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输出”背景下的古建筑文化翻译策略——以亳州花戏楼砖雕艺术为例

2012-03-20 03:28唐利平
文化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化输出戏楼源语

唐利平

(安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亳州 236800)

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国政府推行的“文化走出去”工程,实际上是使中国文化与迅猛增长的中国经济相匹配的“文化输出”战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1]为“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我们应充分挖掘利用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同时“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2]中华古建筑文化精湛精美的装饰艺术,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文化内涵,凝聚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特质的文化元素,成功地传递和输出这些元素,对于西方国家受众了解和接受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3]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位于安徽北部亳州市区的花戏楼以其色彩绚丽的木雕、美轮美奂的砖雕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中外,被誉为“中国的巴黎圣母院”。本文以亳州花戏楼砖雕文化为例,讨论如何结合花戏楼砖雕的艺术特点,采取合适的译介手段和方法 (本文仅限于汉译英的讨论),较为优化地译介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产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4]。

一、亳州花戏楼砖雕文化的译介特点

亳州花戏楼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区城北关,是一座建于明清时代的集商业、娱乐、政治功能为一体的古文化建筑。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一座群体建筑,主要建筑为一座演戏的舞台(或称歌台);同时也是祭祀山西名人关羽的庙祠,主奉关帝,又名“大关帝庙”;作为明清时山西、陕西的药商(晋商),在亳州经营药材的联络之地,因此又称“山陕会馆”。由于戏楼遍布戏文,彩绘鲜丽,带有典故的精美砖雕和戏文的木雕闻名于世,俗称花戏楼。“花戏楼三层牌坊式建筑的山门上的砖雕艺术堪称一绝。山门上面镶嵌着闻名天下的立体水磨砖雕,在不足10厘米厚的水磨砖雕上面布满精美的立体通透雕刻,有人物、车马、城池、山林、花卉、鸟兽,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精髓”。[5]亳州花戏楼砖雕艺术的翻译类似于旅游景点解说词的翻译。它以面向西方受众、传达信息为主, 属于集多种知识、各种体裁于一体的信息型翻译文体。

(一)“源语”形式的特殊性

对于古建筑艺术的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它是非文本翻译,译文为砖雕作品。由于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加之“源语”(花戏楼的砖雕艺术作品)是非语言符号,必须通过解读、转换和重建的翻译过程。译者要同时解读图视艺术符号,再将图视符号转换成为语内(intralingua)的语言符号,并阐释图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而后进行语际符号的转换和重建。更为特殊的是语内转换需要两个环节:第一,对砖雕图视的艺术解读和语内文化解读(解码),生成源语翻译文本;第二,从“源语”文本到译入语文本的“语际(interlingua)”转换和重建。如果把从砖雕图视到语言符号的转换称为“语内转换”,则语内转换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源语”(“源语”指语内转换生成的源语翻译文本)的语言风格应是通俗的民间语言,较为口语化,即原文的语言特色应是通俗的民间语言和朴实简洁的口语。

(二)砖雕图视的“形”与“质”关系密切

“建筑文化是社会生活和价值观的体现。”[6]花戏楼建筑装饰中所雕刻的戏文,民间故事,动植物、花卉和各种纹饰寓意丰富,富含中国文化特质,来源于中国文化母体——儒释道文化。晋商对商务诚信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传统儒家思想的诚信、仁义、孝道和恕忠精神的崇尚,这些“高品位的文化追求都写在砖饰世界中”[7]。

在亳州花戏楼山门上装饰的52幅砖雕艺术作品中,由于砖雕作者的创作源泉来源于历史和民间,其中38幅人物砖雕作品均取材于历史、民间故事、戏文或传说,如,《三顾茅庐》、《吴越之争》等源自于中国历史故事;《李娘娘住寒窑》是根据《宋史》中记载的李宸妃真人真事所改编的清代戏曲。匠人根据历史记载创作了 《陶渊明赏菊》等砖雕图视艺术。《三顾茅庐》体现出中国儒家文化的谦虚和聚贤的态度。《郭子仪上寿图》、《蟠桃孝母》、《蒸黎休妻》等砖雕作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对长辈、父母的孝道精神。植物花卉题材中,葵花寓意着中国人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和财源滚滚、生意兴隆的生活追求,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刻在砖雕世界里。砖雕图视的“形”与“质”密切关系,表现出砖雕图视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其体现的文化内涵特质的内在联系不同于文本翻译。

