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模具专业的应用与研究

2012-02-18 08:35张小粉
装备制造技术 2012年2期
关键词:模具驱动教学法

金 莹,张小粉,淮 妮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陕西 咸阳 712000)

目前,在我国现阶段的模具类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面对着“市场对模具人才旺盛的需求,而模具专业毕业生难以顶岗工作、就业”的尴尬境况。反思我国职业教育,“粉笔+课本”教学模式,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脱离市场的僵化培养方式,造就出不具备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作者,其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基本照搬大学教育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目前采取的一般教学模式是:先全面进行基本理论教学,然后集中时间进行整周的技能实训。这种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也有其弊端,具体体现在:

一是教学方式上,理论与实践活动相脱离,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二是教学内容上,已不能适宜企业岗位要求,学生技能实训内容过于简单化、陈旧化。

三是教学计划上不够系统、灵活。目前依然采用高等教育的模式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计划过于僵化,不灵活,开设的课程内容有重复、遗漏、顺序颠倒等现象。

四是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目前职业院校大部分理论教师技能欠缺,缺乏一体化教学能力,缺乏对企业先进生产方式与生产实际的了解,缺乏解决实际问题及科研创新能力,缺乏教学素材积累,教学中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枯燥乏味。

五是教学教研风气不足,教师不思上进知识老化。许多教师,对职业教育及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职业教育层次低下,学生素质低,不需要较高的知识,不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故而固步自封。加上各方面的原因,上进心不足,满足于做教书匠,吃老本,从而造成知识陈旧、老化。再加上教学与生产脱离,以及对科研的不重视。更使得教师自我提高的意识与动力不足,自闭于书本知识,离生产实践渐行渐远。

由以上原因,产生了“三不满”的后果:即职业教育与企业要求的脱离,企业对学生不满;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生对教师不满;教师教而无果,缺乏成就感,对学生不满。其结果学生厌学,老师厌教,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品质的提高。

近年来,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大力倡导下,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项目驱动教学法,就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参考了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方式。

项目驱动教学一方面可以不断地获取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地发挥教师修正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为学生将来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

1.1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本出发点,以学以致用为标准,选择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原则,设计并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体化教学的主要实施方式。

通过对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研究,力求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改革是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为模具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新的创新理念与教学模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情境之中,从根本上将传统课堂中老师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激发兴趣、产生好奇心的环境,以创新思维和创新制作能力的训练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体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职教新模式。

1.2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驱动教学法具有教学内容的特定性、项目内容的综合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生学习的自由与自主性、工作成果的多样性与展示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工作实际应用性与价值性等特点。

而且项目的设计与企业紧密结合,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以实际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拓展潜力,创造最佳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模具专业中的应用

2.1 设计原则

(1)项目选取实施原则。根据模具专业岗位技能需求,结合学生认知能力,通过企业调研确定项目教学的项目。每个项目的设置或任务,以模具制造的典型工作流程为依托,融入“模具制造工”职业标准,其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密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求来进行,在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需要的前提下,融合了“模具制造工”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2)可操作性与针对性原则。课程项目的设计既要贴近企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又要贴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以免涉及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困难。对于较大的项目,可以分解成单元进行教学,不要期望通过一个项目实现所有能力的培养,每个项目应该有能力培养的侧重点。

(3)次序性原则。进行项目设计时,首先应从大处着眼,首先确定能够达到课程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大项目,然后再逐步分解,直至分解到若干能够直接进行操作实施的小项目,制定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实施。而在具体实施项目时,则正好相反,项目内容安排上则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先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逐步深入,循序渐进,最终实现课程要求的目标。显而易见,项目内容设计时要有极强的次序性。

2.2 实施过程

根据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调研确定模具专业的职业岗位,按照模具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对模具专业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项目任务进行分析,分析模具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群,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做到要什么教什么、用什么学什么。从而形成从现实中简单工作过程到复杂工作过程要求,并根据职业特征分析来确定学习领域的主题学习单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从简单感性认知到理论分析、提高认识再到综合成长的递增的课程教学内容,以案例和产品为载体设计学习任务。

如模具专业的《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课程,在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时,本门课程可设计3个大的项目:单分型面、双分型面和侧向抽芯模具设计。

实施每个项目时,首先让学生进行模具的拆装,了解模具的结构构成、工作原理等,然后到实训车间或模具制造厂,参观其加工流程,从而对模具结构及工艺过程有了感性认识。

最后回归学校,开展如下内容的学习:加工产品的工艺分析、工艺方案的确定、相关的工艺计算、模具的结构设计、模具的三维造型绘图、二维总装装配图的绘制,同时填写注射工艺卡和工作零件机械加工艺过程卡,完成对所设计模具的制造,试模生产出产品。每个大项目又是由若干个小项目组成,每个小项目包含有若干个知识点。如单分型模具设计,可分为两个小项目:单型腔、多型腔模。如表1所示即为单分型面模设计多型腔项目驱动内容的设计。

