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得最繁枝,暖香生翠帏——评杨成凯先生《闲闲书室读书记》

2012-02-15 08:58
图书馆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印本闲书古书

向 辉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北京 100081)

《闲闲书室读书记》收录杨成凯(林夕)先生从事语言学和文献学研究之余撰写的涉及书籍史、古籍善本特别是词学古籍研究的小品文31 篇,包括自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发表的论文、书评、书志及几篇未刊稿。书中附有罕见的书影百余帧,让读者在欣赏文字乐趣之外亦可一睹善本真容。 虽然书中所选文章大多曾发表在《读书》、《藏书家》,但此番完整系统地汇集, 对阅读者来说实在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本文对此书进行评述,希望读者能大略了解杨成凯先生有关词学版本的思考和对古籍版本的见解。

1 语言学理论的处理方式与闲闲书室学术旨趣

1.1 语言学理论的处理方式

杨先生从事汉语语法研究多年,在《汉语语法理论研究》一书中,杨先生认为:“每一部语法书,不管它包括上面说到的哪些内容, 只要它是在试图从哪几个方面勾画一种语言的面貌, 它就是在从侧面描述那种语言的结构方式。用本书的话说,它是给出了那种语言的一个模型, 这个模型从一些方面模拟那种语言的活动方式。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对语法的范围理解不同,写出的语法书的内容就会有所不同,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当我们评论一部语法书时, 不能不首先看它所说的语法包括哪些内容。因为从系统性方面考虑,内容广狭不同, 就可能影响它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方式。”这一看待语言学理论著作的洞见同样影响着作者探求古籍版本,在《闲闲书室读书记》中,作者将31 篇文章分为五卷, 虽未标明每一卷的卷题,但大体上,卷一是古书与个人、社会,卷二是古书版本与研究评价,卷三是词集题跋,卷四是词集标点本导言,卷五是古籍版本综合概要。作者将古籍的个人体验置于重要的位置, 那么个体的记忆在古籍的阅读中必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在《汉语语法理论研究》一书中,杨先生强调:“在我们试图用语法模型去描述语言时,或者写一部书讲述语法时,不外乎看得清和道得明:首先需要确定我们所要描述的语言是什么东西, 看清它的面貌; 然后需要考虑采用什么方法去模拟它的活动方式,反映它的面貌。 具体地讲,就是收集可以代表‘语言’其物的语言材料,按照合用的方式把它们表述出来……我们可以给任何一批有些共性的事物建立一个模型, 在不需要精确地了解那些事物的个性时,它就可以作为它们的代表;在需要精确地了解那些事物的个性时, 它可以作为对它们做精确描写的出发点。”作者的逻辑性研究特点是要首先搞清楚对象是什么, 古籍版本的研究也不例外,也需要对确定被欣赏、收藏、描述、研究的古籍进行判断,要知晓这部书的价值所在。对于杨先生来说,一旦开始了研究,就要探个究竟,对对象进行细致考察、厘清面貌、价值评估,最后尽可能进行理论性的概说, 形成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的模型。 这也许是本书从个体记忆到书本考订,最后到明刻本、清刻本、初印本等整体考察的缘故吧。

1.2 闲闲书室学术旨趣

《闲闲书室读书记》是杨先生第一部有关古籍版本的著作,相对于《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而言,这是一部“闲书”,本书收集的文章是当年在做语言学理论之外的“闲功夫”,或者这是很多读者所理解的闲闲了。 其实,闲闲书室是杨先生书斋雅号。《诗·魏风·十亩之间》云:“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庄子·齐物论》云:“大知闲闲,小知闲闲”。 “闲闲”一词既指从容貌,亦有广博之意。 杨先生此书语言精练,对“古书的那些事”一一从容道来,所收录文章有夫子自道,有古书版本考索,有专业书籍书评,有版本宏观概要探讨,有词集题跋。 综观全书,既从容,亦广博,“闲闲”两字名副其实。