(三)翻译目的和受众的指向性明确

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创立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其理论核心根据行为学理论提出 “翻译是一种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活动”[8]。因此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决定译文面貌的不是源文面貌,而是翻译目的”。[9]换句话说,“译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就会选择与此目的相应的翻译策略,不论归化异化,达到目的就是造化”。[10]古建筑艺术文化的翻译,在微观上是达到交流的目的,宏观上是对外进行有效的文化输出。具体是要译入语国家的受众,首先能“看懂”砖雕图视;进而理解砖雕图视承载的文化涵义;并学会欣赏砖雕艺术,从而认可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达到有效传播输出中华文化的目的。

译文受众主要以西方游客和对中国古建筑艺术或文化感兴趣的西方人。作为旅游者,他们的审美价值观显然与译者不同,但他们对古建筑的心理期待大多与译者相吻合。他们来中国是抱着对异域风情的好奇和兴趣,在娱乐休闲中渴望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如果是西方对古建筑艺术感兴趣者,还期望尽可能深入地读懂中国古建筑所表达的艺术以及文化元素。因此,译文应对中国古建筑艺术特色进行深入挖掘研读,增加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魅力和吸引力,准确地传达出其相应的文化内涵。

二、“异化”、“归化”,还是“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

进入20世纪以来,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其核心理念是“将翻译置于广阔的文化空间进行考量”。[11]被认为是当代翻译理论主要奠基人和社会符号学派重要代表的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提出“功能对等”概念。“翻译中的功能对等远不是仅仅对信息进行正确转换的事情。”[12]功能对等就是要 “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13],是“译文在译文语读者心中的反应是否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相似 (并非对等)”。[14]“功能对等”理论注重翻译的目的性、交流性。他认为译文的语义质量非常重要,要求译者采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使译入语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类似的心理反应。

随后的文化建设学派,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的概念。“归化和异化是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两者争论的焦点冲出了语言层面,将功能和形式的讨论扩大到文化、文学,甚至政治层面。”[15]在韦努蒂的理论中,归化翻译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采取民族中心主义态度,使源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把原作带入译入语文化。归化式译文风格自然流畅,能满足译入语读者的审美与接受心理。但是原文中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将被弱化甚至丢失。“异化”则以源语文化为归主,译文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质,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异化式翻译策略的特点是,以彰显他者文化的差异,让目标语受众见证不同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观[16]。在汉译英中,一味归化的翻译必然会削减汉语的语言优势和文化含量,不利于异质文化的传递,也不符合中国目前文化输出的目的。异化的欠缺是没有充分考虑译入语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输出目的。“如果我们一味地采用异化手段,不考虑受众主客观因素和文化差异以及中国目前所处的弱势文化地位”[17],文化输出可能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对于古建筑艺术文化的翻译应该采取哪种翻译策略呢?

任何“翻译的目的是交流”,这是翻译生产的基本动机。古建筑文化翻译属于跨文化翻译,是一种主动的文化传播行为。它要解读图视,输出中国古建筑艺术信息,又要传播古建筑艺术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还要追求效果。必须从语言学和文化角度探讨如何尽可能地将源语文本中(由图视转换而来)的文化元素传译至译入语文本。在对古建筑文化传播和输出中,我们的受众主要是来自于西方主流社会的游客,或是对中国古建筑文化感兴趣者。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他们是否能够接受我们主动输出的文化信息,他们的需求和期待、审美心理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传播效果。如果他们“对我们的译作传递的文化信息不接受(入眼),不认知(入脑),就谈不上感情和态度的改变(入心),更谈不上受众行为的转变(入行)。 ”[18]结果是中国文化的输出就不可能实现。