表1 单分型多型腔模具课程的项目驱动内容设计

项目确定后,应对每一项目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教学要求和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如《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在实施教学项目“浇注系统的设计”中,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一般有5个步骤:任务→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1)任务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并讲述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任务;教师给出工作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学哪方面的知识,练习哪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如在浇注系统的设计项目教学时,首先以盖子多型腔单分型面注射模为载体,建立项目布置给学生,然后用多媒体演示盖子多型腔模具的结构,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需要解决主流道设计、分流道设计、浇口、冷料穴等相关问题。

(2)计划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老师在旁边针对学生制定的方案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指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获得回答这些问题所需的理论知识,如确定型腔数;分型面的类型,选择原则;浇注系统的组成、浇口的常用形式,浇口系统各部分的尺寸设计原则和方法等所需知识。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最终确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

(3)实施阶段。学生在最终方案确定后,可以根据实施方案进行任务分解,让每个学生担当特定工作任务,每人按照承担的项目任务进行工作,最终完成项目任务,达到项目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进行与给定任务相类似项目演示,学生在旁边看,学生可以随时提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解答,以便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

(4)检查阶段。首先每组的学生自行检查任务过程与结果,然后教师对每组项目品质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学生还可以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改。教师则在各组之间巡视和检查学生的进度及品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还会暗自观察学生的能力,以作为项目完成后的评分参考。

(5)评价总结阶段。项目教学的评价,包括小组之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两部分。小组之间的评价,将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将以极大的热情和努力,积极争取本小组的胜利;对于教师的评价,应注意不能损坏学生的积极性,应提出问题的所在,让学生们广泛讨论,找出问题的根源,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另外,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参考资料、网上课件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对所学的知识巩固加深。

3 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教学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有益的,能使教学项目与知识、技能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以课本为载体,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把以课堂为“战场”,转变为以项目实践为“战场”,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的主动建构者。但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若干问题。

3.1 教学观念的改变

(1)教学管理人员观念的改变。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必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制度要与教学改革相适应,要为教师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由于此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是灵活多样的,课堂不再是“静悄悄”了。可能会出现“乱糟糟”的场面,因此教学管理者要接受这种课堂现象,而且要大力支持。

(2)教师观念的改变。教改是对教师的最大挑战,自己备自己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教师的观念、角色、行为等多方面都要发生变化。教师所关注的,不应仅局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彰显,方法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是否得到了整体的培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人为本,站在学生角度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有观察能力与控制能力,通过观察随时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

(3)学生观念的改变。我们的学生适应了“一言堂,不懂就问”的教学方式,因此要求学生改变过去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安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听课了,而是要积极参与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从以往单纯的听教师讲变为与同学、老师交流合作,共同探究。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由个体学习变为合作学习,完全行动起来了。这样,才能“教”与“学”相互融合,才能实现我们最终目标——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3.2 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队伍的建设,是模具专业教学模式得以真正发挥实效、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其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项目设计、开发经验和能力,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并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能够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由于项目实践而引发的众多现场问题,更是对老师实践经验和能力的考验。

3.3 教学设备的配备

教学设备使完成实践教学必备的硬件。作为项目驱动型为特征的一体化教学,更需要有必备的设备作为前提。学校要投入相当的资金,配套的设备与软件,以创设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教学环境。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企业的一线工人,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应能在毕业时就能定岗、上岗。同时,考虑到教育的滞后性,学校必须要有不低于先进企业配置的实习设备和充足的实习工位,以保证教学计划的正确实施。

3.4 项目化教材体系的构建

为使任务具有系统性、延续性,抓好项目化教材的构建,打破目前高职课程体系中理论系统性,突出以应用、实践为主的以职业能力为单元划分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使教学项目切中教学实际,既能使理论知识点与实践有机结合,又可切中学生的兴趣点,完全以任务驱动过程设置教学环节,积极组织开发以“项目驱动、任务导入”为主要思想的、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化教材。

4 结束语

在学院模具专业教学中,以模具专业的职业岗位或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工作过程为切入点,以模具设计制造工作项目为载体,通过工作项目将职业活动中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合为一体,突出了以项目驱动为主线、以技能培养为手段、以能力获取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单纯给学生灌输知识难度大的问题,不仅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更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塑造全面和谐的个性,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符合当前模具人才能力的培养需求。经过近三年实际应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达到98%以上。

[1]牛全峰,陈玉平,等.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32):63-65.

[2]朱仁盛,申倚洪.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07,(3):100-102..

[3]吕永峰.基于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的高职“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61-162.

[4]魏德才,王荣珍.项目教学法在模具专业骨干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职业与教育,2007,(11):98-99.

猜你喜欢
模具驱动教学法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模具制造》月刊征稿启事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电加工与模具》征订启事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