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构建

2012-02-15 16:51高源
图书馆学刊 2012年10期
关键词:馆员图书馆空间

高源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高 源 女,1987年生,图书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建设与数字图书馆。

1 引言

从2009年国际图联的卫星会议提出“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主题至今,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在人们的关注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并且充分发挥其知识共享、信息交流、文化共同体的功效已经逐步实现。但是,时下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尤其是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花费在电脑或是其他网络设备上的时间与精力也越来越多,走进实体图书馆大门的人越来越少。如何将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精髓延伸到图书馆的物理空间之外,也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2 第三空间图书馆概述

2.1 关于“第三空间”

最早提出“第三空间”这个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第三空间”被他定义为:[1]在家庭的居住空间(第一空间)和职场(第二空间)外的,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像城市中心的闹市区、酒吧、咖啡店、图书馆、城市公园等公共空间。在这样的第三空间里,人们的关系是自由和平等的,没有职场的上下等级意识,也没有家庭里各种角色的束缚,人们可以把真正的自己释放出来。雷·奥登伯格的第三空间概念如今被现代人广泛应用着。

与雷·奥登伯格不同的是,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雅认为[2]“空间既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可以被标识、被分析、被解释,同时又是精神的建构,是关于空间及其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形态”。爱德华·索雅的第三空间理论打破种种限制,无论是在物理空间还是精神层次上,使“第三空间”拥有了极大的开放性。他对第三空间的阐释让我们重新思考了我们周围的一切,第三空间不应该仅存在于我们能触摸到的物理空间里,它也可以存在于虚拟空间中,例如网络世界。

第三空间应该是不拘泥于任何物理空间之中的一种空间形态。无论是在居住场所、办公室还是在它们之外的任何一个能够让人感受到自由、平等、舒适的地方都能称之为“第三空间”。人们可以因为听到一段音乐而从生活、工作或是学习的压力中暂时得到心灵上的放松,同时,随着其心境的转变,其所在之处也可能会变得有所不同,这也表现了“第三空间”的无限可能性。

2.2 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

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存在的目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让读者自由、平等并且以最舒适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在计算机技术如此迅速发展的时代,制造出令读者在任何地点都能够感受到第三空间图书馆的自由、平等、舒适的氛围的虚拟空间也是不难做到的。佛语有云:境随心转。我们在图书馆的建设上不仅仅要在物理空间中为读者制造自由、平等、舒适的氛围,还应该想办法使不能利用实体图书馆的读者也感受到第三空间图书馆的魅力!因此,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是否能够成为让人随时随地享受精神上休息、心灵上依托的世外桃源,体现在其如何运用智慧最有效率地满足读者的要求,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令读者不论是在物理的还是虚拟的图书馆环境中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图书馆中和谐、舒畅的氛围。

3 第三空间图书馆构建的意义和特点

3.1 意义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人们呆在办公室的时间越来越多,呆在家中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哪怕是得到短时间的完全放松,对身心都是有益的。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就是这样一个能令读者身心都得到放松、休息的地方。如何构建第三空间图书馆,使其能够最大化、最有效地以最自由、舒适的方式来满足读者生活、工作中方方面面的各种类型的信息需求,成为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读者在获取信息时的自由、平等、舒适程度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这也给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3.2 特点

3.2.1 无处不在

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具有“无处不在”的特点。的确,实体图书馆会受到物理界限的限制,但是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的虚拟图书馆是不受限制的,它可以是无处不在的。尤其当下人们对电子移动设备的依赖性,使得第三空间图书馆能延伸到更多、更广阔的空间中去。

3.2.2 生长性和融合性

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不只局限在我们所能触摸到的实体的图书馆空间中,它也可以成为我们无法实实在在触摸到的虚拟图书馆空间。读者在依赖图书馆的同时也将成为第三空间图书馆的建设者。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语言等以不同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将在这里自由、平等地获取知识并可以参与到第三空间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中去。

3.2.3 独特的文化理念

在营销界有句顺口溜: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文化。如果将图书馆比喻成“商品”,那么其存在本身就应该是“名牌”。诚如每个“名牌”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发生在图书馆中的故事更是不计其数。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可以借助各种文化氛围以及形形色色的故事,能够同读者的精神感受产生共鸣,受到读者的关注与依赖。因此,图书馆虽然不是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其存在本身就已经包含有独特的文化理念。

