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训练理论视角下的体能训练整体专项化的运用

2012-03-19 01:54许世岩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21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整体专项

汪 波,王 娟,许世岩

(1.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3.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在世界竞技运动高度发展的今天,研究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式方法显得十分必要。训练实践证明,在运动训练的不同阶段,既有不同竞技能力如体能、技术、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运动智能的二元或多元训练的理论问题,也有这些要素的一元训练理论问题。而体能训练整体专项化既是特定的训练实践的产物,也是一元训练理论的产物。教练员指导训练实践既要关注体能训练整体专项化的理论辨析和思考,也要关注体能训练整体专项化的具体运用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训练理论建设与训练实际操作协调发展,满足理论与实践的不同需要,使训练理论源于训练实践,使训练实践更好地得到训练理论的指导,以解决训练理论建设和训练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笔者试图对一元训练理论视角下的体能训练整体专项化的运用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1 体能训练整体专项化

体能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构成的。运动训练学指出,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1]。但是,由于新旧版本的《运动训练学》没有论述身体形态训练、身体机能训练和运动素质训练的关系,无法解释在现实中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实际上,运动素质训练是身体形态训练和身体机能训练的载体,也是专项技术、战术、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训练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体能训练包含身体形态训练、身体机能训练,是典型的一体化训练,是一元训练理论最好的证明。因此,必须做到运动素质训练与专项技术、战术、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的训练相结合,而这些结合必须反映专项运动训练的整体协同性。即有什么样的战术必须有什么样的体能,不同的体能运用于不同的战术;即必须符合该项目竞技运动比赛的实际,比赛中比什么、怎么比,在训练中就练什么、怎么练。

2 体能训练整体专项化的训练思路及表现形式

2.1 运动素质训练与专项需要的身体形态训练相结合

特定的专项有其需要的身体形态。一方面,我们应根据人体生长发育规律,按照身体形态发展的敏感期,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学特征”[2],使运动素质训练与身体形态发展相适应,换句话说,适时地做到运动素质训练与身体形态训练一体化,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按照专项特点安排运动素质训练。

2.2 运动素质训练与专项需要的身体机能训练相结合

特定的专项有其需要的身体机能,不同的身体机能具有不同水平运动素质。一方面,我们应当适时地做到运动素质训练与身体机能训练一体化,满足生理机能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按照专项特点安排运动素质训练。

2.3 运动素质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相结合

运动素质是专项技术正常发挥的基础,专项技术能否正常发挥是运动素质高低的体现。在训练实施过程中,既要有运动素质训练要求,也要有专项技术训练要求,这样才能收到最佳训练效果。但是,不论是体能主导类项群还是技能主导类项群训练,国内都缺少这种比赛能力的训练。

2.4 运动素质训练与战术能力训练相结合

运动素质是战术高质量实施的保证,而战术高质量的实施是运动素质高水平的表现。运动素质是保持和发挥战术能力的物质基础,战术能力是运动素质水平特定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实施训练中既要有战术训练要求,又要有运动素质训练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运动员的实战能力,提高训练效果,实现训练效率的最大化。

2.5 运动素质训练与心理能力训练相结合

在竞技运动训练中,运动素质训练与心理能力训练只有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运动员的比赛能力。具体表现为在一项训练内容中既要有运动素质训练要求,又要有心理能力训练要求,只是不同的时间段,训练要求的侧重点不同。

2.6 运动素质训练与运动智能训练相结合

竞技运动过程中是有运动智能参与的,不仅在比赛中有运动智能参与,而且在训练中也有运动智能参与。日常的训练要从比赛需要的角度出发,培养运动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意识,特别是在大强度的运动素质训练、模拟比赛训练中,要注意提出运动智能训练要求,启发运动员在遇到不同情况时应当怎样思考问题和应对。

2.7 体能训练整体专项化运用的表现形式

在研究体能训练整体专项化问题时,考察和总结我国已有的训练成功经验和教训,洞察未来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是必要的。体能训练整体专项化运用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1)根据不同训练时段,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结合当前的运动训练,不论是从全程性训练来看还是从区间性训练来看,不论是从全年大周期训练来看还是从小周期训练来看,不论是从训练课来看还是从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来看,任何专项都注重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结合,强调体能训练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只不过两者训练所占的运动负荷比例不同。

(2)根据训练任务的需要,在各种专项体能训练中突出不同的训练侧重点。没有侧重点的训练,是盲目模糊的训练,是没有重点的训练。在训练实践中,不应平均使用力量、平均分配运动负荷比例、平均安排训练内容、采用同一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而应注重突出个体训练、个案训练、个别化训练、个性训练等有针对性的训练。

(3)根据专项特点,专项体能训练寻求整体优化。我们认为专项体能训练的整体优化,是指所选用和设计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不仅要真正符合专项特点,还要体现有效性、衔接性、过渡性、兼容性、协同性和经济性,具有施加负荷形式和负荷大小的适宜性和适时性。因此,为了使专项体能训练整体优化,必须有一套乃至几套专项体能训练方案。

(4)根据比赛特点和对手特点,注意专项体能与其他竞技能力整体协调训练,进行一体化的针对性训练,既突出特长训练又加强薄弱环节训练,以适应比赛需要。

3 实证分析体能训练整体专项化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思路

仅仅有体能训练整体专项化的训练思路是不够的,还需要把上述训练思路转化成训练方法和手段。因此,必须对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一番精心构思,并且落实到训练中。在一元训练理论视角下,我们不妨实证分析和总结一下我国体能训练整体专项化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3.1 运动素质训练与专项需要的身体形态训练相结合的实证分析

