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探究式教学法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2012-04-13 16:55梁新亮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批判性英语专业外语

梁新亮

(牡丹江师范学院西方语言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2)

试析探究式教学法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梁新亮

(牡丹江师范学院西方语言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2)

目前,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比较高,语言能力比较强,但是思辨能力比较低下,这一现象引起了众多外语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语专家黄源深教授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教学法上的偏执、尤其是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师生的相互关系,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和协商者,学生重新回归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探究式教学;思辨能力;英语专业

一、问题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获得了显著提升。然而近年来,有些外语专家和学者指出外语专业只注重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的培养,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1],[2]24,[3],[4]49,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何其莘等指出,在语言技能训练上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2]24。黄源深指出,思辨缺席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痼疾,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人的素质[5]11。这种现象的出现最终导致了外语课堂缺乏智力的挑战,学生知识面狭窄,甚至是学生“语言流利,头脑空洞”,思辨能力的缺乏逐渐成为英语专业的软肋。

什么是思辨能力呢?思辨能力,即批判性思维,是分析、评价、解释并重构的思维,是人类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是可以培养的一种心理技能。影响人类思辨能力发展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除了自身的智力因素以外,还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分析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低下的原因时,黄源深认为,这是由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教学法上的偏执以及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5]15。孙有中教授认为,对思辨能力的认识不足,对于思辨能力的认识仅止于宏观的理念或重要性的层面是造成学生思辨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4]52。

二、培养目标

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低下没有完全达到国家教育的核心目标和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00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都明确地规定了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战略主题之一是“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2000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坚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广大英语专家和学者的认同,胡文仲认为精英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特点是基础雄厚,语言能力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6]。孙有中和金利民认为,出色的思辨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之一[7]。黄源深认为,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创新型、宽口径的通才,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5]14。因此,在现阶段培养外语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有必要突出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

三、解决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思辨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呢?培养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要全方位深入地推进英语专业的改革,其中包括课程、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以及师资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实现质的飞跃。在思辨能力的培养途径上,学校中最常见、最理想的方法是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常规的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8]。在此方法的指导下,结合我校进行的教学改革,本文主要探讨探究式教学法对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促动作用。

自从2010年以来,我校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全面启动探究式讨论教学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上课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上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传统教学法的缺陷

传统教学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基本采用单一传授、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是什么”的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另外,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也不允许学生从错误与研究中学习。教师的教学以知识传播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意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进行严格的控制。因此,从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地位上看,传统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思维意识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特性,教育理论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目前在学校中广为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探究式教学法,即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开展教学。

2.探究式教学的实质与特征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实质是探讨学问、探求真理、研讨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允许学习者在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方法。探究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以及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其基本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经过收集信息资料和深思酝酿,提出设想,发表见解,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知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习者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平等交往、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问题是教学的主旋律,通过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散学生的思维。

探究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理念,传统教学缺乏学生的反思与提问,而探究式教学允许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并进行探究,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探究式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获得生活体验与生存能力的过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仲裁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和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知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四、结论

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究过程以及思维的发展。因此,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语言作为一种中介,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的手段。探究式讨论教学法的实施与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不仅提高了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只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们才会有一种批判性精神,并且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普遍认同为定论、真理、不可改变的事实中找出和发现不合理的因素。

: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7):1.

[2]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3]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350-355.

[4]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5).

[5]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中国外语,2010,(1):14-15.

[6]胡文仲.对于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再思考[J].外语界,2008,(5):18-23.

[7]孙有中,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3-305.

[8]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81-85.

H319

A

1001-7836(2012)11-0178-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1.068

2012-03-27

梁新亮(1976-),男,辽宁抚顺人,讲师,硕士,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研究。

猜你喜欢
批判性英语专业外语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