4 第三空间图书馆的构建

如今,图书馆是第三空间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如何让图书馆更加切合“第三空间”这个名号,成为真正的第三空间图书馆,离不开3个关键因素,即建设者、信息资源和技术设备的支持。通过这3个因素恰到好处的融合,可以使读者体会到图书馆自由、平等并且更加舒适的学习、阅读氛围。

4.1 建设者

在第三空间图书馆的构建中,建设者作为关键因素之一可以分为馆员和读者两个部分。

4.1.1 图书馆员

馆员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除了将图书馆的各种职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之外,还应该通过人性化的服务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心灵的舒适。

首先,在馆员眼中,读者不是“上帝”,是另一个“自己”。

自由、平等地利用信息资源是用户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每个“人”的权利。图书馆员,不论作为职业人还是普通人,都是平等的,并不低人一等。既然人人都是平等的,馆员就不应该将读者比作“上帝”。中国有一句古语,叫做“将心比心”,又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倘若馆员将每一位读者都当成“自己”对待,结合专业馆员的精神,恰当的“己所欲施于人”,不仅会拉近馆员与读者的距离,还会从自身需求考虑,更好地服务读者。这样才能使第三空间图书馆成为一个任何人都能平等、真心地对待别人,任何人都会全心全意为别人服务,充满愉悦氛围的和谐之地。

其次,扩展对读者的服务范围。

阅读,可以是看、是听、是闻,也可以是感受;被“读”的对象可以是书、是人、是风景,也可以是任何事物。馆员作为图书馆的“导航员”,不仅能帮助读者又快又准地获得信息,或是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还可以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不仅包括学习上、工作上,也应该为读者提供生活上的和情感方面的帮助。例如,成立“心理咨询室”,馆员可以成为读者的倾诉对象,像“知心姐姐”一样为读者的生活等各方面提出有效的意见;图书馆也可以成立“生活百科”小组,专门为读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开展“生活小窍门”方面的讲座等。

同时,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殿堂,馆员有责任成为社会的向导,将祖先的智慧、人类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馆员也应该主动担负起教师的职责,为所有人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为国家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提供帮助。第三空间图书馆使人们在任何有需要的时候都能够学习,并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大众,馆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与修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深化自己擅长的领域,这样才能在与读者的交流中不断实现更高质量的服务。

4.1.2 读者

古语有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三空间图书馆能否不断地生长发展,读者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读者在第三空间图书馆建设中所贡献的力量是不能小觑的,因为那正是图书馆作为“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的源泉。古今中外,有多少经典著作诞生于图书馆中,又通过图书馆流芳百世。在现实的工作与生活当中,读者们通常都会面对各种烦恼,而第三空间图书馆作为读者的精神家园,如同净土一般,可以使读者暂时忘记生活琐事,享受片刻轻松,身心都能得到良好的休息,然后才能精神饱满地回归到工作与生活中。第三空间图书馆不仅是读者的“加油站”,还能够为读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供指导帮助,这样才能不断加强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使读者对图书馆产生“家”的感觉。因此,图书馆有责任加强培养读者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语言等以不同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参与到第三空间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中去。

同时,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存储机构、社会记忆的载体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人们对图书馆的了解还不够,例如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其中一种存在状态,可以是融合各种文化及多样的交流方式的文化共同体,就目前看来了解的人并不多。因此,加强读者培训,为读者灌输正确的第三空间图书馆建设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4.2 信息资源

第三空间图书馆的构建要素之一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正面影响着读者使用图书馆时的舒适度。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筛选、组织、加工,并可以存取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也可以理解为人通过一系列的认识和创造过程,采用符号形式储存在一定载体(包括人的大脑)之上的,可供利用的全部信息。在第三空间图书馆构建当中,信息资源可以分成两类:“静态”的信息资源和“动态”的信息资源。这两种信息资源分别在第三空间图书馆的利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静态”的信息资源即是指在图书馆的馆藏当中等待被利用的资源,即文献资源,包括声像、文字、影视作品等。古时候,因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有限,其内容传播载体方式只限于文字、书画等,音频、视频等方式的信息传播在古人看来是无法想象的。随着信息载体的变化,未来也将产生令现代人惊讶的信息载体。但是,不论信息载体是什么,其传播信息的功能不变,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应该尽可能地有效利用能使读者舒适地获取信息的载体,方便读者主动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也能提高“静态”信息的利用率。

