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唐河北方言概况

2012-02-15 14:17高光新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方言词颜氏家训尔雅

高光新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语言学研究

先唐河北方言概况

高光新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唐以前的河北方言具有一定特色,极具研究价值,而传世的文献资料也足以支撑研究的需要。通过探讨西汉、西晋和北齐时期的河北方言,可以发现,在分区上,河北方言分别可以划分为五个、一个和一个区;在词汇上,体现着地域特色和汉语演变规律。

河北;方言;分区;词汇

唐以前的河北方言具有一定特色,极具研究价值。本文所探讨的先唐的河北包括今北京、天津。

研究先唐河北方言,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材料问题。记载先唐河北方言的文献比较多,有的集中记载并且明确表明是河北方言,比如西汉扬雄的《方言》、三国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东晋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有的不直接注明是河北方言,但能够分析出来是河北方言,比如《尔雅》、《小尔雅》,有的只有通过深入发掘研究才能确认其中的河北方言成分,比如隋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还有些文献零星记载了河北方言,比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东汉刘熙的《释名》、东汉郑玄的注释。

《尔雅》、《小尔雅》虽然记录了河北方言词,但是两部书中的词语都是历时的,时间跨度大,不能反映共时的方言面貌。

陆玑的《毛诗草木虫鱼疏》只记录方言名物词,极少有其他语词,因此不足以反映方言整体面貌。此书中的地名比较多,涉及到河北的有,幽州22次,宋卫1次,秦燕1次,冀州1次。三国时期,河北的南部属于魏的冀州,北部是幽州,而卫的故地在冀州,燕的故地在幽州。

《方言》记录了107条河北方言,足以用来研究西汉的河北方言面貌;《尔雅注》、《方言注》虽然只记录了6条河北方言,通过与其他方言区的词汇等方面的对比,但也能够说明西晋的河北方言面貌;《颜氏家训》的词汇通过分析,可以用来研究北齐的河北方言面貌。我们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以上四种著作。

一、方言分区

除了语言学著作、历史文献之外,再参照历代行政区划、历史地名等资料,可以拟测历史上的方言分区。

1. 春秋时期

汉语在先秦就有差异,《礼记·王制》有言:“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暂且不管五方到底是哪五方,但说明先秦时期的语言存在地域差异。《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雅言是先秦的通用语,孔子是鲁国人,他读《诗经》用雅言,平时说话不一定用雅言。

春秋时期的河北分属于卫、燕等诸侯国,境内还有孤竹、令支、屠何、无终、鲜虞等方国,还分布着山戎等少数民族。《诗经》有十五国风,涉及到河北的是卫风,卫风覆盖的范围包括河北南部,《诗经》里没有燕风。《国语》记录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也没有燕。春秋时期的燕,在今河北北部,周围有孤竹、令支、屠何、无终以及山戎,与少数民族关系密切。《左传·昭公九年》:“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周王说燕与肃慎等是周的北部领土,肃慎也是少数民族,燕与中原各诸侯国的交往很少,到了《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才第一次出现在中原舞台上。

周振鹤、游汝杰[1,p75]认为,《诗经》时代,河北南部的卫属于诸夏语言,北部的燕属于非诸夏语言。由于文献缺乏,还无法对春秋时期的河北方言分区做出准确拟测。

2. 西汉时期

到了西汉时期,就有充分的文献资料了。通过分析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的《方言》,可以拟测西汉时期的方言分区。

我们[2]认为,西汉时期,河北方言分为五个区:齐、卫、赵、燕代、北燕。五个区对应今天的位置,齐方言区对应河北东南部(沧州东南部、衡水东南部),卫方言区对应河北南部一小块区域(邯郸南部),赵方言区对应河北西南部(邯郸、邢台、石家庄、衡水西北部),燕代方言区对应河北中北部(保定、廊坊、张家口,加承德、唐山一部分),北燕方言区对应河北东部(秦皇岛,加承德、唐山一部分)。

3. 西晋时期

郭璞(276-324年)由西晋入东晋,他的《尔雅注》、《方言注》等著作反映了西晋的方言面貌,注释中有6条河北方言,其中《尔雅注》5条:

徯,待也。(郭注:《书》曰:“徯我后。”今河北人语亦然。)(《尔雅·释诂》)

粲,餐也。(郭注:今河北人呼食为餐。)(《尔雅·释言》)

王,蛈蝪。(郭注:即螲蟷,似蜘蛛。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蛈蝪。)(《尔雅·释虫》)

《方言注》1条:

以上6条河北方言包含两个地名,河北5次,渔阳1次。河北指黄河以北,西晋时期的黄河走向与今黄河相似,因此,这里的河北包括现在的河北全省,西晋的渔阳在今北京一带,在河北范围之内。

