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策略

2012-04-08 21:59胡清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院校人才农村

胡清华

(湖南科技学院 招生就业处,湖南 永州 42510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在于人才。党和国家推行的“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两项重大人才工程,是“十二五”时期突破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的重要举措。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由设立于地市州及以下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等组成的地方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机制,构建农村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建设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培养农村创业人才是地方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村1文中所指的农村是相对城市而言,属广义范畴,即除县级(包括县级)以上城市的以外地区的统称。创业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具备一定的服务农村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面向农村进行创造性劳动,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当前,窒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创业型人才的缺乏。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面向农村的创业型人才,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院校实现办学价值,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院校改革发展的方向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育人体制和环境氛围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地方院校虽然普遍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但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对培养“创业革新一代”[1]贡献率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面对培养质量和就业困难的双重压力,地方院校要在激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对人才的培养进行再定位,对教育思想价值取向再梳理,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型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凝练办学特色。

(二)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地方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村创业人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和完成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和历史任务,需要大量高素质创业人才聚集于农村从事创业行动。事实上,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创业行动,需要在农村发展新的农业产业,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农村新风貌。[2]因此,作为最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实施单位,地方院校应进一步明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顺应历史潮流,着力培养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农村创业型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到农村去就业创业,并通过他们吸引和带动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就一定能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培养农村创业人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步推进。但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日益扩大的矛盾正严重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滞后,成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大的障碍。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面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渴求,地方院校只有充分发挥贴近地方、贴近基层农村、贴近发展实际的办学优势,着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实用创业型人才,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实现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因此,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农村创业人才就成了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渠道。

二 地方院校培养农村创业人才的制约因素

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3]的农村创业型人才,地方院校本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办学定位明确,培养针对性强,地缘亲近优势明显,有较强的地方特色专业办学优势支持,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容易调整等方面。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社会环境和就业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地方院校对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很大困难。

(一)缺乏前瞻的教育理念

所谓前瞻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分析洞察未来教育的走向和需求,在教育行为中所秉持的建立在科学发展基础上的思想观念。前瞻的教育理念对教育行为和教育成效起到关键性的影响。近年来,地方院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受到趋利思想的影响,众多地方院校出现了一样的专业、一样的课程和整齐划一的培养规格,“批量生产”着大学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不断加剧。面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大学生就业难与新农村建设创业型人才严重缺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地方院校应立足未来,摒弃短期逐利行为,调整人才培养方式,潜心培养面向农村、面向地方的创业革新的一代。

(二)农村创业环境资源的稀缺

创业环境由社会舆论、政策导向、制度保障、公共资源的配置、生产要素的聚集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等多种社会因素组成。创业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区域创业活动的密度与成效。当前,农村地区创业环境较差,资源配置严重不足。除水、电、路、网络通信等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外部环境条件建设严重滞后外,陈旧落后的观念、政策制度的缺乏、人们就业价值取向的偏离等软环境,更是严重阻碍着农村创业环境的优化。加上传统农业经济运行相对闭合,目标市场的不集中等经济因素影响,社会资本面向农村聚集受到严重的影响。农村创业环境资源的稀缺,导致了面向农村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数量很少,这就直接影响了地方院校对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传统观念左右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传统落后的观念,依然严重左右着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传统观念认为,大学毕业后应当找一份稳定的工作。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的,就去考研究生以获得较高的求职择业起点。当前,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或国企吃“公家饭”,工作区域首选大中城市,追求高工资高收入等就业观念依然占据主流。大学毕业生从事创业活动特别是回到农村创业,被认为是“走投无路”,往往受到家人、社会的反对和歧视。他们一旦出现创业困难,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传统落后的观念和思想不解放,严重禁锢着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限制了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朝多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因此,大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也严重影响了地方院校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 构建地方院校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的体系

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涉及到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等方方面面。文章立足地方高校视野,探索通过树立前瞻的教育理念、加强组织管理、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创建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开展实践教育等途径,构建起农村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创业人才。

(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顶层设计

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一种教育创新活动,是社会环境革新的产物,决定着教育行为的发展方向。面对国家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地方院校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在深入推进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和办学实际,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重点开展面向基层农村的创业教育,培养和造就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同时,在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选择上,应坚持前瞻的教育理念,不应使农村创业教育成为“农村企业家速成培训”活动,要摒弃功利主义思想,应把“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4]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前瞻的教育理念,需要落实在教育行动中才能产生出强大的价值。地方院校应从传统的独自办教育、为教育而教学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加强校产、校企、校所、校地合作,积极开辟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交流沟通的新干线,构建“产学研、政企银、科工贸”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发挥育人倍增效应。同时,应加强对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结合地方实际,从学校定位、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培养思路、培养模式、培养规格等方面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并要求全校各个部门在这一框架内积极开展工作。

