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贫困学生心理状况与扶贫助困机制初探
——以广药生科院资助实践机制为例

2012-04-07 17:10张锡钦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家庭

张锡钦

家庭贫困学生心理状况与扶贫助困机制初探
——以广药生科院资助实践机制为例

张锡钦

家庭贫困学生问题是目前高校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高校不仅要给予他们物质上的资助,更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帮扶。通过分析高校家庭贫困学生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以及他们思想和心理状况,并结合广药生科院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提出如何做好家庭贫困学生工作的具体对策。

家庭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贫困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特困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1]近年来,在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和援助下,各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解决贫困学生问题。但这一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经济解困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因经济困难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贫困学生不仅经济困难,而且承受着因贫困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压力,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对于这一群体的解困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高校家庭贫困学生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是家庭贫困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随着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国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逐渐增大。收入分配差距增大而引起的贫富差距问题冲及到各个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冲击到每个家庭。加上近年来的国企改革、就业形势严峻以及物价飞涨,使原本生活艰辛的家庭雪上加霜,经济负担可想而知,还要承担子女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

2.教育改革是家庭贫困学生问题产生的直接根源。

1997年高等院校招生收费制度的改革和实行并轨招生以来,学生缴纳学费数额也不断攀升,从而加重家庭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特别是高校扩招,使原本上不了大学的学生有机会读独立学院或民办高校,由于不是公办院校,他们每年要缴纳上万元的学费,如此数目庞大的学费以及学杂费、生活费,学生将面临着巨大压力。

3.家庭贫困是家庭贫困学生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有统计表明,目前高校家庭贫困学生主要来自“老、少、边、穷”地区。近几年来,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增加,他们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根本没有能力供养子女读大学。尽管现在家庭贫困学生通过其他方式来完成学业,但是过于昂贵的学杂费和生活成本仍使得许多家庭贫困学生上不起学。

4.学生自身是家庭贫困学生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家庭贫困学生的学习状况普遍出现少数成绩优异,多数中等偏下的两级分化局面。由于经济原因,他们要在课余时间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勤工助学,在学习上的投入精力和时间比其他学生要少得多,同时,他们又期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取奖助学金来改变当前生活困境,这使他们经常挣扎在学习与勤工助学抉择上,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导致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压力也越来越大。

二 家庭贫困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研究调查,生科院有学生768人,家庭贫困学生162人,占21%,其中家庭特困学生有77人,占10%,这些家庭贫困学生中有80%来自农村,95%家庭贫困学生是通过借款或贷款交纳学费,60%家庭贫困学生在校每月平均生活费在300元以下。他们除了要承受紧张学业压力外,还要承受由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焦虑心理。

据调查显示,有70%的家庭贫困学生因经济问题而产生焦虑心理。一是生活焦虑。家庭贫困无法保障学生求学所需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在面对学业压力下,还要为自己的学杂费和生活费着急;二是情感焦虑。父母含辛茹苦、省吃俭用,甚至生病也不去治疗,或者让其他子女辍学、外出打工来赚取学费支持他们的学业,他们对此深感内疚不安,经常牵挂家人的健康;三是就业焦虑。大部分家庭贫困学生肩负着父母对自己“读书改变命运”的殷切希望,一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更有一种“对不起父母”的负罪感。

2.敏感心理。

据调查显示,有65%的家庭贫困学生因经济问题而产生敏感心理,最突出的是人际关系的敏感。家庭贫困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自我封闭。不愿提及经济上的窘迫,也最怕同学怜悯或瞧不起他们,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他们内心极为敏感、多疑。同学的无心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就是嘲笑,甚至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也处于“多心”的状态,会认为同学在背后议论自己,于是在内心深处重重设防。

3.自卑心理。

调查显示,有65%的家庭贫困学生因经济问题而产生自卑心理。家庭贫困学生由于经济拮据、经常要为生活犯愁,与出手阔绰同学相比,他们自感寒酸,自卑心理油然而生。同时,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生活习惯或思维方式与其他同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尽管生活在相对“平静”的校园,也难免受到社会上不良的价值观的冲击,造成他们思想和心灵产生挫败感。他们认为,贫困给他们带来的羞辱,使他们在原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不敢表现自己,大大影响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甚至自暴自弃。

三 做好我院家庭贫困学生工作的具体对策

高校家庭贫困学生问题突出原因以及心理问题一再提醒我们,在资助家庭贫困学生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应注重精神帮扶。结合生科院近几年对学生工作积累的经验,认为做好家庭贫困学生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经济方面。