“动态”的信息是指人类身边所能获取的来自其他生命体的“生动”的信息,如在课堂上老师讲的课程内容。“动态”的信息不仅包括我们能看到、听到的信息,也可以包括人心理上的、情绪上的信息。例如,朋友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所传递的不仅仅有语言上的信息,还可能传递某些情绪,如斗志、信心等。现在很多图书馆都开展了“读人”活动,这也是“动态”的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

4.3 技术设备

4.3.1 设备支持

第三空间图书馆的构建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实体存在的硬件设施、设备。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信息想要得到广泛的传播都需要借助除人脑以外的载体。为此,古代先贤们发明了文字、竹简、造纸术……还有专门保存这些载体的藏书楼、图书馆。并且,图书馆发展至今,有了因特网、硬盘、光碟等,贮存知识的载体进一步发展。Ipad等平板电脑的相继问世,更是使纸质图书的存在性受到了挑战。图书馆应当跟随时代的步伐,适时地更新馆内的设备,为读者提供更加舒适的阅读空间。因此,图书馆不仅可以借出“图书”,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借出能够满足其信息需求的硬件设备。

第三空间图书馆所需要的就是能让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有任何需求时,都能为用户传递信息的硬件设备。如果是在实体的图书馆内,就要使馆内设施符合读者的需求;如果读者不在实体图书馆内,则可以借助移动设备来“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例如利用音频、视频等方式,通过视觉、听觉的接触来为读者构造一个能够使其感到舒适并且身心得到放松的氛围;也可以利用3D影像技术等为读者“制造”出一些可供选择的与实际情景不相同的环境。想实现这样的“环境”,就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

4.3.2 网站建设

有了一定的设备支持,为了配合不同的设备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就需要做好虚拟图书馆联合网站的建设。在这个联合网站中可以包括语音聊天室、视频聊天室等多种能够使馆员与读者进行互动的平台。依靠这样的平台,馆员可以与读者直接沟通。无论是现实中还是在虚拟网络环境下都可以让馆员与读者“面对面”。这样,不论是信息传递还是心灵上的关怀,馆员在任何时候都能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在虚拟图书馆空间联合网站建设方面,要为读者开放一定的权限,使读者成为虚拟图书馆的主人。在这样的空间中,读者可以自由展示自己,馆员也可以通过建立读者知识地图等方式来更有效地利用读者的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等。任何读者遇到任何问题,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寻求馆员或是其他读者的帮助。馆员和读者在联合平台上都是平等的,这样也可以增强读者的社会责任感,每一个读者都会为图书馆的发展做出贡献。通过这个联合平台,可以集结全人类的智慧,更有效地实现图书馆的职能。

有了这个平台,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感受到第三空间图书馆的氛围。我们可以设想,一旦读者登录到图书馆的页面,就能听到一段独特的音乐声,可以是开门声,或是其他声音,这就让读者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者可以进入导航界面,先了解图书馆的“结构”,然后针对自己的需求进行“自助服务”,也可以直接找“人”帮助。平台上所涉及的语音界面、视频界面或是其他空间界面等,读者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利用。只要有空暇时间,不论是在家、在公司或是在任何场所,读者都可以通过平台,重新找到心的自由,享受轻松的阅读时光。这也是第三空间图书馆的真谛所在。

5 结论

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能够被人们自由、平等并且舒适地利用,正是文明进步、社会繁荣的有力证明。因此,不论是从“建设者”、信息资源还是技术设备等方面来构建第三空间图书馆,都是希望吸引读者更加有效地利用图书馆,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1]任雪飞.星巴克与第三空间[EB/OL].[2006-03-07].http://so homag.blog.163.com/blog/static/1379411792010026115886 03/.

[2]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J].外国文学研究,2004(4):31-37.

猜你喜欢
馆员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