《尔雅注》、《方言注》出现的地名,共有31个,地名及出现次数如下:

江东167、关西15、齐8、江南7、建平6、河北5、淮南5、青州5、荆州3、长沙2、南阳2、汝颍2、蜀2、西方2、巴濮1、东郡1、淮楚1、江西1、荆巴1、荆楚1、凉州1、梁国1、零陵1、陇右1、南(人)1、沛国1、平原1、汝南1、雁门广武县1、扬州1、渔阳1、中州1。

这些地名里面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江东,可以单独划分为一区;河北、雁门广武县、渔阳可以划归一区,称之为河北区;其他区域的划分,则不太容易。

另外郭璞还注过《山海经》、《穆天子传》等著作,在以上注解中也涉及到方言地名,把郭璞注中的所有地名罗列出来,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就可以据以拟测西晋的方言分区,华学诚[3]划分为六个区:江东、南部、西部、中部、东部、北部。其中北部包括河北、雁门广武县、渔阳。李恕豪[4]划分为七区:江东、关西、中州、河北、齐、荆楚、淮南。周振鹤、游汝杰[1,p82]划分为七区:河北、东齐、关中、中原、巴蜀、吴、楚。以上三家的分区,只有一个分区是相同的,即河北(华学诚[3]是北部)。

所以,西晋时期河北方言自成一区。从西汉时期的五区到西晋的一区,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东汉时期,内地比较安定,河北南北部分属冀州和幽州,人民交流增多,易于方言混同,导致方言分区合并。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战争频繁,人口流动比较大,也造成方言混同。

从西汉的五区到东晋的一区,不会是一步完成的,中间缺少东汉和三国时期的分区。可以参考的是前面陆玑的著作,幽州22次,宋卫1次,秦燕1次,冀州1次,似乎河北方言可以分为幽州和冀州两区,前者包括幽州、秦燕,后者包括冀州、宋卫,不过这更是一个推测。

4. 北齐时期

颜之推一生历经梁、北齐、北周、隋四朝,还在西魏暂住,足迹遍布南北各地,《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是颜之推总结一生经验的产物,反映在词汇上,必定与各地词汇有联系,南北朝后期,南方的梁、陈相继,北方东部是东魏、北齐相承,北方西部乃西魏、北周相沿,最后由隋代北周,《颜氏家训》对三地称呼使用多个词语,我们选取使用出现次数最多的,称梁、陈为江南,称东魏、北齐为河北,称西魏、北周、隋前期为关中。江南在《颜氏家训》出现47次,河北是21次,关中是4次,因此,本文用江南、河北、关中分别应对三地。

江南、河北、关中是从行政方面产生的称呼,能否成为方言区划的名称,还要进一步验证。我们选择三地的语料与《颜氏家训》的词汇进行对比,《颜氏家训》有单音词2 042个,在三地有用例的是2 007个,它们的分布情况见表1[5]。

《颜氏家训》有复音词1 974个,在三地有用例的是1 586个,它们的分布情况见表2。

以上两个表说明,一方面,无论是单音词还是复音词,河北可以单独成为一区,与江南、关中鼎足而立;另一方面,三个区域之间,河北与江南的差异最大,前人论述过两地方言差异大的现象,陆德明《〈经典释文〉序》:“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钜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沉浊。”到了唐初,河北江南的方音差异还是非常明显。

所以,在北齐时期,河北方言还是一区,与西晋相同。但是,虽然都是一区,到了北齐,河北方言内部发生变化。东晋时,大量少数民族迁徙,河北相继被鲜卑人、羯人建立的政权统治过,北魏之后,东魏、北齐相继统治河北,东魏的统治者是鲜卑人,北齐的统治者是鲜卑化了的汉人。鲜卑语有很大势力,《颜氏家训·教子》记载齐朝有个士大夫教儿子鲜卑语:“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北齐书·高昂传》:“高祖每申令三军,常鲜卑语,(高)昂若在列,则为华言。”《北齐书·孙搴传》:“(孙搴)又能通鲜卑语,兼宣传号令。”从皇帝到官员乃至平民,都会鲜卑语,汉语肯定受到影响。

二、方言词汇

1. 西汉时期

《方言》中共有255个河北方言词,分类见表3[2]。

从分区来看,赵和北燕的名词中名物词多,齐和卫的动词形容词多,燕代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数量基本相同。从词类来看,名词中的名物词多,还有其他名词。例如,在赵给小麦去皮的工具叫喿(《方言》卷六)。

繀车,赵魏之间谓之轣轆车,东齐海岱之间谓之道轨。(《方言》卷五)

