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2012-04-07 17:10朱桂青刘小华
关键词:思政政治传统

朱桂青 刘小华

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朱桂青 刘小华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优秀的精神传统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其内核也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积极发掘传统文化,并将其指导和运用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非常有益的。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必要性;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证明,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目前,在一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思想问题,主要是:有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有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有的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1]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熟悉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众所周知,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丰富了思政教育意蕴,是我们开展思政教育的文化基础。弘扬传统文化正是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指针,同时也是我们思政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1.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育人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对中国人人格的塑造起到重大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虽然为人类所创造,但它反过来却有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从根本上说,人类所受的教育,也就是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孔子早就熟悉到这一点。《论语》载:孔子尝独立,其子孔鲤趋而过庭。孔子问道,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呢。孔子说,不学诗,你就无法与人沟通。于是孔鲤退而学诗。另一天,孔子又独立,孔鲤趋而过庭。孔子又问: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呢。孔子说,不学礼,你就无法立身。于是孔鲤退而学礼。诗、礼都是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孔子深知它对于塑造人格品德的重要性,故一再指点孔鲤学诗学礼。利用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教人育人,这可以说是孔门道德教育,亦即今天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征。此后的儒家皆继续孔子这一以中国传统文化育人的做法,于是便形成了中华民族十分重视以传统文化教人育人的传统。也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健康、积极、向上,它才孕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向上的国民品格,故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屈,受尽曲折而后强。

2.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西方工业文明进步带来的种种冲击,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靠以往政治化、激进化、简单化、口号式的宣传说教已无济于事,必须创新,而这种创新则要将其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培养本土化的国风和民俗,因此说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趋势使然。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理想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塑造,可以为我们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深刻的启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自我完善,反对人为物累,提倡以苦为乐,主张义利统一、情感欲望与理性精神统一等都可以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态度以乐观主义人生哲学为基础,提倡自我精神,有利于我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认为人完全可以靠自身的善性和能力不断超越自我,这种强调主体意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是我们今天提倡自主精神的社会所需要的。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上,肯定主体自觉,强调道德践履,这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提供了借鉴。[2]

最近十多年来,不少高校已认识到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认为在讲解原典的同时揭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注重修身,从根本上培养他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处世态度,可以说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如复旦大学2006年在全校开展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邓峰在复旦《通识教育师生谈》中说:“我以为,复旦应该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大力度,毕竟复旦本身就有深厚的人文积淀,能够在此锦上添花。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饱含爱国爱民的思想和道德立身的思想等;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做到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密不可分,这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有裨益。”

3.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根基。

思想政治教育为何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因为我们所要建构的社会文明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所要建构的社会主义文明。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而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密不可分,这已为所有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所反复论证。世界历史表明,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从一个社会的外部向内部作直接的嫁接和移植,它只能从自身文化背景的创造性转移中有机地、合乎规律地生长出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如果说古希腊和罗马传统文化的复兴是西方现代化的起点反映了历史发展必然的话,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必将唤醒以儒家文明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为逻辑起点和强大后盾,这也是历史的必须和必然。[3]正如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行性

1.学习传统文化中政治思想,深化大学生对当代政治的认知。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力求把握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性与传承性,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组织学生借鉴传统文化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的平等诉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以和为贵”的和谐意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坚持把历史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为民族求解放、为大众谋利益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才真正实践和升华了这些政治思想;不断深化学生对当代政治的认知、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爱祖国、爱人民同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4]

2.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以经典讲授为途径,找准思政教育切入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将其寓于教育之中,充分发挥文化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等特点,这样会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能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易为青年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在受到传统文化熏染的同时,更能接受到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教育,有效提高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扩大思政教育影响。比如: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往往暴露出很多问题,面对宽松的环境,有些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计划性,有些学生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难以面对集体生活,有些同学会因为学习方法不适应、压力大引发心理问题等等,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积极尝试将优秀传统文化带入大学新生课堂,将《三字经》《论语》《孟子》等经典篇章讲授给学生,把其中蕴含的人伦教育、人格教育、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讲授给学生,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取代单纯的道德说教,让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心里树立一个做人的“规矩”,做大学生的“规矩”,引导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这样既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又增强了大学思政教育的实效。[5]

3.传统文化坚持的人文导向,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

中华文化追求“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为理想而“上下求索”的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情怀,构成了我们民族的人文取向 ,为大学生提供着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同时古代知识分子在提高人文道德修养上注重“内省”,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体验到快乐。“顺自然而以人为本,顺人伦而以和为本,重体验而以乐为本”正是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我们在思政教育实践中要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从文化价值和精神层面加强深层教育,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个体的独立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我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匡正学生行为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4.秉承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以节庆仪式为载体,构建思政教育实践平台。

节庆仪式教育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性学习过程,它所体现、承载、传递的特定价值观念,可以对仪式参与者产生明显的价值导向作用。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成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因此,高校可以通过节庆仪式的策划、组织、实施,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这无疑具有特殊的作用。[6]那么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的节庆教育又有哪些呢?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重阳节等,另外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节日也是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这些节庆为主体开展仪式文化教育,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最初的模仿、学习、自我约束,再到以后学习成长道路上的继续升华和强化,这样既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也塑造和培养了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推进民族情感交流、凝练时代主体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起飞,综合国力的日渐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重视传统文化已成必然。从历史的维度看,也没有一个经济上处于强势的国家是蔑视自己国家文化传统的,英法是这样,俄罗斯也是这样,再者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弘扬传统文化也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我们假如不能解放思想,依然把中国传统文化同国家的现代化加以对立,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纳入到我们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那我们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罪不容恕的。

[1]胡锦涛.胡锦涛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01-17(1).

[2]初文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03(3).

[3]王报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审视[P].北京社科规划办,2006(11).

[4]邬勇奇,袁富寅.弘扬人文精神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J].基层政治工作研究,2007(11).

[5]马其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大学德育实效[C].第六届辽宁省高等学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理论研讨会征文,2009(7).

[6]陈垠亭.“长征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讨会”发言摘登[C].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06-12-22.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in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Zhu Guiqing Liu Xiaohu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 taken as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cor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conform with the aim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ut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very beneficial for carrying forward superio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raditional culture;necessity;feasibility

G641

A

1672-6758(2012)03-0010-2

朱桂青,讲师,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安庆。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邮政编码:246003

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研究”(20101481)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