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宣翻译中受众中心化与译者主体性的和谐统一

2012-02-14 05:30李春光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原文

李春光

(哈尔滨师范大学 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攀升,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外宣翻译担负着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任。除了要参照“信、达、雅”的标准外,由于外宣翻译功能的特殊性和语言的民族化,译者还需遵循“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27)。从交际合作原则的角度出发,外宣翻译是一种在译语文化环境中达到一种或几种交际目的的交际行为,交际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受众与译者能否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信息的传达。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从译者和受众对翻译行为的影响着手,探讨在外宣翻译中如何做到译者和读者的和谐统一,使信息成功传播。

二、外宣翻译的特点及要求

从传播学角度看,外宣翻译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注重传播效果,即信息引起的各种反应。因此,外宣翻译有别于其他翻译,具有信息突出性、信息召唤性、信息简洁性的特点。所谓信息突出性,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的,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殊需求、兴趣和接受心理,对不同类型宣传资料中具有关联性信息性质和信息价值的文字进行有理有据的操作性调节并予以突出。所谓信息召唤性,是指外宣翻译应该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反应。翻译目的论中的一个重要宗旨即译者根据翻译要求优先考虑译文读者的需要,以读者效应为准则,使译文信息准确,简单明了,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所谓信息简洁性,是指外宣翻译应使用简约精炼的语言文字,确保预期功能的实现。

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不同而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语言表达方式,交际双方在把握文本中的文化因素或在探求文本意旨方面都可能出现语言或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对源语信息进行筛选和重组,注重信息的突出性和召唤性,凸显译文的简洁性和可读性。根据外宣翻译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文化因素和读者的心理,把两种语言文化融会贯通起来,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反应。这体现了外宣翻译以受众为中心的要求,在读者摄取信息的过程中排除社会背景、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使信息顺利传达。

三、受众中心化

在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传播效果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以及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传播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尺度。如果传播者发出的信息不被受众接受,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那就失去了传播意义。大量的研究证明,传播效果不仅受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技巧的影响,受众自身的属性,也就是他们的阅读兴趣、政治态度、价值观等差异也制约着传播的效果(吴磊,2009:113)。因此,外宣翻译成功与否往往可以通过读者的认可度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沟通行为的广泛度来衡量。换言之,外宣翻译要想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要在语言风格和思维习惯方面体现受众中心化。

汉语的表达向来以文辞修饰和意境悠远见长,英语的表达则截然不同。这是因为汉语的表达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概念。汉语具有实、明、直、显、形、象的表达法,即措辞具体,含义明确,叙述直接,常常借助于比喻和形象。而英语的表达抽象,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连淑能,1993:24,28)。例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添砖加瓦”这类形象的比喻在汉语中比比皆是,翻译成英文要注意语言风格的差异,变形象为抽象,译为lack of perseverance,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为了增强文章的气势,宣传资料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排比、对偶句,使文章显得铿锵有力,主题更为突出。外宣翻译中常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宣传口号等有时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三通”为汉语独有的政治术语,目前通用的翻译是three links,采取直译法。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可进行补充性解释 :the direct links of mail, air and shipping services, and trad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以便让西方受众理解其中含义(孔祥立,2008:48)。语义传达是传播活动的主要内容,受众能否准确地理解并接受所要传达的内容是关键。应避免英汉语言风格的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注重体现受众中心化。陆谷孙先生曾说:“最好的外宣英文,应该把握两个原则。首先,以外国受众为主要考虑对象,让他们能接受。除此之外,还可以有一点适当的‘中国味’。”(吴丹,2010:114)

就思维习惯而言,中西方的差异也很大。前者重形象思维,喜欢寓情于景;后者重抽象思维,喜欢化有为无。西方人习惯分析性思维方式,常常以物为本深入思考。而中国人则习惯综合性思维方式,多以人为本,人性化意识更为浓厚 (蔡清华,2005)。英语是分析型、聚集型、形合与物称为特点的语言,汉语则是综合型、流散型、意合与人称为特点的语言。段连城(1990:7)认为:“不管写得多好的中文,如果机械地逐字逐句译成外文,而不在翻译阶段进行加工,就不能成为流畅的外文。”翻译过程中的加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原文中蕴涵深厚文化特色和政治色彩的词句进行解释说明,以便读者能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义,这一点在对外宣传中尤显重要。翻译不是将一种语言的形态结构强加到另一种语言之上,应当考虑读者的阅读心理和语言习惯,在译文中进行必要的调整,转换原文和译文功能相悖或不必要的信息。例如,“抓大放小”仅译成to seize the big and free the small是不完整的,而应该加入解释: manage large enterprises(well)while easing control over small ones,并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适当地调整(张健,2001:27)。陆谷孙先生在翻译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口号时就指出:“外宣英文应以外国受众为主要考虑对象。”他把“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凝练为At your service at Expo,非常简洁,便于印在徽章上,同时表达出了志愿者为人们服务的实质(吴丹,2010:114)。

