拔出导针进行攻丝后,用平头小克氏针探查骨髓道四壁和前端的情况,确定骨髓道在椎弓根内后,依次拧入AF系统4枚椎弓根螺钉[2]。随后进行椎管减压,解除脊髓压迫。安装AF角度螺栓组合,旋紧螺帽,用扳手旋转正反螺纹套筒,撑开连接杆,以恢复椎体高度,达到骨折复位的目的,再次以C型臂X线机透视检查确认脊髓压迫已解除,且椎体复位良好,安装横连接杆。严重不稳定性骨折患者行横突间及小关节间植骨,生理盐水冲洗创口,放置引流,逐层缝合伤口,术毕。

1.2.2 术后处理 患者术后常规负压引流24~48 h,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7~10 d,14 d左右拆线,卧床休息6~8周后适当下床活动,期间注意勤翻身预防褥疮发生。

2 结果

4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复位、愈合满意。所有病例无感染发生,无断钉、断捧,椎弓根钉松动、滑脱等情况发生。经X线检查测定显示,椎体前缘压缩术前为55%~79%,平均66%,术后为6%~25%,平均8%,复位率达85.5%;Cobb’s角由术前的21°~32°(平均26°),恢复至术后的3°~7°(平均5°)。6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依据Frankel分级法进行评价:A级2例,B级4例,C级14例,D级12例,E级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且效果显著。

3 讨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自应用以来,已成为脊柱外科中最常用的内固定方法,其中的AF内固定系统在临床中更是得以广泛应用。它是良好的后路三维内固定器械,原理是椎弓根钉与角度杆共同作用,通过连接杆的撑开,恢复椎体高度,达到骨折复位的目的[3]。AF内固定系统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即使是不稳定型、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重度胸腰椎骨折,亦可选用此法进行治疗。

胸腰椎骨折常因各种复合的应力造成轴向压缩、旋转产生一个或是多个脊柱平面的不稳定所致[4]。而对于此类骨折,治疗原则是尽可能矫正脱位畸形,恢复椎管的正常力线,解除脊髓和神经根所受压力,有效复位、固定,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5],从而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因脊髓和神经根发生继发性损伤而引发的并发症。

AF内固定系统是由正反螺纹角度螺栓,正反螺纹套管,横连杆,自锁椎弓螺钉及横钉组成,将椎弓根钉置入椎体,利用机械力量实现准确复位和可靠的固定[3]。通过固定支撑作用,为骨性愈合提供前提条件,引其内固定效果牢靠,保证了脊柱的长期稳定性,也为后续脊柱的生物力学重建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对2007年8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AF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的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结果发现,45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在随访期间,骨折复位、愈合满意,无感染,椎弓根钉松动、滑脱等情况发生。经X线检查测定更加证实了,椎体前缘压缩平均值由术前的66%,恢复至术后的8%,复位率达85.5%;Cobb’s角平均值亦由术前的26°,恢复至术后的5°;神经功能水平也都存在显著的提高,总体疗效满意。AF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具有复位操作简单、准确,固定可靠,骨折愈合满意,并发症少等众多优点,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1] 王春,刘清平,刘成招,等.AF系统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J].颈腰痛杂志,2004,25(1):26.

[2] 饶书城,吴之康.脊柱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73.

[3] 宋富立,靳安民,王瑞,等.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术后断裂临床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6):376.

[4] 安琛,任龙至,张运成,等.椎体植入人工混合骨材料加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2):120.

[5] 杨子明,郭昭庆,党耕町.胸腰椎骨折诊断与治疗热点问题高峰论坛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8):505-506.

10.3969/j.issn.1674-4985.2012.34.024①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1

孙远新

2012-08-16) (本文编辑:李静)

猜你喜欢
根钉椎弓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全程跟踪护理管理对高龄患者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护理疗效分析
骨水泥注入中空侧孔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症的腰椎滑脱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与CT的诊断对照研究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探讨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椎体骨折置钉准确度分析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