饮马橐,……燕齐之间谓之帪。(《方言》卷五)繀车是纺丝的工具,在赵、魏之间叫轣轆车。在燕齐之间,给马饮水的器具叫帪。众多名词反映了西汉时期河北物产丰富,农业、畜牧、纺织等行业发达。动词的特色不明显。形容词中关于诚信的词有5个(关于诚信,在齐叫允,在燕、代叫訦,在卫叫恂;信于众人的诚信在卫又叫谅,在燕叫惇),关于美貌的词有4个(在赵、燕和代之间,容貌美叫做姝或者妦;在卫,形容相貌美的词还有艳和偞),反应了当时人们重信用、重相貌的风气。

2. 西晋时期

从西汉到西晋,河北的方言区减少,方言词也发生很大变化。例如,“娥、嬴,好也。……赵魏燕代之间曰姝(郭璞注:昌注反,亦四方通语),或曰妦。”(《方言》卷一)

姝在西汉时期是典型的河北方言词,到了西晋变成了全国通用词。西晋时期的6条河北方言中,有3个名词:蛈蝪、、子,其中子是名物词;3个动词:徯、叹、餐。由于数量太少,没有显示出明显地域特色,但是却体现了两条魏晋时期的语言学现象,一是词汇复音化,从西汉初《尔雅》原文的到东晋郭璞注的叹,这是词汇复音化的结果,魏晋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第二个高潮期的开始,郭璞的注释语言充分反映了这个趋势:“郭璞常以双音节词对译原文的单音节词,这样的实例全书中有537例。”[6]二是“子”正式演变为词尾,“魏晋以后,到了中古,词尾‘子’字逐渐普遍应用起来了。”[7]

3. 北齐时期

《颜氏家训》标出来的河北方言词不多。《颜氏家训·书证》:“北土通呼物一块,改为一颗,蒜颗是俗间常语耳。……江南但呼为蒜符,不知谓为颗。”这里有两个河北方言词,一是量词“颗”,用来称呼物体的一块,二是名词“蒜颗”,用来称呼一头蒜。

在河北单独出现的词可能是方言词,也可能是新词,还可能是另外两区语料里没有而实际上有用例的词,所以,河北方言词存在于只在河北单独出现或者只在《颜氏家训》出现的词中,前面的“颗、蒜颗”只出现在《颜氏家训》中,三地语料没有用例。由于颜之推不在北齐出生,《颜氏家训》也不是方言学著作,并且语言典雅,其中的词是否是河北方言词,不易判断。

“淀”在《颜氏家训》出现一次。《颜氏家训·归心》:“江陵高伟,随吾入齐,凡数年,向幽州淀中捕鱼。”王利器集解引赵曦明注:“今北方亭水之地,皆谓之淀。”[8]《玉篇·水部》:“淀,浅水也。”《广韵·霰韵》:“淀,陂淀,泊属。”淀本义是浅的湖泊,多出现于北方,至今仍是如此,尤其是以淀为名的地名基本上都在河北或天津(原属于河北省),例如河北的白洋淀、天津的茶淀,等等。所以淀是一个河北方言词。

三、结语

先唐河北方言的分区,从西汉的五区,到西晋的一区,再到北齐的一区,数量减少。减少的原因,一是由于行政区划合并,区域内部人民的交流增多,导致方言混同;二是战乱等原因,致使人口流动增多,导致方言混同。

先唐河北方言词,一方面反映地域文化特色,例如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反映着汉语发展演变的规律,例如词汇复音化。

[1]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高光新.从《方言》看西汉时期的河北方言[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6):15-16.

[3] 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46-447.

[4] 李恕豪.从郭璞注看晋代方言的区划[J].天府新论,2000 (1):67-71.

[5] 高光新.《颜氏家训》词汇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31.

[6] 晁瑞.《尔雅》原文与郭注同语素双音节词语义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3:17.

[7]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1:224.

[8]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405.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The Survey of Hebei Dialect before Tang Dynasty

GAO Guang-x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Hebei dialect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And the handed down literature materials are plentiful to support the research needs. By exploring the Hebei dialect of Western Han Dynasty, Western Jin and Northern Qi period, people find Hebei dialec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one and one district; and the vocabulary also reflects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Hebei; dialect; partition; vocabulary

H171

A

1009-9115(2012)04-0025-04

唐山师范学院博士基金项目(09A05)

2012-03-30

高光新(1979-),男,山东五莲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训诂学、词汇学。

猜你喜欢
方言词颜氏家训尔雅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教子篇》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古语词“蹴踏”与方言词“出达”chū?da
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的方言词语英译评析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简论《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里的方言词汇
颜氏家训千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