(二)建立管理机构,提供制度性支持

建立严密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是农村创业教育组织实施的重要保障。地方院校可通过以下途径构建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体系:一是依托内部管理组织以二级单位的形式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如在教务处或招生就业部门成立“(农村)创业教育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开发中心”),专门负责农村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审定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为便于推进工作,开发中心最好设立于教学部门。二是提供经费保障。学校除将农村创业教育项目开支列入财务预算外,还可设立“农村创业行动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农村创业教育实践、农村创业项目孵化等。基金主要来源可由地方政府支持、涉农大型企业捐助、风险基金融资、校友捐赠、农村创业项目孵化成功回报性收入以及学校拨款等组成。三是建立农村创业教育的骨干队伍。高水平敬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农村创业教育的灵魂,是达成教育目标、实现教育成效的保证。当前,地方院校开展农村创业教育主要的不足便是缺乏骨干师资。学校可通过激励性政策引进;可组织符合条件的教师深入相关企业,体验创业过程,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活动,潜心研究案例,提高创业教育能力而进行内部培养;可从社会上聘请既有一定学术背景又有创业经验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特别是聘请涉农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村官以及相关方面的校友担任外聘教授和实践指导教师等方式,来解决师资队伍问题。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2004 年,教育部在全国9 所重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以来,创业教育在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得以推行,目前已经从萌芽阶段,发展到了全面提升阶段。[5]但是,除少数农业院校(如河南农大、华南农大、湖南农大等)强调培养新农村建设创业型人才外,农村创业教育很少被其他高校推行。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地方院校应在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勇立改革潮头,大力推行农村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和把握教育规律,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凝练办学特色,进而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树立办学品牌。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前瞻的教育理念作指导,通过构建适应人才脱颖而出的课程教学体系加以实践。构建农村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在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设计上,可参照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版的设计,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分成创业基础理论、案例讨论分析、模拟实践教学等模块。在创业基础理论模块上,除设计创业的通识理论知识内容外,还应加入农村实务与商业机会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容。二是在课程教学面向的设计上,可实施“基础贯通、模块组合、区别培养、重点支撑”的培养模式,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来进行教学。针对大多数学生,实施创业基础课程贯通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普及创业知识,培养农村创业意识,营造面向农村创业氛围;对农科专业,以及商务贸易、旅游管理、生物技术、食品等非农重点专业,包括其他有农村创业兴趣和创业意愿的学生,实施基础课程加专业课程,通过模式组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也可以借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学经验[6],组织成立“农村创业管理培训学院”,针对学员实施所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以重点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农村创业素质和能力,以形成强烈的创业愿望;对有创业项目的学生,则配备创业导师[7],实施一对一、多对一的创业指导,重点传授其具体的创业技能。

(四)创建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培育环境体系

创业活动归根结底是一种实践活动,“创业遗传代码”的设定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完成。大学生面向农村开展创业活动,需要环境体系的支持。面向农村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不仅是为新农村建设开辟“研究所式的示范站”,还为避开农村创业的各种消极因素,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了环境支持和实验平台。

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农村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以及地方政府和农民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多方受益、绿色发展、规范合法的原则。地方院校可以科研成果、专利技术、项目资金等与地方政府及村级组织合作,共同开发建设。例如,湖南科技学院利用在油茶研究领域取得的国内领先技术与永州市零陵区鹿坪村合作建设的“中国永州油茶科技示范园”,便是比较成功的农村创业基地建设案例。科技示范园集300 多亩的优良高产油茶种苗繁育示范基地、油茶林经济示范基地、油茶籽油深加工产业链示范基地于一体,先后共吸引近千名大学生及家长入园开展创业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创业人才培养效应和良好的惠农社会效益。实践告诉我们,在农村创业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还应重点做好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科学管理,通过政策经费扶持创业项目,定期开展农村创业项目招标推广活动,加强风险防范等工作。如此,才能促进大学生创业团队(个人)的创业实践或项目孵化行动取得成功。

[1]杰弗里·蒂蒙斯.蒂蒙斯创业学译丛[M].周伟民,吕长春,钱敏,田颖枝,译.北京:华厦出版社,2002.

[2]刘月秀,刘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途径[J].广东农业科学,2012,(6).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3.

[4]向东春,肖云龙.美国百森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3,(2).

[5]刘月秀,顾美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

[6]赵勇等.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35)

[7]王慧,易自力,任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创业型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4).

猜你喜欢
院校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