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症结及其治理

2012-04-02 07:51
财经问题研究 2012年12期
关键词:高端制造业体系

詹 懿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现代产业体系对一国培育新兴产业、塑造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的互动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英美等发达国家在从贫穷落后向富裕繁荣转变的过程中,依靠的正是本国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但是,到现在中国仍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也未能发挥现代产业体系的整体优化功能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通过控制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对中国产业价值链实施分步整合,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将面临被“分割瓦解”和“整体压制”的“双重压力”。以及中国产业体系目前还存在低端产业产能过剩与中高端产业发展不足或受制于人等问题,在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外资对国内产业控制力增强的发展趋势下,中国还将进一步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和“拉美化危机”的双重威胁。因此,科学界定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特征,分析研究中国目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对发展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维护我国产业安全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有关现代产业体系的定义,目前国内政府和学术界提出了不同的解释。2008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有自主创新性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1],该定义体现了从地方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时代进步和发展要求。陈建军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可以被认为是产业体系的一个子集合,即被纳入“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那些产业,应该具有更多的“现代元素”;这些“现代元素”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即符合“两高两低一自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自主创新)的那些产业[2]。向晓梅从系统论的角度定义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可以看作是产业在横向联系上具有均衡性和协调性,在纵向发展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具备良好的制度素质、技术素质和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形成良好互动,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国际产业发展相衔接的产业链完整、优势集聚、竞争力强的产业系统”[3]。

笔者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借鉴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在结合以上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应该是以第一、二、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为基础,在产业纵向发展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能够控制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和关键环节,具有不断引领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的能力;在产业横向发展上能够实现市场的有效竞争,具有较强的均衡性和协调性;区域间能够实现产业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能够及时主动地吸收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并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具有很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协调能力的有机产业系统。

这个产业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动态性。动态性是指现代产业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而不断向前演进的,是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为主、进而向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过程,是从产业间无序发展向有序发展的自组织过程,是从以使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为主,向以使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为主的产业体系演进的过程,是及时主动地吸收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并不断提高资源能源产出效率的过程,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为主、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演进的过程。

第二,系统性。系统性是指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由各个不同产业组成的整体 (系统),这个整体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同产业组成的有机体,单个产业不能脱离其他产业的支撑和发展而独立发展和运行,产业整体能够通过产业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作用以及系统本身具有的自组织性等作用,产生由各个产业简单相加所不具有的新功能,即整个产业体系具有的产业的新老更替、要素的集聚与再组织、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产品市场的发现与放大、产业链的延伸与重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等。

第三,开放性。开放性是指现代产业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有机产业系统,而是一个不断与外界环境和其它产业体系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开放的产业体系,它不仅包括产业体系向外界环境和其它产业体系的开放,而且包括产业体系内不同层次产业之间的开放。开放性是现代产业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和发挥其整体性功能的基本条件。但所谓的开放不是全面的、无条件的开放,而是在有利于体系内各产业竞争力提升,有利于通过体系内各产业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自组织作用的发挥,并实现产业体系整体功能最优条件下的开放。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就是要在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中维护国家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掌握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对区域来说就是要有利于实现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防止产业重构和恶性竞争;对企业来说就是要有利于利用外部要素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四,层次性。层次性是指现代产业体系各产业之间不是平等地、并排地存在于体系中,而是存在主与次、先与后、重与轻 (重要性)之分,产业体系总是围绕着某个或几个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其中,核心产业具有技术进步快、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事关国家产业安全和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等特点,整个产业体系围绕核心产业形成纵横交错、错落有序的有机产业网络系统。

根据中国目前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国的现代产业体系应该是以第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为基础,在产业纵向发展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逐步提高对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和关键环节的控制能力,引领我国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在产业横向发展上能够实现市场的有效竞争,具有较强的均衡性和协调性;东、中、西部地区之间通过区域合作和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实现产业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利用加入WTO的契机及时主动吸收各类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并形成先进的生产能力,具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自我协调能力和抵御外部经济冲击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形成以基础产业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现代服务业为辅助、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产业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的有机产业系统。

