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2012-04-09 06:18郭凤仙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起搏器植入术

郭凤仙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利用起搏器中一定强度的频率和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肌兴奋和收缩来达到控制心律失常和改变心功能的目的。它是治疗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随着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1],对抢救患者生命、提高生命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对护理质量要求极高,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7月~2011年2月心内科植入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男31例,女28例。年龄41~77岁。其中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3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明显症状2例。

1.2 方法 常规消毒,局部麻醉下锁骨下行静脉穿刺,插入起搏电极至相应部位,植入固定无移位后,检验电极头固定是否牢固。测试起搏电压、脉宽、阈值、阻抗等相关参数,其结果在正常范围之后,再连接脉冲发生器,将其植入囊袋,碘伏冲洗,分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1.3 结果 59例患者全部起搏成功,术后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未见切口感染与电极移位,术后7~10 d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焦虑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前主要的心理反应,术前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可以缓解患者的情绪,对术后的康复将起到重要作用;术前访视时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同时耐心听取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安装起搏器的必要性,简要介绍手术过程及预后,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

2.1.2 常规护理 (1)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量患者T、P、R、BP并做好记录。(2)常规描记12导心电图,注意观察心电图中各导联P、QRS、T波的形态及时限。(3)做好术前检查,药敏试验;术区皮肤常规消毒、备皮,备皮时,严禁皮肤损害,防止术后感染;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2]。

2.2 术后护理

2.2.1 心电监护 术后给予心电监护,监护时间依病情一般3~5 d,监测心率及心律[2],术后3 d内每6 h描记1次心电图,观察起搏心电图波形有无改变,有无脉冲信号及脉冲信号与QRS综合波的关系,及时发现有无电极移位、阈值增高等异常情况。如有异常应即刻报告医师,及时处理,以保证患者安全。

2.2.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术后常规监测T、P、R、BP,观察患者神志及意识状态,术后3 d每4 h测体温1次,待体温正常后改为每12~24 h测1次。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体温在37.5~38.6℃,并继续上升至39℃以上,经检查发现有肺部感染,经加大抗菌药物剂量,1周后体温恢复正常。脉搏与心率每30 min测1次,术后正常情况下,脉搏与起搏频率是一致的,若出现不一致时,即刻描记心电图,本组12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律不齐,经对症治疗3~4 d后消失。每小时测血压1次,如术后血压一过性升高,给予对症处理。

2.2.3 体位护理 嘱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48 h后嘱患者取半卧位,72 h后允许下床活动[3]。术后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切口愈合,应指导患者做上肢及肩关节前后适当运动。

2.2.4 生活护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菌药物,切口换药时注意观察皮肤色泽、局部有无血肿、切口是否有压痛,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术后由于切口疼痛,不能及时适应起博器,患者情绪波动,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剂。鼓励患者床上大小便,嘱患者多食用高蛋白质、低脂肪、易消化的粗纤维食物,防止便秘。有不习惯在床上解便而便秘者,可服番茄叶或麻仁丸等药物缓解。

2.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3.1 感染 起搏器安置术后的血肿和感染是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在切口护理中必须保证无菌操作,应保持局部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敷料潮湿或脱落要及时更换。

2.3.2 电极脱位 电极脱位表现为起搏失灵,多伴有感知不足,据报道90%的电极脱位发生于安装术后1周内[4]。电极植入右心室后,是倒挂于心肌上,根据其重力作用嘱患者术后6 h取半卧位,24 h下床活动,术后1周内予左侧卧位,减轻因生活习惯改变而引起的不适,以防止电极脱位;术肢3个月内电极未完全固定牢固时,术肢活动幅度应尽量缩小,防止牵拉脱位脱出;观察监护仪显示的波形及起搏有无脱漏、停搏等现象。

2.3.3 下肢静脉血栓 因电极通过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植入,电极滞留于静脉中,易形成血栓,如肺栓塞。故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整体状态,如面色、意识、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呼吸状况等,以判断有无血栓形成。如发现有栓塞现象,及时给予相应处理。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定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及肝功能,观察有无鼻衄、血尿等症状,防止外伤。

2.3.4 起搏阈值升高 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因电极导管刺激右心室的心内膜,使局部充血、水肿、损伤,因而起搏阈值升高,2周后随着切口的愈合,阈值下降。

2.4 心理护理 患者植入起搏器术后会有切口疼痛、体位不适等情况,还有些患者担心起搏器电极会脱位、预后不佳,或因医疗费用高经济负担过重等心理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暴躁、缺乏治疗信心,甚至悲观失望,因此对这类患者除给予药物治疗和精心的专科护理外,做好心理护理亦很重要,护士要以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全身心地为患者做好护理和说服解释工作,要耐心安慰患者,积极采取措施,尽快改善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和医师紧密配合,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出院指导 注意做好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指导,可于出院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指导和随访,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告患者遵医嘱坚持服药,力劝患者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建立合理饮食结构,指导患者做到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但应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要让患者懂得,在日常工作和运动中,对装有起搏器的一侧上肢应避免过度用力或做幅度过大的动作,老年患者如发生剧烈咳嗽,可用手按压装起搏器的部位,以免致使起搏器电极脱落。指导患者出院后坚持脉搏监测,必须通过检查自己的脉搏来间接地检查起搏器的功能,自测脉搏,2次/d,一般可于晨起后测量;告知患者防止社会环境对起搏器的影响,以防起搏器受到干扰而停止起搏;生活中应避免接近强磁场和高电压环境,如电视台、变电站、信号发射塔等均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嘱患者出院后如感不适应立即回院就诊,定期做心电图检查,了解起搏器的起搏、感知功能;在起搏器植入术后1、3、6个月应各返院复查1次,以后每年1~2次。

3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起搏器技术的突飞猛进,患者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也愈加重要和广泛。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总结护理经验,了解关于起搏器植入术的最新科研成果,在护理过程中应仔细观察,要重视与患者的沟通,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及时发现问题,主动介绍疾病的转归及可治疗性,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

[1]陈 新,华 伟.ACC/AHA/NASPE2002年植入型心脏起搏器和抗心律失常器械临床应用指南公布[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2,6(6):361 -362.

[2]史雅文,崔建花,霍玉杰.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7):1290 -1291.

[3]尹志侠,许宁兰.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2):88.

[4]宋葆云,杨巧芳.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肩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7):59 -60.

猜你喜欢
心脏起搏器起搏器植入术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心电图检查在鉴别心脏起搏器噪音反转功能启动与感知功能不良中的应用价值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伴随疾病心理疏导
不同超乳切口联合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疗效
老年患者心脏起搏器术后随访依从性分析及健康指导方案
心脏永久起搏器外露后清创重置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