实例:我国国家男篮、女篮运动员在力量训练方面存在长远规划不够、与专项结合不好以及训练手段较单一等问题。我国篮球运动员身体普遍较为单薄,存在克托莱指数较小的状况,反映了教练员在多年指导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对力量训练负荷的安排缺乏长远的规划,错失了运动员发展力量的最佳时机[3]。

分析:根据刘庆山博士与教练员访谈和实地训练考察发现,教练员对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认识存在两类极端倾向。第一类倾向是用篮球的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第二类倾向是体能训练基本上脱离篮球运动的专项特点,如用田径场的长跑和杠铃下蹲来代替篮球运动员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我国各级篮球队应当注意发展运动员各种力量,通过各种力量练习来完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美国N B A运动员发达的肩带肌和上肢肌群不是打篮球打出来的,而是专门的力量训练练出来的。

3.2 运动素质训练与专项需要的身体机能训练相结合实证分析

实例:我国女子手球队备战第28届奥运会的耐力训练,采用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的持续递增负荷训练方法:在400m田径场上,以1min50s作为开始速度,每2或3圈递减10s,最后2圈要求在1min10s或l min15s内完成,持续时间20min左右,总跑量约4000~5000 m,跑后平均心率高达180次/分。

分析:多次数的快速起动、冲刺是手球比赛中运动员跑动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对运动员速度和保持速度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是比赛中,由于对抗程度、比赛节奏不断变化以及时常出现的比赛中断,糖酵解供能并不总是占有支配地位,而是与其他供能系统协同作用。因此,要把发展有氧供能能力训练作为体能训练中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这种递增负荷训练方法能明显提高手球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神经肌肉系统、心肺系统机能的稳定性。

3.3 运动素质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相结合实证分析

实例:乒乓球专项速度训练时,在保证动作规范的前提下,做单一技术或组合技术的徒手挥拍练习30~60s,加快多球练习的供球速度,迫使练习者提高击球的挥拍速度的并步或跳步,左右移动的手、步法练习30~60s,并步或交叉步移动摸球台两角练习30~60s,进行推挡、侧身、扑右(方)角的手步法练习30~60s。用各种不定点和不同旋转、节奏的球,迫使练习者在回球时迅速提高判断反应速度、步法的移动速度和击球的挥拍速度[4]。

分析:这些训练手段的设计和选择,可以有效地提高乒乓球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能力,有助于发展运动员快速反应、判断、起动、移动、挥拍的专项能力。

3.4 运动素质训练与战术能力训练相结合实证分析

实例:中国女子手球队备战第28届奥运会时常采用速度耐力练习与速度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在机体承受大强度负荷后再进行不同段落的速度练习,提高运动员疲劳耐受力,发展绝对速度和短距离快速移动能力。具体方法是在400m间歇跑之后,再安排50m×8、100m×4、200m×2的组合跑练习。在技战术训练中强调快速移动、快速完成技术动作,创造和把握战机,实现战术意图。常用的练习方法有守门员一传快攻、一对一追击快攻、二对二快速攻防练习等,这些练习实质上是速度的竞争,进攻和防守都要求运动员全力以赴。

分析:根据专项比赛的实际需要,发展绝对速度和专项速度;在跑动路线、时机、方式等方面结合专项特点进行速度练习,提高了快速攻防中的技术运用能力。

3.5 运动素质训练与心理能力训练相结合实证分析

实例:哈尔滨体育学院跆拳道专修队的23名运动员采用模拟比赛训练法,在有观众、裁判、喧哗的环境中进行训练,一切都按比赛规则进行。运动员赛前心理状况得到改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5]。

分析:在运动素质训练中施加比赛环境因素的刺激,使运动员不仅发展了运动素质,同时还改善了赛前心理状况,增强了自我控制能力。

3.6 运动素质训练与运动智能训练相结合实证分析

实例:少年儿童体操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训练,注重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提出相应的要求,让运动员自己去观察、分析、比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

分析:运动智能训练应从小抓起,有利于对运动员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创造力进行养成教育,使运动员在训练中和赛场上运用运动智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突发事件,赢得比赛的胜利。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面对当今高水平的竞技运动竞赛,不论是体能主导类项群还是技能主导类项群训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都越来越重要。体能训练整体专项化训练运用的思路主要体现在:①运动素质训练与专项需要的身体形态训练相结合;②运动素质训练与专项需要的身体机能训练相结合;③运动素质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相结合;④运动素质训练与战术能力训练相结合;⑤运动素质训练与心理能力训练相结合;⑥运动素质训练与运动智能训练相结合。

(2)体能训练整体专项化运用的主要表现形式:①根据不同训练时段,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结合;②根据训练任务需要,在各种专项体能训练中突出不同的训练侧重点;③根据专项特点,专项体能训练寻求整体优化;④根据比赛特点和对手特点,注意专项体能训练与其他竞技能力训练整体协调发展。

(3)专项技能、战术、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的结合训练也非常重要,本文不作详细研究。

4.2 建议

(1)多年来,我国在体能训练整体专项化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应当对体能训练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从而上升到训练理论的高度,以便指导训练实践,推广成功经验,改进体能训练方式方法,提高体能训练质量。

(2)建议在举办教练员岗位培训时,对体能训练问题进行专题研讨,邀请在体能训练方面取得成功的教练员介绍经验。

(3)加强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和开发研究,细化专项体能训练,提高体能训练的专项化程度和针对性。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刘庆山.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4]郑海波,李嘉鹏.乒乓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J].体育科技,2005(3):76.

[5]梁洪生,佟胜志.对跆拳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8-130.

[6]李春光,谢新涛,弈翠霞.少儿体操运动员运动智能训练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74-75.■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整体专项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