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2-02-15 14:17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葛兰西领导权知识分子

姜 丽

(华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姜 丽

(华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先河。从文化领导权的理论基础、实现主体和实施战略分析葛式文化领导权理论,并阐述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文化领导权;人文制约;文化建设

葛兰西在领导工人斗争的实践中,探索出了颇具葛式特征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了资产阶级国家革命的新道路,而且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所谓文化领导权,就是指一定阶级集团在思想文化、道德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等领域所赢取的对于整个社会的关键影响力[1]。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源于葛兰西对东西方国家市民社会的差异性研究,它揭示了东西方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应采取的不同斗争方式。

1. 文化领导权的理论基础——市民社会

在西方,市民社会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到了葛兰西这里,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研究提出了“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的重要公式,由此得出了市民社会不再单纯代表传统的经济活动领域,而代表着从经济领域中独立出来的与政治领域相并列的伦理文化和意识形态,它既包括政党、工会、学校、教会等民间社会组织所代表的社会舆论领域,也包括报刊、杂志、新闻媒介、学术团体等所代表的意识形态领域[2,p70]。简言之,就是代表社会舆论,向人们传播本阶级的价值观体系,从而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和认同。在他看来,市民社会就是统治阶级用非暴力手段扩大和强化其权利的领域。国家政权机关通过制定和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从而实现对市民社会进行“精神和道德的领导”,获得被统治阶级对“合法”统治的认同,构筑起统治阶级对从属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3]。

2. 文化领导权的实现主体——有机知识分子

葛兰西把知识分子划分为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两个部分,传统知识分子是维护旧统治的社会集团,而有机知识分子是对无产阶级社会结构起到一定维护作用的,拥有无产阶级世界观和道德观念的社会集团。他认为,知识分子是构建党的领导和群众实践经验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文化领导权的中坚力量,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集团,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掌握文化领导权。一个阶级要想最终获得领导权,就不能凌驾于群众之上对群众进行指导,而是要以促使全体民众,特别是无产阶级普遍的文化启蒙为己任。他指出:“无论如何,只有在知识分子和普通人之间存在着与应当存在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统一同样的统一的时候,人们才能获得文化上的稳定性和思想上的有机性质。也就说,只有在知识分子有机地成为那些群众的有机知识分子,只有知识分子把群众在其实践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研究和整理成融贯一致的原则的时候,他们才和群众组成一个文化的和社会的集团。”[4,p240]

3. 文化领导权的实施战略——阵地战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西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失败形成的鲜明对比和反差使葛兰西认识到,东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应采取不同的革命方式。因为,当时的俄国是高度集权的国家,“国家就是一切,市民社会处于原始状态,尚未开化。在西方,国家与市民关系得当,国家一旦动摇,稳定的市民社会结构立即就会显露。国家不过是外在的壕沟,其背后是强大的堡垒和工事。”[4,p149]即使西方的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取得了胜利,夺取了政权,但市民社会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中介层面,还是会通过合法的文化领导权强有力地支撑着社会和国家。由此可见,在西方必须采取与东方国家运动战不同的阵地战。所谓阵地战,就是指在资产阶级掌握文化领导权的国家,无产阶级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真谛,建立自己的文化组织和文化团体,教育无产阶级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和觉悟,从而首先在文化领域夺取对资产阶级的胜利,最后再夺取整个国家的政权。

综上所述,“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这是赢得政权的首要条件之一);当它行使政权的时候就最终成了统治者,但它即使是牢牢地掌握住了政权,也必须一如既往的‘领导’。”[5]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文化基础做支撑,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是涣散的,政权是不牢固的,只有通过文化领导权把广大人民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确立“合法的”统治,才能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昌盛。

二、制约我国文化建设的人文因素

纵观历史发展,人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单靠经济支撑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思想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目前,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这些成就让世界瞩目。但是,我国文化建设却不容乐观,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人文因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因为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这就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物质基础和人文基础。而我国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前,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人文条件,都远没有达到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所要求达到的高度,而是像列宁构想的那样,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政权,再在此基础上赶上别国。这就使我国完全没有吸收到资本主义创造的人文“新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都是十分匮乏的。再加上建国之初,我国所面对的国际形势是复杂险恶的,内有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分子负隅顽抗,外有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这些都严重遏制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对此,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我国把发展经济放在了首要位置,甚至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惜倾注全力。而对于人文因素这种不能直接起作用的软实力,被长期至于工作重心之外。这就使原本就没有吸收到资本主义人文“新因素”的我国又放弃了自创人文“新因素”的机会。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都普遍采用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政治高度集权和文化高度划一基础之上的。我国在建国初期就是照搬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这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一段时间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忽视市场规律,政府管制过严,使企业没有了竞争力,最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高度集中必然导致思想文化的高度控制,这就阻碍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和创新发展,也阻碍了我国文化吸收外来的文明成果。

三、关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对策性建议

当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是理论界颇为关注的重大前沿问题,也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任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我国文化建设,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国文化建设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和“矛盾”并存,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一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也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冲击。对此,我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它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标,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才能确保我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文化发展的先进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国文化建设只有坚持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党中央周围,为着共同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国文化建设的精髓所在,我国文化建设要集中体现我国的民族精神,同时又要赋予创新性,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保持民族文化主流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别国先进的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我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我国文化建设中,要始终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为标准。

2.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为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凝聚力支撑。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所谓精神家园,就是体现国民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强调本国文化的包容性和传承性。因此,我国应注重本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文化建设贵在积累,重在创新。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面对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市场竞争,我国文化也应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制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为我国文化建设赋予新的内涵和动力,从而谱写我国新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篇章[6]。

3. 大胆吸收世界文明成果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硬说是这样,那完全是一派胡言。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7,p285]因此,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方针,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在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的同时,坚决反对“全盘西化”的错误主张和做法,树立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 正确处理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就必然引发文化发展形式的多样化。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应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让文化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同时注重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一元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系,才能保持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提升我国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

[1] 连朝毅.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当代语境解析[J].南方论刊,2008(5).

[2] 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孙晶.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及其质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1).

[4] 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 周兴杰.葛兰西“市民社会”的三重意指与“霸权”的丰富内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7).

[6] 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建设共有精神家园[J].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1(11).

[7] 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The Enlightenment of Gramsci’s Cultural Leadership to Our Country’s Culture Construction

JIANG L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China)

The enlightenment of Gramsci’s cultural leadership initiated a precedent of the western Marxist ideology research. The Gregory’s type of cultural leadership theory is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leadership, the realized subjec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expou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s socialist culture.

cultural leadership; humanistic restri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G112

A

1009-9115(2012)04-0102-03

2012-03-12

姜丽(1986-),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葛兰西领导权知识分子
葛兰西文化哲学的实践概念
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责任担当 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深化与曲解:改革开放以来葛兰西实践哲学之争的研究综述
论领导权结构、企业避税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关系
论列宁、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比较研究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伊索克拉底《泛希腊集会演说辞》中“领导权问题”矛盾论述出现的原因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