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广西文娱体育的新时尚

2012-04-12 07:07李成生
关键词:桂剧桂林娱乐

李成生

(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山西 离石 033000)

民国时期广西文娱体育的新时尚

李成生

(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山西 离石 033000)

民国时期,由于新桂系政权的倡导与抗战爆发后外来文化的传入,广西社会的文娱体育活动出现了新的时尚,戏剧、电影、体育、公园等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这体现了广西社会的进步趋势,对广西的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国;文娱体育;新时尚

娱乐作为较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体现着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民国年间广西在物质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同时,精神生活领域也随之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

广西文化落后,传统的娱乐方式主要有庙会、棋类、杂耍等,过年过节或遇重大节庆日,均有演艺会,年节依中国旧习,为民间共乐时期,无论城乡均有舞狮之习。这些传统的娱乐活动受农耕时代作息时间、照明设备以及生活习惯的影响,相对集中在白天和农闲季节。此外,烟、赌、娼也占据着人们的大部分时间,这严重损害着人们的健康,扭曲着人们的精神享受。民国年间,这一状况有了改观,随着新的娱乐方式的传入和新桂系的大力提倡,戏剧、电影、体育、公园等逐渐进入了日常生活,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丰富。

一、戏剧

比较成熟的传统戏剧,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也表现出了新的时代气息,其中以对桂剧的改革尤引人注目。桂剧是流行在桂林、全州、平乐、荔浦、柳州、宜山等“官话”区域的一种地方戏曲。这些戏班一般没有固定的地点和剧场,而且内容陈旧,且夹杂着封建思想、奴隶道德、迷信淫虐等腐败的质素。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1937年冬,成立了广西戏剧改进会和广西剧场,马君武对桂剧进行了初步改革。1938年,欧阳予倩抵桂后,对桂剧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从内容到形式完全创新,使之与现代的社会思想相吻合,进一步为抗日救国服务”。[1]他改编的第一个桂剧剧本《梁红玉》,“使古老的桂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以新的姿态展现在观众之前。因此,《梁红玉》在桂林演出时,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的盛况是空前未有的。当时在正阳路南华戏院连演了38个满场,桂林的观众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桂剧,感到耳目一新,这个戏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和鼓励”。[2]新编的《搜庙反正》、《胜利年》等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抗战现实,开创了桂剧表现现代题材的历史。新编桂剧,大胆创新,使古老的桂剧焕发了青春,开始成为唤起人民抗战,激励人民团结战斗的有力武器。

话剧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以舞台对白为主的新式剧种。辛亥革命后,广西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当时叫“文明戏”或“新戏”。20世纪三十年代前期,话剧得到了迅速发展。抗日时期,各学校和机关纷纷成立剧团、剧组,大力开展抗日话剧活动。“1938年6月,南宁23个剧团举行抗日话剧联合公演,一连演十几晚,剧目有《警号》、《帮助我们的游击队》、《沦亡之后》、《总动员》、《杀敌卫国》、《到前线去》等,抗日气氛十分热烈”。[3](P423)这些话剧团体同时亦分赴苍梧、容县、贵县、桂平等县农村巡回演出,既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战热情。1938年夏天,浔州区民团指挥部组织桂平城中小学师生成立暑假抗日服务团,在县内各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夜光杯》、《凤凰城》、《黑地狱》等剧目,用话剧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据统计,抗战期间先后在桂林演出的戏剧团体,仅话剧团队就有七八十个之多。1942年上半年演出话剧30个,平均每月有5个,人们称之为“话剧年”。一些剧社不但剧目感人,而且往往还借助一些较为先进的现代设备如电光设备,以引起观众的兴趣,所到之处,民众争相观看。话剧浅显易懂,寓教于乐的形式很快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二、电影

对广西人民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电影了。电影早在清末出现并逐渐成为了城市居民重要的娱乐方式,但是,迟至20世纪二十年代,电影才传到偏僻的广西地区。梧州于1919年兴建合益戏院,是比较早的一间影剧院。南宁于1932年首建中华大戏院,桂林市的电影放映业则始于1930年。

电影院的出现,标志着娱乐场所的现代性更替,传统的娱乐主要是图热闹,是一个喧哗的公共场所,而电影的环境是黑暗安静的,声光电画只集中于银幕上,观众只能和电影里的角色进行心理交流,因此目光惟有聚焦在活动的画面上。电影的故事取材更为丰富,情节更复杂,表演也更贴近现实生活,所以对于观众来说,更具吸引力。梧州电影院较早放映的多是外国片,如卓别林主演的《滑稽讽刺笑料短片集》等。南宁刚开始也是放映外国滑稽片,随后放映国产武打片,如《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关东大侠》等。20世纪三十年代,新桂系开始举办电化教育。1940年,设立电化教育服务处,专司电影及电播教育之实施事宜,划全省为七个电影教育巡回施教区,每区派一电影队经常工作。这样,广大的农村也有可能目睹电影的神奇艺术。

抗日战争时期,电影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看电影成为广大城镇居民重要的娱乐方式。桂林在抗战时期先后开办10家电影院,共6200个席位。除专业电影院外,尚有国防艺术社电影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电影放映一队和二队,广西省政府电影放映队(共6个队)等。抗战期间,桂林成为西南抗战的大后方,中外文化频繁交流,故常能得到苏联、美国、英国的最新影片。南宁、柳州、梧州等地的电影业也发展迅速。1939年,新光戏院在梧州上映第一部彩色影片《星海浮沉录》(美国出品)。彩色影片的出现使观众耳目一新,加深了观众对电影的痴迷度。

