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生产企业实施可追溯管理要求分析

2012-03-09 12:33李军国秦玉昌牛力斌
饲料工业 2012年15期
关键词:投料原料饲料

李军国 秦玉昌 李 俊 牛力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 100081)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是关系人类健康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与饲料安全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二噁英”、“疯牛病”、“三聚氰胺”、“苏丹红”……,这些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问题,敲响了饲料安全的警钟。为了保证饲料和食品安全,各国制定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纷纷引入各种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如ISO9001、GMP(良好加工操作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饲料和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人们认识到这些技术主要是对生产、加工环节进行控制,保证饲料、食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免受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危害,将可能发生的危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中。缺少将整个饲料生产供应链连接起来的手段,不能对那些在流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控,准确、快速地找出根源所在,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并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为解决上述问题,各个国家和食品加工行业都逐渐开始重视和开发食品追溯系统,对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供应链全程进行跟踪,并在发生问题后及时进行追溯,来完善其对食品安全的管理。

为规范饲料生产,保障饲料质量安全,根据新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农业部畜牧业司(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组织制定了《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对添加剂预混合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精料补充料生产企业的饲料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出了基本要求,要求饲料生产企业应当按照规范组织生产,对饲料生产过程实施有效控制,实现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程可追溯,确保饲料质量安全。从国际发展状况来看,实施可追溯既是保障饲料安全的现实需求,也代表了当前和未来饲料安全保障措施的发展趋势。

1 可追溯管理的作用

在饲料企业实施可追溯管理,就是要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过程中进行无疏漏的跟踪,记录所有环节的相关信息,确保饲料产品可进行有效追溯,这对于提高饲料质量安全控制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树立企业良好形象。饲料企业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可以有效地记录采购、加工、销售等过程的安全信息,提供企业内部物流和质量的相关信息,也要求企业完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使生产和管理更加规范,提高饲料生产安全标准和管理水平,减少质量安全问题发生,赋予企业产品以市场信任属性,提高价值和扩大销售。

②增强养殖企业对产品信息的了解。饲料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可以提供饲料生产的必要信息,对原料、加工过程、产品及相关信息可追溯,使生产企业有能力及时确定和召回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让养殖企业增强使用信心。

③提高饲料质量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饲料企业建立有效的内部可追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以更快的程序对产品进行正确的分离和明确的标识,一旦某批产品发生问题,就可以利用“可追溯性”功能,快速的查找问题的原因,并及时对该批产品进行召回或撤回,有效地控制问题产品的扩散,保证无关产品不受影响,降低产品召回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④促进养殖产品国际贸易、克服技术壁垒。畜禽是食品的重要来源,饲料是畜禽产品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出台法律法规,要求对出口到当地的食品均须能够实现可追溯性。因此,为了符合欧美等国家对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的要求,保证中国养殖产品的正常出口,需要建立饲料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 可追溯管理基本要求

根据新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要求,饲料企业应按照产品质量标准和农业部制定的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和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组织生产,建立和实施饲料生产各种管理制度、操作程序,对生产过程实施有效控制,并实行生产记录和产品留样观察制度,对原料采购、生产、贮存、检验、销售等环节形成的各类记录的编制、格式、填写、保存等要求作出明确规定,确保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可进行有效追溯。

饲料生产企业实施可追溯管理,除了需要相关的技术保证以外,还需要生产链各个方面的参与和配合,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就无法实施跟踪与追溯。这就要求对饲料原料采购、生产过程、产品贮存检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保证在每个环节能够进行真实、准确的信息标识,使得对饲料生产的跟踪成为可能,也为以后的追溯奠定基础。企业应建立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机构,以文件形式规定其职责,负责对包括技术、生产、质量、销售、采购等环节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质量检验负责人、仓管负责人、生产负责人、销售负责人分别对所属岗位人员填报的数据进行审核,对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负责。

3 饲料原料可追溯管理要求

饲料原料可追溯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3.1 原料采购

饲料企业应加强对饲料原料的采购管理,实施原料供应商评价制度,建立原料供应商评价记录和合格供应商清单,应与供应商签订原料采购合同,对原料的质量、安全卫生指标及验收方法作出明确的规定。未经许可不得采购非合格供应商提供的原料。