经济贫困是家庭贫困学生导致心理问题的基本根源。因此,扶贫助困工作中首要任务是给家庭贫困学生尤其特困学生提供生活上的帮助,解决起码生活保障问题,使其安心学习。

(1)完善“物质资助”体系。通过充分利用“奖、助、贷、补、减、免”等措施,简化助学贷款程序和延长贷款期限;推进生源地贷款,避免入学时产生的焦虑心理;成立资助家庭贫困学生管理中心,通过设置资困专项经费和筹集各种爱心基金会,在突发应急情况下,帮助生活上需要紧急援助或因病急救的学生;继续做好新生“绿色通道”,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成立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加大勤工助学的力度,努力开拓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

(2)做好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评定工作。通过科学界定贫困生、特困生的评定标准,以及所承担义务和权利。在评定过程中,要结合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档案以及同学和老师意见,确保救助工作落实到位,严格把关申请者,避免出现贫困学生贷不到款或申请不到助学金,富裕学生反而申请到,或者部分贫困生重复得到助学金现象,同时,还要尊重学生们隐私权。

(3)开拓资困新渠道。“造血式”的资助形式往往比简单的“输血式”资助能产生更深远影响。除了推荐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参加一般的体力兼职工作外,可以培训鼓励他们参加技术型、脑力型的科研或自主创业,高校尤其是科技处、教务处和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给予重视和倾斜。例如设立创新奖,“U势界”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就是很好做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庭经济贫困学生科研水平,而且还能带动一批学生自主创业,这无论对他们的当前还是将来都大有裨益。同时,积极争取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学校的扶持、校友的支持、社会的捐赠等各种渠道拓宽奖助学金来源。

2.精神方面。

经济资助只是暂时缓解家庭贫困学生生活上困难,而要达到标本兼治的扶贫助困目的,还必须给予他们精神上帮扶,做到物质资助与精神帮扶并重,实现我们教育的目标。

(1)建立健全“精神帮扶”工作网。通过成立“校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院系心理健康辅导室—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积极发挥包括分管学生工作系统的高校党委副书记在内的所有政工干部的育人功能,积极落实“春风化雨”工程,尤其是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精神。教会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敢于面对竞争,勇于展示自我,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步获得情绪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独立,实现个性上健康的自我认同;二是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和反哺教育。明确他们在经济资助工作中权利与义务,参加工作以后必须无条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通过自己的能力反哺学校或社会;三是要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教育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学校和他人的帮助,要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铭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道理;[2]四是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通过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秀代表,加强宣传,给广大家庭贫困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自助的光辉榜样;五是营造人文关怀氛围。通天举办“厚怀学堂”系列人文讲座为主的“厚德载物”工程,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弥补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相对不足的缺陷。

(3)发挥勤工助学岗位的“自助”作用。在目前的资助体系中,主要以无偿资助主,过多强调物资上资助,养成学生“等、靠、要”等依赖心理和行为惰性;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出于自尊的原因而拒绝“他助”,没有充分发挥“三金”育人功能。而勤工助学则是由学生主体参与,属于“自助”,符合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勤工助学中,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部分甚至全部解决了他们的经济困难,同时,学会为人处事,在不同工作岗位上他们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加深对社会的认识,逐步走向成熟。

(4)做好就业健康教育的“疏导”工作。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家庭贫困学生就业更是难上难。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拓宽就业渠道、及时发布就业信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等,通过针对不同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职业素养、就业与创业课程,逐步构建了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及时做好就业健康教育的“疏导”工作。

[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885/201011/112014.html.2010 年第10次新闻通气会材料之五: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执行情况.

[2]姜晓辉.对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的一点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6):94-96.

Study on Assisting Mechanism and Mentation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Zhang Xiqin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with which colleges have to face in their development.University should give th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not only economic imbursement but also physiological assistance.By analyzing the major reasons why th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 problems exist in colleges and the mentation of th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 problems combining with the students management practic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physiological problems;solution

G641

A

1672-6758( 2011) 11-0001-2

张锡钦,硕士,助理研究员,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邮政编码:510006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精神帮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JDSZ3079);2010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资助研究”(项目编号2010CY008);2010年度广东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家庭贫困学生思想、心理状况调查与学校扶贫助困机制研究”(SZC201005)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家庭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