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高校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研究

2012-02-14 05:30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理工俄语学时

陈 兵

(东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一、引言

截至2011年,中国开设俄语专业院校100多所,其中理工类高校20多所,但是培养科技俄语翻译人才的却寥寥无几。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石油俄语),哈尔滨工业大学实现了专业科技俄语翻译人才(航天俄语)、宽领域的科技俄语翻译人才、人文类人才培养三个方向并行的教学模式。而其他大多数理工高校或培养人文类人才(侧重俄语语言文学),或培养经贸翻译人才,或培养复合实用型俄语人才(人文、经贸、法律等并举)。理工高校俄语专业培养的人文、经贸和复合型人才在与综合性高校或人文类高校竞争时缺少差异性技能。

孙玉华和刘宏(2011:1)指出,在106所院校中,本科俄语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主要有14个:语言文化、俄语教育、俄英双语、经贸俄语、国际贸易、航天俄语、商务俄语、旅游俄语、应用俄语、对俄汉语、俄语外事、法律俄语、石油科技俄语、俄语师范等。其中只有航天俄语和石油俄语是培养专业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对于应用俄语方向,从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看到,培养的仍然是以经贸为主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中俄之间的科技生产建设合作不仅仅局限于石油和航天领域,在工程建设、电力、电子信息、机械等范围内开展了深入合作。2011年6月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成立,开设了化学、生物、物理等专业,采用了专业+俄语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次可喜探索。

现今国内俄语招聘市场约一半企业招聘科技俄语翻译,但是国内20多所理工高校只有几所培养专业科技俄语人才,其他人文类高校和综合性大学很少培养专业领域的科技俄语翻译人才。一边是理工高校俄语专业毕业生与人文高校或者综合性大学俄语专业毕业生在人文和经贸领域就业岗位上的激烈争夺(包括俄语语言文学研究生考试),一边是社会急需的专业科技俄语翻译人才的极度匮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理工高校俄语专业的课程改革给予重视。

二、课程改革建议

1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2003)中规定提高阶段的必修课有高级俄语、阅读、写作、视听说、笔译、俄罗斯文学选读。高级俄语(精读课)是高校俄语专业的必修课,贯穿四个学年。大纲规定:“高级俄语(三年级2个学期)6学时/周,高级俄语(四年级2个学期)为4学时/周。”但是,高校教学资源有限,即使选修课程,也不能超过一定学分。若培养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则高级俄语作为必修课程会给理工高校俄语专业带来影响。必修课高级俄语一门课程至少占6学分 (6学时/周)。高年级的视听说通过口语、电影欣赏等课程形式开设,每学期至少2学分(2学时/周)。选修课俄语泛读(或通过报刊选读课开设)是形成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每学期2学分(2学时/周)。若再给文学、俄语通论分配一定学时,则只能留给科技俄语很少课时。多数理工高校只能给科技俄语一个学期2学时/周,或两个学期2学时/周。提供给科技俄语教学足够的课时量是科技翻译人才培养的前提。

2 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结构的选择应该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课程是社会系统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李庆丰,2008:30)。理工高校俄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除应使学生具备科普知识的俄汉语互译能力外,还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能对相应科技材料进行翻译。

理工高校俄语专业应从三年级开始设置两个方向:人文方向和科技翻译方向。将高级俄语、文学、俄语通论等归入人文方向。科技翻译方向设置科技俄语翻译理论(2学时/周,开设1个学期)、科技俄语泛读(2学时/周,开设3个学期)、专业科技俄语(如矿业俄语、计算机俄语、工程俄语等)(4学时/周,开设3个学期)、俄罗斯报刊选读(2学时/周,开设2个学期)、俄语视听说(2学时/周,开设2~3个学期)、俄语国际贸易实务(开设1学期,2学时/周)等课程。

大纲指出,学生应“具有比较全面的俄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对俄罗斯史地、文学、文化传统、社会现状、风俗习惯等比较了解”。一二年级阶段已将俄语语法和语言基础知识讲授完毕。三四年级阶段选择人文类就业方向的学生应选择高级俄语、文学、通论等作为主干课程。但选择科技翻译方向的学生应选择俄罗斯报刊选读课程(俄语泛读课)替代高级俄语课程,同时将其压缩至2学时/周。报刊选读课程更具时代气息,信息鲜明,易于更新并补充内容,能够实现从精读向泛读的跨越,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能为学生拓展更实用、富于变化的人文类知识。

俄语科技翻译主要面向涉外工程建设和科技产品生产及贸易,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与运输、木材采伐加工及进口、船舶制造、电力工程等。在这些领域的实践翻译中,若只是为查找术语或简单翻译,则英语四级水平足以应付。超过英语四级水平的工作,则需专业英语翻译来承担,而很少由俄语翻译客串。高年级课程门类多,科技俄语泛读、专业科技俄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需足够时间课前预习和课后消化。因此,不建议三四年级科技翻译方向再增设英语、计算机等选修课,以便为与科技俄语相关的其他选修课程的开设节约课时。

在开设俄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前一学期设置由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选修课国际贸易实务。中国涉外工程建设及机电产品对俄等独联体国家进出口中,翻译不仅涉及专业科技领域,还会涉及合同的谈判、签订、履约、索赔、转包、分包等业务。因此,国际贸易实务是科技俄语翻译方向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其他专业科技俄语课程也可通过与理工院系联合授课方式完成。例如,东北林业大学俄语专业学生二年级可选修林学院开设的林业概论课,四年级可选修俄语专业的林业俄语阅读课。聘任俄罗斯理工教师讲授科技俄语泛读课或专业科技俄语课。此类课程可与中国教师讲授的科技俄语课程同时开设,或者置于其后。讲授内容是科技俄语课程的延伸或者深入挖掘,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理工俄语课程的开设应与所在学校的特色学科结合起来,并依托本校的教学资源优势。这避免了各高校培养的人才重叠,也避免了教学资源浪费和不专业化现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计算机俄语课程、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医学俄语课程。正如俄语语言学家隋然(2009:22)所说,高校俄语教育应保证本体性和主体性,保持对外部世界敏感性和灵活性,处理好常项和变项关系。随着近几年国内申报、开设俄语专业的理工高校的增多,教育部可考虑规划、扶持理工高校各俄语专业建设专业科技俄语重点学科。