杨先生从小受古旧书籍的熏陶, 又因为曾发愿要校订《词律》,于是收集词集,“走上了古文献的无归之路”,在研究语言学之余,特别关注古籍,尤其是词学古籍,广收博取,闲闲其中。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杨先生先后在《读书》上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 计有 《关于<绝妙好词>》、《书痴痴乎哉? 》、《清词丽句说周密》、《岂待开卷看,抚弄亦欣然!》等篇。从本书《前言》中可以看出,杨先生沉潜古籍的主要原因还是个人的生活和读书的经历。这一点在出版于1996 年的 《汉语语法理论研究》一书中已略显端倪,在这部纯理论著作中,作者虽然花了很大的心思要建立一个关于语言学元理论的宏大建构,但也流露了作者的怀旧情结。 作者在《汉语语法理论研究·弁言》 中细致地回忆了当年购买吕叔湘先生的语言学书籍的故事, 又流露了对华罗庚先生自学成为数学家的心仪。 本书则更进一步自我呈现: 卷一的四篇是作者对古书的个人感悟和理性思考,同样是怀旧与逻辑的交织物。如果说,语言学理论是一种玄学的话,古籍版本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实学, 杨先生近三十年来学术生涯可以说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悠闲游走, 这也是杨先生的古籍版本研究与其他学者不太一样的地方。

2 古籍版本研究的个案分析与综合研究

2.1 词集版本分析

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古籍及古籍保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由于某些因素,词集相关研究,特别是版本的考订,尚未得到特别关注,饶宗颐曾感叹:“词虽小道,而作之者众,词集之多,亦足与经义小学方驾并轨。 乃以百年以来,尚无好文者为之友纪,分类集目,纳散钱而使就串,岂非斯学之巨憾乎? ”

饶宗颐先生《词集考》一书自1963 年问世之后,词林多以此书为词集版本考订之甲乙,1992 年中华书局修订再版,学者购置方便,有考证最为精审之说,杨先生也曾撰《词学研究的一座丰碑——评饶宗颐<词集考>》,称“我们今天读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时,都有必要参考《词集考》”,同时也指出《词集考》存在版本考订方面可商榷的问题。 但《词集考》对杨先生的影响是明显的,从20世纪90 年代以来,杨先生所撰词集版本考订文章多篇,选入此书的计有《梦窗词》、《弹指词》、《玉壶山房词选》、《花间集》、《梅苑》、《花庵词选》、《宋四家词选》、《词辩》、《箧中词》、《艺蘅馆词选》、《汲古阁未刻词》、《绝妙好词》、《绝妙好词笺》等13 篇。

《词集考》认为四印斋刊吴文英《梦窗词》为“就毛(毛晋)杜(杜氏曼陀罗华阁丛书)二本定五例校勘,今不传”。 作者对此有补正,认为此本并未收入《四印斋所刻词》,并据所藏考证王鹏运刻《梦窗词》 仅二刻, 非三刻, 又指出王氏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相传仅印两部:一归况周颐,况氏将此本付弟子赵氏惜阴堂影印;一归缪荃孙,后归黄永年先生。 而王氏重刻本之版片后归北平来薰阁,曾印刷行世。 据此,则王氏刻本有初刻本、重刻本、重刻本之来薰阁刷印本、赵氏惜阴堂影印本等版本。各本文字存在差异,作版本考订时值得注意。 此篇文章为考订《梦窗词》王氏刻本之流传、递藏、版本提供了清晰的史料,为今后研究《梦窗词》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例证。

《绝妙好词》一文曾发表于《读书》1991 年第11 期(原题为《关于<绝妙好词>》,收录此书时有材料增补及文字改订, 并配有多帧版本书影),是立足于百年来词学研究成果之上, 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词学典籍传承的多彩画卷。 《绝妙好词》的成书和流传有丰富的书籍史意涵, 百余年来虽有诸多考证,如钱曾、朱彝尊、柯煜、高士奇、厉鹗、郑文焯、夏承焘、施蛰存等几代学人及四库馆臣,孜孜以求,或刊刻印行或研究讨论,对周密及《绝妙好词》的成书、影响等多有论说,然仍有版本未详之处。 杨先生此文的意义在于,从古籍版本的角度出发, 细致考察柯煜小幔亭刻本与高士奇清吟堂刻本之间的关系,指出柯氏刻本、高氏印本(应为柯氏刻高氏清吟堂印本)、小瓶庐印本(应为柯氏刻小瓶庐印本)的各自特征,并对高氏本及其后的流传、翻刻情况作了详细考订,认为所谓《绝妙好词》清初三种刻本其实是一副版片,即柯氏刻本,但有三种印本,即柯印、高印、小瓶庐印,高氏与小瓶庐均用原板, 但已经对原板进行了剜改。 作者又对《绝妙好词》 的几种版本的选录词的情况进行论述,对原本的卷数提出了新的看法,同时也对此书流传递藏过程进行考辨,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