3.2 原料验收、接受

饲料企业应建立饲料原料质量标准和原料接收标准,制定原料验收程序,所有原料必须进行进厂检查验收,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以确保原料的来源和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企业标准的要求。供应商未列入《合格供应商清单》或无对应批次的合格检验报告的原料,不得入库或者投入使用。饲料企业应建立原料的进货台账,如实记录原料的名称、规格或等级、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货数量、进货日期、供应商名称、质量验证方式、验证结论等。

3.3 原料留样

饲料企业应建立饲料原料留样观察制度,明确留样观察的原料范围、样品的贮存环境、观察项目、留样期限和留样量等,并定期对样品进行观察,保存留样观察记录。

3.4 原料存储

饲料企业应当建立原料仓储管理制度,实施出入库记录和垛位标识卡管理,按不同批次和不同进货时间记录原料唯一的批号。验收合格的原料根据物料的种类安排入库,堆放时需要注意同种不同批次的原料需要分跺放置,分别用原料标识卡进行标识,以便仓管员和领料员进行确认和管理。同时仓管员根据入库的实际情况填写原料入库登记表,以便后期领料后进行核销和管理。企业应当根据原料的库存时间和保质期限制定库存原料质量监控制度,并保存监控记录。

4 生产过程可追溯管理要求

饲料生产过程可追溯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

4.1 基本要求

饲料生产企业应根据实际生产工艺流程和配置的设备,制定饲料生产过程控制的规范性书面技术文件,包括配方管理制度、生产设备管理制度、生产操作规程、交叉污染和外来污染防控措施、每种产品的生产工艺参数、生产过程各种相关记录表单等。

4.2 大料领用与投料

饲料生产企业原料领用一般由投料工或原料搬运工负责。中控工向领料人员下达领料单,在领料单上填写领料数量和用途,原料保管接到领料单后根据品管指定的原料使用顺序确定取料垛位,根据实际发料情况认真做好领料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原料名称及批号(或入库时间)、领用数量、领用人和领用时间等。

大料投料工应当听从中控工安排,按指定包数、指定投料口投料,保持投料现场干净整洁,及时做好投料记录,投料记录包括投料品种、时间、数量、感官质量、投料工等信息。投料过程中如发现原料质量问题,应立即停止投料,报告中控和原料保管。

4.3 粉碎作业

粉碎工应按照中控工指令、根据加工产品要求及时更换粉碎机筛片,随时抽取检查粉碎粒度。每批粉碎作业完成后,应如实认真填写原料粉碎作业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原料品种、操作时间、筛片规格、粉碎量等。

4.4 小料领用、配制与投料

小料领用一般由小料配料工负责,中控工向配料工下达小料配料单并以此计算小料领料单,小料配料工凭小料领料单向小料保管领取当班需用小料原料,小料保管凭小料领料单发放小料,并做原料出库记录。

小料配料工应当认真校对计量器具,严格按照小料配方配制小料,做好小料称量配制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产品名称、使用原料名称、理论值、实际值、配方编号、配制人员和日期等。一个品种小料配料完毕后,应对剩余原料进行盘点,检查原料用量是否与配方相符。应保持小料配制间物料摆放有序,配制好的小料应分盘或按品种堆码整齐,明确标识,在指定地点存放、备用。

小料投料工按中控工指令的品种、批次,将配制好的小料运至小料投料口附近,接到中控工指令后方可投料,投料时应逐样投放完全符合配方要求(品种及重量)的小料及药品,填好《小料投放记录》,填写记录时应投完一批记录一次。记录内容包括产品名称、配方编号、生产数量、接收批数、投料时间、投料批数、剩余批数、交接确认、投料人员等。

