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2012-04-02 13:44王艳
成才 2012年9期
关键词:责任感中学生教育

■王艳

浅议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王艳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中学生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悠悠相关。当前,作为“90后”甚至“00后”,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成长在优越的环境中,普遍个性张扬,追求时尚和新潮,自我意识突出,注重享受国家发展、家庭富裕带来的成果,但对如何回报社会、融入集体、关怀他人、感恩父母等方面,却存在矛盾和迷茫。

一、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实表现

从目前中学实际来看,中学生普遍道德纯洁,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多数具有较高的责任感,有着高尚的爱国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展现出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采。但是,部分中学生中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集体主义观念弱化,心理比较脆弱,对自己应担负的责任不明确,对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愿承担等,责任感淡化等现象。具体表现为:

(一)心系国家大局,但偏重个人利益。据了解,中学生十分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希望国家早日富强,也愿意在国家复兴、民族进步的历史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成功。在这种心理驱使下,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把目光锁定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尤其是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于强调自我,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

(二)社会情感增强,但关心与冷漠并存。中学生社会情感普遍比较强烈,自己做了损害他人或集体的事情时会感到内疚和自责,见到别人遭遇不幸时会感到同情,但是,受到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做好事却被反咬一口”“好心得不到好报”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心里想帮助他人,想做好事,但又怕做了好事反而给自己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造成他们认知、情感和行动的严重脱节。较为典型的情形就是,他们钦佩见义勇为的行为,但需要自身付诸行动时却又犹豫不前,对于别人做好事,他们会表示支持,但自己做好事,经常会思前想后。中学生的这种内心火热与外在冷漠的矛盾,值得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三)竞争意识强烈,但心理较为脆弱。中学生成才愿望强烈,竞争意识比较强,个人成长目标也很明确。他们努力学习,全方位提高自己,希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有所建树。但是中学生普遍思维方法较为简单、行为方式不够成熟,情绪化现象比较突出;抗挫折能力较弱,遇到困扰和挫折往往采取逃避、抱怨态度,一些偶然的小事就可能产生轻生念头甚至付诸行动;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正处于“心理断奶期”,独立生活能力弱,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

(四)重视权利享受,但轻视义务履行。中学生民主意识较强,注重权利的行使,但漠视自己的责任、不愿承担自己应尽义务,如,有的将集体宿舍视作自己的“私人空间”,不打扫卫生,东西随意乱放;有的不顾他人感受,“煲电话粥”至深夜;对损坏公物不以为然,肆意践踏草坪;“厕所文学”“课桌文学”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等。

二、提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强化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突破口。当前,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加强教育引导,强化责任意识。“知为行之始,学为用之先”,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消极腐败、诚信危机、公德缺失等丑恶现象,以及金钱至上、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辨证对待国家改革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正确看待社会阴暗面,自觉调整和修正价值追求,使个人的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把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承担起个人应当担负的历史使命。二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取之不竭的营养元素。学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加强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抱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打开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积蕴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等,让学生们在传承历史、传承文化、传承传统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强化感恩教育。“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是中学生履行社会责任应树立的重要理念。当前,部分中学生在知恩感恩方面却有所欠缺。为此,学校要进行系统的感恩教育,强化中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学会感恩、知恩和报恩。四是加强“成人”教育。培养人才,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强调成才而忽视成人或强调成人而忽视成才,都不利于学生将来成为人才。因此,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讲清“成才先成人”的理念,切实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二)开展社会实践,注重知行统一。开展社会实践,是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由之路。我认为,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扶老助残、与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结对子献爱心、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中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使他们明白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只有在对社会承担责任和作出贡献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二是让中学生在学校内部培养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社团的作用,鼓励中学生参加宿舍管理、楼层管理、班级管理、社团管理等各类校园管理活动,大力培养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组织并主持活动,让学生体验承担责任的甘苦,培养学生关心集体、主动负责的意识。

(三)营造良好氛围,端正价值追求。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教共育的新格局。一是净化社会宣传内容。大众传媒作为人们获取日常信息的有效载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的责任感、是非观等精神观念的形成有着指导性意义。针对中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和电视,学校应建议政府进一步规范网络运营秩序,关闭或屏蔽传播非法内容及不良信息的网站,加大红色经典网站的建设和宣传力度;停播或禁播一些播放低俗内容的电视节目,切实让广大学生在良好的舆论氛围中成长。同时,应加大对非责任现象的打击力度,确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善恶、美丑观念。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培育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和教育功能。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在校园内悬挂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伟人名人、具有道德引领示范作用的先进典型的画像,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在校园广播、校刊校报中刊登、播报社会模范人物和校园正面典型的先进事迹,让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端正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采取艺术鉴赏、演讲会、时事报告会、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形式,弘扬主旋律,加强正面宣传,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得到教育、有所启发。三是改变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社会责任感的强弱都直接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因此,可以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呼吁父母对孩子多一些严格,少一些溺爱,多一些责任教育,少一些功利思想。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承担各种责任。

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必须从学生成长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等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育人规律,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长期不懈地抓下去,才能收到实效。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中专)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责任感中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题解教育『三问』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