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女性教育观及当代意义解读

2012-04-13 03:34沐永华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张謇教育观教育

沐永华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张謇 (1853-1926)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人物。他一生的事业涉及实业、政治、教育、公益慈善等多个领域。其杰出贡献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尤以张謇对教育事业的重要影响研究最多,然而关注其女性教育观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张謇站在时代的高度大力兴办女学,注重女子的教育问题,形成了独特的女性教育观,其女子教育思想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他注重对女子进行德行教育、启智教育、职业教育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进步意义,对当代女性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值得国内外学者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张謇所处的时代适逢西方文化广泛传入中国,世界妇女解放运动及国内提倡妇女解放的仁人志士的观点势必对张謇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国当时也处于一个特殊的教育时代——教育的近代化,女子获得了享受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权利。因此,张謇大力兴办女学的举措也许正反映了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关注和独特思考。20世纪80年代的第三阶段女性主义(后女权主义)在继承和发展50、60年代第一、二阶段女性主义追求男女政治、经济、教育、职业、性别平等的基础上,“强调男女文化话语互补关系(但不是双性同体),注重女权、女性、女人的统一,使女人不再成为与男性对立的‘准男性’,而是女人成为女人,男人成为男人,”[1]以期获得女性的真正解放和自由。张謇尊崇“勤俭温和”的妇德,重视对女子进行启智教育、倡导女性自立自强的女性教育观消弭了“小女人”与“大女人”之间的界限,将二者融合,取长补短,铸就知书达理、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使女人成为女人,在不丧失女性气质的前提下,做一个与男子平等的“有价值的人”。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应和了后女权主义的思想,唱响了求“谐”的后现代政治文化话语,可以说张謇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为现代女性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因此,探讨张謇独特的女性教育观及当代意义就显得尤为必要,意义深远。

一、德行教育——尊崇“勤俭温和”的妇德

张謇一贯主张“首重道德,次重学术”[2]。女师校训:“学习家政,勤俭温和”[2]。女师校歌:“江水沄沄海混混,五山崔崔淮南尊。中间卓一校,范女子范法乎坤。坤载山川,以亨以贞。女子以学,学慈俭而顺承。女子有学家有政,江海有源山有根。校三迁,校训存,能光能大人乎人”[3]。张謇进而对“勤俭”做如下阐述:“夫勤者乾德也;乾之德在健,健则自强不息。俭者坤道也;坤之德在啬,啬则俭之本。黄老之学得坤道。勤俭之广义,虽圣人之成德亦由之”[2]。勤为乾德,是一个男人应有的德性,而俭是坤德,是中国文化对女子提出的要求。张謇自号啬翁,可见他对中国女性以及自身德行方面的美好期望。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现状,季铸教授曾这样评论道:“中国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过去,我们追求理想,为理想而奋斗。今天,中国社会已经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价值……所有人都喜爱的东西似乎只有一个字——钱,追求财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今在文化全球化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很多女性深受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一味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人生观、价值观发生畸变,个人价值以金钱来衡量,拜金主义日隆,极端自我主义和物欲化倾向泛滥。“干得好不如长得好”、“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思想在当代女性中广为流传,她们关注时尚的吃、穿、住、用,过分重视物质生活的质量,抛弃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养成奢华、超前的消费观,造成社会精神文化的实用主义化、低俗化倾向,对社会及女性自身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部分女性以女强人自居,为了个人事业的成功不惜牺牲自己的女性气质,牺牲家庭孩子的幸福,极端个人主义盛行,不事家务,无暇无心关注孩子的学业及丈夫的事业,飞扬跋扈的“河东狮”日益增多,这对社会及两性的和谐发展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重温张謇“勤俭温和”的妇德教育有助于荡涤当代中国女性心灵的尘埃,引导女性在寻求自我发展的同时,形成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成为知书达理、刚柔并济的现代女性,诠释一种较为完美的现代女性生命形式和人格形态。