二、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症结

当前,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还面临很多问题,一是基础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二是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与对外依存度大并存,三是中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足与发展受阻并存,四是服务业发展滞后或受制于人。

(一)基础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1.农业基础地位有待加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不仅十几亿人口的“吃得饱、吃得好”问题需要依靠它解决,而且还为其他产业提供劳动力、原材料和市场。但由于农业比较收益偏低、要素投入不足等原因,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正面临被削弱的危险。(1)粮食保障能力有限。由于农业兼业化、粮食副业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以及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正在被打破,粮食供求总体趋向偏紧。(2)外资威胁我国农业基础产业。外资通过控制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撕裂和分化我国农业产业链上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抑制和摧垮我国农业产业链上关键环节的发展,进而控制整个农业产业链,并反向制约我国农业基础作用的发挥,如粮油加工。(3)农业现代化水平偏低。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二是农业生产和流通方式落后。三是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的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4)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难以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稳定有效的需求市场。

2.能源和原材料等产业基础支撑能力不强

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直接关系到一国现代产业体系能否顺畅运行。但目前我国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还面临以下问题:(1)能源等原材料对外依存大,能源保障能力有限,能源安全问题突出。2001—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增长近3倍,对外依存度从24.1%飙升至53.8%。从2009年开始,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2011年已突破55%[4]。 (2)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这种基础产业的粗放式发展不仅占用了过多的资源,而且很难在此基础上分工演化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很难实现产业间的新老更替和高中低技术水平产业间的协调发展。(3)稀有金属等战略性资源流失严重。由于对稀土等稀有资源的战略性储备意识不强,稀土等战略性资源遭遇无序开采和低价外流。

(二)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1.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与对外依存度大并存

(1)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由于低端制造业大多为初加工或粗加工产业,低端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客观上加重了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业的负担,在我国能源、原材料对外依存度大的背景下,必将引起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品的价格上涨,加重整个产业体系的运行成本。(2)我国低端制造业多为外需型产业或出口加工型产业,产业中的企业多为代工企业或贴牌生产厂商,由于渠道、品牌和专利技术均掌握在外商手中,在关键零部件、加工设备、物流等方面往往受制于外资企业,这就人为割断了我国低端制造业与中高端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之间的有机联系。(3)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国外技术依赖程度较大,产品结构不合理。据统计,钢铁自动化对国外技术依赖程度,日本为6.6%,美国仅为1.6%,韩国也不过22%,而我国则超过50%[5]。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低端制造业不得不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行业技术始终处于国际上二三流水平,产品结构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产能不足并存的格局愈演愈烈,难以满足中高端制造业对原材料和基础元器件的需求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2.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足与发展受阻并存

(1)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足。我国的高端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上发展水平较低,如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关键零部件、智能化技术、核心程序、关键设备等需要从国外进口,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硬盘、中央处理器等关键零部件和技术需要从国外进口,由于缺乏这些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我国中高端制造业难以实现独立自主的发展,更不能带动国内关键零部件企业的发展。(2)高端制造业龙头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被外资大量并购,制造业高端环节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受阻。外资通过并购我国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控制整个行业的关键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等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进而控制整个产业链,不仅摧垮了国内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而且通过知识产权和生产许可等方式把国内相关企业压制在产业链低端,沦为其在华的加工工厂和贴牌厂商,最终使我国的高端制造业难以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1.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由于我国工业化水平不高,制造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加上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服务业因缺乏市场需求和技术手段发展缓慢,表现为总量不大、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等特征。

2.外资通过直接收购等方式直接控制中国的服务业企业和市场,压制我国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攫取我国巨额利润

(1)控制我国流通业市场。中国美旗控股集团战略决策委员会主席谢秉臻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 “到2008年6月,外资已占我国大中城市流通业主渠道的60%。照此下去,外资将在三至五年内控制我国流通主渠道。” “零售业失语表象后面,是整个供应链渠道控制权的旁落。”[6]

(2)控制我国会计审计业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借助于我国在“特许经营”等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得到了狂飙突进的发展,目前已经基本上控制和垄断了中国的会计审计业,垄断了中国海外上市企业的所有审计业务[7]。