2.2 版本个案考辨

本书所选《明寒山赵氏小宛堂刻<玉台新咏>版本之谜》一文,1997 年曾刊于《读书》,次年改订后刊于《藏书家》。 此前,学者很少研究《玉台新咏》的版本,对于刻本系统的复杂性估计不足。 此文细致考察了赵本的版式风格、版片衍变、墨色与字句等,最为可贵的是,本书将赵刻系统的五种不同版本书影附上,让人一目了然。 此文发表后,随着《玉台新咏》研究的深入,学界对此书的版本以及编者都有了新的认识, 现在不仅可以将赵刻本的初刻初印本、初修本、修补本进行区分,更能对由陈玉父刻本系统的赵刻本、五云溪馆活字本、张嗣修本等进行树图式谱系区分, 又对郑玄抚刻本系统有了更多的认识, 进而对于编者本身是否为徐陵也有了新的认识。 可见,杨先生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赵刻本的问题有贡献, 更是促进了对 《玉台新咏》的研究。

2.3 古籍研究的综合分析

杨先生的古籍研究除从古籍的内容、形制、存世情况等几方面着眼, 还特别注意古籍个例的研究与模型式的综合分析的结合。 在综合分析方面,作者曾撰有《古书版本知识十讲》、《古书版本的价值观》、《古书版本面面观》等文章。 大概由于本书所收是闲散文字,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所以上述几篇都不见于本书,甚为可惜。 本书收录的是对明刻本、清刻本、初印本、残本的概要分析,通过片段的理性思考,从而将古籍版本提升到理论的层次,进而推进了人们对古籍的认识。

3 古籍版本研究与个人读书体会

唯有在读书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现问题。 关于同一书雕印时出现的版本与印本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往往因注重版本,而对同一版本的不同印本则未予以足够重视。 作者对此根据自身的阅读体验提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朱孝臧刻《宋词三百首》初印本有异文讹字,如“怎”作“乍”、“往”作“住”之类,后印本悉已更改。 但后印本又有补版,增添了新的错误,如“占”作“古”、“池”作“他”之类。 又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鹏运四印斋刻本《梦窗词甲乙丙丁稿》三种不同印本在校字上有出入,最初印本十六处校字九处未改,白纸本六字未改,黄纸本二字未改。 这些细微的差异非认真比勘不能了然于胸。 对此,乔秀岩与杨先生有不谋而合之处,乔氏云:“尽量多接触版本,同一种版本也要尽量多看不同印本, 通过观察不同印本之间的差异、 变化形成一种版本的概念……一种版本从刊刻完成开始,每次印制条件不同,经反复修补,版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若要全面了解,只能多看不同印本,好比要了解一个人,需要尽量多接触。 ”身为学者的杨先生,通过自己的读书、藏书的切身体会,提出把古籍的最后落脚点还是放在了看书、读书上, 他写道:“除了多看古籍版本目录和题跋扩充自己的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多接触实物,细心观察, 逐渐积累经验……最重要的还是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无论鉴赏还是收藏,都要读书,通过读书可以获得真正的乐趣。 多多比较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 对古书的版本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是杨先生的切身体验,值得从事古籍版本研究的同行参考。

[1] 林夕.闲闲书室读书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杨成凯.汉语语法理论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3] 饶宗颐.词集考[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1963.

[4] 乔秀岩.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M]//沈及文.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一辑).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印本闲书古书
2021年版ICMJE推荐规范的更新内容
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参与主体权益调研与启示
开放融合环境下预印本发展态势分析*
我和古书
古书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无事读闲书
《野隐好读上古书》(美术作品)
中国哲理画
少年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