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制约 打通后方通道全面实施港口增运战略

2012-02-14 20:10济南铁路局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2年3期
关键词:兖州装车枢纽

济南铁路局

(济南铁路局,山东 济南 250001)

济南铁路局地处华东沿海,所在山东省区域经济发达,青岛、日照、烟台三大港口年吞吐量达8亿t,是沿海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引擎和国内外物资交流的重要窗口。特殊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济南铁路局货物运输的结构特征,港口矿石占全铁路局货源的 53%,确保港口运输成为增运增收的关键所在。为此,按照铁道部的部署要求,济南铁路局通过“发挥沿海区位优势,依托港口充足货源,突破两端瓶颈制约,打通后方运输通道”,全面实施港口增运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 年,济南铁路局货物发送完成 1.97 亿t,同比增长 1655万t,其中港口货物发送 1.1 亿t,同比增长 1241 万t,港口增量占全铁路局货运增量的 3/4。

1 突破两端瓶颈制约,快速提升装卸能力

从港口增运的起点看,三大港口普遍存在装车线路少、有效长不足等问题,装车能力仅能满足 66%,每日缺口 1520 车;从港口增运的终点看,铁路局管内历城、莱钢等车站卸车线路短、场地狭小,设备陈旧,卸车能力仅能满足原料需求的一半。针对两端能力不足问题,济南铁路局积极实施“短平快”扩能改造,快速增加装卸能力,为港口增运提供保障。

(1)快速扩充港口站装车能力。青岛港新建 6000吨级矿石自动装车线,扩建港站联络双线,改造老港区码头 5、6 股,装车能力由日均 1150 车提高到2950 车,增加 1.6 倍。日照港新增加调车线、存车线 10 条,1050 m 矿石自动装车线 2条,散杂货装卸线5条,装车能力由日均 1200车提高到 2500 车,增加 1.1 倍。烟台港陆续完成 T3、T4 股矿石装车线改造,增配大功率调车机车2台、装载机 12 台,装车能力由日均 350 车提高到 800 车,增加 1.3 倍。

(2)大幅提升卸车站接卸能力。历城站更新济钢翻车机、拨车机等设备,增建冬季卸车简易解冻库和交接车进路,矿石卸车能力由日均 220 车提高到 400 车,增加 82%;莱钢站结合东平线建设和辛泰磁莱线电气化改造,同步实施装卸设备改造,矿石卸车能力由日均 300 车提高到 500 车,增加 67%;在南定站卸车基础上,新开辟胶济线湖田站为铝矾土卸车点,卸车能力由日均 90 车提高到 243 车,增加 1.7 倍。此外,济南铁路局投资1.1 亿元改造重点货场的装卸设备,机械化卸车比重由 35% 提高到60%,一批卸车时间由 5.2 h压缩到 2.5 h。

通过技术改造,三大港口装车能力由日均 2980车提高到 6530 车,增加 1.2 倍;铁路局管内接卸站和企业的卸车能力总体提升 1.9 倍,有效突破了港口增运的瓶颈。

2 创新运输组织措施,打通港口后方通道

随着胶济客运专线开通和菏兖日线电气化改造,在通道货运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点线能力不匹配的问题愈加凸显。胶济客运专线在济南东站终止,济南枢纽客货共线成为运能限制点,“有线时无车、有车时无线”的现象比较严重,港口始发重车每天有 20 列在济南枢纽外方“等线”通过,影响了干线能力利用。兖州枢纽的兖州北站站场结构不合理,到发线能力紧张,常年处于堵塞状态,日均等线 40 列左右,历来有“兖北通、全局通”的说法。要实现港口增运,必须打通济南、兖州2个限制点。

2.1 在胶济线推行货物列车客车化组织模式

针对济南枢纽制约胶济线能力发挥问题,济南铁路局创新运输组织,在胶济线推行货物列车客车化组织模式,以货物列车通过济南枢纽时刻为基准,倒推港口发车、装车、空车到达时间,定点、定线、定编组内容、定作业时间,重新编制了胶济线货物列车运行图,确保货物列车不停车、不等线通过济南枢纽,最大限度地释放胶济线的货物运输能力。

(1)优化装车组织。港口站根据列车方案,固定货物堆场和装车线路,倒排各工序作业时限,保证列车正点始发。

(2)加强配空组织。空车计划编制时间段由12 h扩展到 15 h,港口倒配空车来源由潍坊、淄博扩展到济西、兖州地区,第一班配空达到了 52% 以上。

(3)强化卸车组织。在列车定点线运行实现均衡到达的基础上,接卸站加强机具与劳力组织,提高卸车效率,出车率达到 80%,夜卸率达到了 55%。

(4)优化列车运行径路。黄岛港区的出重和配空列车直接经胶州站运输,去往石德、石太方向的重车经京胶联络线运输,不再经编组站中转,提高了运输组织效率。2011 年,济南铁路局开行客车化方案列车 20849 列,兑现率 92%,正点率 96%。在不改变设备条件的情况下,列车旅速提高1倍、旅时压缩一半,相当于每天节省 27 台机车,济南枢纽通过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打通了胶济线货运通道。