聘请本地一线科技翻译公司各领域资深的俄语译员为学生定期讲授科技俄语翻译技巧及实践经验。翻译公司的俄语科技译员具有丰富的笔译经验,他们对科技翻译认识的敏感度强于高校的翻译教师,他们的实践翻译技巧很多是教科书中没有的,有的甚至可以称为是译员的know-how(专有技术)。一般来说,五年以上译龄且300万字以上翻译经验的翻译公司译员会具有较好的实践笔译能力。一线译员的讲座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认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翻译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社会的需求就是高校教学的改革方向。翻译公司是市场需求与外语知识连接的纽带。通过翻译公司译员的讲解,学生也能对未来的专业需求有清楚认识。

创造机会邀请本地涉俄及涉独联体国家的企业(如中国三大石油集团、五大电力集团、十大机械集团的本地分公司)到高校,宣传自身对于科技俄语翻译人才的招聘标准。聘请一线工程科技译员来高校讲座,讲解一线科技俄语口译技巧。订单式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正如杜国海(2000:101)所说:“人才培养重要的是,在素质多元化培养的途径上构建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文化教育与专业结合的全方位培养体系。”

3 课程内容改革

改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情况,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采用现代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新鲜素材,寻找更多的教学方法,以改进教学内容。

语料库用于典型化地描述语言的性质与变化,其内容注重知识全面,追求重点突出,符合跟踪时代、知识实用的原则。Sinclair (1991:12)曾强调,文本集合与语料库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具有一种特殊的代表性。传统的课本教学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多媒体教学已经开始引入课堂。应建立各类专业科技领域翻译教学语料库,引入可比语料库,用于启发式、探索式教学;引入平行语料库,用于学生课后的翻译练习与实践。国际标准化文件、工程合同、工程图纸、招标文件、技术规范都是典型的科技俄语语料,均可引入教材。

20世纪80年代,国内高校公共俄语教研室和俄语专业的教师编写了30多本理工俄语教科书,但30年后有些内容要随时代变迁而更新。现在国内理工高校俄语专业应编写符合时代气息的专业领域的科技俄语教科书。哈尔滨医科大学2005年编写的医学俄语教科书值得借鉴。增加以专业领域为纲科技俄语教材的编写,减少以语法为纲教材的编写。语法不是科技俄语教学的目标,课文也不是为语法而服务,培养科技外语技能才是最终目的。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也认为,语言学习必须同某一领域社会行为联系起来。

近20年来,国内高校俄语专业中的俄语语言学理论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最近几年语义学理论与计算机翻译的结合得到了关注。但语言学理论在科技俄语翻译中的应用问题仍然未引起重视。国内俄语语言学界对翻译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人文领域,很少涉及理工领域。语义学、语用学和篇章学理论在科技俄语翻译研究中的运用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4 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应循序渐进。首先,应开设科技俄语翻译理论课程和科技俄语阅读课程,培养科技俄语教师和积累教学经验;其次,结合学校的优势自然学科,开设特色科技俄语课程,与理工院系联合教学。在具备了一定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编写科技俄语教材及相应专业语料库,为学生开辟语言实践实习基地。

科技俄语翻译人才不同于人文类翻译人才培养,必须考虑到俄语专业教师是否能胜任科技俄语教学的因素。若流于形式,容易使科技俄语教学变成科普俄语教学,导致教师只能讲授简单的科普俄语知识,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科技俄语翻译人才。若仓促建立一整套科技俄语教学体系,容易使语言学出身的俄语教师难以承担科技俄语教学工作,或学生抱怨教师的科技知识不足,或学生难以消化高强度高难度的科技俄语知识。

科技俄语教学不仅是使学生系统学习某项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同时也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例如,在学习林业俄语的同时,既要学习系统的林业知识,也要注意到中俄林业贸易发展的现状,应多介绍中国企业在俄罗斯木材采伐、运输、销售和购买过程中须具备的认证文件,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境内设立木材加工园区的情况,俄罗斯森林经营政策等情况。

理工高校俄语专业适宜将人文类与理工类俄语翻译人才培养并行(非并举),留给学生自由选择权。因为此选择将决定学生的未来工作和生活方式,选择科技俄语翻译方向的学生应是希望未来从事工程技术翻译的学生。科技俄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随中俄科技贸易方向而变化。应为学生设置2~3个科技专业方向,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机会。

三、结语

当前理工高校公共俄语教学由于高考俄语生大幅减少而衰落。理工高校俄语专业必须接过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接力棒,确立科技翻译在理工高校俄语专业教学中的优先地位。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将科技翻译向矿业、工程建设、电力、机械等专业方向倾斜,培养中俄科技贸易合作中的急需人才。课程体系建设既应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又应保证实用性,使得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1]Sinclair,J.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杜国海.试论高等教育目标多元化与课程结构改革[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99-101.

[3]李庆丰.大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对课程知识选择的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8,(6):27-31.

[4]隋然.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TOP-DOWN发展模式及本体性和主体性问题[J].中国俄语教学,2009,(1):22-26.

[5]孙玉华,刘宏.新时期高校俄语专业现状调查及专业改革发展方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1-4.

猜你喜欢
理工俄语学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
陈光中:理工男变身“披萨达人”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