(3)控制中国的信用评级业务。2005年,中国曾有中诚信、大公国际、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和上海远东五家具有全国性债券市场评级资质的信用评级机构。但随着2006到2007年,中诚信、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和上海远东相继被穆迪、惠誉等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收购或兼并,目前只剩下大公国际一家国内信用评级机构了。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用其信用评级垄断优势压低我国主权信用评级,攫取我国大量利润。

3.外资通过并购,控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

外资通过收购兼并我国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解散我国企业的研发团队,把研发、咨询、维修等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到其母国,加快了我国在高端制造业环节的“技术空心化”速度和经济的“逆服务化”趋势。“这些跨国巨头通过知识产权策略支配合作者,通过排他渠道策略和供货策略控制下游的本土厂商和销售厂商,使竞争对手和中国本土产品无法有效地通过销售渠道进入市场。”[8-9]

4.外资通过合资办公司的方式渗透进入我国的物流业领域,并间接控制该产业链

如日本三井财团利用其财团的成员企业——新日铁与宝钢合作的机会,使得“宝钢所必需的铁矿石原料,大多由三井物产等日本企业参股控制。”此外,三井财团还“以新日铁和宝钢为切入点,深入到中国钢铁产业的各个领域,对中国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了如指掌”[10],为其参股企业巴西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印度Sesa Goa公司在铁矿石谈判中掌握主动权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最终,三井财团利用其在钢铁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钢材物流、客户管理、原料贸易和物流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我国钢铁产业链的“幕后组织者”。

(四)产业之间关联互动能力不强

现代产业体系不仅要求各产业要获得充分的发展,而且要求各产业之间通过市场、技术、产品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系统。但是,我国由于基础产业支撑能力不强,难以为整个产业体系的健康运行提供足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要素投入。低端制造业技术和市场对外依存度大,割裂了与国内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技术、设备、服务、市场等方面的联系。高端制造业本身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对外依存度大,加上外资对行业龙头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的疯狂并购,使得高端制造业研发设计、核心技术、品牌和渠道等生产性服务业再一次被外资控制,在遭到外资在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市场等方面的围堵下,国内高端制造业很难获得进一步发展,以往的高端制造业企业由于失去核心技术被重新打压回低端制造业环节。在低端制造业技术、市场对外依存度大和高端制造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大的不利环境下,以制造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为基础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因此,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总体上存在基础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低端制造业与高端制造业相互脱节、低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脱节、高端制造业内部或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脱节等断层现象,各产业由于缺乏国内相关产业的支撑而面临衰竭的威胁,整个产业体系已经不成体系,因而也就失去了产业体系本该具有的系统整合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产业的独立性、经济的独立性甚至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外部威胁。

三、全面构建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建议

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单个产业的发展问题,涉及到各个产业之间的竞争与整合问题,即产业体系这个系统的统筹规划问题,而且涉及到政策法规的问题和体制机制等问题,需要多方面、系统化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现代产业体系总体发展规划

我国的现代产业体系应按照“维护安全、创新驱动、协作有力、更替有序、重点突破、整体演进”的原则,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我国产业发展现状为基础,遵循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和演进的内在规律,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特点,构建一个以我国产业内部循环为主、整个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的自身能力强、能够支撑国家经济安全,能够着眼长远的、一以贯之的现代产业体系总体发展规划。一是明确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和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该产业内需要突破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以市场化手段和平等竞争的原则,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发挥各类研发单位、个人和生产主体的积极性作用。二是确定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对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和技术给予资金、人才、教育、科研和政策等方面的优惠,并组织专门的机构负责实施。三是提高产业体系中关键产业间的关联性,逐步提高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国产化率、构建协作紧密的产业集群或供应链网络。

(二)夯实基础产业的发展基础

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也是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演进的基础保证,因此,必须不断夯实我国基础产业的发展基础。一是不断提高农业基础地位。培育和扶持国内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限制外资在国内农业领域的活动范围,形成以国内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链,从产业链上确保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提高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另种补贴等的额度,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农产品加工领域能用国内农产品的优先采用国内农产品,不断降低我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二是保证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产品供给安全。加快战略性资源储备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提高石油、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材料的战略储备水平,对稀土等稀有金属资源实施军事化管制,以防止其被偷采滥挖、走私、低水平利用等,为我国今后发展高端产业和国防工业留下充足的稀有资源。三是不断提高基础产业的技术水平,以基础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和优化基础产业产品结构、抑制产能过剩、提高基础产业就业工人的生活水平,并适应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和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原料和元器件保证。