二、启智教育——提倡女子全面教育

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认识。民国初年进步思想家否定了这一传统观念,倡导女性接受教育方能真正获得两性平等。康有为认为女子求学是妇女独立的必由之路。他认为虽然男女在形体上有所区别,但他 (她)们“既得为人,其聪明睿哲同,其性情气质同,其德义嗜欲同,其身首手足同,其耳目口鼻同,其能行坐执持同,其能视听语默同,其能饮食衣服同,其能游观作止同,其能执事穷理同,女子未有异于男子也,男子未有异于女子也。”[4]他说;“人求独立,非学不成。无专门之学,何以自营而养生;无普通之学,何以通力而济众;无与男子平等之学,何以成名誉而合大群,何以充职业而任师长。故为人类自立计,女不可无学;为人种改良计,女尤不可不学。”[4]因此他认为:“妇女之需学,比男子为尤甚,盖生人之始本于胎教,成于母训为多。女不知学,则性情不能陶冶,胸襟不能开拓,以故嫉妒褊陿,乖决愚蠢,钟于性情,扇于风俗,成于教训,而欲人种改良,太平可致,犹卻行而求及前也。”[4]蔡元培先生也认为:“女子不学,则无以自立而一切倚男子以生存,至乃不惜矫揉涂泽,以求容于男子。”[5]女子只有到学校接受教育,养成完全人格,在经济上求得自立才能争取男女平等。与民国初年进步思想家一样,张謇在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女子无才便是德”提出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中国女性长期遭遇苦难,是因为缺少文化,因此他把女子受教育作为解放女子的重要手段。“学之不明,而千百年来女界乃独罹其黑暗矣。欲救其弊,唯有兴学。兴学之本,唯有师范。”[2]因此张謇大力兴办女学,对女子进行启智教育。他认为“国民教育之不可无师,乃设师范学校;以女子教育之不可无师,与国民教育之尤须有母,更设女子师范学校。”[2]于是,他于1905年创建了南通女子师范学堂并为其发展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特为女师学生开设了下列课程:修身、教育、国文、历史、地理、算术、家政、理科、图画、乐歌、体操、外国文、手工。其中,除外国文、手工为随意科外其余均为必修科。课程既重中学也兼学西方科学知识,体现实用原则,重视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的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女子学校既注重传统的启发式,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同时也注意学习西方对于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修身”被放在第一位,张謇重视智育的同时永远把德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家政、图画、乐歌、体操”也作为必修课供所有女师学生学习,其对女子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素质的培养由此可见一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今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模式与张謇创办的女师课程几近一致,足见其高瞻远瞩的洞见和进步意义。遗憾的是当今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往往被高考所羁绊,无法落到实处,学生无法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大学课程设置因为要适应市场专业人才的需求分科而设,课程学习相对单一,除本专业课程为必修课外其余大都均为选修课,学生可以成为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却未必能成为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德行操守、素质教育未能得到有力的强化和重视。因此,重温张謇先生的女子教育观,借鉴其对女子启智教育方面的独特思考就显得尤为必要,具有重要的当代启示意义。

三、职业教育——倡导女性自立自强

民国初年许多进步思想家都分析了经济独立是女子自立的基础。他们认为中国女子因为靠男子供养,所以只能过寄生的生活,降为男子的奴隶,地位低下。梅生认为:“妇女的人格,为什么不为社会所承认?其中的原因,虽有许多,而她们的仗男子生活,不能得到经济的独立,就算是最主要的原因。”[6]张謇也认为“窃教育以普及为本,普及以生计为先”[2],对妇女而言,由于“向为分利之人,近年生活程度日高,故生计教育尤不可不急于讲求”[7]。女子“分利”是由于女子无职业,而无职业是因为无学。因此教育女性掌握谋生的技能,争取经济独立是女性能否堂堂正正做人的首要条件,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是使女子发展成为独立自主新型女性的最好手段。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研究女性问题时也指出:经济独立对于女性争取自由起着基础性作用。她认为“只有属于女人自己的独立工作,才能保证她的真正独立”[8],“女人通过有报酬的职业极大地跨过了她同男性的距离;此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可以保障她的实际自由。”[8]因此,女性要获得解放必须首先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张謇结合南通当地经济文化特征及女子特点,审视市场,开办了女工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发网传习所等,使妇女成为既有一定文化知识又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独立女性,为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做了实事。“解放必先自立,必先能治生”,女子能够经济独立才具备与男子平等的必要条件和家庭稳固、幸福的基础,进而才能“谋国家生存,世界幸福。”张謇倡导女性自立自强的职业教育理念值得当今高校、职业学校借鉴。当代女性价值观由理想走向理性和现实,生活价值观有向家庭回归的倾向,女性价值观问题日益凸显,精神世界开始滑坡,“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男强女弱”、“男高女低”、做个“贤妻良母”等观念广为盛行,人生职业理想缺失,“钓个金龟婿”的功利型人生目标严重阻碍了许多女性实现自我发展及获得个人事业成功。因此,重温张謇倡导女性自立自强的教育观就有着重要的当下意义。力争经济独立,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应是当代新型女性的共同追求。女性应自强自立,关注“个体自由”和“自我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不依赖男性,而是与男性并肩前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构建和谐的两性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张謇这位深受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浸染的教育家的女性教育观体现了新旧思想的融合。一方面他也许“还是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驱使支配,力求培养出知书达理、通晓家政、能够解决家庭后顾之忧的新型贤妻良母”[9],没能倡导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另一方面,我们更应摒弃今人的苛求,理解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看到其新旧融合的女性教育观对当代女性生活价值观的反拨教育作用。张謇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独立女性,对当代中国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尽其所能,消弥男女间的不平等现象,发出了进步的时代最强音,为女性的解放运动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74.

[2]张謇.张謇全集 (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110,270,138,62,100,247.

[3]张謇.张謇全集 (第5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268.

[4]康有为著.章锡琛、周振甫校点.大同书 (戊部)·去形界保独立·妇女之苦总论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126,133,133.

[5]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35.

[6]梅生.女性问题研究集 [C].新文化书社,1929:30.

[7]张謇.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 [M].南通:南通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博物苑重印,2003:57.

[8]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全译本)[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546,771.

[9]王敦琴.试析张謇女性教育思想之成因 [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33-36.

猜你喜欢
张謇教育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题解教育『三问』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联墨双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