所以,文化输出背景下的古建筑艺术文化的翻译,应结合古建筑文化“译介”的特点,以“翻译目的论”理论作指导。译者既要了解翻译的目的,又不为“翻译目的论”所禁锢,不一味地为了翻译目的而翻译。要挖掘“源语”提供的艺术和文化信息,传译出砖雕艺术体现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丰富文化内涵。笔者赞同“功能对等理论”的“注重翻译的目的性和交流性”观点。功能对等不是回归于“归化”翻译,旨在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获得语言功能的对等。译者可采用比喻等的方法进行“变通”,而非全盘采用译入语的语言形式,使译入语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类似的心理反应,从而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译者使用异化、归化进行互补兼顾,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能异化的尽量异化,必要时使用归化和功能对等理论辅助传译。富含中华文化特质、凝聚重要信息的词语、无法表达清楚的概念部分,进行“汉化”处理。以不失中国文化特质,彰显和传播中国文化为主。

三、亳州花戏楼砖雕艺术文化的翻译策略

(一)“汉化”翻译策略的可行性

结合以上理论,我们来讨论亳州花戏楼砖雕艺术文化的翻译策略。据安徽省旅游局文物管理专家考证,亳州花戏楼青砖水磨砖雕工艺技术目前已经失传,现存的亳州花戏楼砖雕作品已经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既然独一无二,对此进行异化乃至“汉化”翻译,不失为一种可选可行的翻译策略,尤其是建筑物名称、砖雕作题目等具有文化特质的词语和故事。如,花戏楼,译作“A flowery theater”,或“A theater decorated with brick and wooden carvings”, 都表达不出花戏楼那雕刻精美绝伦、彩绘绚丽夺目、建筑秀丽玲珑的艺术感觉。西方的剧院也都具有欣赏戏剧歌舞,同时观赏各种艺术的场所。这样的翻译不能传译出花戏楼的特别之处。

花戏楼原名是歌台,供演戏之用,是晋商欣赏地方戏歌舞的休闲娱乐场所。英语的theater是一座封闭式建筑 (与露天剧场a open-air theatre相对而言),剧场内设有orchestra乐池,stage舞台,seats and boxes座位和包厢。而花戏楼里不设座位,有两层楼,一楼是通道,二层的楼台即是舞台。如译成为stage,不能含盖花戏楼的其它建筑和装饰,意义狭窄,不符合原意。如采用汉语拼音“Huaxilou”,仍不能形象传神的表达“花戏楼”丰富的概念,而且拼音文字符号给人的无生气无意义的印象,远远比不上形意并茂的汉语方块字。汉字和水书当属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非拼音、表意的文字。汉语文字象形会意,信息丰富,言简意赅,形意优美。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无法与汉字的美丽相媲美。所以,直接用汉字植入译文中也未尝不可。如,“花戏楼 is situated in Bozhou city ofAnhui Province.花戏楼is beautifullydecorated with many skillful anddelicate brick carvings.”西方受众知道这是一座没见过的别样建筑,久而久之也就会很“入眼”。当然,译入语受众对汉化的译文要有一个理解、适应到接受的过程。但既然是输出和传播中国文化,“汉化”是不可避免的。犹如汉字出现在日语语言里;汉语新词中出现一些英汉语、数字与英汉的组合, 例如,“K迷”(唱卡拉OK入迷的人),“Q币”(一种网上虚拟货币,可兑换成游戏币进行游戏);“3S 女郎”(即剩女:3s=single 单身,stuck被困住,seventies20世纪70年代出生),“3Q”(Thank you 的谐音),“8 好意思”(不好意思)及“AA制”等,都渐渐由被接受到流行。即使在语内的汉语新词也需要一个渐进的接受熟悉过程,像新词“拼爹”,初看似乎很难让人接受。然而用在“在毕业求职时,大学生们比拼的似乎不再是学识才干,而是“拼爹”游戏”的句子,颇感很有“意味”。再者,西方受众如是游客或对古建筑感兴趣者,也会做好领略异域文化的心理准备和审美需求的。无论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对于精湛美好的艺术品,他都会欣赏到流连忘返的。