4.5 中控操作

中控工应按照生产计划检查和正确输入配方,设定混合时间,通知粉碎工、制粒工根据产品生产工艺参数更换粉碎机筛片、制粒机环模等,做好配料过程记录和中控岗位操作记录。配料过程记录包括产品名称、配方编号、原料名称、配料仓号、配方理论值、配料实际值、混合时间、添加液体原料名称、液体添加理论值、液体添加实际值等,中控岗位操作记录内容包括产品名称、配方编号、操作时间、生产批次、理论产量、实际产量、损耗率、洗仓情况(洗仓原料、数量、时间)等。

4.6 制粒(膨化)作业

制粒工应按照中控工指令、根据加工产品要求及时更换制粒机环模、分级筛筛网,按照工艺参数要求调整调质器蒸汽压力和调质温度,做好制粒作业记录。制粒作业记录内容包括制粒时间、制粒仓号、制粒机号、成品仓号、产品名称、调质温度、颗粒感官质量、环模孔径(或膨化机模板孔径)、环模长径比、分级筛筛网孔径、蒸汽压力等。

4.7 包装作业

打包工应根据当班生产计划领取包装袋和标签,填写包装袋和标签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产品品种、领用数量、包装物批次、本班用量、退库数量、损耗数量、损耗原因等。包装前应核对待包装产品、包装袋和标签及标签日期是否一致,包装作业结束后应如实填写包装作业记录,包括日期、产品名称、包装数量、感官检查情况(色泽、气味、粒度、硬度、含粉率、包装袋和标签确认、标注日期、包重符合)、头尾包数量等。

4.8 现场质量巡查

饲料企业应当建立现场质量巡查制度,并保存现场质量巡查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巡查位点、巡查时间、巡查内容(原料、中间产品或成品的感官质量、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作业环境等)、问题描述、整改措施、整改结果、巡查人员等信息。

5 产品检验销售可追溯管理要求

饲料产品检验销售可追溯管理模式如图3所示。

5.1 产品检验

饲料企业应当建立检验管理制度,内容包括对影响检验的关键要素的控制要求以及抽样位点、抽样频次、检验项目、检验时限、检验结果传递、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签发等。应依据产品标准规定的出厂检验项目实施出厂检验,做好各检测项目的原始记录,并填写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每年应当在每类产品中至少选择1个产品进行1次型式检验,检验项目为企业所执行产品标准的全部要求,包括加工、营养、卫生等所有指标,并出具检验报告。

5.2 产品留样

饲料企业应建立饲料产品留样观察制度,每批产品均应留取样品,留样量满足该产品全项目检验需要。产品留样应分类有序贮存,明确标识,定期对样品进行观察,并建立观察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样品名称、生产日期(或批号)、观察日期、观察项目、异常及处理情况、观察人等信息。

图3 饲料产品检验销售可追溯管理模式

5.3 不合格品管理

企业应当建立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对不合格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的评价和处理作出规定,并保存评价及处理记录。评价与处理记录应包括不合格品名称、数量、状态描述、原因、评价结果、处理方式、批准人员、处理人员等。

5.4 产品仓储管理

仓管员应根据生产产品入库数查验实物,确认后填写产品入库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产品名称、生产批号、入库数量等。应明确产品的摆放位置,不同类型的产品分门别类存放,将不同“生产批号/生产日期”进行定位放置,实施垛位标示卡管理,避免在储存过程中造成不同生产日期的产品混淆。成品发放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应根据销售部门开具的发货单发货,不允许出现多发、少发、不发现象,并填写产品出库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产品名称、生产批号、出库数量和日期等。

5.5 产品销售

企业应建立产品销售台账,记录销售产品的订单号、名称、生产日期、生产批次、检验结论、销售数量、销售日期、购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等信息。饲料出厂应做到“六不准”:成品不经化验、质量不合标准、定量包不准、缝口不符合标准、没有标签、破袋漏袋不准出厂。

企业应当建立产品召回制度,发现其产品对养殖动物、人体健康有害或者存在其它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通知经营者、使用者,向企业所在地饲料管理部门报告,主动召回产品,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企业应当建立客户投诉处理制度,并保存产品投诉记录,包括投诉日期、投诉人姓名和地址、产品名称、生产日期、投诉内容、处理结果等内容。