(三)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先进制造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它是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基础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并不断发挥其支撑和引领作用。一是培育我国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培育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提高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等产业的资金、项目、人才、科技和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等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限制外资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龙头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的合资、控股和并购等行为,并通过回购外资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关键企业,提高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等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二是限制先进制造业产品和技术设备的进口,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留下足够的市场。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在发展国内先进制造业、构建本国现代产业体系和摆脱当时落后状况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实施高关税壁垒和限制国外制成品进口的政策和法规,为本国先进制造业产品提供了规模化发展的国内市场,也为本国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足够的利润,最终成功地构建起了以本国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国外先进制造业产品的关税税率、限制对国外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恰当运用贸易保护手段促进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随着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而出现的,但反过来又对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我国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发展自己的现代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会计审计、信用评估等高端服务业。积极培育和扶持能够支撑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会计审计、信用评估等高端服务业企业,限制外资会计审计、信用评估企业对我国企业的兼并和收购等行为,鼓励相关业务优先聘请本国企业,促进本国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获取外部资源提供相关的服务支持。二是加强对零售、物流等环节服务业的监控力度。零售、物流等环节一端控制着原材料的订单处理和运输等环节,另一端控制着产品供货渠道和终端消费,间接控制着整个产业链。因此,必须通过回购外资企业、限制外资进入等手段提高我国本土服务业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控制力,疏通我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保障整个产业体系的顺畅运行。

(五)理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尽快建立国家战略利益管理机制,包括:制定国家必须控制的产业和企业名录,并将这些企业改制的权力上收;建立外资并购我国内资企业的案例监测预警机制,如进行广泛的专家听证,完善政府机构的严格审查制度、推行制度化的民意测验和舆论监督[11]。二是扶持民族企业发展。取消外资在中国的超国民待遇,外资企业与本国企业采用统一的税收、土地价格等政策和标准,实现外资企业与民族企业之间在起点和过程等方面的公平竞争。提高政府采购和企业采购国产化率,鼓励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零部件采购等方面优先采用国内企业产品。三是提高国有企业科技转化能力。通过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和公司化改革逐步实现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破除国有企业内部科技研发和转化率低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尽快出台产业安全法等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法律法规

一是尽快制定国家产业安全法。尽快出台我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操作程序、补救措施、具体范围、事后监督机制等,完善《反垄断法》中涉及国家安全的法律条文,并做好配套的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等法律体系建设。

二是成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或商务部牵头的部际联合审查机构。为了加强国家安全审查的统一性,应“建立一个对外资并购交易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的部际联合审查机构……同时规定审查机构的具体职责、相关的组织方式以及运作程序。”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愿、公开、透明的审查程序”[12]。

[1]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N].南方日报,2008-07-28.

[2]陈建军.关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考——以杭州为例[J].浙江经济,2008,(17).

[3]向晓梅.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J].港口经济,2008,(9).

[4]尹晓珺.“入世”十年中国石油安全状况简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9).

[5]马竹梧.我国钢铁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60年的进展、问题与对策(下)[J]. 电气时代,2010,(8).

[6]高江虹.流通业主渠道盛世危言:外资已占60%[N].21 世纪经济报道,2009-12-03.

[7]刘书瀚,贾根良,刘小军.出口导向型经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落后的根源与对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3).

[8]蒋中侠.外资引进“拉美化”之忧[N].国际金融报,2004-07-09.

[9]傅捷.外资控制产业命脉的三种武器[J].中国投资,2006,(10).

[10]白益民.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4-27.

[11]程恩富,李炳炎.警惕外资并购龙头企业维护民族产业安全和自主创新[J].生产力研究,2007,(5).

[12]王小琼,何焰.美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立法的新发展及其启示[J].法商研究,2008,(6).

猜你喜欢
高端制造业体系
高端油品怎么卖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何故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