(二)砖雕艺术的译文文体和风格

尤金·奈达从翻译的思维活动过程来描写翻译,认为翻译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分析、转换、重建。”即译者首先分析出源语文本的语义;储存分析好的语言材料,转换到译入语;最后译者把原文中重要信息在译入语中表达出来[19]。

通过对砖雕图视进行语言符号的转换,译者要分析出源语(此处“源语”,指对砖雕图视进行语言符号转换生成的源语翻译文本)的语义。在将源语转换成译入语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英汉语篇的文体风格存在的差异。首先要突出源语文本的重要信息和文体风格,译文应在语言风格和文体上与源语保持一致,或者贴近源语的语言风格和文体。花戏楼砖雕作者的创作源泉来自于民间。砖雕作大多源出于民间故事、戏文或民间传说。“源语”的语言风格应通俗,介绍历史人物故事的文体应真实质朴,语言特色是通俗的民间语言和朴实简洁的口语。但是在介绍砖雕艺术特色时,源语可以使用华丽的语言,这是汉语语篇的特点。

中国人擅长艺术思维。汉语语篇往往辞藻华丽,注重修饰,富于夸张,装饰性的形容词较常见。尤其在为引人注意的广告宣传和描绘文体中,使用四字成语等修辞手法,构成华丽的语篇,增加渲染力。而译入语英语民族喜思辨性的逻辑思维,更欣赏具有新颖独特和创意的表达文字。英语语篇常常体现出平铺直叙的朴实的英语文体[20]。在用词方面,汉语所特有的文字的优美华丽,用英语是无法表达出来的。英语往往用简单的景象罗列来传达实实在在的景物之美,以达到西方“摹仿自然”再现现实的艺术审美效果[21]。英语一个常用的写作原则就是使用名词和动词写作,只有在必要时才使用形容词。即便在形容词的使用中,英语民族常用描述性的形容词,而汉语文体出现的更多的是装饰性的形容词[22]。因此,在对花戏楼砖雕作文本进行翻译时,译者也应把汉英的这种文体风格差异因素考虑进去,在不失“源语”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准确传译“源语”信息。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翻译是一个把非语言符号转换为语言符号,再进行语际翻译的复杂过程。译者要把富含中国文化特质的花戏楼砖雕艺术作品图视翻译成英语,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知识铺垫,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具有阐释图视符号和文化内涵之间“形”与“质”的能力。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译者要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大视角为前提,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对于古建筑艺术文化的翻译,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和“功能对等理论”为辅,多种理论指导和策略并用的思维方式,进行语篇的谋划和语言的编译。对于富含中华文化特质的词语或原文,适当的采取“汉化”,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还是大有益处的。笔者的想法或许幼稚肤浅,提出来有待商榷。

总之,无论采取哪种翻译策略,应是在体现“文化尊重”的根本原则上,挖掘再现古建筑文化内涵,不能为迎合西方受众的口味或商业目的,而改变古建筑艺术所含有的中国文化特质、内涵和精髓。所以,译者应尽量通过编译,准确地阐释表达砖雕艺术所传达的中华母体文化——“儒释道”精神,保护中华优秀文化,维护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元素,使古建筑艺术文化的翻译对有效地传播和输出中华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1][2][3][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决定[EB/OL].http://www.sina.com.cn.2011-10-26:00:19.

[5][6][7][12]吕用印.亳州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D],2011.

[8][9]胡卫平.高级翻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11][15][16][17][18]刘进.对外文化传播翻译策略研究[J].学术界,2010,(12).

[13][14][19]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0][22]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1]郭定琴.论旅游景点翻译中的文化意蕴[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9).

猜你喜欢
文化输出戏楼源语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戏楼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高职学生文化失语现象调查与研究
“握拳而立”
潍县城隍庙戏楼和郑板桥的戏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