6 饲料生产记录可追溯性的实现

饲料生产可追溯管理包含两个主要功能,即跟踪和追溯。跟踪就是在饲料生产过程中,每生产一批产品都要对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包括所用原料的相关信息、生产过程相关信息和参数、产品检验和销售信息等,所有信息要完整保存、方便查询。追溯是指当发生或者需要查询时,通过追踪记录的信息很容易搞清产品的流向和原料信息、加工信息等,以便于职责分明,查处有据,这可以极大加强职工的责任感。

6.1 完善管理制度,保证生产记录行之有效

饲料企业应当建立记录管理制度,对记录表单的编制、格式、编号、审批、印发、修订、填写、存档、保存期限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组织相关人员和使用岗位对所有记录进行甄别,对不适用的记录表卡进行重新设计,使生产记录具有可操作性,易于传递,易于书写,易于保存。严格按照生产记录的每项要求实录饲料生产过程的状况,要求内容完整、数据资料准确、语言简练,字迹清晰,注明岗位、班次、填写人签写全名。

制定严格的生产记录传递、交接、保管程序,明确生产记录的收集岗位、保存地点和保存期限,实现生产记录按规定时间、要求向相关部门和人员传递,一旦出现问题,便于查找、索取和判明责任。品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采购、生产、销售等相关部门开展对生产记录的填写、保管情况的检查,使生产记录保证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为分析质量问题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追回不合格品提供有力的依据。

要对生产记录采取纠正措施,使生产记录形成闭环。单纯做好生产记录是不够的,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有的问题需要跟踪处理,如在接到用户投诉时不仅要及时派人赴现场处理问题,还要让服务人员填写用户投诉问题登记,写清问题内容、处理结果及纠正措施。

6.2 饲料生产质量安全追溯

在保证饲料生产过程记录完善、保存完整的基础上,可以对饲料产品生产的所有质量安全信息进行追溯,如果一批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以通过饲料生产记录追溯以下信息:

①批产品的生产批号;

②通过产品批号,可以查找到与该批产品所有相关的原料、加工及质量记录,及该批产品发往了哪些客户;

③通过相关记录,能够辩识出该批产品所用原料的生产批次及原料供应商;

④通过原料批次可以查找到该批原料生产的全部成品批号,并通过产品批号,追查全部成品发往哪些客户。

通过实施可追溯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追溯调查出问题产生的源头,准确甄别出有问题的原料及产品,若需召回产品可以帮助确定召回的范围,避免超范围召回。

7 问题及建议

本文基于纸质文件作为生产记录的载体对饲料生产可追溯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纸质文件作为记录载体,可能分散在企业的各个工序岗位,数据记录的可靠性得不到有效保证,也不便于数据管理,常常是耗用了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产品追溯的效果和效率远远达不到要求。饲料企业应当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按照本文所述的可追溯管理要求,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案实现可追溯性管理,帮助企业实现对产品追溯的实时监控,提升饲料追溯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条码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可追溯管理技术。在饲料企业利用条码技术,可以建立原料、成品、中间品、头尾料等的条形码标识,实现原料、成品的批次管理,有效解决管理信息系统所遇到的数据采集和输入的瓶颈问题,实现数据快速、准确的自动化采集,提升工作效能。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条码自动识别,可以即时记录和采集数据,清晰原料、中间品、产品的流向和状态,排除人为因素造成的错配、漏配、称量精度低等错误,并提高效率。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通过条码识别,可以快速追溯到同批号产品的去向、质量问题的责任人等,并做出相应的处理。条码可追溯管理技术必将成为饲料企业质量和安全管理的重要工具和可靠保证。

[1]《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2]食品生产溯源系统管理要求.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DBJ440100/T 42-2009.

[3]张雪梅.实现质量记录的可追溯性,夯实质量责任制[J].中国质量,2000(08):46-45.

猜你喜欢
投料原料饲料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粤海饲料
浮法玻璃生产线斜毯式投料机在线检修实践
羊饲料的营养成分及配制
打叶复烤自动化精准配方投料设备的设计与应用
兰州石化80万吨乙烯机组一次投料开车成功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三)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二)
严把原料采购关,才是对养殖负责
充填开采材料投料系统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