2.2 调整机务、车辆运用方式

将 20 对/d 新乡—日照直通列车继乘地点由兖州北站改为兖州西站,列车在兖州北站通过。将部分日照—侯马北直达列车改经兖石疏解和京沪、新日联络线运行,不再经过兖州北站。取消在兖州北站的列检作业,保证区段延至管内卸车站。实行车站、机车车辆调度人员合署办公,消除“结合部”。开展阶段计划兑现率专题攻关,兖州北计划兑现率由 36% 提高到 83%。通过优化运输组织,兖州枢纽运能紧张状况得到有效缓解,菏兖日通道输送能力大幅提高。

在此基础上,针对全铁路局机车机班不足问题,在胶济线和京沪线实行机车交路贯通,跨区段“车循环、人继乘”,长交路直达列车不再经过济南西、兖州北等编组站,缓解枢纽压力;对蓝烟、菏兖日等线更换牵引机型,组织增重试验,提高牵引定数。针对列检布局不合理问题,先后取消济南、淄博、临沂、莱芜东列检作业场和部分列检作业场到达作业,实现管内作业车一次列检技术作业,加快了机车车辆周转。

3 强化 4 项机制,为港口增运提供保障

在运输组织得到优化、“三港两线”点线能力匹配的基础上,通过健全完善增运保障机制、加强日常组织与分析考核,确保实现增运战略目标。

3.1 科学编制增运方案

每年利用年底前 2~3 个月的时间,对下一年货源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梳理货流、车流和列车流,形成年度货运增量图,编制运输方案,结合通道能力、机车能力和列检作业布局,找准制约点实施攻关,确保增量方案顺利实施。从近几年看,各装车地、各品类每年运量完成情况与年初增量方案基本相符,波动较小。

3.2 强化港口货源营销

路港联合成立货源开发工作组,与年运量 20万t 以上的客户签订互保协议,稳定港口矿石货源;港口通过铁路大客户信息系统,随时提报运输需求,铁路局对有效货源做到随报随批。对港口经公路运输的货物跟踪调查,主动提供“门到门”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公路货源的回归。

3.3 强化路企联合运输

落实年度增运方案,每旬逢7日组织车站、港口、钢厂、铝厂共同编制次旬运输方案,紧跟市场变化,依据企业原料需求、船期预报梳理货流,结合铁路装卸、通过能力排定日历装车计划和到达地卸车计划,统筹安排装、卸、运各环节,分工落实各自职责,确保路港厂的有效联动。

3.4 严格日常分析考核

对港口站考核停时、旬方案兑现率、客车化方案列车兑现率和正点率;对卸车站考核停时、出车率和夜卸率;对技术站考核中时、配空列车兑现率和正点率。严格兑现奖罚,确保增运措施落实到位。

4 进一步深化港口增运的建议

实施港口增运战略是贯彻落实铁道部决策部署,发挥铁路局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推进多元化经营的重要举措;实施港口增运战略必须立足内涵挖潜,优化运输流程,强化市场营销,不断创新组织方式,提高运输效率;实施港口战略必须切实解决好点线能力匹配问题,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扩充枢纽的通过能力;实施港口增运战略必须发挥铁路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港口和企业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实现互利共赢。

济南铁路局将按照铁道部的决策部署,继续深化港口增运措施,带动货运上总量、组织上水平,全面落实多元化经营战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营效益。

(1)推进扩能配套改造,优化客车化组织方案。实施日照站港区Ⅰ场、黄岛站和烟台站扩能改造;加快兖州北、东风等技术站配套建设,实现运输能力点线匹配。完善货物列车客车化组织方案,在港口与大型钢厂间开行 C70固定车底短途快运,提高路港运输组织效率。

(2)科学安排全年施工,最大限度减少影响。以运输为主导,变被动为主动,从影响分界口、港口及主要装卸车运输的大中修项目入手,分线别、分项目进行梳理,科学排定全年施工计划。以京沪、京九线“集中修”时间为基准,结合管内车流特点和施工量,统筹安排胶济、菏兖日、胶新等线的天窗和数量,在多个运输通道间分批次实施集中修,实现施工影响最小化、整体通道能力最大化。

(3)积极开展“门到门”运输,推动现代物流发展。落实市场主体权责,大力开展多元化经营,依托物流基地和港口,拓展“门到门”运输客户和服务项目,增加运量和物流收入。在 2011 年济南铁路局成功开发互联网货运营销平台的基础上,面向占铁路客户量 80% 的中小货主,完善网络营销手段,实现网上申报计划、网上请求车和“门到门”运输,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猜你喜欢
兖州装车枢纽
通过兖州区应急局看地方安监部门存在的问题
赛雷三国
山东兖州:秸秆离田农民增收
枢纽的力量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3月份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5.09GWh,环比增长126.98%
天脊集团:安全重于泰山
UPLC-ESI-Q-TOF-MS法分析兖州卷柏化学成分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基于遗传算法的集装箱装车配载方案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