四、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查明建、田雨,2003)。有研究者指出,其本质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审美创造性。从译入者的视角来阐释翻译活动,指导译者把原文文本看作一个开放性的信息源,既考虑文本外在制约因素与文本自身特征的文本功能,又考虑受众的认知能力和文化心理。唯有如此译文才能被读者接受,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译者起着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融合协调的重要作用。

以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苏姗·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西奥·赫曼斯 (Theo Hermans)为代表的操纵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提出:“翻译就是文化改写”,从而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翻译的全新视角(Hermans,1985)。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翻译这个以人的思考和创作为中心的艺术活动中最不应该忽视的恰恰就是对这个活动的主体——译者的研究和重视。无论是对原文的阅读理解还是对原文的阐释和表达,译者始终起着最为主要的作用(陈敏,2006:168)。外宣翻译绝不是将外宣文本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实质是译者适应与选择的过程,是“译有所为”。这体现在翻译目的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积极主动地针对不同地区和国家、不同层面的译入语受众以及不同的时间,把中国文化的精华译介到世界各国,让全世界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真实地了解中国(刘雅峰,2008:140)。

五、外宣翻译策略

受众中心化和译者主体性是外宣翻译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功能翻译理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翻译进行了诠释,并对如何翻译进行了指导。它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同时兼顾作者、译者和读者多边关系的理论。它指导译者从翻译目的着手,应具备功能意识、受众意识和宣传意识。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弗米尔( H.J.Vermeer)提出的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ie)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预期的目的是否完成,注重翻译目的的完备性而不是对等。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翻译活动的目的对翻译什么、为谁翻译以及为什么翻译有着直接的影响,对翻译立场、翻译方法也有制约(同上:142)。贾斯塔 · 霍茨-曼塔里(Justa Holz-Mänttäri)借鉴交际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即翻译是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传递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的信息。外宣译者若缺乏翻译功能目的意识,就很难通过译文与受众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作用。

受众简单地讲就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是传播内容的归宿,同时又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没有受众的参与,传播活动是不完整的(陈龙,2005:96)。从外宣翻译角度而言,受众意识可理解为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以对译入语读者的关注、认识和了解为指导而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的意识。换言之,外宣翻译的受众意识就是指外宣翻译工作者为目标语读者服务的思想及表现。由于文化、语言、政治及生活环境的差异,受众对外宣内容有着不同的兴趣及需求。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外宣译者必须对译文的受众有所了解,确定受众的社会阶层、经济文化政治背景、教育程度、年龄层次、职业差异、价值取向等(吴磊,2009:113)。要求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坚持“三贴近”原则,使译文在忠实于原文实质性信息的基础上简洁准确、通顺流畅,保证译文的可读性。

宣传意识是指译者不是词句转换者,而是思想沟通者。在外宣翻译中,除了要注意语言文化背景,社会政治背景也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译者要清楚中国的文化背景,还应具有厚重的中外政治、经济知识功底。外宣翻译必须立场鲜明,紧跟形势政策发展,注重语言运用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在生机蓬勃的文化语境中,在主体意识和宣传意识的操纵下,译者应从广阔的文化层面而不是狭隘的语言层面上去处理原文。经过选择、清理、修饰、过滤、强调与重新组合后,译文便具有了生命。增强译者的宣传意识绝对不是以自我目的为中心的任意翻译,而是关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

六、结语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外宣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原文作者、原文文本、译者、译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因为信息的传播而组成的一个系统。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绝不是将文本内容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其实质是以受众为中心的适应与译者主体性的选择过程,是和谐统一的交际合作行为。从事外宣翻译的译者应清楚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让全世界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真实地了解中国,同时清楚译作的价值和意义,把目光投射到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译者和读者两者要和谐统一,共同完成信息传达的目的。

[1]Lefevere,A.Introducti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J].Comparative Literature,1995,(1).

[2]Hermans,T.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 New Paradigm[A].In T.Hermans(ed.)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C].London: Croom Helm,1985.

[3]蔡清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汉英语言上的映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3).

[4]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5]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6]陈敏.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8).

[7]段连城.呼吁: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J].中国翻译,1990,(5).

[8]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9]连淑能.英语的“抽象”与汉语的“具体”[J].外语学刊,1993,(3).

[10]刘雅峰.译有所为,译者何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及其译者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1]孔祥立.论外宣翻译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文教资料,2008,(14).

[12]吴丹.从目的论视角看2010上海世博会外宣资料的翻译[J].网络财富,2010,(5).

[13]吴磊.传播学视阈下的新闻翻译研究[J].新闻界,2009,(3).

[14]张健.英语对外报道并非逐字英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1,(4).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