在放映的影片中,外国片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是美国片。观看外国电影,外国的风光和新闻直接把国外的生活方式传输给当地,使当地人不知不觉地接受和模仿西方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影响不仅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转化,而且也推动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正如有的论者所说,电影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姑且不论放映影片的政治性如何,观众的兴趣点也不在这个地方,影片中最能让人迅速认同并接受的是剧中人的“摩登”生活方式,然后才会启发某种程度的理性思考,逐步地引导自身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体育

广西体育活动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不少古籍有广西先民善射善泳的记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西各族人民创造了不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体育形式,如抛绣球、抢花炮、射弩等。清末民初,西方近代体育随传教士来华,加之通商口岸的开放、留学生归国及新学制的推行,近代体育陆续传入广西。新桂系较为重视体育,多次将发展体育列入《广西省施政计划纲要》,并采取了不少措施,广西体育有了较大的改观。

学校体育注意规范化,各种竞技体育活动较为频繁。为推动学校体育的开展,新桂系于省教育厅设体育股,在中等学校设体育主任和体育指导员,规定各级学校体育课的内容和早操、课外活动的时间,一些大、中学校还讲授体育理论,城镇学校和各种体育团体经常组织各种比赛。1927年和1929年举行了两届全省运动会。广西还于1935年和1948年两次派队参加全国运动会。1940年,广西省政府颁布《广西省各县市举行运动会办法》后,一年内全省有4个专区、一个市、30个县举行了运动会。

民间体育活动纷纷开展,社会体育团体、运动场所相继建立。广西第一个综合性体育团体梧州精武体育会在1925年成立后,体育团体在各地纷纷建立,影响较大的有各地的精武会、乐群社体育部等。随着体育团体的增加,运动场所也纷纷兴建。20世纪二十年代,先后修建了3个省立公共体育场和一批运动场地,到20世纪三十年代,又有50多个县修建了一批公共体育场。此外,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还分别建有陆上游泳池和有固定看台的灯光球场。抗日战争初期,华北、华东和香港等地相继沦陷,不少著名球队和球员来到桂林,进一步促进了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赛事最多的是蓝、排、足三球,比赛形式多为各种杯赛,如“乐群杯”、“八·一三杯”、“童子杯”、“永成杯”、“任潮杯”等。据《桂林文化大事记》载,1937年至1949年,桂林共举行篮球赛846场,排球赛235场,足球赛178场,其中1941年至1943年,篮球赛514场,排球赛103场,足球赛136场。

新型竞技体育活动开始出现。广西航空模型运动始于20世纪四十年代初。1942年,桂林市曾举行过多次滑翔机模型表演和比赛,其中5月10日由三青团广西支团部和广西滑翔分会联合举办的模型滑翔机竞赛大会,有135架模型机参赛。1947年,广西曾派代表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航空模型比赛。20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射击开始列为比赛项目。1938年4月1日,桂林乐群社体育部成立“狩猎会”,1939年曾举行过射击比赛,有男子100m立射,150m跪射,女子100m卧射等项目。自行车运动于20世纪三十年代初传入广西后,1937年和1947年分别在广西航空学校和郁林县国民体育场举行过比赛。

四、其他方面的娱乐生活

逛公园作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其娱乐主体最齐全,娱乐人群的范围最广,几乎包括了城镇各个阶层的人士,也成为人们友朋聚会、交流信息、寻找机会的社交场所。广西各地还修建了各种专供人们娱乐的活动场所,如社会活动场所、公余生活社、娱乐场等。贵县开办的青年草地会,环境优美,自开办以来,每天到草地会来玩的男女青年都不下五百多人。除已有的食品部外,还增设了篮球场、游泳池、音乐坛、弈棋处等场所,供给青年作正当娱乐。百色公余生活社为公务员公余最佳之消遣地,有乒乓珠(球)、弹子、围棋、象棋等娱乐,并有各地报纸杂志阅读。由此可见,人们的娱乐活动范围扩大了,社会交往圈扩大了,逐步开始接受闲暇时间看电影、逛公园等新的娱乐方式。

总之,民国时期,广西社会的文娱体育活动出现了新的时尚,这一变化是在新桂系政权的倡导与各区域人民的交流融合中逐步实现的。这体现了广西社会的进步趋势,对广西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党 明.欧阳予倩在广西[J].广西文史资料,1989(27):134-153.

[2]李应瑜.桂剧简史[J].广西文史资料,1983(19):162-164.

[3]钟文典等.广西通史(第三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4]姜 玢.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院与社会文化[J].学术月刊,2002(11):69-70.

[5]桂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桂林市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梧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梧州市志(文化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New Fashions i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nd Sports in Guangxi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LI Cheng-she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Lǘliang College,Lishi Shanxi,030000)

In the ROC period,the fashions emerged into the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nd sports in Guangxi society because of the advocating of the local warlord and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culture.Plays,movies,sports,parks began to come into people's view and enriched people's lives.These fashions embodi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Guangxi's society and had positive meaning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Republic of China;recreational sports;new fashion

K265.9

A

1674-0882(2012)05-0030-03

2012-09-15

吕梁学院青年基金项目(RWQN201202)

李成生(1981-),男,山西柳林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 赵立人〕

猜你喜欢
桂剧桂林娱乐
非遗视角下广西桂剧的传承发展
桂林行
浅析广西桂剧的起源发展
新媒体视野下广西桂剧的现代化重构
乐!乘动车,看桂林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桂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